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面對千篇一律、毫無差別、整齊劃一的花籃,是不是能讓你想起屬于手工的溫情?是的,手工溫情,人文傳承,莫失莫忘。
在幾十年前的小巷,你也許會在無意中看到篾匠編織花籃。夕陽余暉下,老一輩談?wù)撝窒镄∈?,手里一針一線地納著鞋底。而現(xiàn)在,花籃在機器生產(chǎn)線上批量生產(chǎn),鞋底也從工廠一一產(chǎn)出銷往市場。而這時,你就會聽到許多感嘆,沒有了手工的味道,難免少了一些人文溫情。
誠然,這也許是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物象,卻是大社會的映射。機器制造的便宜,但少了溫情,多了冰冷;手工制作的較貴,但沒了冰冷,多了溫情。可是,面對當(dāng)下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手工工藝的失傳,我仍要言,手工傳承,莫失莫忘。
回首故宮,成千上萬件展品在歷史的歲月中喪失了原有的色彩,而不變的是它們所呈現(xiàn)的飽經(jīng)滄桑之感。是的,文物也有屬于它們的生命與靈魂。
而這一切的修復(fù)都不能依靠機器賦予的冰冷,而要靠手工給予的人性溫情。
沙漠中傳來駝鈴陣陣,走過黃沙,月牙湖千年苦守敦煌不曾遺志。八十高齡的敦煌奶奶樊錦詩,將她如同千年不枯的月牙般的信仰獻給了敦煌。
然后,我們循著水汽來到古鎮(zhèn)周莊,這個不同于沙漠戈壁的水鄉(xiāng),刺繡的工藝令人驚嘆。我有幸聽聞刺繡手工的工藝,僅是袖口的一朵花就要用上好幾天功夫,一針一線都不得馬虎,全是繡娘的心血。
故宮文物,月牙敦煌,江南刺繡,哪一樣都不可能被機器取代其背后的工藝傳承。我們不能否認,高速發(fā)展的時代,5G技術(shù)、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帶來的便利,可我們更不得不承認冰冷的數(shù)據(jù)是無法寄寓工藝的溫情和靈魂的。在這手工人文的背后,它們賦予工藝更多的是靈魂,是人文溫情。
也許,你會想起曾經(jīng)在街邊畫糖人的師傅;也許,你會想起路邊修鞋的大爺;又或者,你還會想起用麥秸稈編的螞蚱……這無疑是屬于每個人與每個時代的溫情,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冰冷的機器,永遠無法取代手工背后的溫情,智能的AI亦無法代替人的深情。所有的手工工藝被賦予的是人的心血,是人文的溫暖。當(dāng)我們心懷美好,堅守一份傳承時,又怎么會,又怎么敢去遺忘這份美好呢?
是的,手工溫情,莫失莫忘。
點評
文章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其中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結(jié)構(gòu)井然。文章以設(shè)問開篇,自問自答,給出中心論點“手工溫情,人文傳承,莫失莫忘”,同時照應(yīng)了標(biāo)題。接下來,作者回顧過去、對照當(dāng)下,手工與機器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主體部分列舉三個事例:故宮文物、月牙敦煌、江南刺繡展開論述,強調(diào)了“手工人文的背后,它們賦予工藝更多的是靈魂,是人文溫情”的觀點。結(jié)尾部分把記憶中兒時美好的手工工藝師傅們的精湛手藝跟如今的人工智能相比較,深刻地論證了機器與手工的差距,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觀點:手工溫情,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