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摘要】為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注意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為學而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指導學生真正做到“會學善思”。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以生為本,自學為先,為“會學善思”提供舞臺;二、革新課堂,合作互動,為“會學善思”創(chuàng)造契機;三、歸納總結,自主探究,為“會學善思”拓寬渠道。
【關鍵詞】會學善思? 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所謂“會學”就是在教學中學生能做到自主學習、善于提問、能與同伴合作學習。“善思”就是善于思考,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有所得、思有所得。在教學中,筆者認真指導學生真正做到“會學善思”,讓自己的“教”為學生更好地“學”服務。
一、以生為本,自學為先,為“會學善思”提供舞臺
每一篇課文學習之前,教師要設計科學、有效的自主學習任務單,通過學生獨立完成課前的“自主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教師在設計自主預習單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情、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避免無效或低效的課前學習。教師備課之前,還要對學生課前研究性學習的情況及時檢查、反饋,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和自主發(fā)展水平,調整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實施差異性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情。因此,筆者在自己的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多層面的自主預習單:
學生自主預習單:
(1)我會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我已讀? ?遍,做到? ? 。
(2)我會認:找出易錯字音、字形、形近字、多音字。
(3)我會寫:寫出本課生字,做到正確、工整、美觀。
(4)我的思考:側重于課文大意的概括、思維導圖的繪制、文章段落的劃分。
(5)我的疑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課文內容、字詞表達、文章寫作方式等方面)。
(6)我的收獲:找出文中你認為精彩的語句并作批注。
(7)我會搜集:側重對文章相關成語、詩句、名言警句、作者、課文資料的搜集。
(8)我會創(chuàng)作:側重在學生學完課文之后自主選擇和本文有關的練筆內容。
一張小小的“自主預習單”既為“會學”提供了大舞臺,又撬動著學生主動提升的大宇宙。
二、革新課堂,合作互動,為“會學善思”創(chuàng)造契機
課堂要改變,以“先學后教”的教學程序來實現(xiàn)課堂轉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做到“能學的,自己先學”,即:目標讓學生定、問題讓學生提、活動讓學生做、收獲讓學生講,對于更為困難的情況則等待老師的指導。
1.小組互助,先學后教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可在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內容的概括、詞語的理解、長句的朗讀等),展示預習成果,并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由各組組長帶領成員評議預習成果等級。各小組交流后進行全班交流,交流的內容就是自主預習單上的內容,或將最有價值的學習所得在全班交流,或將疑問拋給大家,求得解答。一個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可補充、可質疑,課堂重點及教學中心就是討論學生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情況,教師只作組織與適當?shù)囊龑А?/p>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片段一:
師:下面請各組長組織,結合自主預習單在組內交流初讀收獲,并試著在小組內解決老師整合的問題(問題是同學們在預習中提出,教師梳理的)。解決不了,也不要著急,待會提交全班探討。請各組長的同桌對討論的情況作簡單記錄,組內其他同學做發(fā)言的準備。
出示學生的問題:
(1)文章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什么濃墨重彩寫天游峰?
(2)天游峰的掃路人到底累不累、苦不苦?
(3)老人除了“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青菜配米飯、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有花鳥做伴”,他就沒有別的原因想留下來嗎?
(4)文中描寫掃路人的穿著有什么好處?可以刪去嗎?
(5)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寫茶?
(6)為什么老人會一直在天游峰掃路呢?
(7)文中老人已經70多歲了,30年后就100多歲了,為什么“我”說30年后再來看掃路人?
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師:剛剛的小組預習交流分享,相信每組都有所收獲,現(xiàn)在請各組匯報員和全班來進行分享。
小組1:我們小組想提醒大家,文中有個詞特別容易讀錯,就是“瘦削”的“削”,應該讀“xuē”,它還有一個讀音就是“xiāo”。
小組2:我們小組解決了第5個問題“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寫茶?”請大家看文章第四自然段,茶很熱、很香,從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熱情和友善,一下子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
生生互動的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的個體與群體的協(xié)同發(fā)展,會學善思。
2.依托學情,目標分層
楊振寧曾說:“問題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痹诮虒W設計中,教師應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碰撞,再只作適當?shù)狞c撥和引導,真正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
筆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在第一課時學生預習單中提出的問題,討論解決之后制定的。教師結合教學重點提煉中心問題,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天游峰的掃路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
通過第一課時小組及全班交流之后,及時進行學情梳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還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即:
(1)文中描寫掃路人的穿著有什么好處?可以刪去嗎?
(2)天游峰的掃路人到底累不累、苦不苦?
(3)文中老人已經70多歲了,30年后就100多歲了,為什么“我”說30年后再來看掃路人?
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基礎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重點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描寫,通過朗讀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攀登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3)發(fā)展目標:續(xù)寫“我”30年后再來看掃路人的情景,進行小練筆。
3.聚焦核心,思辨合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針對學生在討論時提出的核心問題,我們要讓學生展開不同意見地說辯,產生思想的碰撞。筆者在執(zhí)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后引導學生圍繞“天游峰掃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這一話題展開辯論。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片段二:
正方:我方認為天游峰掃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因為老人說“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彼f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所以不累,老人的心態(tài)好,樂觀開朗地享受生活。
反方:我方認為天游峰掃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為通過課文中“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可見天游峰那么高、那么險。去年,我就去過天游峰,我爸爸不到四十歲,登天游峰都會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中途甚至想過半途而廢。而天游峰的掃路人卻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了,體力和精力肯定比不上年輕人,況且他還要爬上爬下掃臺階,一趟就是1800多級,那該是多么的辛苦呀!難道你們家里的爺爺奶奶干這樣重的活嗎?你們說,難道這位老人不累嗎?
正方:老人伸出七個指頭,然后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老人不舍得,不累。
反方:我覺得累,但是心不累。
……
在唇槍舌劍中,學生們豁然開朗并達成了共識:老人的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在身體上是勞累的;可是因為老人熱愛這份事業(yè),熱愛這天游峰,熱愛著山山水水,所以他把掃路當作一種享受。
三、歸納總結,自主探究,為“會學善思”拓寬渠道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一以貫之的教材觀,對語文教材進行必要的拓展與延伸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篇課文的學習、一節(jié)課的學習,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時候它是學生學習某一內容的起點或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點。我們在課后將學習由課本向生活延伸,由課堂向大自然拓展,引發(fā)學生探索學習,將文本內涵延伸拓展,從課文走向課程。
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后,筆者讓學生談談“自主預習單”中“我會創(chuàng)作”部分可以寫哪些內容,有的說要續(xù)寫作者30年后再來看掃路人的情景,有的說要給天游峰的掃路人寫一段頒獎詞,有的說要寫一篇讀后感,還有的說要對比閱讀類似的文章《挑山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烈。
我想,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熱心合作,真正做到“會學善思”。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成為高效、愉快的課堂,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好地享受語文、享受成長。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J].人民教育,2007(12).
[2]王鑫.扎實推進語文教學,實現(xiàn)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