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詩語
原來成都距離重慶很近,坐動車只要一個多小時??晌业挠∠罄镆恢庇X得成都很遠,好像重慶的朝天門碼頭朝著長江,遙指大海,它的氣息便離海洋很近。而成都則是真真正正的內(nèi)陸城市,遠離東南,遠離大海,還被那么多的山嶺護衛(wèi)著,火車駛向成都一路上要穿越無數(shù)個山洞,這讓成都顯得格外遙遠。
成都是我從小學(xué)起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來的城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去武侯祠。我那時候沒有預(yù)兆地狂熱地愛上了讀《三國演義》,反復(fù)讀了好幾遍,甚至把與之有關(guān)的影視劇都找來看。諸葛亮在小說里是一個幾乎被神化了的人物,這樣一個完美的化身成為了我小時候所有崇拜之情的寄托,我一直很想來看一看這座蜀漢的都城,感受一下它在諸葛亮實行的休養(yǎng)生息的經(jīng)濟政策下的美麗與富饒。如今我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歷史,也了解了諸葛亮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神機妙算,相比于一個羽扇綸巾的仙人形象,他還是更接近一個盡心盡力的蜀相。但無論是小說中那個自帶仙氣的形象,還是真實歷史中那個兢兢業(yè)業(yè)的丞相,我都很想去瞻仰一下先生之風(fēng)。
到了成都,放下行囊,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武侯祠。“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北疽詾槲覍ο壬臒釔酆途囱鲆呀?jīng)沒有小時候那么狂熱,但沒想到我一來到這里,就在腦海中不自覺地吟誦起了這首杜甫懷念諸葛亮的詩。武侯祠正門的匾額上寫著“漢昭烈廟”四個大字,原來這里不是諸葛亮一人的香火供奉地,也有蜀漢先、后主以及大小臣子合祭之靈位,回廊上還有很多蜀漢時期文臣武將的塑像。我穿過一座又一座院落,終于來到了正殿,正殿里供奉著劉備,旁邊是他的孫子劉諶,左右的副殿里供奉著關(guān)羽和張飛兩位大將。從正殿出來,看見一個回廊,正中是“武侯祠”三個大字,回廊立柱上有許多對聯(lián),果然梁衡先生說的沒錯:“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被乩鹊谋M頭是武候祠大殿,諸葛亮坐在正中的臺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凝神沉思,我仿佛能在他眼中看到歷史風(fēng)塵無法掩蓋住的聰慧光芒。殿的左右墻壁上分別是他的兩篇最為人熟知的文章——《隆中對》和《出師表》,一篇是他預(yù)知數(shù)十年后的天下格局,一篇是他慷慨陳詞的赤誠忠心。來來往往的游客在他的塑像面前駐足,他就這樣靜靜地坐在喧囂之中,目光明凈,手中的羽扇輕輕抬起,一動也不動。
走出大殿,可以看見南面的墻上嵌著岳飛草書《出師表》碑,筆走龍蛇,黑底白字顯得格外靜默,墨痕一如涕淚。我佇立在《出師表》面前,默讀著“臨表涕零,不知所云”,仿佛聽到了兩位忠臣隔著時間的長河所發(fā)出的靈魂共鳴。我突然有點懂得杜甫的那句“萬古云霄一羽毛”了,我突然有點明白為什么我從小讀《三國演義》就對諸葛亮那么著迷,因為他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完美人格,歷史中的諸葛亮和文學(xué)作品中他的形象早已在所有國人心中不可分割。他的存在不僅在當時是蜀漢軍民心中的靠山,更是今后幾千年歷史中所有知識分子心中的寄托,他的存在讓每個中國知識分子安心,因為這可以讓他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完美的存在。如今的武侯祠香火不斷,如今的人們依然在不斷談?wù)撝T葛亮。相信每一個懷念武侯的人,無論是懷念他的蓋世才華,還是懷念他的執(zhí)著與忠心,心里多多少少都有那一份“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共鳴??煲x開武侯祠的時候看見了幾棵高大的柏樹,據(jù)說是孔明當年親手所植,能感受到千百年來這個祠堂都籠罩在諸葛亮的英氣之下,或許也有所謂民族之魂積聚在此地吧。
四川美術(shù)館門前有杜甫和李白站著“重與細論文”的雕塑作品,但其實他們都只是成都的客人。我發(fā)現(xiàn)成都的很多名勝古跡,都是外來游子的遺跡。成都人真的挺大方,將每一處遺跡都妥善收藏,供大家恭敬地瞻仰。
我很小的時候讀了一篇名為《淚雨草堂》的文章,對于杜甫草堂的印象好像它天生就該和霏霏細雨一起出現(xiàn)。然而我在成都的這幾天都沒見到一場雨,我到杜甫草堂的這一天還格外的悶熱。和武侯祠一樣,杜甫草堂的景區(qū)也不單單是草堂,進去后要先在杜甫當年“不曾緣客掃”的花徑上走一段路。走過第一進“詩史堂”、第二進“柴門”,才到第三進“工部祠”,這里供奉著杜甫的塑像,陪祀兩旁是黃庭堅和陸游的塑像,因為他們都是學(xué)習(xí)“杜詩”并且卓有成就的詩人。走完了花徑,草堂的“蓬門”終于為我打開,其實這比我心里想象的那間茅屋設(shè)施要好一點,屋頂上鋪滿了茅草,但整個屋子還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配有雕窗朱欄,里面被分割成一小間一小間。這畢竟是后人修建的了,但還是可以在破敗的墻體上窺見當年那個在風(fēng)雨中飄搖的茅屋的影子。我在草堂門口坐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來以前看書上寫過,杜甫是一個很喜歡與朋友相伴的人,除非有倫理道德上的原因束縛,否則“不需要太多勸說就能使他留下來”。這讓我莫名鼻酸,如今我坐在他家門口突然又想起這句話,他當年那么留戀每一次和朋友相聚的時刻,或許也是因為這間冰冷的草屋并不能帶給他慰藉,只有和朋友在一起他才不會感到孤單吧。我自小背詩,背《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一開始氣“南村群童”“抱茅入竹”,后來心疼他“床頭屋漏”“雨腳如麻”,再后來漸漸明白“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有多廣博。太白登高,他伏地,面對眾生他永遠那么慈悲又憐憫。他是詩圣,他記錄了一個落難的唐王朝,可是此時此地我還是更在乎他寫下的那句“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是個多么害怕分離的人啊。杜甫肯定想不到作為自己生命最困苦潦倒時期的寄居之所,千百年后竟門庭若市。草堂里已無杜甫,他應(yīng)該永遠在自己的詩里。
成都最著名的景點還有錦里和寬窄巷子,已和中國所有所謂的“老街”那樣模式化的景點并無什么差異,其實是有點令人失望的。
所以我對成都性格的印象主要還是通過食物來了解,這里的人對于吃喝的熱情著實讓我目瞪口呆。路上隨處可見排著長隊的店面,都是各色小吃店。仿佛在這里,對于吃投入百分百的熱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來到成都,我吃的第一頓就是這里最有名的串串。其實串串是和自助火鍋差不多的一種形式,桌上擺了一個鴛鴦鍋,自己拿著盤子去冰柜里取要吃的食物。只不過這些食物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串在竹簽上,要一把一把地拿才能吃飽的感覺。我很奇怪為什么沒有人來收錢,店員說是先吃最后結(jié)賬,我又奇怪結(jié)賬的時候怎么知道我吃了多少。原來,成都串串的吃法是吃完了把所有竹簽放在簽筒里,最后稱竹簽的重量計費(也有店家通過竹簽的數(shù)量計費),這種吃法我還是頭一次見,真是霸道得很。串串的鍋底與我之前在重慶吃的牛油火鍋有點不同,湯清味香,紅湯看著很辣其實只是紙老虎。串串的品類很齊全,蘸碟也頗有特色,要加黃豆面、辣椒面、折耳根,很容易就讓人食欲大開。
這樣的串串店在成都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無一例外都是人氣爆滿。很多人就在店鋪外面露天的地方吃,喝著啤酒,吃著串串。沒有空調(diào),那個燒鍋的燃氣瓶就放在每個人的腳邊,也不會有人管它。每個人都神采奕奕,有的三五朋友一起聊著人生,也有一個人來吃的。在這里,沒有人會被覺得不合時宜,這可能就是成都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了。本以為這座城市遠離大海,深藏在大山之中,思想上或許會不如沿海城市那么開放,可我真的沒有想到這里的人都有很前衛(wèi)的思想?;蛟S是因為成都地處青城山旁,受道教文化熏陶,每個人都很悠然自得。我在都江堰的“魚嘴”,看著奔流不息的江水,站在青城山頂上俯瞰,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廣闊多變,哪里需要那么多的束縛?或許這就是成都性格如此的原因吧,青羊?qū)m里的“道法自然”,青城山上的“大道無為”,每個成都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這樣的浸潤,他們仿佛從來不爭,只為自己快活。大災(zāi)大難中,畢竟還有支起帳篷打麻將的精神。
成都的夜晚真是可愛,只想用可愛去形容它。從地鐵站到賓館經(jīng)過一段比較繁華的路段,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家咭槐?。街邊有各色小吃店,螺螄粉、冰粉、蹺腳牛肉、串串……賓館樓下是燒烤攤,一直營業(yè)到凌晨,仿佛永遠不會落幕。常常要從攤邊路過,一片煙霧繚繞中露出新鮮食材和皺著眉咳嗽的老板;旁邊的姑娘什么都拿,身后那人雙手插著褲兜兒微笑著看她;那邊傳來幾句無傷大雅的粗話,叫囂喝完別剩;斜眼一看水龍頭后站著的矮矮的老板娘,小跑去叫銀耳涼蝦八寶粥……這都是江南的夜晚從來沒見過的市井,我突然覺得很愛這市井氣味兒。
我在來成都的火車上一直在聽趙雷的《成都》,雖然沒能去成玉林路盡頭的小酒館,但至少能來來回回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老成都在輕聲細語地講述著這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間,有風(fēng)吹過,帶來萬家燈火。回程的火車上,我又在聽這首《成都》,我突然覺得趙雷的成都是帶不走也留不下的“少年情人夢”,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倍宜斫獾某啥?,是武侯祠里賣的明信片上印的那句“志存當高遠,喝杯茶再說”,是對平凡生活的陳倉暗度,是另立洞天的狡兔三窟,使這里的每個人都平安成為消失于人世的那個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