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有溫度的,唯其有溫度才能“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什么是有溫度的語言呢?筆者認為,任何具有真情實感的表達,都在無形之中指向語用的溫度。文章的溫度來自什么?來自它的“情”味、“暖”味、“趣”味及“快”味等,而這些溫度,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品味,可以書寫,可以創(chuàng)作,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予以表達。
關鍵詞:語用;情感;語言溫度
一、 慢下來,書寫“情”味
有些文章,初讀會覺語言簡單樸素,似是娓娓道來,又似不經意的講述。但若深究下去,細細品讀,便會從中品出一番感人至深的情來。如《祖父的園子》一文,文章的字里行間沒有直接說自己喜愛祖父的園子,可是卻處處能夠感受蕭紅對園子的愛。那么,這份愛到底在哪里呢?筆者就嘗試了指向于“書寫情、表達情”的教學設計。請看如下教學板塊的呈現(xiàn):
在學完第十三自然段之后,我安排了寫話訓練。我讓學生想象園子里其他動植物的自由,并試著寫下來。這里的寫話練習并非刻意設計,而是水到渠成,讓孩子、園子、課堂與文本融為一體,傾訴出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一名學生寫道:“我是豆角,我喜歡什么樣子的色彩,我就長出什么樣的色彩,就像是五顏六色的‘吊飾,也沒人去采摘!”另一名學生寫道:“我是番茄,我愿意長成什么顏色就長成什么顏色,即使長成七色彩虹一樣,也沒人管!”還有一位學生寫道:“我是向日葵,我想長多高就長多高,就算把天捅了個窟窿,太陽公公也不會罵我的?!薄麄兊膶懺捴袩o不讓我們感受到動植物的勃勃生機,更感受到童年的蕭紅在這個萬物生長的園子里是多么自由、多么快樂、多么幸福。
在此基礎上,回顧整篇課文,繼續(xù)安排學生寫話,成年以后的蕭紅為何對一個普普通通的園子念念不忘呢?學生聽后表現(xiàn)得不再是以前聽到寫話或者作文題目時那種蹶著嘴皺著眉頭的樣子,而是帶著快樂的笑容在寫。當然他們的作品也是生動自由、快樂有趣的,有一位學生寫道:園子里鳥棲蟲居,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令蕭紅陶醉!她在園子里摘黃瓜、追蜻蜓、捉蝴蝶,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這里是她童年的夢幻仙境。園子里有祖父!祖父疼她、寵她、包容她,她在這個園子里想怎樣就怎樣,沒人束縛她。她愿意一輩子都生活在這個自由自在的園子里。每一個孩子的表達各不相同,文本意蘊越來越豐富,文本給予孩子們的生命空間越來越敞亮,孩子們也顯得越來越愉悅。
通過“書寫情、表達情”的板塊教學,學生明白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園子,它所表現(xiàn)出的自由和愛,正是蕭紅一生的憧憬和向往。只要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去品味,慢慢去感悟,最后流淌于筆下的文字,皆是沁入肺腑的真切文字了。
二、 細起來,凸顯“暖”味
文章的冷暖、愛憎,往往流淌在一些細節(jié)中。這樣的細節(jié),有的時候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有的時候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表情,有的時候僅僅只是句不經意的話語……所謂“于細微處見真章”,越是細微的地方,往往越能打動人心;越是細微的地方,總是越具有震撼力。
如《梅花魂》一文,為了讓形象和思想在豐富中深化,作者在細節(jié)的展開上費了一番心力。教學時教師要有意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中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文章多次寫到了外祖父的異常行為表現(xiàn)。若從值錢與否上說,古玩遠比墨梅圖珍貴,珍惜的該是古玩才符合常理,可是,對墨梅圖,“家人碰也碰不得”,而對古玩卻“不甚在意”。顯然,在老人的心中,墨梅圖遠比古玩有價值。因為,梅花是品格的象征,是老人愛國的信物,是無價之寶。此異常一也。
異常二,“我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其實只不過一件很小的事情,可外祖父的表現(xiàn)卻是“頓時拉下臉來”,還“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這還不夠,訓罷,老人便用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拜p輕”“慢慢”兩個疊詞,傳神地寫出了老人的細微動作,把老人對墨梅圖的珍愛心理寫得十分細膩。這樣,一件平常的小事與老人激烈的反應一結合,讓人在覺得不可思議中感受到了梅花在老人心中的神圣地位,明白了華僑老人對墨梅圖這種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對祖國深深的愛。
有了上述兩個異常,第三個異常就出現(xiàn)了:老人視如珍寶的墨梅圖竟然送給了“我”,確實出人意料。作者不禁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是啊,這幅外祖父“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今天還用“白杭綢包著”的墨梅圖,外祖父怎么舍得將它贈給“我”帶回祖國呢?“鶯兒,你要好好保存!”一句話揭開了老人心中的秘密。原來,老人不只是讓外孫女保存這幅墨梅圖,更要保存好傲立風雪的堅強不屈的梅花魂,保存好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低頭折節(jié)的民族魂,保存好中華民族的那種炎黃正氣的中國魂。正因為受到外祖父思想的影響,作者陳慧瑛以梅花的氣節(jié)激勵自己前行的勇氣,從而完成了外祖父對她的殷殷囑托,也身體力行地體味了梅魂——赤子之魂——國魂的深刻內涵。
三、 反過來,表達“趣”味
一言一句總關情,文章語言之精妙,不在多,就在那么幾個關鍵的字眼中。那些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藏著說不盡的奧秘,彰顯著文章的溫度。比如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白鵝》,“鵝的步態(tài),更是傲慢了。大體上與鴨相似,但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它傲然地站著,看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蔽闹羞@只栩栩如生的白鵝,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只是一點點有趣的尋常白鵝。
豐子愷先生既畫鵝,又寫鵝,足見他對鵝有多么喜愛。然而,他并沒有在文中大肆渲染他的喜愛,通篇沒有出現(xiàn)“喜愛”等直白的字眼。那么這份喜愛究竟藏于何處呢?就藏于白鵝“傲慢”“局促不安”“大模大樣”“毫不相讓”等等獨特的表現(xiàn)中??v觀全文,通篇可見這樣的文字。作者把原本是貶義的文字用在此處,非但沒有討人厭惡之嫌,反而平添了幾分喜愛之情,達到“貶詞褒用”之效,這便是“反語”的效用。
作家筆下的動物都如此富有個性,妙處在他們的語言中。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效仿,讓我們筆下的動物也如此妙趣橫生呢?筆者在教學中,也嘗試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反語來寫一寫熟悉的動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譬如以下精彩習作:《狗》我家的狗,可真是個小淘氣。沒有拴鏈子的時候,總是去糟蹋別人家的菜地。還把人家的拖鞋轉移到我們家里來。當別人家找上門來時,在一邊裝作一副無辜的樣子。當外公拿起鞭子裝作要打的樣子,它老早逃之夭夭,影兒也沒有了。《小貓歡歡》我家的歡歡,吃飯時總愛挑三揀四。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一副官老爺?shù)臍馀?。有的時候,飯菜不合胃口了,還發(fā)出“喵嗚喵嗚”的叫聲,似是抗議著我們怠慢了它。
瞧,多么富有靈性的文字!多么有趣的畫面!至真,真情,至趣!讀著讀著,忍俊不禁;念著念著,嘴角上揚。這便是“反語”的妙用?!霸闾!薄疤又藏病薄疤羧龗摹薄@一連串的文字,如果把它們生生給拎出來,脫離了語境來審視,這些文字用在誰的身上,都是極大的貶義,都會讓人心生厭惡之感,誰都不樂意。但用在這里,獨獨生出一種無可名狀的“趣”味來!
四、 說出來,傾訴“快”味
“快”味,是一種怎么樣的味道?筆者以為,應當是一份快樂的、暢快的、盡情的、肆意的味道。這樣的味道,除了可以書寫,也可以教會學生用辯論、述說等有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那份“快”味,享受這份“快”感。
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中,筆者開展了一場小型辯論會:巴迪七歲時寫了第一首詩,父母給予了截然不同的評價。母親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是“糟糕透了”。你認為哪種評價更好?組織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理由。從學生的精彩發(fā)言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文章整體已經有了比較好的把握。一生答道:我覺得,“精彩極了"是母親對孩子鼓勵,母親的愛像一根火柴,它點燃了巴迪心中的一團熱火,能讓巴迪心中燃起寫作的信心。而“糟糕透了”是父親對孩子的鞭策,父親的愛像一盆冷水,讓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勇往直前。
這段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獨特的體驗,展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從而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盡管評價不同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有益孩子成長,進而順理成章地得出“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情景對話測試學生是否真的理解。師:“小屋被你搞得亂七八糟,媽媽生氣地責備你。你怎樣理解母親的批評?”生:“我認為媽媽想讓你養(yǎng)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她責備你,并不是討厭你,而是讓想讓你養(yǎng)成好習慣。”師:“理解了母親的批評。一次考試考得不好,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你,你怎么理解?”生:“我覺得正是因為爸爸愛你,關心你,希望你的學習進步,才會批評你,予以鞭策,讓你懂得人要追求上進?!睅煟骸袄斫饬烁赣H的批評。類似的事在你身上有過嗎?想一想,說一說?!鄙骸俺酝觑垼野淹敕旁谧雷由?,媽媽生氣地批評我,沒看見你爸爸洗碗嗎?怎么不把碗送過去。我把碗送到廚房,而爸爸卻說沒關系,下回記住就行了。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媽媽想讓我養(yǎng)成好習慣,而爸爸是在安慰我,這是兩種不同的愛?!边@樣的教學真正喚醒了學生內心的那份感恩和懂得,那發(fā)自肺腑的話語便也自然流淌而出。
總之,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回望語言的出發(fā)點與本真,慢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觸摸語言的溫度,提升語用的品質,從而不斷點化語用形式背后的生命現(xiàn)象,涵養(yǎng)學生的言語人格,表現(xiàn)各自的詩意人生。
作者簡介:丁晶晶,江蘇省泰州市,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東橋小學教育集團巴黎城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