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麗
勞動創(chuàng)造美,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具備一些日常的生活勞動技能是人立足社會的根本。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家庭都有了大寶二寶。他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除了要受到父母的關愛,還要受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眾多親戚朋友的呵護。但孩子總有長大成人的一天,作為家長,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富有責任心,有獨立能力的,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如果說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生存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又從何談起?因此,作為家長就應該樹立起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的意識,并將這種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努力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
家長讓每個年齡段的兒童在參與家務勞動的度上要區(qū)別對待。兒童心理學指出:低年級以自我服務為主,輔以適量的家務勞動,教育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年級在鞏固低年級勞動教育成果基礎上,適量增加一些家務勞動和一些公益勞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高年級在鞏固低、中年級勞動教育成果的同時,以家務勞動為主,結合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珍惜勞動成果的優(yōu)秀品德。據(jù)此,我認為,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明確責任,了解需要
孩子是社會中的一員,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家長要經(jīng)常性地與孩子交談,讓其明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是自己的責任,應該幫助父母承擔部分家務,也可以告訴孩子:父母在為家庭辛勤勞動,你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應該像父母一樣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設想,在學校里如果沒有勞動,沒有人打掃衛(wèi)生,將在怎樣一個骯臟的環(huán)境下學習。作為家長可以替孩子安排一些勞動崗位,讓他們覺得有事可做。
二、培養(yǎng)興趣,抓好開端
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務勞動中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他感興趣的事。從未洗過衣服的孩子看見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覺得很有趣,便會產(chǎn)生嘗試的心理。家長就可乘此讓他們動手洗洗自己的手帕、紅領巾和襪子等,還可以打發(fā)那些不大出門的孩子買買油鹽醬醋等零星物品。在孩子做他自己喜歡的家務時,切忌說一些使孩子掃興的話:“叫你買醬油,你怎么買成了黃酒?!薄澳憧纯矗媸窃綆驮矫?,手帕沒洗干凈,衣服倒弄臟了。”作為家長應該檢查孩子的勞動成果,以表揚為主,允許有失敗的機會,孩子都是在嘗試失敗中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的,學會成長的。讓孩子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體驗到參加家務勞動后的成功與喜悅,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心自己的勞動。
三、以身作則,熱情感染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言行舉止,自身的品格、行為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方面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作孩子的表率。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首先自己要熱愛勞動,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相互關心,相互體諒,創(chuàng)建一個寬松、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
四、鼓勵表揚,增強信心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做家務的過程,是一個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熟能生巧的過程。在勞動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遭受一些挫折,甚至要付出一些代價。如在洗碗,洗玻璃杯時,很容易打碎,也極易劃破手指,父母決不能包辦代替,而要及時給予鼓勵,指導孩子在勞動實踐中掌握方法,并指出應注意的地方。如孩子第一次學習縫制布娃娃,沒有成功,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理,不能吹毛求疵,要說一些表揚和鼓勵的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奮斗是成功之父?!薄疤焐也疟赜杏??!薄耙y而上?!钡鹊?。讓孩子在學做家務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勞動的快樂,增強能學會做家務的信心。
五、建立崗位,培養(yǎng)習慣
如果說濃厚的勞動興趣是良好的開端的話,那么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就是最終的歸宿。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實踐活動應該成為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和勞動的技能技巧的一個載體,家務勞動旨在要求孩子不僅要學會怎么做,而且要經(jīng)常做、天天做,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孩子在?;旧隙加凶约旱膭趧訊徫?在家,家長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適量的固定的家庭勞動崗位,如:洗碗、掃地,整理房間等等,并及時督促,經(jīng)常提醒,形成制度。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不能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這需要細水長流,長期堅持不懈地嚴格要求,只有一定的量的積累才能使孩子在這種嚴格的情景背景下的外在教育內化為一種自覺的勞動習慣,從而到達質的飛躍。孩子是祖國的棟梁與希望,他們的社會化是其成長與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參與勞動,形成勞動能力與技能,才能走向社會,立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