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長時段視域下士人政治心理變遷軌跡

      2020-05-03 13:48:21劉晨星
      青年與社會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自我認同士人

      摘 要:文章基于長時段視角,追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明清時期約2000年的時間,從歷史文化視角探析士人政治人格雙重化的轉(zhuǎn)變軌跡,以及官僚制和儒家思想對其轉(zhuǎn)變所起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士人;政治心理;政治人格;自我認同

      中國古代民眾政治心理的細微改變,不僅是皇帝治國的晴雨表,而且反映著其統(tǒng)治基礎(chǔ)的穩(wěn)固程度,更影響著當時社會政治思潮的塑造。士人群體,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政治心理。士人作為被統(tǒng)治階級,其不同于普通百姓那般的逆來順受;士人作為統(tǒng)治階級,其又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作為保障。士人,是一個扮演著雙重角色的群體,承擔著雙重職能,故其政治心理呈現(xiàn)雙重性和復雜性。隨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斷演變,身處于其中的士人的政治心理亦不斷改變,呈現(xiàn)出自我人格撕裂的特征。

      一、何為士人,為何士人

      對于士人群體的劃分,不論是在史學、文學還是政治學,對其概念界定一直眾說紛壇,對“文人”、“知識分子”、“士大夫”、“紳士”、“鄉(xiāng)紳”等概念的邊界及其相互間的差異等也并無一致的看法。文章對于士人,采取較為廣泛的定義,即是以研習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的知識分子,以入世為官作為價值追求的一類人群。其或身居要職,其或蟄居江湖,其或政績斐然,其或默默無名,無論何種,其一定具有以儒學作為價值信仰和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目標的兩個特點。

      暫將被統(tǒng)治者分為兩類,即士人階層和普通百姓。之所以將士人階層和普通百姓區(qū)分開來,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士人階層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上與廟堂相連,其下與江湖相通,其不僅是百姓思想的匯聚,還是官僚機構(gòu)順利運行的智庫,尤其是普通出身的讀書人入朝為官,其政治心理的細微波動就可能影響社會思想的動蕩。士人階層的政治心理,影響著其政治思想,士人的政治思想影響著國家的政治制度;反之亦然,政治制度的改變亦影響其政治心理的塑造。所以,研究士人的政治心理,不僅可以為政治制度的確立、運行或廢除進行解釋,還可以摸索出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為社會主流思潮的塑造提供路徑解釋。

      二、士人政治心理的變化軌跡

      士人政治心理的改變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政治制度是掌握稀缺資源的統(tǒng)治者于被統(tǒng)治者對剩余利益的劃分工具,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保證整個社會體系的穩(wěn)定。關(guān)于中國古代一系列制度的演變,按新制度主義視角而言,是已有制度在一定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某種因素脫離了原有的即有軌跡??v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改變,是從補充性變革到替代性變革,再到框架性改變。所以,中國古代士人政治心理的嬗變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士人由單一到雙重的政治人格

      回顧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宗法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世卿世祿制度逐步瓦解,在百家爭鳴時期,士人群體大多分布于各學派的門生之中,故其所追求的價值也是多元的。不論是儒家學說的“修齊治平”,還是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亦或是墨家學說的“兼以易別”,諸子百家各派學說都試圖為亂世尋求一條通向和平的道路。這個時期的士人的政治人格較為單一,其無論追尋何種價值取向,其目的都是治世救民,或寄托于仁愛賢君,或寄托于尚賢尚同。就士人本身而言,其更加注重修身。士人追尋于孟子的“浩然正氣”,也就是讀書人的高潔之氣,這一追求一直橫貫古今。對于道德層面的無限追求也為士人政治人格的雙重性埋下伏筆。

      不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啟自大一統(tǒng)的秦朝破產(chǎn)的血親宗法制被中央集權(quán)制逐步代替。自漢代以來,士人政府逐步形成;隋唐科舉制度的誕生,使大規(guī)模的士人進入官場,身家清白者可懷牒自列;宋明的重文輕武也是對士人地位的一次提高。于大一統(tǒng)王朝形成之時,士人的政治人格開始轉(zhuǎn)變。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士人進入了官僚體系。對于士人而言,仕途是他們借以實現(xiàn)理想的工具,士大夫通過入仕,獲得地位、金錢和榮譽。在以德治國和官僚結(jié)構(gòu)的影響下,士人具有學理和道德上的雙重優(yōu)勢,不僅僅承擔著管理的職能,也承擔著社會教化的功能。士人將自身視為道德教化的體現(xiàn),還有著成為“帝王師”的情愫。對于自身的認同困境,造成了士人階層的矛盾性。

      (二)士人政治人格雙重化的體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在立業(yè)之時,前提一定是“修身”。孟子的浩然正氣修身法,一直是士人群體所追求的。孟子認為“浩然之氣”需要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且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這無疑是對士人在于道德上的極高要求。所以在百家爭鳴時期,士人的政治人格是道德外在化的體現(xiàn),其充盈著道德和價值。

      還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是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于士人政治心理而言,對其影響最大的是東晉時期玄學的興起,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玄學的興起可以說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再次結(jié)合。從東漢王朝分崩離析之時開始,皇權(quán)就一直苦苦掙扎于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之中,儒學失去了其輝煌地位。士人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其思想不可能被單單一個學派所束縛,隨著政治局勢的混亂不堪,士人“出世”的心態(tài)也愈發(fā)明顯,所以玄學興起也是必然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其政治心理是避世的,政治行為是消極的,政治動機也從修身治國變?yōu)閷τ谧陨硇男缘陌策m追求。

      結(jié)合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思考,在大一統(tǒng)王朝,隨著中央集權(quán)的愈演愈烈,士人的政治人格就愈發(fā)明顯的體現(xiàn)為威權(quán)主義人格,雖有少數(shù)“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有節(jié)之士。威權(quán)主義人格的特點是對弱者夸耀自己的力量,對權(quán)威者卑躬屈膝絕對服從,這在部分士人身上有很好的體現(xiàn)。對于百姓而言,讀書人的地位是高的,社會四分士農(nóng)工商。讀書人一直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其大多也不與白丁往來,這種價值取向社會也是認可的。

      三、影響士人政治心理因素淺析

      影響士人政治心理的因素,不僅有其深受儒學影響的社會價值取向,還有官僚機構(gòu)對于士人的職能的定位。士人政治人格雙重化的原因錯綜復雜,但無非就是外部環(huán)境的塑造原因,以及內(nèi)部自我心理的轉(zhuǎn)變兩個層面。于社會環(huán)境而言,在官僚體系之中,承擔著教化與管理雙重職能的士人,具有道德與學理的雙重優(yōu)勢,加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性,使士人這個群體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儒學的正名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以孝悌觀為基礎(chǔ)的忠義觀又要求入朝為官的讀書人必須遵循綱常、視君如父,所以士人必須臣服于皇帝的權(quán)威,遵循官場的等級制度。生活環(huán)境的壓迫,使士人的政治心理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具有明顯的雙重性。

      于自身而言,士人本身的價值內(nèi)核就具有矛盾性。例如東晉時期的士人,其不得不接受玄學的思想價值,而玄學和儒學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左的?!耙蕴煜聻榧喝巍钡暮胍阒?,是士人突出的特點之一,在儒家文化“入世”精神的作用下,士人自誕生之日起即懷有強烈的、濟世安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吾之一身,當以天下為任,不論出與處,莫不皆然。真以天下為任者,即分毫躲閃不得,亦分毫牽系不得”,玄學思想強調(diào)的又是“道家工夫自心上作,在性上收獲”,也就是“出世”的政治心理。如果說后人是以儒釋道為哲學基礎(chǔ)的思想觀念,這三者之間本就具有矛盾性。季乃禮先生曾談及在儒學影響下的中國人具有雙重性,因為儒學本身從邏輯上而言,就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追求克己復禮以求恢復等級制度,一方面又提倡修身養(yǎng)性以德治國。受儒學影響的士人若非狂就是狷,其政治心理充滿矛盾性,一方面追求修身,強調(diào)以高潔的道德品質(zhì)獲取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臣服于權(quán)力,官大一級壓死人。

      四、結(jié)語

      探析士人的政治心理的轉(zhuǎn)變軌跡,不僅是對各個學派思想的梳理,更是對于中國歷史的回顧。士人的政治人格由單一轉(zhuǎn)變?yōu)殡p重,政治行為傾向由消極出世轉(zhuǎn)向積極入世,政治動機由追求聲譽風評轉(zhuǎn)向金錢贖買。不論是大一統(tǒng)帝國官僚制的不斷完善,還是儒釋道三種思想的交融,其造成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士人群體對于自身定位的模糊。對于自我角色認知的不確定性直接造成了士人政治人格的雙重性。研究士人的政治心理,是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另一個解讀視角,對于中國古代政治的研究另辟蹊徑。

      參考文獻

      [1] 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09.

      [3] 孫立群.魏晉隱士及其品格[J].南開學報,2001,24-31,56.

      [4] 李紅霞.從小隱、大隱到中隱——論隱逸觀念的遞嬗及其文化意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3-118.

      [5] 陳得芝.論宋元之際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動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7:147-161.

      [6] 李紅霞.唐代士人的社會心態(tài)與隱逸的嬗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5-121.

      作者簡介:劉晨星(1994- ),女,漢族,青海人,碩士,山西大學,專業(yè)方向:政治學理論。

      猜你喜歡
      自我認同士人
      石峽書院與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認同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28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學校場域中的教師標定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題
      炫耀性消費對中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研究
      論夏宇愛情詩中的浪漫精神
      博白县| 虹口区| 武功县| 喀喇沁旗| 台州市| 泽州县| 武邑县| 山丹县| 宁晋县| 贵定县| 襄城县| 罗甸县| 翁源县| 隆尧县| 东光县| 和静县| 城口县| 黄平县| 枝江市| 遂平县| 沙湾县| 思南县| 城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沾益县| 明水县| 海宁市| 西丰县| 五莲县| 茂名市| 昭通市| 海丰县| 浦北县| 漳州市| 株洲市| 江山市| 万全县| 广州市| 梁河县| 准格尔旗|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