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修,李慧敏
(1.南京工業(yè)大學;2.南京審計大學,南京 210003)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家庭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從而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然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生育觀念的改變,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發(fā)凸顯。孩子成為所有家庭成員關注的焦點,自小受到祖父母、父母的寵愛,擁有著天然的優(yōu)越感和權利感。Millon的自戀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當兒童在家庭中得到過多的關注和關愛,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1]。
自戀是對自己的興趣和崇拜超過了他人的一種人格特質,其特征是自我中心、自大、傲慢、權利欲、嫉妒、沖動、對批評敏感,缺乏同情心。自戀不同于自戀型人格障礙,只有當自戀型個體表現出了適應不良或極端的行為表現,且滿足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時,才表述為自戀型人格障礙。除此之外,自戀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2]。自戀個體看重自己的成就,并且希望獲得認可[3]。他們對自我的意識和對他人的感知通常存在不一致性,表現出自我膨脹的趨勢。所以,自戀個體容易感受到他人的誤解和冒犯[4]。自戀可分為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顯性自戀者忽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要求他人對自己保持關注;隱性自戀者對他人的評價高度敏感,具有一種潛在的自卑感。
自戀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尚不明確。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自戀和親和性、共情能力、同伴關系、親密需要、傷感、雙相障礙、孤獨、焦慮、意向性神經質呈負相關關系,而與主觀幸福感、競爭、剝削性、憤怒、敵意和不信任呈正相關[5]。自戀者表現出一種煽動性、操縱性、不敏感性、競爭性、主導性、敵對性、侵略性的人際關系風格。另一方面,自戀也包含許多可能表現出積極的特征,包括高自尊、知足、自信和領導力。理論和實證分析表明,某些自戀特征如自大、支配性具有防御功能,可以控制負面情緒并增強自尊[6]。Kohut的自體心理學理論認為,自戀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發(fā)展意義[3]。成熟的自戀有助于個體發(fā)展出自我價值感和目標感,從而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熬盼搴蟆薄傲懔愫蟆币阎鸩娇缛氪髮W殿堂,正處于形成人格穩(wěn)定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關系到未來的成長成才。研究大學生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將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
研究選取江蘇某高校在校大學生883人發(fā)放問卷,剔除答題時間過短、答題不完整等無效問卷,最終回收844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177人,女生667人;獨生子女415人,非獨生子女429人;生源地方面,農村368人,鄉(xiāng)鎮(zhèn)221人,城市291人。
1.2.1 大學生自戀人格問卷
采用鄭涌、黃藜[7]編制的大學生自戀人格問卷。該問卷包含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兩個分問卷,共有28道題。其中,顯性自戀問卷包括權欲、優(yōu)越感、特權感和自我欽羨四個維度,隱性自戀問卷包括易感質、特權感和自我欽羨三個維度。顯性自戀問卷的同質性信度為0.80以上,隱性自戀問卷的同質性信度為為0.70以上;兩個分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為0.79以上。因此,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等維度。該量表從認識、情感、行為等多方面評估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目前已被廣泛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SPSS17.0中文版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處理。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男、女大學生在顯性和隱性自戀人格上的差異,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學生自戀人格的性別差異
表*表示P<0.05,**P<0.01,***P<0.001
從表1可知,男、女大學生的自戀人格存在顯著差異,在顯性自戀人格和隱性自戀人格的得分上,男大學生均低于女大學生。進一步分析顯性自戀四個維度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在權欲、優(yōu)越感、特權感三個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在自我欽羨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隱性自戀的三個維度上,女大學生的易感質、特權感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在自我欽羨維度上性別差異不顯著。具體而言,女大學生具有更高的領導、權威傾向,認為自己優(yōu)秀,更加關注自己,具有較強的優(yōu)越感;同時,認為自己有資格從別人那里獲得更多。
進一步探索大學生自戀在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城市、鄉(xiāng)鎮(zhèn)、農村)、年級上的差異,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學生自戀在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年級上的總體差異
表3 自我欽羨、優(yōu)越感維度在生源地上的差異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表2可知,大學生自戀在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級上的差異不顯著。然而,在自戀人格具體維度的方差分析中(表3),發(fā)現顯性自戀人格與隱性自戀人格中的自我欽羨維度在生源地上具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城市生源的大學生在自我欽羨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優(yōu)越感維度在生源地上的差異達到邊緣顯著,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學生在優(yōu)越感維度上的得分高于農村。
為了解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對癥狀自評量表(SCL-90)各個因子與顯性、隱性自戀人格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4 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心理異常的相關分析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表4可知顯性自戀人格、隱性自戀人格均與癥狀自評量表心理異??傮w、陽性項目均分及各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其中,隱性自戀人格與敵對、偏執(zhí)、精神病性三個因子的相關系數大于0.3,與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2,與恐怖因子的相關系數大于0.1;顯性自戀人格與各因子、陽性項目均分及心理異??傮w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2。由此可知,大學生的自戀人格水平越高,其心理問題癥狀程度越低。
為了進一步明確大學生自戀人格對于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以心理異常總體為因變量,以顯性自戀人格和隱性自戀人格為預測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表5 大學生自戀人格與SCL-90總均分的回歸分析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上表可知,顯性自戀人格、隱性自戀人格依次進入回歸方程,顯性自戀人格對心理異??傮w具有正向預測作用,隱性自戀人格對心理異??傮w具有負向預測作用,二者共同解釋了心理異??傮w11.5%的變異量。
男女大學生在自戀人格上存在顯著差異,女大學生的自戀人格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在權欲、優(yōu)越感、特權感、易感質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在自我欽羨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相比于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具有更高的領導、權威傾向,具有較強的優(yōu)越感,認為自己有資格從別人那里獲得更多;同時,女大學生也更加的敏感、脆弱。研究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前人研究僅發(fā)現顯性自戀的權欲維度和隱性自戀的特權感維度存在性別差異,且男大學生高于女大學生[8];此外,還有學者發(fā)現自我欽羨維度存在顯著性別差異,且男大學生高于女大學生[9]。
在一個以男權文化為主流的社會里,男性被賦予更多的社會地位、權利和資源。同時,社會對男性有更高的期望,認為男性應該具有勇敢、進取心、決斷力等性格特點。因此,男性更有可能對權利、特權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優(yōu)越感。以往一些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10],然而,本研究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倡導男女平等的社會文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日漸提升。女性除了要在家庭方面盡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外,還要求財務上的獨立,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女大學生對于未來生活和職業(yè)的壓力并不小于男大學生,使得其對權利和特權有更高的欲望。另外,所選高校為財經院校,女生總體數量多于男生,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女大學生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特權感等自戀人格特征。同時,由于女性具有細膩、敏感等人格特征,使其易感質高于男大學生。
此外,在自我欽羨上,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審美、自我關注方面趨于一致。以往的研究認為,男性對于外表的關注低于女性[1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性對于自身外在形象也愈加關注和在意,花費更多的時間維護、塑造自己的形象。
本研究發(fā)現,大學生自戀在是否獨生子女、年級上的差異不顯著。以往研究認為,相比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會獲得更多來自家庭成員的關注,在家庭中具有更高的優(yōu)越感、特權感,更容易形成自戀人格[12]。而本研究認為,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及子女教育觀念的改變,家庭成員對兒童的關注及投入力度普遍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是否為獨生子女之間的差異。
在不同生源地上,自我欽羨維度在生源地上具有顯著差異,城市生源的大學生在自我欽羨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優(yōu)越感維度在生源地上的差異達到邊緣顯著,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學生在優(yōu)越感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在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資源及家庭文化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異,生活于城市的大學生比生活于農村的大學生獲得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他們有更多的條件去追逐外在條件的改善,更加關注自身的外表和自我利益;而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因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艱苦的生活經驗,對自身外表的關注較少,并比城市大學生產生較少的優(yōu)越感。然而,在易感性維度,城市和農村大學生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農村大學生并不因為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條件次于城市而產生更多的自卑、脆弱心理。
本研究考察了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心理異常癥狀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顯性自戀、隱性自戀均與心理異常癥狀呈顯著負相關,即大學生自戀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大學生自戀人格水平越高,其心理異常癥狀越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該研究結果與此前研究不一致,他們發(fā)現大學生的顯性自戀與心理異常癥狀不存在顯著相關,隱性自戀與心理異常癥狀存在顯著正相關[7]。以往研究認為,顯性自戀者的過分自信、自我中心、攻擊性特質對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13];隱性自戀者內心較為敏感、脆弱,具有較低的自尊,從而導致較多的心理不健康。
大學生正處于人格趨于穩(wěn)定、自我不斷完善的發(fā)展時期,其自戀人格恰好反映對自我的關注、認可、滿足,對發(fā)展人格同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顯性自戀人格者具有較高的自尊,對自我更加滿足,對生活更加滿意。隱性自戀和顯性自戀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隱性自戀當中的“易感質”維度可能反應個體內心的敏感、脆弱、退縮。然而,即使個體在人際中的敏感性較高,其最終仍然會通過表現自我、獲得他人的肯定而增加對自我的滿意度。因此,帶有較高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的大學生更加善于表現自我、展示自我,使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得到更多的展示,從而獲得更多的肯定,增加自信心、自豪感。
根據Kohut的自體心理學理論,自戀是每個個體都應該具有的人格特質,其對于個體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3]。在兒童時期,父母恰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壓制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和獨立欲,才能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戀。大學是一個展示自我個性、能力和才藝的良好平臺,大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關注自我、展示自我和發(fā)展自我。自戀大學生在這個自由的環(huán)境中更容易適應,滿足自身的自我表現欲和獨立欲;而自戀特質較低的大學生,由于對自我的關注度較低,不善于表現自我,從而在適應大學環(huán)境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相對來說,自戀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