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 紀雙城
位于英國曼徹斯特東南約50公里的亞姆村是一個典型的居民生活區(qū),外圍都是農(nóng)場。走進村莊,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塊塊標牌,標記著曾慘遭黑死病毒手的村民家庭,很多標牌上還列出了當(dāng)年死于黑死病的各個家庭成員的名單。這里有個亞姆博物館,講述的是當(dāng)年席卷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的令人心悸的黑死病傳播史。
13世紀至17世紀,黑死病在歐洲間歇性暴發(fā),先后奪走了1.5億人的生命。其中1664年至1666年疫情尤其嚴重。黑死病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暴發(fā)是在英格蘭,僅倫敦就有約10萬人死亡,占當(dāng)時倫敦總?cè)丝诘?/4。
亞姆博物館規(guī)模不大,但里面別有洞天。在可以同時容納30名聽眾的博物館中心大廳,你可以看到有關(guān)當(dāng)年那場黑死病的文史資料。1665年夏天,一位倫敦商人寄給當(dāng)?shù)夭每p亞歷山大·哈德菲爾德一些布料樣品,其中裹有攜帶病菌的跳蚤,瘟疫就此傳播開來。不到一周時間,哈德菲爾德的助手喬治·維克斯便命喪黑死病,他的家人也相繼染病身亡。
維克斯及其家人的死訊令亞姆人意識到災(zāi)難已經(jīng)臨頭。不過村民們想到的不是四散逃命,而是自我隔離,避免疫情波及更多的村落。亞姆博物館記錄的,就是當(dāng)年那些村民與黑死病抗爭的故事。
在教區(qū)牧師威廉·蒙佩森的指引下,村民們在村莊外圍用石頭壘起一圈圍墻,并在巖石上鉆了孔,把用醋泡過的硬幣放在孔里—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醋可以給硬幣消毒。周圍村莊的商人會把錢取走,留下肉和糧食。在離村莊不到1公里的地方,參觀者可以看到用石頭壘起來的圍墻。那些扁平而粗糙的巖石已成為歷史的見證。因為總有人將手指戳到石孔里,所以石孔的內(nèi)壁變得十分光滑。游客們?yōu)榧o念黑死病受害者而投入石孔里的硬幣閃閃發(fā)光。
正如村內(nèi)的標牌上所言:“他們以勇敢的犧牲精神,拯救了后來的人們?!碑?dāng)?shù)厝苏f,讓孩子們了解這段既恐怖又可敬的歷史非常有必要。在瘟疫過去后大約 300年的1994年,瘟疫博物館開館?;艨讼柭飞系男l(wèi)理公會教堂為博物館的主展館,博物館還整合了周圍的其他遺跡,如第一個瘟疫受害者喬治·維克斯的“瘟疫小屋”。每年8月底的“守靈周”,當(dāng)?shù)囟家e辦各種社區(qū)活動。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20年2月14日,甲骨文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