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學中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加以調節(ji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舉例說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并分析其成因,介紹了中西方教育教學模式的差異,提出了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西方文化;沖擊與調試
【作者簡介】段?。?981-),女,漢族,黑龍江雞西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本科,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與原因
1.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1)個人隱私。對隱私的認識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具體表現。西方社會中,公民個人的隱私不愿被人公開和干預,如年齡、收入、婚姻等,這些在英語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國的社會文化是關懷式的,彼此關心和互相幫助是一種美德,與別人分享生活瑣事和討論工作也是一種友善的行為。
(2)感情表達。社會文化的形成受到當地民族、風俗、禮儀和交流方式的影響,表現出不盡相同的特點。在表達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很明顯。西方人坦誠直率,中國人謙虛謹慎。中國人認為與人交往要謹言慎行、謙虛禮貌,交流過程中會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當別人對自己表示感謝或贊揚時,我們一般會說“不客氣”“沒事”等,這是謙虛謹慎的表現。但在西方文化中,謙虛的表達會引起對方的誤解。比如在英語交流中,如果對方說“你的英語很流利”,按照中國文化的理解會回答“我講得非常一般”,如果對方是西方人會認為這種回答是對他判斷力的質疑。
(3)交流稱呼。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對他人的稱呼會根據兩人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比如對家人不會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會使用“姓+職務”的方式來突出對方的社會地位,表達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較為熟悉的人彼此之間的稱呼一般使用對方的名字,在正式場合或書面則使用對方的“Mr/Mrs+頭銜的方式”。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思想意識、歷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要想在英語教學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沖擊并加以調節(jié),就必須認識到文化沖突現象產生的原因。
(1)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對邏輯思維較為認可,習慣用理性的思維來分析和處理事務;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思維方式更傾向于感性,交流過程中要考慮對方的立場。思維方式不同就會導致為人處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思維方式的轉變,防止出現“中國式英語”。比如要表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應使用“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而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2)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差異。社會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會行為規(guī)范都會造成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的社會制度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會產生較大的文化差異。比如在中國輕拍兒童頭部是一種表示友好的行為,但在西方社會這是對兒童的不尊重,會引起對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憤怒。在西方,人們的家庭觀念不強,就算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要給對方留有一定獨立的空間,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對自由和寬松的,親屬之間的交往也較少;但在中國,親戚之間的交往頻率和親疏遠近直接掛鉤,社會提倡大家庭之間的互敬互愛和彼此依靠。這些都是由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造成的文化差異。
(3)價值取向的差異。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是私有制,保護公民個人的利益,提倡個人的價值。西方文化認為社會的生產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決于個體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于社會整體。中國文化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進步,強調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認為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價值取向的差異會導致文化沖突的出現,中國文化認為個體應該謙虛謹慎、隨遇而安,否則會被“槍打出頭鳥”,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和諧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隨遇而安”被認為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代表著懶惰與無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具體表現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會導致教育形式的差異。中西方教育在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材編寫和培養(yǎng)目標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首先是班級容量的設定,國內常見班級容量是50-60人,歐美學校普遍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課,這兩種班額的課堂活躍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國教育的課堂氛圍相對固化,以教學為中心,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課堂氛圍較為隨意,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較短,一節(jié)課的主旨內容講完后,學生會進行集中討論,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索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導向,因材施教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
中外學者對大學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見解,也在不斷交流中取長補短。西方教育學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習就是一群年輕人在一起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產生能夠使他們終身受益的智慧的過程。他們認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應該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一種更加高效的激發(fā)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中國的大學教學工作與西方差異較大,沿襲著以傳播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做好筆記寫好作業(yè),考試取得好成績,畢業(yè)取得文憑找工作或升學。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學教育模式差異是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社會生產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國的大學生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西方的大學生追求創(chuàng)造力,但同時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異,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無視西方文化的差異,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和英語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消除西方文化的沖擊并加以調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三、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的幾點建議
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關鍵是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明確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生活習慣等,然后換位思考,從而利用英語傳遞信息,這樣才能將語言工具運用得更加得當。
1.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史。歷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了解西方社會的歷史可以有效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誤解和偏見。比如在學習西方節(jié)日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拓展一些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故事或神話故事,包括圣誕節(jié)與基督教的關系,圣經中記載的宗教故事等。學生在了解圣經故事后,對一些文章中出現的單詞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穌,圣經人物)、Christ(基督,圣經人物)、Chirsmas(慶祝耶穌的降生日,羅馬神話)、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五月花號船的故事)等。這些根據圣經故事或歷史事件而形成的節(jié)日,都是西方文化傳承的代表。了解這些故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對比我國春節(jié)的一些民間習俗(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年夜飯等)的由來和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雖然有差異,但人們在節(jié)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國人過春節(jié)是為了辭舊迎新,代表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人過圣誕節(jié)和感恩節(jié)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從表達心情的詞匯就可以看出,如“full of joy”“andgaiety”“l(fā)ove and laughter”等。學生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加以調試后,教材中這些詞匯和語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勵學生提高知識儲備。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觀看影視作品、利用網絡獲取相關資料等,以求達到加深對西方文化認識的目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和課后安排課外讀物和科普資料給學生閱讀,如外文小說、詩詞、散文、電影、歌劇等。這些課外資料形象生動,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去了解西方社會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有很多有關顏色的衍生詞匯用法都是作者獨創(chuàng)的,如in the red(負債)、white lie(善意的謊言)等。這些詞匯都是莎士比亞本人獨創(chuàng)的,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和歷史背景,是無法理解這些衍生詞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國文化中,也有一些詞匯是在某個歷史時期或影視作品中出現后才形成的,如小強(蟑螂)、學霸(學習成績好的人)等。這些課外讀物和媒體作品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英語發(fā)展歷史背景的認識。另外,英語本身也在不斷發(fā)展,特別是在報刊、電視、網絡中會不斷派生出新的詞匯,如walk on air(非常高興)、on the ball(勤奮)等,這些也需要學生在不斷接觸外文資料的過程中去掌握。
參考文獻:
[1]賈麗霞.在英語教學中有效滲透文化意識教育[J].文學教育(上), 2019(11):180-181.
[2]付君.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的迫切性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