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
(選自宗璞《西湖漫筆》)
同學們,大自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綠。艾青筆下的《綠》和宗璞《西湖漫筆》的靈隱之綠,其描寫有什么異同呢?讓我們來一起對比閱讀,感受其中神奇的綠。
兩位作者都通過自然的景,融入自己的情,寫出了對綠的感受。艾青的《綠》中有風、雨、水、陽光,宗璞的靈隱之綠中有樹、青苔,這些都是自然之景,并融入了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
艾青筆下的《綠》運用比喻,把抽象的景比喻成我們熟悉的墨水瓶倒翻,來極言眼前之景被綠色所浸染,運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學的形式描述了到處都是綠色,墨綠、淺綠……風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綠是自然的顏色,是希望,是快樂!在詩中,作者寫出了綠的搖曳,綠的美幻,綠的聞風而動。作者通過描寫對綠的感覺來寫眼中的綠,作者看到的是綠,感覺也是綠的。
而宗璞《西湖漫筆》中描寫的靈隱之綠,則是通過具體的景來突出綠。一個“訪”字寫出了她置身于其境,將樹木與青苔的綠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在描寫樹木的綠時,又從道旁古木的蒼翠和飛來峰上樹木的綠的不同層次來展現(xiàn)。而青苔呢,則是綠進石縫……同學們,你們瞧,作者通過具體的景物讓我們感受到綠的境界。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種綠,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樣的,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文本感受其中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