□陳化強
篆刻文字與其時代通用的字體是相一致的,如先秦時期的大篆、籀文,秦時李斯的小篆,秦漢以后,出現(xiàn)的繆篆、鳥蟲篆等多種篆體。至隋唐以來,印章的字體則變化多端,不僅沿襲使用篆體類文字,而且把隸、楷等字體也應(yīng)用于制印。少數(shù)民族也以自己的文字入印,如蒙古文、西夏文、契丹文,乃至后來的滿文,都用以入印。至今我們所采用的書體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秦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楷書、隸書、行草書等,異彩紛呈。
《臣虎》明·朱簡
《秋聲館》清·趙穆
《蕃漢都指揮記》西夏
《何押》元
《社押》元
明朱簡《印品》中曾說:“印字古無定體,文隨代遷,字唯便用。”唐宋“朱記”官印便出現(xiàn)以隸書或楷書入印,其印文較少盤曲折疊,呈拙樸自然之趣,形制多為長方,印文末均有“記”或“朱記”的字樣。此類印章不事雕琢,隨意恣肆、欹側(cè)參差,給人以稚拙之感并有靈動活潑之風(fēng)。在文字上,不承一般官印的規(guī)整、排疊之陳習(xí),打破布白均勻的模式,在欹側(cè)與挪讓中配合默契。筆畫多呈隸化或楷化,增加了線條的變化。這種無拘束、不加修飾的布白,不同于官印的整肅、文人印的典雅,以其拙樸之風(fēng)獨具意境,為豐富篆刻藝術(shù)形式做出了貢獻(xiàn),并開隸、楷書入印的先河,啟發(fā)了后世篆刻創(chuàng)作的思路。
元花押印亦多用楷書、隸書甚至篆書、草書,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的一種私印,刻有花押樣式的特殊格式。據(jù)王獻(xiàn)唐考證:“署押一制,萌于漢晉,而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清?!泵魈兆趦x《南村輟耕錄》認(rèn)為:“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為不能執(zhí)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边@些印皆為朱文,形制不一。大多為長方形,有的僅漢字,有的僅刻花押,有的上刻姓氏,下部兼刻花押,給人以古拙凝重之感,為后世文人雅士所鐘愛,并豐富了宋元時期篆刻藝術(shù)的形式。
明清之際,文人篆刻流派產(chǎn)生,印以秦漢為宗,印文以篆書為貴,楷書印、押印走向衰落。清代雖仍有文人刻押印,但民間作為憑信的押印已很少使用,如明代朱簡的《臣虎》、清代趙穆的《秋聲館》。
近代篆刻名家亦有用楷書入印者,其風(fēng)貌亦有改觀,并多用碑刻文字入印。薛元明先生在《書法的印文與印風(fēng)》中說道:“以楷書入印,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楷書,而是隸楷書,也就是說仍然存在隸書體勢和古意的作用。”他列舉了近代嘗試以碑刻字入印的先驅(qū),如錢瘦鐵的《遵古》印,以《爨龍顏碑》文字入印,別具疏朗空靈之色;吳子復(fù)的《明伯之印》,以《爨寶子碑》文字入印,呈工穩(wěn)之態(tài),借助“十”分欄,略顯呆板;錢君匋的《公汗》印,取自《始平公造像》文字,莊重博大。
近現(xiàn)代名家多用楷書印,如余任天的《見大亭》印,來楚生的《來》等。除用碑刻字楷書入印,還出現(xiàn)了鄧璽用宋體楷書入印,如《破銅爛鐵斷磚殘瓦之齋》一印和女篆刻家談月色用瘦金書入印,如《李濟深印》,實為印壇創(chuàng)舉。還有像齊白石、黃牧甫、童大年、陳師曾、張樾丞等篆刻名家對楷書入印的嘗試,他們注重文字的組合,習(xí)慣上借用邊欄。這些先河之舉,為我們在多種篆刻風(fēng)格上提供了范本。
薛元明先生認(rèn)為:“北魏摩崖和墓志中的字形雖已從長線變成點畫,但依然存在某種不均衡性。比如點畫大多為三角形塊面,起筆鋪毫,捺畫頓而平鋪再出鋒。很多筆畫寬厚放浪,不拘一格,再加上字形大小寬扁縱高,有很大的隨機性,因而在印面中會產(chǎn)生出人意料的變化?!蔽覄?chuàng)作的《乜風(fēng)來印》,便參考《爨寶子碑》文字筆意,在欹側(cè)、筆畫的挪讓上做了變化,但少了些原碑字的古意,追其飛動跌宕,少有莊厚之感。雖有少許呼應(yīng),但做到以碑刻字入印化為契合之作,既要保持原有書體,借助原本的風(fēng)格轉(zhuǎn)變?yōu)橛≌嘛L(fēng)格,又要體會“以書入印”或“以印入書”的相通之處,實則難矣!
如今科技發(fā)展迅速,不斷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楚簡和秦簡等,對藝術(shù)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出自河南安陽的鄴城陶文,也是研究北朝后期印學(xué)的重要資料,豐盈了隸楷書印的風(fēng)姿。前人雖有所嘗試,但仍然有很多未曾涉及的。在資料愈來愈多的今天,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獨到的發(fā)現(xiàn),不斷嘗試、改造和創(chuàng)新。
《諢下都指揮記》唐
《見大亭》余任天
《來》來楚生
《明伯之印》吳子復(fù)
《公汗》錢君
《李濟深印》談月色
《乜風(fēng)來印》陳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