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組
2019年8月,劉敏接到選題任務,去采訪“口紅一哥”李佳琦。在南昌采訪李佳琦的好友時,她得知一個細節(jié):李佳琦去上海打拼的前一夜,在告別酒局上哭了。好友覺得,這是李佳琦在表達對離開南昌的朋友、拋卻過往生活的不舍。
劉敏當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情節(jié),但缺乏對場景的具體描述。過去兩年的特稿寫作訓練,讓她條件反射似的追問:是什么場合?叫了多少人?哭的時候身邊有多少人?
次日見到李佳琦的另一位好友,劉敏再次問到那場哭泣,得到了更精確的信息:地點在酒吧門口,朋友是一個一個出去的,哭泣時李佳琦說的話,朋友自己先覺得好笑,后來陷入沉默。
從南昌回到上海,在最后一次對李佳琦的采訪中,劉敏把那次哭泣又問了一遍。大量的信息得到當事人的確認,并修正了一處誤解:那晚他并不是“號啕大哭”,而是“抹眼淚”。到此,這個細節(jié)終于全面了、有底了,可以寫了。
這個看似細微的情節(jié),后來成了理解人物、建構(gòu)報道的一個重要入口。采訪中劉敏聽了很多有關(guān)敬業(yè)、友善的故事,符合李佳琦既定的公眾形象,而這場哭泣打破了“勞?!钡耐鈿ぃ阂患壱患壌蚬謺r,李佳琦跟我們一樣有恐懼的時刻,他也不確定自己能否成功。這種脆弱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情,也讓那些千篇一律的拼搏細節(jié)更為可信。
(米 粒摘自微信公眾號“GQ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