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走進神秘毛南

      2020-05-13 08:25蔣志雨
      文史春秋 2020年8期
      關鍵詞:毛南族

      蔣志雨

      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與周邊的仫佬族、水族同屬侗水語支,語支各族至今生活習俗與語言都比較接近。歷史上毛南族同本語支的仫佬族、侗族、水族逐漸分化,并與周邊的壯族和落籍上南、中南、下南的“三南”地區(qū)的漢族兄弟融合,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生產生計

      《毛南族志》記載,毛南族群共同體世居的環(huán)江地區(qū),西漢屬牂牁郡毋斂縣地,為“駱越”族群中人。三國時屬吳國牂牁郡地,為“蠻僚”族群中人。晉代屬牂牁郡,為“蠻僚”族群中人。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齊時期屬毋斂縣。 “毋斂”,意思是沒有什么可征收的窮地方。

      覃永綿、譚鵬星合作編著出版的《毛南族研究文選》稱,明代鄺露在《赤雅》對饑寒交迫的毛南族先民以原始的靠采集野生植物、獵取野生動物充饑的生活這樣描述:“饑拾橡薯,射狐掘鼠……甘生如薺?!憋@然毛南旱作區(qū)的山民在不多且很貧瘠的畬地耕作,經年辛苦,也收不到足夠的飽腹粗糧以及可制衣御寒的棉花。找野果、挖草根、獵取獸鼠充饑,艱苦度日屬于常態(tài)。清《慶遠府志》載,毛南先民旱作區(qū)“山田磽確,時時苦饑,采藥負薪,易粟而食”。

      清末民初時期,毛南人民不斷地汲取壯、漢等民族的生產經驗,引進外地優(yōu)良的農作物品種和耕作技術,稻作地區(qū)的社會生產生活向良性發(fā)展,此時毛南地區(qū)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略高于周邊的兄弟民族水平。八圩、六圩兩個行政經濟中心經常有宜州、金城江、賓陽等地的肩挑游商挑來火油、洋紗、洋布、火柴、針線等貨物銷售,販回牛皮、藥材、土硝、火藥、土布、白藤等土特產,出現了初期的市場經濟形態(tài)。此外,本地的坐商、客棧、豬市、牛市、米行、雜貨行都已相繼出現,藏匿于深山的槍械修造作坊、銀網仿鑄作坊、步槍子彈翻裝作坊似竹筍逢春般破土而生,打鐵匠鋪、竹編、染布、織錦等手工業(yè)也有零星生產。但從事商業(yè)經營和各類作坊工作的毛南族人只占族群人口中的少數。

      毛南族稻作區(qū)包括下南鄉(xiāng)的下南村、波川村、儀鳳村、中南村及堂八、玉環(huán)、木論、洛衣村的部分地方和水源鄉(xiāng)的西里、里臘等村。因為田地稀少,難脫貧困。如1952年環(huán)江縣88個鄉(xiāng)參加土改果實分配,共有貧農7223戶,人口31407人,分得田地14570畝,人均才得0.46畝。而毛南族聚居區(qū)下南鄉(xiāng)波川村的土地改革登記顯示,當時地主戶人均有水田2.5畝、旱地0.21畝,雖然波川村地主戶人均水、旱田合計還不到3畝,但這已是該村農民戶人均占有土地0.14畝的19倍。土地是農村農業(yè)生產的第一資源,缺乏土地,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制約,生活的艱困就可想而知。

      1953年中南民委和廣西民委聯合編印的《環(huán)江毛南人情況調查》記載:

      毛南人過去大部分都缺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到外地鋸木、做米販、做小生意,或熬硝、種煙、種棉、養(yǎng)豬、養(yǎng)菜牛等等以換取糧食來維持生活。

      為了在很有限的土地上收獲更多糧食,毛南族旱作區(qū)的山民種植玉米、黃豆、紅薯3種作物,利用不同的高差、不同的株形和所需光熱、水分時間不同,在同一塊地里間種套種。8月收高稈的玉米,10月初收矮株的黃豆,11月收匍匐的紅薯,一年三熟。這一耕作制一直延至今時。

      山區(qū)地形復雜,峰叢洼地,遇雨易澇、遇晴易旱,還有山東向陽、山西背陽的區(qū)別。山民選育出適應不同地塊的玉米品種,以求有種有收:西里村種植的“三節(jié)”玉米有早熟省肥的特性:上南村種植的“色早”玉米有抗病耐瘠的特性;上南、中南、下南這“三南”地區(qū)普遍能種植的糯玉米雖產量不高,但有耐旱、耐陰、耐瘠的特性;普遍種植的紅薯品種俗名“千年薯”,早期耐陰耐旱,能在玉米、黃豆植株下生長,玉米、黃豆收割后的10月至11月中旬,它獨占光熱、水分,利于薯塊膨脹、成熟。

      毛南族稻作區(qū)的山民培育出適宜本地冷水田、坡頂田、背光田、爛泥田種植的10多個品種。1959年載入《廣西農作物優(yōu)良品種志》的金銀粘,毛南語稱“鳥銀粘”,有高稈,耐澇、耐旱,分蘗力強,產量穩(wěn)定在約250公斤/畝的特點。黃豆在旱作區(qū)、稻作區(qū)均有種植,山民共培育出6個早、中、晚熟品種。

      改革開放后,毛南族農村普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雜交水稻品種與栽培技術成功推廣,糧食單產與總產大幅度上升,加上人口外遷,缺糧現象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仍然很低。

      2012年3月,環(huán)江毛南族白治縣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2019年底,該縣貧困發(fā)生率降至1.48%。2020年5月,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傳統婚俗

      毛南族的婚俗與壯族特別是同一語支的侗族、水族、仫佬族相似,講究戀愛自由,結婚的程序莊重且復雜,須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重彩迎娶,有遲落夫家的習俗。

      毛南族在遜言聯嫻試探成功后,要“送典”(男女互送表態(tài)錢)、“穿耳” (訂親)、“紗結” (踩門)、 “哄媳婦錢”等。

      毛南族新娘出嫁時,在JLIJ,門走下階時,法師要舉行“送魂”儀式。新娘則與家人依依惜別,含淚唱起《出門下階歌》:

      欄下仔要分糟,

      河里小魚要下灘,

      翻山過坳去婆家,

      離別父母兄妹好心酸……

      新娘一般步行至夫家,也有富家姑娘坐花轎。到達夫家時,法師舉行多種宗教儀式,如“招魂” “敬屯神”,是為了新娘入屯平安: “敬梁?!保菫榱诵孪眿D早落夫家,與新郎互相恩愛白發(fā)偕老: “踢竹轎” (或“踩紙屋”)、 “脫右鞋”進門,是為了家庭人安財茂百事順昌。

      當新娘上階進大門入夫家時,要由男方的一位兒女雙全、有福分的婦女牽著她的手進去,門上還要掛著背帶,禁忌新娘腳踩門檻。毛南人認為,只有這樣,新娘才會治好家,育好子女,人財兩旺。

      毛南族婚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新郎新娘不拜堂,即不拜天地、不拜父母,也不互拜。當新娘快上階入門時,新郎及其父母要在屋外遠遠躲開,防止與新娘照面相見。待新娘進門后,新郎和家人才跟著進來。毛南人認為這樣做了,今后夫婦之間、婆媳之間才能互諒、和睦相處,避免互相瞪眼鬧糾紛。

      毛南族婚俗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沒有洞房花燭夜,更沒有“鬧洞房”。新房不鋪設雙人合歡床,而是用兩套簇新的被褥鋪設兩張單人鴛鴦床。闊富之家甚至會沒兩個新房,即新郎、新娘各設一個新房。傳說這是當初洪水淹沒世界,盤古兄妹結婚時遺留下來的風俗。

      當晚,新郎家香火堂前擺起豐盛的供品,中間架個大豬頭,明燭放光,香煙繚繞,女歌師首先唱起《吉日敬神歌》:

      今日辦喜酒,

      堂前燈花開,

      新媳登階進新房,

      八方神祗都請來……

      歌師唱罷祝賀歌后,轉入較自由的演唱,如唱述譚姓毛南人族源的《譚氏始祖歌》、唱述古代神話的《盤古歌》、傳授歷史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天地歌》、教育后生培養(yǎng)高尚品德的《勸善歌》、勉勵年輕夫婦相親相愛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龍女與漢鵬》等長歌。

      夜深興濃,唱歌活動漸漸轉入民歌比賽,歌師開始唱“盤歌”。這是一種“你盤我解,我問你答,互相辯駁”的對唱,實際上是一場比知識、比機敏、比細心、比風格、比辯才的全面對抗賽。辯唱結束,主家就把敬神的那一個大豬頭作為獎品雙手奉給獲勝歌師(以對方心悅誠服、聽眾公認、熱烈贊揚、主家歡心等為標志)。此起彼伏的歌聲,一直飄蕩到朝霞燦爛的黎明。

      毛南族人辦婚宴請歌師不僅僅是為婚禮增添歡慶的色彩,同時也有個實際的目的——以歌代床,以解數百名賓客夜宿的難題,富有人家還會請彩調隊前來演出,日夜連場,招待遠近鄉(xiāng)鄰。

      次日,在新郎家廳堂舉行開被儀式。新郎的母舅主持,三親六戚興高采烈地圍看,子女雙全的姑嫂伯娘開被,每打開一張新被,男女歌師便對唱:

      (男)打開新被第三張,

      棉花閃閃滿屋堂。

      一生辛勞難忘記,

      喜得今日賞花香。 (女)雖說棉被送一崗,

      粗里雜面不好看。

      外婆手笨衣袖短,

      薄布土紗又小張……

      按照當地慣例,新娘和伴娘一般只在新郎家住一晚,次日即回娘家。如果新郎家盛情挽留,至多也只住兩晚,第三天早上即回娘家?;啬锛疫@天的一大早,新娘母親先唱(或由女歌師代唱) 《囑咐歌》,叮囑花神繼續(xù)關照自己的女兒:叮囑家公家婆要把媳婦當女兒一樣親近,多教她學手藝,懂禮節(jié),遇到農忙就派人去喊她回婆家?guī)凸ぃ憾谂鲆P照、體貼媳婦,做一對恩愛夫妻;叮囑女兒手腳勤快、細心謹慎,好好服侍家公家婆、丈夫和小姑小叔,熱情接待賓客,學做一個賢惠的好媳婦。如此莊重肅穆地唱《囑咐歌》,對親家、女兒、女婿語重心長地唱述,彰顯了母系社會女始祖操控族群的古風留痕。新娘母親唱罷《囑咐歌》,即吃“送別餐”——專用小豬仔肉設宴的、送新媳婦暫回娘家的最后一席。用餐過后,新娘要分別給新郎的父母、伯叔父母和哥嫂敬茶。這時,父母、兄嫂要送些零錢給她,叫作“敬茶錢”。敬茶過后,新娘即由伴娘、女歌師等陪伴著離開夫家,三步一回頭、十步一小停地唱著《暫別歌》回娘家去。

      三五日后,婆家又選個好日子,把新媳婦接回去“發(fā)棉”?!鞍l(fā)棉”,指婆家把早就準備好的幾斤紡紗用的棉條發(fā)給新媳婦,并請伯叔父母等近親來陪新媳婦吃午餐。 “發(fā)棉”期間,男家父母就送銀鐲或玉鐲給新媳婦戴上。新媳婦只住一夜,次日和陪伴來的姐妹仍回娘家去。 “發(fā)棉”意味著新媳婦領受家婆安排的勞動任務,成為婆家的正式成員了。

      以后,每逢節(jié)日或農忙,男家常派人請媳婦去過節(jié)或幫工,使媳婦逐步熟悉夫家的人,從思想感情上漸漸地由“娘家人”變成“婆家人”。每次住上三五天,又回娘家去。最初幾次來,都有姐妹和女伴同來、同宿、同歸。新夫婦依舊分居,開始漫長的婚后戀愛,俗稱“走媳婦路”。正是有婚日不拜堂、不拜高堂、新婚夫婦不同房和此后的遲落夫家“走媳婦路”等習俗,避免了“強扭的瓜不甜”的魔咒。遲落夫家有原始母系社會女性擇偶權利的殘存痕跡。

      漫長的“走媳婦路”,不外乎幾種結局:一是經過婚后戀愛,發(fā)展成恩愛夫妻。二是勉勉強強組成家庭,淡漠地做著男耕女織和傳宗接代的事。三是男方嫌棄女方,提出離婚,這只要通過家族同意這一關就行。四是女方嫌棄男方,提出離婚,這不但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還會受到夫家的刁難——往往要叫女方賠償其娶親時的迎送彩禮和請酒的全部花銷,蓄意使她傾家蕩產,這就使得女方往往會選擇與白選對象離家私奔或雙雙殉情。據說,在毛南族,逃婚后被抓回來的事幾乎是沒有的。但是,他們都必須等到“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的時候,才能公開回家鄉(xiāng)探望老父母及兄妹。畢竟到那時候,誰也沒有興趣去翻陳年舊賬了。

      尚武自衛(wèi)之風

      因為弱小,毛南族自然形成尚武自衛(wèi)的風俗習慣。清末民初,社會動亂, “三南”民眾紛紛選擇在山隘口筑石頭城墻保衛(wèi)家園,如上南村90多個自然屯聯合筑城25座,至今尚存16座。在保甲制組織年代均集中青壯年辦團練習武。如咸豐秀才方憲修、譚受益各率團練參與圍剿太平天國部隊,清廷分別封官。方憲修官升直隸州指分貴州署古州(今貴州榕江縣)同知。譚受益戰(zhàn)死,被授予“欽賜鑾儀尉參軍”名號,子孫受封“補都司世襲云騎尉”,其牌匾至今尚存。

      據記載,民國年間,毛南族民間武裝共與正規(guī)軍發(fā)生戰(zhàn)斗4次。

      首戰(zhàn)于1921年,舊桂系軍閥沈鴻英部王云熊帶34名士兵從南丹入境,一路燒殺擄掠進入毛南地區(qū),民團營長譚致清僅帶10人槍的毛南武裝,用疑兵計伏擊,槍聲一響,遠近村屯牛角號也吹響,各山頭旗升起、招搖,嚇得敵人膽戰(zhàn)心驚,疑遭重兵圍困。此戰(zhàn)斃敵10人,迫降24人,繳槍22支、子彈5000多發(fā),解救被擄婦女3人。

      第二戰(zhàn)于1945年,侵華日軍從守備六甲火車站部隊派出偵察兵到毛南山鄉(xiāng)懷峒刺探虛實,后又派出一個小隊30多人,沿著山路奔襲懷峒屯。當時,成立不久的上南鄉(xiāng)農民抗日自衛(wèi)隊還在訓練之中,他們決心利用山隘石頭城和在險要地段安裝的滾石擂木陣地打擊敵人。一日正午時分,侵華日軍摸到懷峒山坳半山腰,正好進入農民抗日自衛(wèi)隊機槍、步槍的有效射程,10多支槍一陣猛打,1名侵華日軍被打死。這些侵華日軍迅速隱身到巨石背后和崖邊還擊,并兵分兩路,妄圖利用山崖射擊死角攻擊前進,打垮農民抗日自衛(wèi)隊。突然,滾石雷木從山崖上傾瀉而下,嚇得躲在石頭后的侵華日軍奪路而逃。

      第三戰(zhàn)是西里村反擊戰(zhàn)。西里村位于水源鄉(xiāng)與“三南”交界處,是毛南族與壯族的雜居村,群山擁抱著一片良田。這里也是水源、虎龍兩鄉(xiāng)抗日自衛(wèi)聯隊根據地。敵人攻陷環(huán)江縣城后,環(huán)江及附近的富戶、商賈、百姓紛紛集中到此躲難。1945年2月,侵華日軍170人帶著機槍、小鋼炮突襲西里村,攻占才敢石頭城和肯后、肯廟兩個空屯。牛角號聲傳訊山鄉(xiāng),上南白衛(wèi)中隊立刻趕來參戰(zhàn),水源、虎龍聯隊主力聯手,兵分兩路,利用熟悉的小道隱蔽攻擊敵人,又揮兵攻擊敵后方陣地,激戰(zhàn)一天,斃敵13名,侵華日軍指揮官金野右手被擊傷。毛南族、壯族武裝無一傷亡。

      第四戰(zhàn)是常峒伏擊戰(zhàn)。1949年,在桂林瀆高中的譚煥章、譚義修、譚太智等一批毛南族青年學生參加中共外圍革命組織——愛國民主青年聯合會。譚煥章因帶頭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國民黨特務監(jiān)視。他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回“三南”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得到時任廣西省電臺臺長、進步人士盧顯書的幫助,裝配了兩臺收音機,收聽解放軍戰(zhàn)斗消息,抄錄北平、延安電臺發(fā)布的文告,在“三南”地區(qū)開展宣傳。不久,譚義修等也回到“三南”,秘密參加思恩解放委員會的地下革命組織。他們發(fā)動“三南”地區(qū)有聲望的人士,掌握中南鄉(xiāng)府公槍和民間私槍,收繳下南鄉(xiāng)府公槍,拉起一支包括上南鄉(xiāng)長在內的50人槍的隊伍,組成一支有100多人槍的“三南”革命武裝。1949年1 1月28日,國民黨廣西省保安第十團第八、第九兩連120多人槍,欲從河池縣金城江鎮(zhèn)經上南鄉(xiāng)到下南鄉(xiāng)等地尋找國民黨縣長黃宣威,企圖結成反共聯盟?!叭稀备锩溲b決定殲滅“保十團”殘兵,落實伏擊地點后,由“白皮紅心”的上南鄉(xiāng)長引誘敵軍走“安全” “便捷”的常峒路線,實施“請君人甕”之計,并聯系水源、洛陽革命武裝力量派兵支援。次日拂曉前,“三南”兩支80多人槍的武裝力量進入伏擊戰(zhàn)場。10時許,敵人進入常峒地帶,在羊腸小道盤山過崖,首尾不能相顧。戰(zhàn)斗打響1個小時后,敵人紛紛舉手投降。此戰(zhàn)斃敵4人,俘120多人槍,“三南”革命武裝無一傷亡。

      隆重“還愿” 有恩必報

      過去,毛南族人民世居的地方,生產生活環(huán)境嚴苛,條件艱苦,天災頻發(fā)。為求得生存和發(fā)展,他們必須結交周邊的壯族、漢族、瑤族、水族兄弟,互相幫助,才能熬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毛南族研究文選》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弱小的民族,不可能赤裸裸地描寫階級壓迫和民族歧視,那樣會加深敵對情緒,招至自己的滅亡。因此,只能通過借喻于神仙,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彼麄儾幌ЩㄙM重金舉辦隆重的還愿儀式,報答各路神仙和有恩的人。有恩必謝是毛南族人的習尚,哪怕是得到親朋好友或者路人小小的幫助,也要真心實意說一聲: “醒溜(毛南語:謝謝)!有空到家里玩!”

      毛南族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人丁興旺,兒孫幸福,世代相傳:最重要的愿望是一生平安,興家保業(yè)。毛南族人信奉神仙,視神仙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能滿足人的懇求.送子賜福;也會懲罰人的失信,降災施禍。相傳毛南族人韓仲定中年無妻無子,看見鄰人兒女濟濟一堂其樂融融,十分羨慕,不由得哀嘆自己命苦,清寡孤單,便祈求萬歲娘娘賜福送子。他寫了文書畫了押,將之藏在床頭,許愿如可得福得子,要宰三十六牲,大擺“紅筵”,懇請家仙外神陪萬歲娘娘飲宴,答謝大德大恩。萬歲娘娘果降仙女配他為妻。韓仲定夫婦育有五兒二女,日子越過越火紅,但他把畫押許愿的事忘得干干凈凈,還把許愿書當鞋墊踩。萬歲娘娘十分氣憤,把孩子全部收回仙山。仲定悔恨痛哭。一位家仙幫助他在夢中上仙山,見到孩子。萬歲娘娘說:“你吃了甜果砍了根,如有悔心,先得還愿,我才讓孩子們跟你回去。”仲定連忙脫鞋交出許愿書,回家殺了三十六牲,大擺“紅筵”宴請萬歲娘娘和三十六神仙。事畢,五兒二女回到仲定的身邊。民間稱這種儀式為“還婆王愿”,辦“紅筵”。

      還愿也是毛南族男子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禮儀,如某人因貧窮還不起愿,其后人至第三代、第四代都有補辦的責任。 “還雷王愿”也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傳說:毛南青年武士黃輦,亂世時應召入伍作戰(zhàn)。他和家人都向雷王許了愿。黃輦出生入死,立了戰(zhàn)功,當了軍官。戰(zhàn)亂平定后,黃輦衣錦還鄉(xiāng),身邊的怪現象卻莫名地經常發(fā)生:如騎馬出門遇冤鬼纏身、走不到目的地;回家見母親發(fā)怪病,雖四處求醫(yī)卻總不見好,愁得他心煩意亂。一天,一只白鷺飛進家門,開口對正在卜卦的黃輦說: “你和你家許了平安愿。雷王保佑了你,戰(zhàn)亂不死,平安回家,你們忘了許的愿,所以雷王派惡鬼纏你的身,帶災禍到你家。”白鷺還說: “我是天神派來的使者,是來提醒你的?!秉S輦認了錯,備好供品,請來道師,辦好“肥套”,用豐盛的“黃筵”宴請三十六神祗。雷王領了情,白此黃輦一家老少平安,六畜興旺。這些民間故事無外乎是讓人們牢記社會行為規(guī)范,違規(guī)就要受到懲罰,改正就會得到諒解。

      “紅筵”和“黃筵”都要請師公辦道場,稱作“肥套”?!胺侍住笔敲献迥凶右簧凶钪匾彩亲钇毡榈母卸骶瓷窦漓牖顒?。

      《毛南族研究文選》記載,“肥套”的全過程由主唱師公主持指揮, “條套” (即舞蹈)穿插在儀式過程中。表演角色都是“神”,由師公扮演主唱,師公念咒語、唱神書,念到哪個神那個神就出場舞蹈,前后共有36位大神。表演的形式多為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等.,各段舞蹈多以神名為舞蹈的名稱,如“三元舞” “瑤王舞” “雷王舞”等。表演時,師公頭戴神像面具,身著帶水袖的古裝戲服,右手持銅鈴,左手執(zhí)刀劍、簡笏等法器,在打擊樂伴奏下起舞。開始時隨擊樂輕輕搖動手鈴,向左右轉體觀望,接著做起伏碎步緩緩向前移動,再做舞蹈動作,然后又碎步退回原地。表演者的情緒十分虔誠認真,如有神靈附體。

      毛南族的“條套”風格原始占樸,氣氛肅穆莊重,動作輕柔文靜。整個舞蹈都是在行進中輕輕流動,似泉水潺潺,連綿不斷:亦如神靈騰云駕霧飄然而至,極富巫術色彩?!皸l套”的動律特征是流動行進中的起伏跳蕩,使舞蹈語匯既顯得文靜,又不平淡,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諸“神”的基本步伐都貫穿這個動律:在輕柔平穩(wěn)中有規(guī)律地上下跳蕩,猶如向平靜的泉水中投下一顆石子,濺起朵朵浪花。在毛南山鄉(xiāng)鳳騰山下的古墓群中,一座清咸豐八年(1858年)修建的毛南族譚上達老人的墓碑刻有戴面具“條套”的圖像,可見,至少那時毛南山鄉(xiāng)已盛傳這種舞蹈形式。另外,據下南鄉(xiāng)堂八村上干強屯63歲的師公藝人譚耀樂口述,他家祖?zhèn)鲙煿?,到他已是第十四代。若一代?5年計,這種舞蹈僅在他家族內流傳就有350多年。該屯83歲的老師公譚公岳說: “據老一輩人講,譚耀樂這一家也不是這種舞蹈的創(chuàng)始者,創(chuàng)始者比他們更早得多?!睋?,毛南族的“條套”在毛南山鄉(xiāng)流傳的上限年代,當可推得更早一些??梢娒献迦褐魉紙蟮臍v史淵源久遠。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毛南族“肥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南鄉(xiāng)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儺戲(木面舞)之鄉(xiāng)”。

      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毛南音韻藝術團應邀分別赴美國、澳大利亞開展“毛南音韻·相約紐約”文藝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此前,該藝術團曾應邀赴德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演出和文化交流。毛南族以白己古樸、滄桑、哲思、優(yōu)美的歌舞文化,實現多次跨國越洋演出交流并享譽歸來,實是令人振奮。

      猜你喜歡
      毛南族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環(huán)江毛南族儺文化保護與利用探討
      毛南族儺面:精雕細刻的民族非遺
      廣西環(huán)江縣毛南族歌謠《十頌黨恩》探析
      民俗主義視域下的毛南族分龍節(jié)考察
      廣西毛南族儺舞動作釋義及生境變遷
      毛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貴州卡蒲毛南族鄉(xiāng)田野調查及其啟示為例*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毛南族竹編瑰寶
      毛南族竹編瑰寶
      活態(tài)文化
      山东| 涟源市| 滦南县| 赤壁市| 威宁| 沽源县| 黄大仙区| 大方县| 舞阳县| 元朗区| 丹凤县| 亚东县| 建瓯市| 广宁县| 六盘水市| 永济市| 高邑县| 洛扎县| 广南县| 廉江市| 年辖:市辖区| 晋城| 宜兰县| 磐石市| 大渡口区| 荥阳市| 化德县| 寻乌县| 枣阳市| 汕头市| 沙洋县| 盐池县| 兴业县| 延庆县| 炎陵县| 夏河县| 乐陵市| 广东省| 长泰县| 舟山市|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