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xiàn)代漢語歧義類型的再討論

      2020-05-15 08:42:34劉悅怡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歧義句法語義

      劉悅怡, 宮 齊

      一、引 言

      世界上所有語言,都存在著形式各異且錯綜復雜的語言歧義現(xiàn)象,而語言學家也從未停止過對語言歧義問題的探究?,F(xiàn)代漢語的歧義研究由來已久,研究主題多樣,研究視角各異,其中涉及歧義的性質(zhì)、歧義的類型、歧義的成因、歧義的格式、歧義的劃分手段等,這些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其中有關歧義類型(1)在中國知網(wǎng)選擇“主題”后輸入“歧義類型”,有213條結果,其中涉及漢語、藏語、英語、泰語、哈薩克語等多民族多國語言的歧義相關研究;選擇“關鍵詞”輸入“歧義類型”,有14條結果;選擇“篇名”,搜索“歧義類型”,有70條結果。的研究備受語言學家的關注。我們認為,對歧義類型給予明晰的梳理和劃分,是實現(xiàn)對歧義現(xiàn)象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是深入揭示語言歧義現(xiàn)象本質(zhì)最重要的一步。對歧義類型的研究必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幫助我們認清歧義產(chǎn)生的根源,找出消解歧義的方法,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根據(jù)交際環(huán)境的需要利用或避免歧義的產(chǎn)生。

      二、研究現(xiàn)狀概述

      現(xiàn)代漢語中的歧義研究始于趙元任(1959)發(fā)表的《漢語中的歧義》一文,(2)Chao, Y.R.(趙元任),石安石譯:“Ambiguity in Chinese”, 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 Copenhagen, 1959. 譯文見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其中探討了歧義的分類和消解等若干問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歧義研究進入了一個較為深化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歧義的性質(zhì)、歧義的分類、歧義的格式、歧義分化的方法、歧義指數(shù)等具體的分支研究方面。其中有關歧義類型的研究涉及了眾多不同的角度,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歧義類型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顏邁(1991)(3)顏邁: 《漢語的歧義現(xiàn)象》,《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 年第2 期。根據(jù)造成歧義的原因把歧義區(qū)分為同音歧義、同形歧義、(4)作者將“同形歧義”進一步分為小類,如“多音多義”、“多義詞”、“同形詞”,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多義詞”和“同形詞”均指同音多義,此處存在區(qū)分不明之嫌; 再如將詞性差異導致的多義現(xiàn)象歸于語法歧義,這與上文的“多義詞”之間也存在劃分歸屬不清晰的問題。語法歧義。(5)該段中提到的“語法歧義”均指“句法歧義”。鄭文貞(1993)(6)鄭文貞: 《歧義句與修辭》,《廈門大學學報》1993 年第3 期。區(qū)分了語言歧義和言語歧義,將語言層面靜態(tài)的歧義稱為語言歧義,動態(tài)的歧義稱為言語歧義。柳廣民(1994)(7)柳廣民: 《歧義類型研究》,《廣西社會科學》1994 年第6 期。將歧義分為語匯歧義、語法歧義和語用歧義,(8)作者將由于語義關系不明或語義指向不明等情況下產(chǎn)生的歧義也劃分到語法歧義的范疇; 同時在文末用附注的形式提到“超語段語用歧義與內(nèi)部語境歧義亦可劃入語法歧義范圍,這是語法與語用的劃界標準問題”,由此在幾類歧義的劃分上仍存在分界模糊的問題。并且對口頭語歧義和書面語歧義給予了討論。(9)口語歧義和書面語歧義在劃分上難免有交叉之處。作者提到“超語段語用歧義,在口頭上都有語音體現(xiàn),因此超語段語用歧義常是書面歧義不是口頭歧義”。作者舉了“想起來了”的例子,提到語法重音模式不同,意義是不同的,但在口語中靠語音體現(xiàn)并不一定能將兩個意義區(qū)分開來。對于很多例子來說,重音模式只是可能區(qū)分意義的途徑之一,并非絕對的方式。邢凱(1997)提出應區(qū)分詞匯歧義、語法歧義和語境歧義。(10)邢凱: 《歧義現(xiàn)象和語言的不確定性》,《南開學報》1997 年第3 期。俞東明(1997)對語法歧義和語用模糊進行了對比。(11)俞東明: 《語法歧義和語用模糊對比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3 期。陳一民(1999)根據(jù)語言使用者是否有意為之的標準將歧義分為主動歧義和被動歧義。(12)陳一民: 《歧義與公安實踐中的語言表達》,《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 年第2 期??偟膩碚f,上述分類角度多樣,但是相對零散,標準不一,在明確界定歧義類型和描寫所給出的歧義類型之間的關系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足。

      進入21世紀后,關于現(xiàn)代漢語歧義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研究重心也從句法、語義轉(zhuǎn)向語用。有些學者側重于對語用歧義、語境歧義(13)“語用歧義”與“語境歧義”在很多情況下被看作是同一種歧義類型,只是稱呼上有所不同,二者存在概念模糊的問題。本文第四部分會做相關說明。的分析和闡釋(邵長超,2006(14)邵長超: 《論語境歧義》,《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 年第9 期。;馮新宏,2007(15)馮新宏: 《略論語境歧義的產(chǎn)生》,《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S2 期。;王超輝,2007(16)王超輝: 《語境的構成因素及語境歧義分析》,《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 年第1 期。等);有些則開始關注消解歧義的方法(亢世勇、朱學嵐,2000(17)亢世勇、朱學嵐: 《語音特征在分化歧義中的作用》,《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0 年第2 期。;陳淑梅、王超,2001(18)陳淑梅、王超: 《漢語句法中“V + 的+ N”結構的歧義現(xiàn)象》,《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1 年第4 期。;劉云,2001(19)劉云: 《歧義的潛在性及其自動消解》,《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等)。這一趨勢促使歧義研究跳出了傳統(tǒng)上單純的語言本體層面,衍生出更多的跨學科研究,例如從認知視角探究語言中的歧義現(xiàn)象(周明強,2006(20)周明強: 《認知在歧義的辨識與消解中的作用》,《修辭學習》2006 年第5 期。;胡曉霞,2016(21)胡曉霞: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歧義現(xiàn)象分析》,《語文建設》2016 年第33 期。;張娟,2017(22)張娟: 《“坐下來”類歧義動趨結構的認知功能分析》,《漢語學習》2017 年第2 期。等),結合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探討歧義(陳慶榮、譚頂良、鄧鑄、徐曉東,2010(23)陳慶榮、譚頂良、鄧鑄、徐曉東: 《句法預測對句子理解影響的眼動實驗》,《心理學報》2010 年第6 期。;于秒、閆國利,2015(24)于秒、閆國利: 《內(nèi)隱韻律與語境影響歧義結構加工的眼動研究》,《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5 年第8 期。等),以及將韻律特征引入歧義的研究(姚倩,2011(25)姚倩: 《利用韻律信息解讀“都”字句歧義的實驗研究——漢語母語者與二語者的對照》,《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 年第4 期。;于秒,2011(26)于秒: 《“V + N1 + 的+ N2”式歧義詞組韻律消解作用的實驗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5 期。;徐以中、孟宏,2015(27)徐以中、孟宏: 《副詞“還”的歧義及相關語音問題》,《漢語學報》2015 年第1 期。等)。

      然而,在對歧義現(xiàn)象研究不斷深入、視角不斷豐富的同時,有關歧義類型的關注度卻在下降。從歷史上歧義分類的研究成果來看,角度多樣,眾說不一,諸家對歧義的界定不盡相同,因此歧義各類型之間界線模糊,對歧義類型的研究缺乏整體架構方面的梳理。以上所提到的眾多研究方面都與歧義的類型研究緊密相關。例如,某類句法格式之所以產(chǎn)生歧義,勢必與其句法結構的靈活性或語義層面的內(nèi)在多義性有關,若清楚了解句法歧義或語義歧義所包含的內(nèi)容,便可以給出更細致的分析;再如對歧義的消解研究,要解決如何消歧首先要發(fā)掘出歧義產(chǎn)生的原因,無論這些原因是語音層面、詞匯層面抑或是句法層面的,而原因的發(fā)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清晰的歧義類型劃分與描述的基礎上;又如歧義研究中韻律特征的引入,而韻律特征中的“停頓”是引發(fā)句法歧義的重要誘因之一。

      基于此,我們認為,做好現(xiàn)代漢語歧義類型的分析、歸類和梳理工作十分重要,因為它是系統(tǒng)研究現(xiàn)代漢語歧義問題的基礎,是從多角度、多層面及跨學科視角研究現(xiàn)代漢語歧義問題的前提。

      三、歧義類型的界定

      在界定歧義類型之前,我們首先需明確“歧義”的概念。眾多學者都對歧義的定義做出過相關表述(趙元任,1959(28)Chao,Y. R. (趙元任). “Ambiguity in Chinese”,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Copenhagen,1959.;徐仲華,1979(29)徐仲華: 《漢語書面語言歧義現(xiàn)象舉例》,《中國語文》1979 年第5 期。;黃成穩(wěn),1982(30)黃成穩(wěn): 《說歧義》,《中學語文教學》(北京)1982 年第8 期。;邵敬敏,1987(31)邵敬敏: 《關于歧義結構的探討》,朱一之,王正剛選編: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現(xiàn)狀和回顧》,北京: 語文出版社1987 年。等)。我們認為,歧義是在語言表達或言語交際中,詞語或是句子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意義,可做兩種或兩種以上理解的現(xiàn)象。通過對這種現(xiàn)象的梳理,我們認為,可結合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與外部環(huán)境,將現(xiàn)代漢語的歧義類型歸為五類: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句法歧義、語義歧義和語用歧義。

      什么是語音歧義?Nespor和Vogel(2007)(32)Nespor,Marina and Irene Vogel,Prosodic Phonology: With a New Foreword,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7.提到歧義與音段的序列有關。作者舉了一個意大利語的例子“del lago”和“dell’ago”,二者的意義不同,但發(fā)音卻完全相同,當聽話人在聽到[della:go]這個語音形式時,無法斷定它的意義對應于哪一個詞形。因此我們可以說,語音歧義是指那些無法給特定的語音輸出指派具體詞形及詞義的現(xiàn)象,即同一發(fā)音形式對應于不同的詞形、意義或概念。因此,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音歧義即指“同音異形詞歧義”。

      詞匯歧義,是指由詞(字)形相同、意義不同的詞(字)所引起的歧義,且此類歧義現(xiàn)象與詞匯結構、句法結構的差異無關。詞匯歧義又分為兩個子類,一是由多音詞(字)即同形異音異義現(xiàn)象引發(fā)的,我們稱其為“多音詞歧義”;另一類是由同形同音異義詞引起,我們謂之“一詞多義歧義”。二者的共同點是都具有“同形異義”的特點,其中“一詞多義歧義”又包括詞類相同與詞類不同兩種情況。

      句法歧義指句子因結構層次不同或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不同而產(chǎn)生的歧義。因此,句法歧義可分為兩個子類,即結構層次歧義和結構關系歧義。結構層次歧義,簡單來說是指由于句子的層次切分方式不同產(chǎn)生的歧義;而結構關系歧義,則產(chǎn)生于層次劃分一致,但成分之間的關系存在差異的句子中。

      語義歧義,從整體上來說指因語義的不確定性而產(chǎn)生的歧義,具體來說是因語義關系、語義指向、語義特征的多樣性產(chǎn)生的歧義。因此,我們將語義歧義所含的三個子類分別稱為語義關系歧義、語義指向歧義、語義特征歧義。

      對于語用歧義,國內(nèi)學者使用較多的名稱還有“語境歧義”和“語用模糊”(黃德玉,1991(33)黃德玉: 《語言中的“歧義”與言語中的“歧解”——三論“歧義”研究中應該劃界的幾個問題》,《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4 期。;柳廣民,1994(34)柳廣民: 《歧義類型研究》,《廣西社會科學》1994 年第6 期。;俞東明,1997(35)俞東明: 《語法歧義和語用模糊對比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3 期。等)。盡管諸家對此類歧義現(xiàn)象給出了各自的描述,但其中仍存在著界定模糊的問題。廣義的語用觀認為,在一定條件下,說話人會選擇具有特定意義的某個結構或話語,聽話人也會以某種特定方式去理解意義而不是以什么別的方式。那么從語用角度來看歧義,說話人的意圖和聽話人的理解都是造成歧義的重要因素。Leech(1981)提到判斷一個意義是否屬于語用學范疇,需要考慮以下要素:(36)Leech,Geoffrey.Semantics,Harmondsworth: Penguin,1981.

      (1)是否考慮了說話人或聽話人;

      (2)是否考慮了說話人的意圖,或聽話人的理解;

      (3)是否考慮了語境;

      (4)是否考慮了通過使用語言或依靠使用語言來實施某種行為。

      因此,我們認為,判斷某種歧義是否屬于語用歧義,亦可使用以上要素加以評估。通過梳理,我們將其歸納為兩個標準,第一,是否由于語境知識的差異,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表達做出了不同的理解;第二,是否由于交際需要,說話人故意制造歧義,旨在向聽話人傳達特定含義。如果符合這兩個標準中的任意一個,我們便可以將它們歸為“語用歧義”。語用歧義也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 “語境觸發(fā)性歧義”(本身沒有歧義,完全由語境引起的歧義)和“本體性語用歧義”(根源上由語言本體要素引起的歧義)。

      四、歧義類型的分析

      鑒于上文對歧義類型所做的界定,本節(jié)我們將分別來舉例詳述這五類歧義現(xiàn)象。

      1.語音歧義(37)語音歧義通常只在口語中出現(xiàn),如果落筆成文的話,便不再有歧義了。

      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典型的語音歧義產(chǎn)生于同音異形異義詞(字),即語音相同,但詞(字)形不同。例如:

      (1)a. 這東西可以治癌。

      這東西可以致癌。

      b. 這是一本新聞學的書。

      這是一本新文學的書。

      在上述例子中,“治癌”與“致癌”、“新聞學”與“新文學”的發(fā)音完全相同,當說話人說出上述(1a)、(1b)兩組句子時,聽話人可能會對詞義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這里說的同音異義詞,不僅指詞義不同,也包括詞形不同。因此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詞(字)多義”現(xiàn)象,即同形詞(字)并不在語音歧義的范圍之內(nèi),而是屬于 “詞匯歧義”。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語音歧義一定是建立在相同的語音輸出形式這一基礎上,因而由聲調(diào)差異產(chǎn)生的歧義,即多音詞(字)歧義也不屬于語音歧義范疇。

      2.詞匯歧義

      朱德熙(1980)提到有一種歧義“不牽涉句子的結構,是詞匯范圍里的事,與語法無關”(38)朱德熙: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第170 頁。,從而將詞匯歧義與語法歧義區(qū)分開來。現(xiàn)代漢語詞匯歧義包括“多音詞(同形異音詞)歧義”和“一詞多義(同形同音詞)歧義”,在“一詞多義歧義”中又包括詞類相同與詞類不同的情況。

      (2)a.這頭發(fā)長(zhǎnɡ)得真怪。(39)詞匯歧義中的這種類型即多音詞(字)產(chǎn)生的歧義只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一旦讀出來就沒有歧義了。本文從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和外部環(huán)境的角度對歧義類型做了劃分,關于從語體角度劃分的歧義如書面語歧義、口語歧義本文不做過多論述,將放在今后的文章中詳細討論。

      這頭發(fā)長(chánɡ)得真怪。

      b.這是一本好書。

      c.我和小紅挺好的。

      d.桌子上放著蘋果。

      e.菜不熱了。

      (2a)中由于“長”的多音特征,句子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意思。(2b)、(2c)和(2d)都是一詞多義歧義,且屬于詞類相同的例子。在(2b)中,“好”可以指書的“內(nèi)容”好,也可以指書本身完好,沒有破損。(2c)既可以是說我和小紅的狀態(tài)好,也可以指彼此之間的關系密切。(2d)中的“蘋果”作為科技發(fā)展的時代產(chǎn)物,經(jīng)常被人們用于指代該品牌(蘋果手機或電腦)的產(chǎn)品,因此“蘋果”一詞有了多指向性,從而產(chǎn)生了歧義。(2e)屬于一詞多義中詞類不同的情況,“熱”在句中既可以作為形容詞,指“菜涼了”,也可以作動詞用,作動詞用法時指“菜不加熱了”。

      f.你給我看看*。

      (2f)中的“給”具有多種含義,其中包括“使對方得到某些東西”、“交付,送予”、“替,為”、“被”等。(2f)可以理解為讓對方把物件傳遞或交付給我,是“我”看,也可以理解為請對方幫忙,讓對方替我看,是“你”看。從這個角度看,(2f)是因“給”的多義而產(chǎn)生了歧義。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當“給”作“交付”義時,用作動詞;而當“替,為”義時,則為介詞。當“給”作動詞時,“給我看看”構成了一個兼語結構,在整個句子中作謂語。而“給”作介詞時,介賓短語修飾后面的謂詞“看看”,給出了幫助的對象。因此“給”在兩種意義下,其句子結構并不相同,所以該例不屬于本文所說的詞匯歧義,應納入句法歧義的范疇。

      3.句法歧義

      根據(jù)句法切分方式、句子成分間的關系特點,我們將句法歧義分為“結構層次歧義”和“結構關系歧義”。

      (3)a. 三個孩子的/媽媽

      三個/孩子的媽媽

      b. 小王/和小張的同學

      小王和小張的/同學

      (3a)和(3b)均是非常典型的由句子結構層次不同而導致的歧義。由于層次切分的差異,(3a)可能強調(diào)的是孩子的數(shù)量,即“三個孩子”,至于媽媽的數(shù)量,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兩個或是三個;也可能強調(diào)的是媽媽,即“三個媽媽”,孩子的數(shù)量可能是三個也可能是很多個;(3b)同樣由于切分不同,句子產(chǎn)生了兩種理解方式。

      c.學習文件

      d.翻譯小說

      e.我們父母多么不容易。

      (3c)、(3d)和(3e)都有兩種理解,而兩種理解下的短語和句子都具有相同的結構層次,不同的是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因此稱之為結構關系歧義。這主要是因為漢語的詞類沒有明顯的形態(tài)標志和變化。(3c)和(3d)兩句的層次切分都是“學習/文件”、“翻譯/小說”,不同的是“學習”與“文件”、“翻譯”與“小說”之間的關系,既可以是偏正結構,也可以是動賓結構。(3e)中的“我們父母”既可以理解為同位結構,又可以當作偏正結構。

      4.語義歧義

      因語義關系、語義指向、語義特征的多樣性產(chǎn)生的歧義,屬于語義層面的歧義。

      語義關系,是指詞語與詞語之間形成的詞匯意義以外的一種關系。它不同于上文所說的句法結構關系,主要是指語義成分之間的關系,例如表明某一成分是施事還是受事,是表工具還是處所,是指動作行為還是性質(zhì)狀態(tài)等。語義關系歧義指的是當上述語義成分間的關系不明晰而產(chǎn)生的歧義。

      (4)a.雞不吃了。

      b.這是魯迅的書。

      c.小劉去上課了。

      (4a)是歧義研究中的經(jīng)典例句,在該句中“雞”既可以是“吃”這個行為的施事,又可以是行為的受事。所以我們既可以將(4a)理解為“雞不吃飼料了”,也可以理解為 “人不吃雞了”。(4b)由于“魯迅的書”既可以指魯迅寫的書,即魯迅是書的作者;又可以指該書歸魯迅所有,作者是誰未提及。(4c)同樣是施事與受事不明產(chǎn)生的歧義,僅通過句子我們無法得知“小劉”到底是老師還是學生。

      語義指向,指的是句法結構的某一成分在語義上和其他成分相匹配的可能性。簡單來說,是詞語在句子的語義層面上支配或說明的方向,而語義指向歧義則是因為匹配不明確而導致的。

      (5)a.老張有個女兒很驕傲。

      b.他在樹上摘花。

      c.兩個人就吃了三碗。

      (5a)、(5b)、(5c)三個句子都屬于語義指向歧義。在(5a)中,“驕傲”可以指向主語“老張”,即“老張驕傲是因為他有個女兒”,同時,“驕傲”又可以指向“老張的女兒”,即“老張的女兒是個驕傲的人”,此時“驕傲”是“看不起別人、自滿”的意思。(5b)中“在樹上”作為狀語,既可以指向主語“他”,表明“他”所處的位置是樹上,又可以指向“花”,說明“花”的位置是在樹上。再看(5c),句子既可以理解為兩個人吃得很多,也可以是相反的意思即兩個人吃得很少。當然通過改變句子的重音,我們可以清楚地區(qū)分兩個不同的意義,但從語義層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就”的匹配對象不是唯一的,既可以指向“兩個人”,此時表明人少吃得多,又可以指向“三碗”,表示“三碗”分量少。因此不同的語義指向會使人對句子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d.誰是你們班長?

      e.他來做什么?

      (5d)和(5e)仍然屬于語義指向歧義。這兩句中的疑問代詞都有虛指的可能性。(5d)中的“誰”可以是問具體的某個人,也可以虛指從而表示否定,意思是“我不是你們的班長”。(5e)中的“什么”既可以實指要做的某件事,也可以虛指,表示沒想到或是不希望“他來”。這樣的例子在疑問代詞的用法中還有很多,例如“哪里”、“怎么”都可能由于指向的不同使句子產(chǎn)生歧義。

      語義特征,是指某個詞所特有的,能對其所在句法格式起制約作用的并能區(qū)別于其他詞的語義要素。語義特征歧義便是指由于句子中的某個詞具有不止一種語義要素而產(chǎn)生的歧義現(xiàn)象。

      (6)a.她借我一本書。

      b.這張畫掛了三天了。

      (6a)中的“借”既包含“借出”的意思,也有“借入”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她借給我一本書”,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我借給她一本書”。(6b)中“掛”含有“持續(xù)”和“完成”這兩種語義要素,因此僅通過句子我們無法判斷,是因為沒有掛畫用的工具或是高度過高等原因,畫始終沒有掛成功;還是畫已經(jīng)掛在某個地方,并且保持“掛完成”的狀態(tài)已經(jīng)三天了。因此若是我們明確了句子中各個詞蘊含的具體語義要素,歧義現(xiàn)象便會消失。

      5.語用歧義

      “語用”并不等同于“語境”的概念,語用歧義涉及語境、聽話人的理解、說話人的意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們認為使用“語用歧義”這個稱謂比“語境歧義”更加合適。同時,考慮到造成交際雙方在表達上、理解上產(chǎn)生多義的原因是多樣的,可能是語音層面的,或是詞匯層面的,也可能是句法層面或語義層面的;也有可能是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看都不存在任何歧義,但若結合具體的語境如上下文語境、文化語境等,便產(chǎn)生了歧義,因此我們將語用歧義分為“本體性語用歧義”和“語境觸發(fā)性歧義”。

      (7)a.(課堂上)

      老師:請大家看我發(fā)給你們的文件,都xià到了嗎?

      學生:老師,我們都xià到了。

      在這段對話中,學生若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便能判斷出老師說的是“下到了”,即問大家文件有沒有下載下來;若是缺乏對話之前的語境知識,便可能第一時間反應到的是“嚇到了”。在(7a)這個例子中,由于語境知識的缺乏,聽話人在句子理解上產(chǎn)生歧義,但追根溯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由同音異義詞引起的歧義,即根本上是語音歧義。

      b.中國學生:你方便的時候,給我打電話。

      外國學生:為什么方便的時候要給你打電話?(內(nèi)心活動:方便是上廁所的意思。)

      在(7b)這個例子中,中國學生的話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存在歧義,但對于外國學生來說,由于母語文化的差異,他無法準確判斷“方便”這個詞的意義,結果鬧出了笑話。這個例子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造成的歧義。

      著名音系學家Irene Vogel教授曾經(jīng)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場飯局上,她問身邊一位年輕的同事“Do you want a [de|t]?”她的面前有一盤棗椰,所以這里[de|t]是指棗椰這種食物。而對方卻理解成了“約會”的[de|t],于是興致勃勃地問是什么樣的女孩子。這個例子屬于語用歧義的范疇,聽話人由于和說話人語境知識的差異,誤解了說話人的話,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date[de|t]”含有多種含義,即由一詞多義造成的詞匯歧義。

      c.我國民間有個很有名的故事,是說有位書生到親戚家串門,頃刻間外面就下起雨來,這時天色已晚,他只得打算住下來。但這位親戚卻不樂意,于是就在紙上寫了一句話: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書生看了,即刻明白親戚的意思,卻又不好明說,干脆加了幾個標點: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在(7c)這個例子中,主人的原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而書生給這句話加上標點,除了語氣的變化之外,就是停頓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句法層次的變化。這個例子可以說是交際中的一方通過句法層次、語氣等變化有意制造歧義,從而達到特定的表達效果。雖然這符合語用歧義的范疇,但根本上仍是由句法層次差異引起的。

      d. 顧客:“大媽,您這豆腐怎么賣呀?”

      大媽:“一塊兩塊!”

      顧客:“是一塊兩塊還是兩塊一塊呀?”

      大媽:“兩塊一塊!

      在(7d)中,出現(xiàn)了多次的“塊”其實有兩種含義,“一塊錢”的“塊”和“一塊豆腐”的“塊”。由于交際雙方對“塊”后面搭配名詞的省略,使得“塊”的語義指向變得不明確,而導致了歧義的產(chǎn)生。因此,雖然該例涉及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語境,并且由于對對方話語中語境知識的缺失產(chǎn)生了理解上的問題,屬于語用歧義的范疇,但進一步分析則會發(fā)現(xiàn)該例是由于語義指向不明確引起的歧義。

      通過上述(7a)~(7d)4個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語用歧義中的“本體性語用歧義”,從根源上來說仍是由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的歧義引起的,它可以是雙方在交際中無意識產(chǎn)生的,也可以是為了達到特定交際目的有意制造的。同時,語用歧義還包括另一類,我們謂之“語境觸發(fā)性歧義”,即并非由語音、詞匯、句法或語義層面的歧義引起,句子本身不存在任何歧義,而是因不同語境或是交際者擁有不同的語境知識產(chǎn)生的歧義。

      e. 兒子:爸爸我愛你。

      爸爸1:兒子我也愛你。

      爸爸2:說吧,有什么要求?

      爸爸3:你又犯什么錯誤了?。?/p>

      (7e)的“爸爸我愛你”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歧義,但卻得到了三種不同的回答。為何爸爸對兒子的話產(chǎn)生了如此不同的理解,原因在于三種不同理解下的語境知識存在差異。雙方對話時的情境、爸爸與兒子之間日常的相處模式等都會引起語境知識的差異,從而導致理解上的不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歧義的類型以及各類型之間的關系:

      歧義類型與類型之間的關系圖(40)從語言內(nèi)部要素的角度來看,包括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義歧義,若結合語言外部環(huán)境,則有語用歧義。除語音歧義只存在同音異義歧義外,其他四類歧義都可再細化為不同的小類(用a/ b/ c)表示。語用歧義下的b 類與a 類不同,b 類歧義從根本上來說是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的歧義,因此圖中從語用歧義的b 類出發(fā)用箭頭指向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四類歧義。

      上圖清楚地表述了現(xiàn)代漢語歧義類型的整體架構,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句法歧義、語義歧義、語用歧義共五大類,每個大類再分為若干子類,除語音歧義只發(fā)生在“同音異形異義”的情況下,其他各類型歧義又各自包含不同的子類。其中語用歧義包括兩類,一類完全由語境觸發(fā),一類追根溯源是由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的歧義引起。

      五、結語

      本文結合語言的內(nèi)部要素和外部環(huán)境,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用的層面梳理出歧義的五種類型,并打破了以往類型間模糊的界線,對各類型歧義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如歷史上由“多音字/詞”引起的歧義往往被劃分到語音歧義的行列,但本文明確指出,語音歧義是無法給特定的語音輸出指派具體詞形及詞義的現(xiàn)象,即必須要符合“同音異形異義”的條件。此外,文章對各類型歧義下包含的子類也做了詳細的舉例與分析。其中,在談及語用歧義時,文章指出在語用層面包含兩種歧義,一種為“本體性語用歧義”,另一種為“語境觸發(fā)性歧義”,對此應區(qū)別對待。

      希望通過對歧義類型的整體架構進行梳理,我們能夠進一步明確現(xiàn)代漢語中各類歧義的定義,對各類型歧義有清晰的認識并予以區(qū)分。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與陳述,為漢語歧義的理論研究與應用打好基礎,為多角度多層面跨學科研究漢語歧義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今后,我們會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從歧義類型出發(fā),進一步探索消解不同類型歧義的方法,并且我們期望能夠在二語習得等領域進一步發(fā)掘該研究的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歧義句法語義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語言與語義
      eUCP條款歧義剖析
      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English Jokes: Homonyms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那么大”的語義模糊與歧義分析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牟定县| 大埔县| 遂昌县| 永善县| 合阳县| 措勤县| 堆龙德庆县| 友谊县| 集安市| 西平县| 洪湖市| 边坝县| 嘉祥县| 武汉市| 淳化县| 大城县| 巴彦县| 民勤县| 仁寿县| 平安县| 来安县| 临夏县| 宜都市| 大英县| 丹东市| 涞水县| 台江县| 静乐县| 永登县| 通化县| 徐汇区| 台山市| 海城市| 冷水江市| 卓资县| 屏山县| 泾阳县| 綦江县| 舞阳县| 宜川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