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毅
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恢復雙季稻”后,湖南、江西等地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措施推行雙季稻種植。如湖南省提出“力爭全省早稻集中育秧面積1000萬畝以上”,江西要求部分產糧大縣將原本已經下降到20%以下的早稻面積恢復到80%。
從中央部署看,恢復雙季稻是一個積極的政策選項,但是按照現(xiàn)有的具體落實來看,可能存在層層加碼、過度解讀的傾向。對此,需要警惕地方可能的過激政策以及帶來的相應后果。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銀行最新報告,目前全球糧食安全的整體情況較為穩(wěn)定,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災情,但并沒有動搖全球糧食生產基礎,糧食安全的外部環(huán)境仍然保持中性。疫情對我國糧食生產也有限,我國當前糧食安全的主要風險仍然是糧食區(qū)際調撥與品種結構失調。
水稻生產與儲備一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盤,2019年稻谷產量2.1億噸,稻米庫存消費比維持在100%,都處于歷史高位。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水稻生產的總體風險極低,當前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這在雙季稻生產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
第一,“雙改單”是水稻生產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雙季稻主要分布在亞熱帶省份,由于自然條件的積溫不足,加之種植管理等多種因素,使得早稻生產效率低下,表現(xiàn)為市場價格低,畝均收益低,稻農種植意愿低,同時隨著二三產業(yè)就業(yè)機會的增加從事低效益的單季稻種植的機會成本大增,這些在客觀上都促使了“雙改單”的模式轉變。2019年廣東早稻畝均凈收益為-73.4元,農戶不僅無利可圖,甚至是多種多賠。
第二,當前稻米市場的結構矛盾日漸突出,優(yōu)質稻需求較為突出。從目前市場供需來看,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從品質看,優(yōu)質稻表現(xiàn)明顯強于普通稻;從品種看,粳稻明顯優(yōu)于秈稻。從批發(fā)價格來看,同等級粳米與早秈米每噸價差600元,其原因在于,稻米最主要的消費是口糧食用,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對高品質稻米需求日益增長。
第三,社會輿論對糧食產需形勢存在誤解。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社會輿論對糧食安全和農民工就業(yè)十分關注,但是輿論環(huán)境缺乏必要的客觀認識基礎。例如:廣東、廣西、福建早稻2月下旬才開始播種,湖北、湖南、江西早稻要等到3月中下旬才開始播種,筆者通過電話調研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種糧大戶了解到目前農資購買運輸已經不存在障礙,疫情對水稻播種面積影響有限;非洲飛蝗主要影響東非和中東半島干旱地區(qū)及巴基斯坦,這些區(qū)域水稻產量全球占比不到2%;草地貪夜蛾目前防治效果尚可,不會對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輿論影響造成全社會對糧食安全的焦慮,對此需要理性面對。
當前我國稻谷生產和庫存都處于歷史最高水平,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數(shù)據(jù),2019/2020年度,全球大米產量預計為5.1億噸,庫存量為1.8億噸,其中約1.1億噸庫存在中國。
庫存高企導致結果是價格下行,2012年以來,國際大米價格長期持續(xù)下跌;我國國內大米價格也大幅度下降,2019年稻米市場收購價同比下降5.2%。其中,早秈稻受損最為嚴重,對比2012年以來的早秈稻成本收益,每畝凈利潤從212元降到虧損,從而導致農戶改變種植方式。
應當看到,政策性收儲成本對財政壓力不斷增加。按照稻米庫存1.1億噸計算,按照每噸200元保管費、貼息來計算財政支付成本,維持當前庫存財政支出最少220億元。在稻米價格長期下降的背景下,如果考慮庫存輪換和折價損失,財政壓力將會持續(xù)增加。當前各地財政狀況不容樂觀,今年如果增加雙季稻產量,勢必導致價格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收儲和財政壓力。
此外,如果地方政策不從實際出發(fā),可能出現(xiàn)“打白條”情況,透支政府公信力。從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恢復雙季稻”來看,這一政策具備很強的靈活性,既沒有要求“一刀切”,也不是鼓勵“一窩蜂”。從地方政府的具體落實來看,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可能優(yōu)先考慮并不是本區(qū)域是否具備恢復雙季稻的自然經濟條件,而是更多其他考量(如政績),可能會采取行政方式要求農戶(種糧大戶)從事雙季稻種植的做法,并沒有考慮夏收以后的相應后果,極有可能打政策白條,透支政府公信力。
片面追求早稻種植面積對緩解就業(yè)問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農民工就業(yè)會受到影響,根據(jù)當前形勢,的確存在這樣的苗頭。但是通過“單改雙”的操作,并不能起到緩和就業(yè)的作用。畢竟之前“雙改單”之后,南方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撂荒,單季稻被其他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替代,土地耕種效率基本飽和??紤]到目前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而早稻替代作物大多是機械化水平較低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如果大面積增加早稻,反而會存在農業(yè)勞動力擠出效應,甚至產生就業(yè)負向作用。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恢復雙季稻”這一政策具備合理性,但是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可能被異化,在個別地區(qū)容易導致基層政府與農戶之間的矛盾,甚至是激烈對抗。對于恢復雙季稻的政策落實需要有足夠的政策彈性,需要充分尊重種植農戶的主觀意愿,同時確保夏糧收獲以后的市場與政策續(xù)接,確保恢復雙季稻的農戶不吃虧。具體操作上:
第一,對“有條件的地區(qū)”的具體內涵進一步細化,同時應明確,鼓勵措施應以集中育秧中心建設等基礎投入和暢通農資運輸、技術指導等公共服務投入為主,剩下交給市場選擇,而不宜直接掛鉤早稻面積進行補貼。
第二,多途徑積極消化水稻庫存,為夏糧收儲做好準備。目前稻谷庫存多、壓力大,而且稻谷產業(yè)鏈條短、消費彈性小,庫存消化難度較大。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部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恢復雙季稻”任務的情況下,應多渠道消化水稻庫存,為可能的早稻增產騰出必要庫容。鑒于東非、中東半島和巴基斯坦等地區(qū)飛蝗災害嚴重,可以考慮低價出口策略,既緩解了國際人道主義災難,又消化了稻谷庫存。
第三,提高信息透明度,爭取公眾理解。目前可以講,我國糧食安全的冗余水平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中國不但把自己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時還發(fā)揮了全球糧食安全的穩(wěn)壓器和壓艙石作用。一定量的農產品進口主要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當前形勢下的主要矛盾是生產與需求之間結構性矛盾,在食品消費的過程中,口糧消費穩(wěn)中有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糧食儲備等保密信息進一步開放,消除社會疑慮,爭取公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