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鳴,楊華金,王 妤
(1.臺州市收藏文化研究會,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市外事辦公室,浙江 臺州 318000;3.臺州市文物保護(hù)中心,浙江 臺州 318000)
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遷入臨海括蒼山麓和永安溪畔的“石塘楊氏”,是臺州大宗楊氏源流之一,筆者在《臺州石塘楊氏考論》中已作了“尋宗”考證[1]26明確了“石塘楊氏”是“浙院楊氏”第七院楊酀之后裔。這篇《考證》主要是“尋親”,就是尋找經(jīng)歷了桑田滄海、宗枝窎住而“失聯(lián)”的“同源宗親”遷徙蹤跡。
目前,已明確的“石塘楊氏”有“楊岙派”“石塘派”和“高橋派”,后裔主要分布在:臨海的白水洋鎮(zhèn)、括蒼鎮(zhèn)、永豐鎮(zhèn)、古城街道、大洋街道、邵家渡街道;椒江的葭沚街道、洪家街道、下陳街道;路橋的路橋街道、路南街道、螺洋街道;溫嶺的澤國鎮(zhèn)、溫嶠鎮(zhèn)、濱海鎮(zhèn)、箬橫鎮(zhèn)、松門鎮(zhèn)和石橋頭鎮(zhèn),以及溫州樂清的南塘鎮(zhèn),歷代人才輩出。為了更好地研究“石塘楊氏”繁衍和遷徙蹤跡,筆者根據(jù)近年走訪、調(diào)查搜集的資料和依據(jù),本著尊重先人、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原則,對下列楊氏宗族,談?wù)勛约河^點(diǎn)與見解。
(一)百巖楊氏探源。百巖舊稱白巖,位于臨海市沿江鎮(zhèn),現(xiàn)有上百巖和下百巖兩村。宋《嘉定赤城志》記載:“白巖,在縣南二十四里。孤絕秀異,林木鱗次,以其皆白石,故名?!保?]310根據(jù)民國《臨海石塘楊氏宗譜》記載:“行美公之子諱敬德,字仲禮。仕至翰林院編修,浙江提舉。能詩,嘗修《赤城元統(tǒng)志》。……生於寶祐戊午(1258)……葬白巖”,為石塘“發(fā)祥世傳”(楊岙派)之十三世。世系排列為:景棟(棟)—煜—明復(fù)—元釠—渭—行美—敬德—硺—大中。而民國《臺臨百巖楊氏宗譜》也載有:“敬德,字仲禮,號好修。遷百巖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葬於上百巖后山”為“始遷臺祖”第五世。世系排列為:棟—明復(fù)—萬善—壽—敬德—硺—大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百巖楊氏宗譜原序》還記載:“平舟公(楊棟)來自四川為遷臺祖,越五世有好修公來自楊岙,為百巖祖?!睆纳鲜鰞蓚€《宗譜》比較,不難看出百巖楊氏來處“石塘”楊岙,除了楊敬德出生與其之前的輩系不很一致外,其余基本相同。因此,要證明百巖楊氏是否來自四川,先要從以下三位歷史人物開始,即楊棟、楊明復(fù)、楊敬德。
據(jù)《宋史》楊棟傳記載:“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紹定二年(1229)進(jìn)士第二?!茸诹樘樱塾H擢棟太子詹事。遷工部侍郎……拜參政知事。……臺州守王華甫建上蔡書院,言于朝,乞棟為山主,詔從之。因卜居于臺?!保?]12585-12587王華甫,南宋景定元年至景定三年七月(1260—1262)為臺州知州。[4]224于臨??h東湖創(chuàng)建上蔡書院,發(fā)展教育。明《臺學(xué)源流》記載:“楊浦城,名明復(fù),字履翁,一云復(fù)翁,臨海人。少從翁丹山學(xué),操履純正,博通經(jīng)籍,景定間王守華甫聘為郡學(xué)正?!保?]35翁合,號丹山,崇安(武夷山)人。嘉熙二年(1238)進(jìn)士,有《丹山集》。民國《臺州府志》記載:“楊敬德,字仲禮,臨海人。延祐間(1314—1320)官應(yīng)奉翰林文字,泰定三年(1326)出為江浙儒學(xué)提舉?!保?]4995
關(guān)于參政知事楊棟是否與“石塘”楊氏同宗,筆者在《臺州石塘楊氏考論》中已作了分析,認(rèn)為屬于“名人嫁接現(xiàn)象”[1]24。那么,“平舟公(楊棟)來自四川”是否為百巖“遷臺祖”呢?假定是,則有四個不合常理之處。一是,既然楊棟奉詔攜子赴臺就職,怎么《宋史》只記載楊棟而無其子;二是,王華甫在任不足三年,邀聘其父子應(yīng)在同一時期。怎么楊棟籍貫為四川眉山人,而楊明復(fù)是臨海人;三是,上蔡書院建在臨海東湖,北固山下,府城之東,風(fēng)景秀麗,其父子怎么會舍近求遠(yuǎn)擇居到離府城四五十里,交通不便的楊岙山里;四是,如果楊明復(fù)是四川眉山人,怎么又自少從學(xué)于福建崇安翁合之門下?!目前,百巖楊氏僅存最早的譜序為清同治二年(1863)《百巖楊氏重修宗譜序》并載有:“咸豐辛酉(1861)秋……村中屋宇焚毀譜籍遺失,今僅依舊譜所存重為編次?!钡?,根據(jù)椒江沙崗楊氏明正統(tǒng)六年(1441)《重錄楊氏前修譜序》記載:“臺南邊沙崗、高橋、洋嶼、長浦、徐山、涇南、澗洋、麻洋、府前、山前、水漲、百巖、后洋、沙渚原屬一家楊氏?!辈⑴c《臨海石塘楊氏宗譜》記載比較吻合,相對《臺臨百巖楊氏宗譜》要“靠譜”。
因此,筆者認(rèn)為“百巖楊氏”并非來自四川眉山,百巖始遷祖應(yīng)是元代江浙儒學(xué)提舉楊敬德,是臺州“石塘楊氏”之后裔。這也印證了明崇禎二年(1629)《松壇重修楊氏大宗譜序》“暉居松壇而昕徙居于臺之石塘,今尚有石塘楊姓頗多繁盛,而雙橋、白巖、城東等族通籍”之說。
(二)謝岙楊氏尋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雉溪汾頭楊總序》載有:“自進(jìn)士元載公由寧邑之松壇遷於臨海,厥后分派於府城之泉井洋或居謝岙汾頭或居雉溪佛頭”,從目前調(diào)查走訪情況看,以“元載公”為一世祖的,有謝岙汾頭楊氏、雉溪佛頭楊氏和象亭楊氏。
根據(jù)民國重修的《臺臨楊氏宗譜》記載:第一世元載,唐進(jìn)士官刑部員外郎,始遷寧海之松壇;第二世巖,為唐吳越王相國;第三世酀,自松壇始遷臨海石塘;第四世參軍,為周瑞州錄事,參軍同兄念,五朝奉始遷坑口;第五世公直,自坑口遷海門;……第十世復(fù)祖,始遷謝岙;第十一世孟文,生於元貞丙申年(1296)卒於至正戊子年(1348),官承直郎,為上虞縣尉,贈奉訓(xùn)大夫,臺州路總管府治中……再據(jù)《元故上虞縣尉贈承直郎臺州路總府判官楊君墓志銘》記載:“君諱孟文,字顯卿,姓楊氏,系出漢太尉震之后。世居華陰,至唐刑部員外郎元載奉使至虎林,會楊行密作亂,淮道梗塞,遂與其子吳越相國巖,去依王知密,再徙永嘉,又遷寧海之松壇。生八子,長君酀,自松壇遷石塘,酀生三子念義,仕后周,為瑞州錄事參軍,徙坑口,生公魯、公直,始遷居海門。魯生伯參,宋承務(wù)郎,湖州通判。公直生百習(xí),為承事郎,黃巖縣令。傳至宋仁宗景祐間,朝奉大夫,直秘閣提舉,常平義倉鹽茶事,君高高祖也。龍圖閣直閣學(xué)士,諱振君,高祖也。曾祖義二翰林掌書記。祖瑾,迪功郎,仙居縣丞。父復(fù)祖,入國朝,隱居不仕進(jìn)生六子,君其長也,生元貞二年(1296)六月?!保?]655上述“統(tǒng)宗系圖”與“墓志銘”相比較,不難看出民國宗譜的世系排列,就是該墓志銘的翻版。如,墓志銘中:“酀生三子念義,仕后周,為瑞州錄事參軍”,世系圖中第四世就名為“參軍”等等。再者,按上述記載,一世祖元載為唐刑部員外郎,奉使至虎林(錢塘),因朝廷內(nèi)亂無法返還,遂與其子吳越相國巖。錢镠(852—932),吳越王,在位41年。二世祖巖為吳越丞相,退一步講,就算一世祖與錢镠同齡,那么從852年錢王出生到1296年十一世祖楊孟文出生444年才有11代,平均40多年才出生一代,顯然不可能的,其中必有缺代現(xiàn)象存在。
該宗目前能查找到最早的譜序是“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秦鳴雷撰寫的《重修楊氏家譜序》,據(jù)該譜記載:“考楊氏之族始於南京,盛於赤城。自松壇發(fā)跡而后,若泉井、若石塘、若楊岙、若義城南山、若謝岙潺井坑口象亭天邑南山以及石村南岙所居之處,即成望族?!眴螒{此述很難證明以上所列楊氏一定“同源同流”,但必然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根據(jù)楊孟文墓志銘,先避開“世系排列”和“代數(shù)缺失”。但是,其遷徙軌跡是清晰的。即,永嘉—松壇—石塘—坑口……所以,該宗楊氏是“石塘楊氏”后裔,也是無可非議的。
對照《松壇楊氏宗譜》與史料記載,《臺臨楊氏宗譜》記載的一世祖元載公應(yīng)是楊承休,是“浙院楊氏”的一世祖;而自永嘉遷松壇祖是楊榮,官至刑部侍郎;始遷臨海祖是楊昕,官至樞密使。自錢塘到石塘至少有七世。筆者在《臺州石塘楊氏考論》中已作了論證。[1]21-22
(三)蟾岙楊氏宗脈。蟾岙楊氏主要分布在靈江南岸,楊梅嶺以東,青嶺之北臨海沿江鎮(zhèn)的前岙洋、汛橋鎮(zhèn)的楊梅浦口、章后洋等地,環(huán)山面江風(fēng)景秀麗。在臨海的涌泉、江南、邵家渡也有其后裔的蹤跡。
該宗的《楊氏宗譜序》相對比較完整,自宋、元、明、清均有。但是,有關(guān)“身世”記載比較零星。如,宋熙寧二年(1069)譜序記載:自楊侯以來……元至治四年(至治僅3年,1321—1323)譜序記有:楊氏祖遷臨邑石塘至洋甫……;元至正元年(1341)譜序載述:椒江楊氏之族后梁間是……松壇珣公之后裔;明宣德己酉年(1429)譜序記述:閱臺楊氏其族……自京而知臺及石塘、椒江、前所、司后、謝岙、蟾岙、象亭、仙居洋甫等處;明嘉靖四年(1525)譜序載有:唐珣公為刑部侍郎。
將上述各節(jié)點(diǎn)連接起來,可形成以下推斷:蟾岙楊氏出自楊侯伯僑,一世祖珣公唐五代間官至刑部侍郎,居松壇。后裔先遷臨海石塘再徙洋甫等地,與石塘、椒江、前所、謝岙、象亭等楊氏屬同出一脈。對照《松壇楊氏宗譜》并無珣公之記載,唐五代間官至刑部侍郎的是世祖楊榮,珣公應(yīng)是松壇世祖楊榮;也有可能是,臨海與寧海方言“昕”與“珣”幾乎同音,在世代口耳相傳中的誤傳,將首遷臨海的楊榮之子楊昕,“昕公”誤傳為“珣公”。但是,這些更說明了蟾岙楊氏是“石塘楊氏”之后裔。
(四)溪東楊氏考證。該宗位于現(xiàn)臨海市東塍鎮(zhèn)大旗山下,據(jù)清光緒丙午年(1876)《溪東楊氏宗譜》世系排列,一世祖億,宋真宗翰林學(xué)士;二世維,御史中丞;三世執(zhí)中,象山縣丞、黃巖州判;四世祥卿,中憲大夫;五世必大、必用、必薦……《溪東楊氏宗譜》三世傳略還載有:“府君諱執(zhí)中,字舜允,號庸齋?!紊褡凇谙笊娇h丞尋升黃巖州判,攜妻、子,航海赴任。舟中抱病,道經(jīng)臺州停舟輿疾入城調(diào)養(yǎng),逾旬歿於赤城之公署,時年四十七,事在熙寧五年(1072)?!庇钟涊d:“四世居泉井洋祖?zhèn)髀裕旱谝桓M必大,字純化。州判公之冢子也……四世祖必用公傳略:……于寧海之慈云寺隱居松壇。四世祖必薦公傳略:……今之石塘楊是其遺裔也。”更有“誥命”記載:“榮封啟自子名王氏,乃知浙江臺州軍事楊必大之故母,茲以”,該宗《譜牒源流》也記載有:“因復(fù)訪石塘、嵩(松)壇、黃沙(楊岙)古本而參考之原,必大公當(dāng)宋德佑元年(1275)由郡馬中五經(jīng)博士知臺州軍事。時遭元亂,絕意仕進(jìn),并居?xùn)|關(guān)外泉井洋。傳世五葉,我祖綿公當(dāng)元明之際避寇小原岙,因構(gòu)室於大旗山下,緣溪而居,是吾族之發(fā)祥祖?!?/p>
縱觀該宗有幾處很值得推敲的問題,一是,楊必大在世系圖中為第五世,是楊執(zhí)中之孫,而傳略中為四世祖,為楊執(zhí)中之子了;二是,楊執(zhí)中是去黃巖州任職途中,于宋熙寧五年(1072)病故的。而歷史上黃巖州是元元貞元年(1295)設(shè)置的,相差200多年;三是,據(jù)《臺州歷代郡守輯考》記載:臺州知軍州事楊必大(1227-1294),字元龍。宋德佑元年(1275)任知州,德佑二年(1276)二月降元。[4]231如果該楊必大是楊執(zhí)中之子的話,其父子要差202歲,顯然不可能的。但是,溯其淵源總是同松壇、楊岙、石塘相連接;《浙江楊氏通譜》認(rèn)為,其一世祖為楊嗣綿,是石塘楊氏,為楊氏第六十五世孫。[8]313可見,溪東楊氏是“石塘楊氏”后裔是沒有爭議的。
(五)安容楊氏回溯。安容楊氏生息在路橋區(qū)峰江街道霓山腳下。目前能看到的是民國重修的《安容楊氏宗譜》,最早的譜序是《洪武庚戍(1370)譜序》。其世系圖分為:松壇“外紀(jì)圖”“臨海雙橋圖”“安容內(nèi)紀(jì)圖”?!巴饧o(jì)圖”一世為彥榮,松壇始祖;二世為暉;三世為鐸;四世為?。晃迨罏橘t;六世為稔。“臨海雙橋圖”一世為稔;二世為思逸;三世為爾行;四世為承古、字知孝遷南門(臺城府前一帶),承滿、字知問遷楊岙(雙港白水洋一帶),承俊、字知禮遷嘉爵橋(臺城東湖泉井洋一帶),承矩、字知明遷石塘冷水橋、即上泛下泛,承宣、字知習(xí)遷北山(臺城北固山一帶)至十六世遷里岙;五世為起洵(承俊之后安容祖先)……二十世為叔賢,始遷安容霓山之麓?!鞍踩輧?nèi)紀(jì)圖”從二十一世詢寶起至今。
經(jīng)查閱《松壇楊氏宗譜》并對照“外紀(jì)圖”彥榮應(yīng)是松壇始祖榮公,暉是榮公長子,鐸是暉的次子,琛是鐸的五子。琛生三子分別為:富,皋(不傳),益(不傳)。富生二子為仕良、仕云。也寫入了楊維森先生的《弘農(nóng)楊氏族史》。[9]382可見,賢與稔是琛的直系子孫屬記載有誤。關(guān)于松壇楊氏遷臨海雙橋及石塘,筆者在《臺州石塘楊氏考論》中作了論述,即昕遷雙橋,并生子名鉉,鉉生子為稔,稔再徙石塘。[1]21-22其實,臺州(寧海)的方言“昕”與“琛”“鉉”與“賢”都是同音字。因此,將世系圖正確排列就可以了,即一世祖楊榮,松壇始祖;二世楊昕,雙橋始祖;三世楊鉉;四世楊稔,石塘始祖;五世楊思逸……當(dāng)然,明萬歷庚子年(1600)《黃壇楊家宗譜舊序》記載有“琛子孫徙臺城”之說;元大德四年(1300)《寧海松壇楊氏祖阡大宗碑記》記有:“雷公徙臨海城內(nèi),復(fù)熾黃山?!保?]794翻閱《松壇楊氏宗譜》確有琛之曾孫雷遷臺城,雷生一子名之德,遷石馬林鋪記載。石馬林鋪與黃山是否同在一地暫沒有考證,但可說明琛之后裔不在臨海,而復(fù)興發(fā)展在黃山等地。更說明了安容楊氏是“石塘楊氏”后裔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關(guān)于楊稔及其近世情況,《弘農(nóng)楊氏族史》也作了敘述:“楊稔,鉉之子,遷石塘。子一:思逸;楊思逸,稔之子,進(jìn)士及第,官至大司農(nóng)。子五:承滿、承俊、承矩、承坦、承古;楊承滿,思逸長子。子一:知信,進(jìn)士及第,官屯田員外郎,子一:元希。楊承俊,思逸二子。子一:知新,子二:元知、元皓。楊承矩,思逸三子。進(jìn)士及第,官至工部……子三:知悚、知明、知簡。楊承坦,思逸四子。子二:知禮、知習(xí)。楊承古,思逸五子。出家?!保?]347比較《安容楊氏宗譜》雖有缺代和上代字號與下代重名等傳誤現(xiàn)象,但可優(yōu)勢互補(bǔ),為進(jìn)一步研究“石塘楊氏”提供了新的佐證依據(jù)。
由于《石塘楊氏宗譜》舊譜毀失于元末明初戰(zhàn)亂時期,一說元初,楊鎮(zhèn)龍抗元浙江大震,拒戰(zhàn)兵潰。元兵圍松壇,焚故里,兵馬交馳,楊氏四散。石塘宗親也受牽連,導(dǎo)致宗譜毀失。因此,現(xiàn)今能在《安容楊氏宗譜》與楊維森先生撰寫的《弘農(nóng)楊氏族史》兩處找到楊稔及子楊思逸以及孫輩五兄楊承滿、楊承俊、楊承矩、楊承坦(宣)、楊承古基本相近的資料,實屬難得?,F(xiàn)以楊承滿五兄弟為基調(diào)擬示遷徙模型,見圖1。
圖1 石塘楊氏初期遷徙圖
臺州“石塘楊氏”考證是中國“弘農(nóng)楊氏”研究系統(tǒng)工程的組成部分?!笆翖钍稀睆囊阎摹皸钺伞薄笆僚伞焙汀案邩蚺伞痹黾恿艘陨衔遄凇巴赐鳌钡摹白谟H”。“石塘楊氏”是“浙院楊氏”第七院楊酀之后裔,在臺州酀之后裔還有椒江的“楊司楊氏”,三門的“亭旁楊氏”“溪頭楊氏”等。但“楊司楊氏”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因清道光辛丑年(1821)《臺州楊司楊氏宗譜序》有一段清晰的記載:“今陽司楊氏本姓姬,自唐叔虞公之后,迄今數(shù)十世至刑部員外郞承體(休)公,至四世孫榮公,遷寧海松壇,子昕公遷臨海雙橋,孫稔公遷石塘,五世孫應(yīng)岳公遷陽司,是為楊氏始祖。”就憑這段記載,也能說明該宗為“石塘楊氏”?!罢阍簵钍稀惫舶嗽海腥苏J(rèn)為第二院郾之子螎傳“石塘”,經(jīng)筆者《臺州石塘楊氏考論》論證已予否認(rèn)[1]25;楊蟠自稱“章安人”,所以就認(rèn)為:第三院郜之子蟠傳椒江章安。但明《赤城新志》記載:“楊蟠本處州人,僑居杭州。因集名章安,故誤以為臨海人。不知漢時章安本兼溫處兩州,故蟠取為集名耳?!保?0]47此外,第四院郁之孫文本傳黃巖,為“楊溪楊氏”。“浙院楊氏”乃是東漢太尉楊震(弘農(nóng)楊氏始祖)第五子楊奉的后裔,還有黃巖的“浦口楊氏”,天臺的“南山楊氏”,仙居的“楊府楊氏”等均屬其后裔。楊震的長子楊牧與三子楊秉的后裔,也傳臺州,如黃巖的“葛岙楊氏”、天臺的“妙山楊氏”“嶼山楊氏”等。綜上所述,對“石塘楊氏”的研究只是開始,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我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