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瞞接觸史、癥狀進入公共場所定罪研究

      2020-05-21 07:07:26
      法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定罪公共場所公共安全

      ●江 溯

      一、問題與爭議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暴發(fā)以來,中國采取了最嚴的防控措施。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2020年第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規(guī)定,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各省迅速啟動最高等級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響應。廣東省于2020年1月23日率先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Ⅰ級響應。“Ⅰ級響應”是我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最高等級?!?〕參見《國家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預案》規(guī)定,根據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截至2020年1月29日,共31個省、市、自治區(qū)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Ⅰ級響應,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具體措施。其中加強病例管理,隔離觀察、治療是與普通民眾密切相關的措施。北京市規(guī)定,從疫情發(fā)生地區(qū)來京的人員,到京14日內,每日早晚主動接受體溫監(jiān)測或者自行進行體溫監(jiān)測,盡量減少和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出入公共場所。上海市規(guī)定,疫情防控重點地區(qū)來滬人員須嚴格居家或集中隔離觀察14天。廣東省規(guī)定,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措施;對密切接觸者采取有效隔離措施,并實施醫(yī)學觀察。四川省規(guī)定,在來川后居家隔離14 天,在此期間不走親訪友、不聚餐、不在家中接待客人,不去商場、酒店等人群密集場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規(guī)定,對確診病例實施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例實施醫(yī)院內隔離醫(yī)學觀察,對密切接觸者及可疑暴露者實行醫(yī)學觀察,確診、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觸者不配合進行醫(yī)學觀察的,依法采取強制措施。

      然而,各?、窦夗憫?,出現了大量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進入公共場所情形,對此,公安機關紛紛迅速立案偵查。2020年1月31日,西寧市湟中縣茍某隱瞞真實行程、癥狀,并多次主動與周邊人群密切接觸,而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成為全國首例隱瞞癥狀進入公共場所而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的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網上發(fā)布廳的信息,截至2020年2月25日,檢察機關介入、辦理抗拒疫情防控措施造成新冠病毒傳播類犯罪(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共383件481人?!?〕參見《全國檢察機關辦理涉疫情防控刑事案件情況》(截至2月25日),載最高人民檢察院網上發(fā)布廳,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h/202002/t20200226_455292.shtml,2020年3月22日訪問。經搜集信息網絡公布且引發(fā)廣泛關注的相關案件發(fā)現,自2020年1月31日到2月9日,共有32個案件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截至2月13日,共有7個案件被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偵查。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的共32個,占比82%。而在2020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第三批)(以下簡稱最高檢指導案例),其中的3個即涉及不遵守防控規(guī)定而引起新冠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而被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本文將上述42個案件作為定罪預測對象。

      媒體、市民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的舉措反應熱烈。《人民日報》做了“刻意隱瞞接觸史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處死刑”的報道。〔4〕參見《刻意隱瞞接觸史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處死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869674321139433&wfr=spider&for=pc,2020年3月26日訪問。類似報道還有鳳凰網的“隱瞞病情、故意傳播,最高可判死刑!”;《每日經濟新聞》的“故意隱瞞疫情拒不配合害了更多人:最高可判死刑”;中國青年網的“最高可判死刑!疫情嚴峻,他們還故意隱瞞,害了好多人”;東北網的“敲警鐘!故意隱瞞、謊報病情最高可判死刑”,等等。同時,街道、單位、社區(qū)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故意隱瞞、拒不配合防控,最高可判死刑”標語。一時間,“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似乎婦孺皆知。從公安機關、民眾的反應來看,在“Ⅰ級響應”期,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重刑應對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很有必要,且效果顯著。

      雖然各方似乎均強烈要求對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甚至重判,但事實上,部分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是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偵查的。這意味著,這些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可能被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各地司法機關對于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的定性不一致,問題十分突出?!?〕參見王新:《辦理抗拒疫情防控案件的刑事司法理念發(fā)展》,載《法制日報》2020年3月25日,第9版。上述42個案件大概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一,在醫(yī)院隔離治療期間逃離進入公共場所,共3例;其二,隱瞞接觸史和癥狀進入公共場所,共12例;其三,隱瞞接觸史,尚無癥狀,進入公共場所,共22例;其四,未隱瞞接觸史,尚無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共5例。每種類型的行為均存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的現象。我們以下列兩組案例來加以說明。

      案例組一:沒有隱瞞接觸史、尚無癥狀,但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之情形。案例1:韋某某長期在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水果批發(fā)市場某水果行上班,該市場距離華南海鮮市場約2公里。2020年1月23日,韋某某乘坐G439次動車于當日返回來賓市,與妻子張某某等家人居住家中。1月25日,韋某某被社區(qū)要求居家隔離,但未按要求居家隔離,1月26日至29日多次外出買菜或探親訪友、參加張某某母親葬禮,并與多人有密切接觸。2月6日,張某某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并被隔離治療,次日韋某某也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并被隔離治療。2月8日—2月9日,與張某某密切接觸的8人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6〕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第三批),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h/202002/t20200226_455289.shtml,2020年3月23日訪問。最高人民檢察院認為韋某某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并將此案作為指導案例發(fā)布。案例2:1月21日,長期居住武漢的何某華從武漢返回資興后,在被告知且要求其居家隔離的情況下,仍拒不執(zhí)行資興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聯(lián)防聯(lián)控工作小組發(fā)布的命令,與他人及不特定人群密切接觸。2月2日,何某華被郴州市疾控中心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資興市公安局發(fā)布《警情通報》,對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何某華進行立案偵查?!?〕參見《資興檢察院提前介入一起涉疫情犯罪案》,載郴州日報,e.czxww.cn/html/202002/12/node_A6.html,2020年3月2日訪問。

      案例組二:隱瞞接觸史和癥狀,擅自進入公共場所之情形。案例3:2020年1月23日,已在武漢居住三日的李某某經南昌返回上海。李某某回滬后未按要求居家隔離,隱瞞武漢旅行史入住上海市松江區(qū)某酒店,次日獨居在其金山區(qū)家中,多次出入超市、水果店、便利店等公共場所。自1月26日,李某某出現了咳嗽、胃口差、乏力、胸悶等癥狀后,搭乘公交車、出租車至醫(yī)院就診,在歷次就診期間,隱瞞武漢旅行史,并在輸液室密切接觸多人。1月30日,李某某方承認有武漢旅行史,并簽署《居家隔離觀察承諾書》。次日,李某某未經報告外出,搭乘公交車至醫(yī)院就診、出入藥店,并在就診時繼續(xù)隱瞞武漢旅行史。2月4日,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與李某某密切接觸的55人被隔離觀察。〔8〕同前注〔6〕。最高人民檢察院認為李某某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并將此案作為指導案例發(fā)布。案例4:1月29日,深圳光明區(qū)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人員在了解到李某可能有涉疫旅居經歷情況后,上門進行核查,并告知李某應按防疫有關要求,隔離14天。在聯(lián)防聯(lián)控人員5次的核查中,李某均隱瞞在疫情發(fā)生地居住的事實,并瞞報其來深后多次不戴口罩外出和于1月29日出現過咽部不適外出就醫(yī)的情況。2月3日,李某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9人被隔離醫(yī)學觀察。深圳南山警方對李某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參見《光明警方持續(xù)加大對涉疫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063417104514906&wfr=spid er&for=pc,2020年3月23日訪問。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類似行為的定性差別巨大,這一方面是由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存在競合關系,另一方面也說明實務部門在罪名選擇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傾向。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符合《刑法》第330條〔10〕《刑法》第330條規(guī)定: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衛(wèi)生標準的;(二)拒絕按照衛(wèi)生防疫機構提出的衛(wèi)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進行消毒處理的;(三)準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規(guī)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四)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第4款規(guī)定的行為類型,既可能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也可能符合《刑法》第114條、第115條〔11〕《刑法》第114條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5條規(guī)定,過失犯前款罪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規(guī)定,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正因為這些罪名之間存在競合關系,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fā)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03年《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區(qū)分二者的標準:故意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患有突發(fā)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fā)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jié)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由于罪名之間存在競合關系,因此就出現了不同的定罪可能性,這是導致“Ⅰ級響應”期間,上述82%案件被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的法律原因。

      不同于公安機關,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對于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尤為審慎。首先,2020年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lián)合頒布了《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guī)定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原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1.已經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其他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第333條的規(guī)定,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其次,2020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yè)務領導小組召開涉疫情案件的法律適用、政策把握等問題專題會議,明確指出,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從嚴把握,對于不符合條件的其他行為,違反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病毒傳播或者造成傳播嚴重危險的,依法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再次,2020年2月26日,最高檢發(fā)布指導案例明確要注意區(qū)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界限,除了《意見》列舉的兩種情形外,一般應當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最后,2020年3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答記者問時說道,刑法中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與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并列規(guī)定的,是危害不特定多數人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的嚴重犯罪;實踐中,對于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的犯罪,要正確適用罪名,既堅決維護疫情防控秩序,又要堅持法治原則、依法防控;根據《意見》規(guī)定,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和條件是明確的?!?2〕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依法統(tǒng)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中一些涉法問題答記者問》,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3/44fba03cb1b348c795d32a16ab782697.shtml,2020年3月23日訪問。

      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的審慎不僅在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最高法定刑存在明顯差距,而且在于,如果貿然將相關行為均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能存在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嫌疑。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的解釋明確了“危害公共安全”是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行為并列規(guī)定的,只有在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否則應當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的審慎態(tài)度不無道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具有開放性、模糊性,〔1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guī)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的規(guī)定概括得出。該條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破壞工廠、礦場、油田、港口、河流、水源、倉庫、住宅、森林、農場、谷場、牧場、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我國刑法為數不多的“口袋罪”〔14〕“口袋罪”是對于構成要件行為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罪名的俗稱。1997年刑法頒行之后,針對刑法中部分內容龐雜、模糊的罪名提出了批評質疑,戲稱“流氓罪(投機倒把罪)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進而出現了口袋罪這一形象說法,并被學界普遍接受和采納。高銘暄、趙秉志:《新中國刑法學研究6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頁。之一?!缎谭ā返?14 條與第115 條并未對本罪實行行為的自然特征進行描述或概括,而是通過純規(guī)范的、依賴價值判斷的敘述來說明其實行行為的性質,將堵截性的行為方式獨立成罪?!?5〕參見勞東燕:《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釋學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第24頁。沒有明文規(guī)定(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行為結構與方式,導致“其他危險方法”沒有限定,這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明確性要求存在距離?!?6〕參見張明楷:《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大適用的成因與限制適用的規(guī)則》,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年04期,第43頁。許多學者指出,該罪適用范圍呈現出越來越寬的趨勢,其拾遺補闕的功能性特征也越來越明顯;〔17〕參見陳興良:《口袋罪的法教義學分析: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例》,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第6頁。司法機關不當擴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適用范圍;〔18〕同前注〔16〕,張明楷文。實務中該罪更是有淪為新的“口袋罪”的趨勢;〔19〕同前注〔15〕,勞東燕文,第25頁。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越來越顯示出口袋罪的特征;〔20〕參見孫萬懷:《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為口袋罪》,載《現代法學》2010年第5期,第70頁。作為一種司法現象,中國當前的罪名“口袋化”現象日益嚴重,〔21〕參見于志剛:《口袋罪的時代變遷、當前亂象與消減思路》,載《法學家》2013年第3期,第63頁。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審判實踐中被大量擴張適用;〔22〕參見徐光華:《公眾輿論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擴張適用》,載《法學家》2014年第5期,第109頁。等等。因此,由于立法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不明確,司法實踐擴大適用深受詬病,謹慎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以減少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嫌疑。

      依照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的意見,若要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必須能夠論證行為危害了公共安全,如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一樣危害了公共安全,且必須證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罪過形式。但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向來就是一個難題,理論上眾說紛紜,存在較大分歧。關于行為危險性或結果危險性方面,有的只要求行為危險性,〔23〕同前注〔16〕,張明楷文。有的既要求行為危險性又要求結果危險性。〔24〕同前注〔17〕,陳興良文;同前注〔15〕,勞東燕文;同前注〔20〕,孫萬懷文;參見陸詩忠:《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險方法”》,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參見葉鋒:《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適用的微觀透視——以構建本罪統(tǒng)一的裁判規(guī)則為中心》,載《法律適用》2017年第3期;參見樊建民:《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度適用檢討》,載《法商研究》2016年第4期;參見黨靜:《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定性問題研究》,載《法學雜志》2015年第8期;參見付曉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形態(tài)辨析》,載《法學》2014年第10期;參見李煒、張勇:《認定其他危險方法不應只注重結果危險性》,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21期;參見高艷東:《謹慎判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相當性——兼析具體危險犯的可罰性標準》,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年第5期。關于危險的相當性方面,大多學者認為危險應當具有相當性,但關于“相當性”的內容、程度、判斷方法分歧較大。有的明確相當性是指危險性質相當和危險程度相當,且危險性質相當和危險程度相當兩者內容不同,〔25〕同前注〔20〕,孫萬懷文;同前注〔15〕,勞東燕文;同前注〔24〕,高艷東文;同前注〔24〕,葉鋒文。有的認為其包括危險性質相當和危險程度相當,〔26〕同前注〔17〕,陳興良文 ;同前注〔24〕,陸詩忠文;同前注〔24〕,樊建民文;同前注〔24〕,黨靜文;同前注〔24〕,付曉雅文。有的論述了判斷立場、方向、資料等。〔27〕同前注〔22〕,徐光華文;參見陳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險方法的“二元制”判斷》,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參見王斌:《持刀在公共場所亂刺不特定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載《人民司法》2008年第16期。關于“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判斷順序,有的明確說明在“其他危險方法”判斷中禁止摻雜“公共安全”的判斷;〔28〕同前注〔15〕,勞東燕文。相反,有的要求在“其他危險方法”中判斷“公共安全”?!?9〕同前注〔22〕,徐光華文;同前注〔24〕,黨靜文。而在司法實踐中,雖有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解釋,大量類似案件的定性存在嚴重分歧、傾向適用重罪重刑的現象也說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仍然存在不明確之處。另外,《意見》認為疑似病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這意味著“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之結果,才成立該罪。但根據《刑法》第114條的規(guī)定,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并不要求結果,這意味著司法解釋與立法可能存在矛盾。疑似病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是否要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才危害公共安全,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雖然在“Ⅰ級響應”期間,人們強烈要求嚴厲打擊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者,這些行為也有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律依據,但可否適用該罪,如何有效認定“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需要依賴更有可操作性的路徑。因此,本研究欲借助以往有代表性且數量充分的判決,建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模型,以更合理地預測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下隱瞞接觸史、癥狀進入公共場所的定罪。

      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logistic回歸模型與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判決書來源

      預測模型建構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為了使模型及其預測更具有合理性,本文選擇了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為了使模型及其預測更具有代表性,選擇了中國裁判文書網從最早(2010年)公布至2019年的全體判決。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案由、判決書、2010—2019、中級以上法院為檢索條件,得到373份判決,即本研究的樣本。

      2.研究方法

      擬基于373份判決書信息定義相關變量,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并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分析影響“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并預測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下隱瞞接觸史、癥狀者進入公共場所的定罪。

      3.變量設置

      因變量即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案由檢索到的案件的定性結果,設定為Y,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設定為1,其他犯罪設定為0。

      自變量為影響定罪的因子,設定為X。根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構成,通過梳理判決并參考既有研究,歸納出8個影響因素并根據變量性質進一步設置為啞變量。需要說明的是,啞變量根據判決實際出現的因素設置,僅限于理論探討但在實際判決中不存在或極少而無法成一類的,不設定為一個啞變量。X1即場所,劃分標準主要為人員的密集性、流動性。1為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主要包括公共道路、市區(qū)、小區(qū)、辦公場所、飯店、酒吧、學校等;2為人員密集、流動較弱的地方,如山林、田地、家中、宿舍、個人倉庫等。X2即犯罪所使用工具,劃分標準為1個單位的工具殺傷力、潛在危險及其程度、擴散性。1為工具本身殺傷力大、有擴散性,主要包括汽車、爆炸裝置、燃煤氣、電網等;2為工具本身殺傷性稍小,或者擴散性不大,如花盆、刀等。X3即行為方式,劃分標準主要為行為本身潛在危險、導致結果發(fā)生的直接性、嚴重性。1為行為潛在危險大、后果嚴重,如駕車沖撞、搶奪方向盤、架設電網、點燃爆物等;2為行為潛在危險的擴散性小,威脅“公共”面小,如點火自焚、持刀捅刺、高空拋物(一物)。X4即是否存在使主體能力減弱的情形從而影響行為危險及結果。1為無證、醉駕、毒駕、患病等;2為無。X5即是否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1為多次行為、持續(xù)行為、強化行為力度,如多次撞擊、加速、超速、闖紅燈、逆行等;2為無。X6即行為對象,1為侵犯人身、人身+財產;2為純粹財產;3為未說明。X7即結果,1為造成實害結果,2為無。判決中出現的結果包括死亡、重傷、輕傷、輕微傷、純粹財產損害,鑒于《刑法》第114條、第115條所規(guī)定結果分為“尚未造成嚴重后果”和“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兩類,故結果啞變量就設置為有結果、無結果兩類。X8為罪過形式,1為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主要包括判決所描述的明知會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安全、放任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安全等;2為過失,包括判決所描述的輕信、過于自信、疏忽;3為未說明。

      表1 變量定義

      (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的建構與分析

      首先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的交叉分析獲取因素分布頻率和比例、特征,〔30〕本部分通過列聯(lián)分析分析得到相關數值。列聯(lián)表是對兩個以上變量進行交叉分類的頻數分布表,通過列聯(lián)分析可以檢驗兩個分類變量的獨立性。參見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編著:《統(tǒng)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91頁。據此也可以直觀判斷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1.交叉分析

      表2 變量頻數與比例

      從交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變量分布的狀態(tài)、特征及傾向。其一,同一變量某一啞變量較集中分布于一個罪名,另一啞變量則相反,即較集中分布于另一個罪名,啞變量可能對于因變量具有較大影響。如行為場所之人員密集、流動強之處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42.6%;行為場所之人員較少處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低于其他犯罪占比37.2%。類似情況還出現與行為方式、結果、罪過形式的啞變量分布。行為方式之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39%;行為方式之行為危險擴散性小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低于其他犯罪占比15.4%。結果之造成實害結果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33%;無實害結果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低于其他犯罪占比49%。罪過形式之故意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66.8%;罪過形式之過失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低于其他犯罪占比100%。其二,同一變量某一啞變量集中分布于一個罪名,如行為力度、危害的強化之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53%。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46.2%。行為對象人身或人身+財產,其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占比高于其他犯罪占比41.4%。啞變量特殊分布也比較可能影響因變量,如此,行為場所、行為方式、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是否強化行為力度、行為對象、結果、罪過形式對于定罪可能比較重要。

      2.定罪的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與分析

      由于“是否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為二元分類變量,遂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诨貧w的假設前提,須將無序分類自變量轉換為啞變量,并選擇參照類別。參照類別設置如下,行為場所之人員較少處,工具殺傷力較小或擴散性不大,行為方式之行為危險擴散性不大,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之無,是否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之無,行為對象之未說明,結果之無實害結果,罪過形式之未說明。在SPSS中,將因變量和8個自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8個自變量均設置為分類變量,并在參考類別中選擇“最后一個”,Exp(B)置信區(qū)間為95%,自變量進入模型方法為“輸入”(系統(tǒng)默認)。

      (1)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

      通過樣本數據建立的回歸方程還不能直接用于實際問題分析和預測,通常要先通過各種統(tǒng)計檢驗。欲利用回歸模型預測并獲得準確結論,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31〕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是指檢驗樣本數據點聚集在回歸線周邊的密集程度,從而評價回歸方程對樣本數據的代表程度。參見薛薇編著:《統(tǒng)計分析與spss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31頁。須足夠高。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主要看R2〔32〕決定系數R2是一個反映回歸直線與樣本觀測值擬合優(yōu)度的相對指標,是因變量的變異中能用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其數值在0~1之間,R2接近1,說明因變量不確定性的絕大部分系數能有回歸方程解釋,回歸方程擬合度好。參見何曉群、劉文卿編著:《應用回歸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而對于二元Logistic回歸方程來說,Cox and Snell的R2和Nagelkerke的R2系偽R2,其擬合程度檢驗主要為霍斯默—萊梅肖檢驗(Hosmer Lemeshow Test)。另外,也可通過分類表(Classification Table)〔33〕根據Logistic回歸模型,對樣本重新判別分類,符合率越高,模型擬合越好。觀察方程的擬合程度,如果分類表顯示的預測準確率高,反過來說明方程擬合程度好。

      表3 霍斯默—萊梅肖檢驗

      表4 分類表

      霍斯默-萊梅肖檢驗顯著性為0.867,大于0.05,說明回歸方程擬合程度很好,亦即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能夠很好反映變量之間的關系。從分類表可以看出,觀測值Y=0有121個,預測66個為0,預測正確率為54.5%;觀測值Y=1有252個,預測232個為1,預測正確率為92.1%,總預測正確率為79.9%,高預測率也說明了方程擬合程度極佳。

      經檢驗,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高,意味著回歸方程很好地反映因變量(是否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與自變量(場所、工具、行為方式、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是否強化行為力度、行為對象、結果、罪過形式)之間的關系,可用以預測相關行為的定罪。

      為了全面顯示主要犯罪構成要素對于定罪的作用,而納入所有自變量的回歸方程至擬合優(yōu)度很高(霍斯默—萊梅肖檢驗值為0.867),回歸模型和回歸方程將納入上述設定的所有自變量,而非僅納入有顯著性影響的變量。

      (2)回歸系數解讀

      表5 方程中的變量

      解讀回歸系數,主要看顯著性Sig(P值)〔34〕P值就是當原假設為真時所得到的樣本觀察結果或更極端結果出現的概率。如果P值很小,說明原假設情況的發(fā)生的概率很小,而如果出現了,根據小概率原理,就有理由拒絕原假設,P值越小,拒絕原假設的理由越充分。0.05是一個通用的風險概率。同前注〔30〕,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編書,第160-161頁。、B與Exp(B)。顯著性P值越低越好,而0.05是一個通用的風險概率,即一般認為P小于0.05才有顯著影響。B值是指回歸系數和截距(常數項),回歸系數表示自變量X對因變量Y影響大小的參數。B越大表示X對Y影響越大,正回歸系數表示Y隨X增大而增大,負回歸系數表示Y隨X增大而減小。一般情況下,回歸系數β解釋為,當自變量X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時,平均來說,Y增加或減少β個單位。Exp(B)是即優(yōu)勢比、筆值比,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自變量每改變1個單位,事件發(fā)生比“odds”的變化率。odds越大,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越大,且不發(fā)生的概率越小。

      關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因素。X3(1)P=0.007(<0.05),說明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對于定罪具有顯著性影響;B=2.021,說明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與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正相關關系;B=1.149,Exp(B)=7.542,說明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顯著高于行為危險擴散性不大(參考類別為“最后一個”,行為危險擴散性不大)的情形。X5(1)P=0.001(<0.05),B=1.159,說明行為力度、危害的強化對于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3.187,說明行為力度、危害的強化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顯著高于沒有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的情形。X8的顯著性P=0.000(<0.05),X8(1)P=0.000,說明明知、放任危害公共安全對于定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3.214,說明具有危害明知或放任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安全被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顯著高于未說明罪過形式的情形。

      關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不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因素。關于行為場所,X1(1)P=0.228(>0.05),說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行為實施于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行為實施于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與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行為實施于人員較少的地方的情形。X2(1)P=0.174(>0.05),說明使用殺傷力大且有擴散性的工具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使用殺傷力大且有擴散性的工具被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使用殺傷力較小或擴散性不大的工具的情形。X4(1)P=0.905(>0.05),說明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被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不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X6P=0.071(>0.05),說明行為對象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X6(1)P=0.930(>0.05),說明行為針對人身或人身+財產的情形與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未說明行為對象的情形;X6(2)P=0.116(>0.05),說明行為針對純粹財產的情形與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未說明行為對象的情形。X7(1)P=0.060(>0.05),說明結果形式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造成結果被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顯著高于或低于未造成危害結果的情形。

      綜上所述,在綜合考量多因素、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形下,行為方式、是否強化行為力度、罪過形式對于定罪具有顯著性影響。確切地說,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具有危害明知或放任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安全,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場所、工具、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行為對象、是否造成結果,對于定罪不具有顯著性影響。據此,通過回歸模型分析,是否造成結果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與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要求造成結果之刑法規(guī)定一致。若根據該定罪回歸模型預測,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要求造成結果的結論。

      (3)回歸方程對樣本的預測與預測值

      根據系統(tǒng)默認,以0.5為切割值,預測概率大于0.5的,說明預測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概率比較大,預測概率小于0.5的,說明預測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概率比較小。從數據表的預測結果來看,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判決中,有6例的預測值PRE=0.94661,預測類別“1”,意味著這些案例中的相關行為根據以往經驗數值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概率為94.7%。有17例的預測值PRE>0.9157,有93例的預測值PRE=0.90944,有21例的預測值PRE>0.81092,有68例的預測值PRE>0.71345,有17例的預測值PRE>0.61225,有9例的預測值PRE>0.52109,有21例的預測值PRE<0.5。總之,232例預測值PRE>0.5,說明實際判決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準確率高達92.4%,且46%的判決預測值PRE>0.9,說明模型預測判決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常準確。在其他犯罪的判決中,有21例的預測值PRE>0.85125,有26例的預測值PRE>0.70693,有8例的預測值PRE>0.56369,說明實際認定其他犯罪的55個判決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判決;有32例的預測值PRE為0.02915-0.48849,有34例的預測值PRE=0,也意味著認定為其他犯罪的34個判決的準確率達到100%。

      總體而言,回歸方程預測以往判決定罪的正確率高,且正確預測類別的預測值PRE>0.9占比50%。據此,以回歸方程預測將來案件的定罪可期待。

      (三)“危害公共安全”的回歸模型與分析

      為解決論證“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之難題,了解“危害公共安全”影響因素和認定,了解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真正“口袋罪”,有必要對判決認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方面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是否危害公共安全罪”為二元分類變量,遂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為此,將罪過形式X8移除出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X1-X7進行回歸分析,而參照類別設置以及上述設置不變。

      1.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

      表6 霍斯默—萊梅肖檢驗

      霍斯默—萊梅肖檢驗顯示,顯著性為0.682,說明回歸方程擬合程度很好。另外,從分類表可以看出,有224個判決的預測類型為“1”,預測概率準確率為88.9%,總預測正確率為74.8%,高預測率也說明了方程擬合程度好。

      經檢驗,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高,意味著回歸方程很好地反映因變量(是否危害公共安全)與自變量(場所、工具、行為方式、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是否強化行為力度、行為對象、結果)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以預測相關行為客觀上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

      為了全面顯示客觀犯罪構成要素對于認定公共安全的作用,而納入所有自變量的回歸方程至擬合優(yōu)度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較高(霍斯默—萊梅肖檢驗值為0.682),回歸模型和回歸方程將納入上述設定的所有自變量。

      表7 分類表

      2.回歸系數解讀

      表8 方程中的變量

      關于認定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因素。X1(1)P=0.014(<0.05),B=1.084,說明行為實施于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2.956,說明行為實施于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顯著高于人員較少處的情形。X3(1)P=0.010(<0.05),B=1.747,說明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5.736,說明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認定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顯著高于行為危險擴散性不大的情形。X5(1)P=0.000(<0.05),B=1.302,說明是否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3.677,說明是否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顯著高于未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發(fā)生的情形。X7(1)P=0.001(<0.05),B= -1.409,說明結果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Exp(B)=0.244,說明造成結果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顯著高于未造成危害結果的情形。

      關于認定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不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因素。X2(1)P=0.240(>0.05),X4(1)P=0.872(>0.05),X6(1)P=0.076(>0.05),說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工具、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行為對象對于“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客觀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影響。

      綜上所述,在綜合考量多因素、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形下,工具、是否存在主體能力減弱情形、行為對象,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不具有顯著性影響因素;行為場所,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對于認定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結果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司法實踐認定是否危害公共安全,主要考慮行為本身客觀上所具有的危險性,并非考慮行為是否造成實害結果。而且,認定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不僅要求行為本身危險直接、嚴重,具有擴散性、蔓延性,還要求對原本有重大危險的行為有強化情形,且該其他危險方法已實施于公共場所。據此,可以認為,司法實踐謹慎地解釋“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并未不當擴大解釋“其他危險方法”。這意味著,經“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方程預測為行為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進而結合主觀方面再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便無適用“口袋罪”的嫌疑。

      3.回歸方程對樣本的預測與預測值

      根據系統(tǒng)默認,以0.5為切割值,預測概率大于0.5的,說明預測為認定“危害公共安全”的概率比較大,預測概率小于0.5的,說明預測為認定“危害公共安全”的概率比較小。從數據表的預測結果來看,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判決中,有6例的預測值94.7%,PRE=0.94661,有11例的預測值PRE>0.91501,有5例的預測值PRE>0.8033,有187例的預測值PRE>0.72688,有2例的預測值PRE>0.61561,有19例的預測值PRE>0.50057,意味著,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88.9%案件的客觀行為應認定為危害了公共安全。在其他犯罪的判決中,有3例的預測值PRE>0.80779,有53例的預測值PRE>0.7266,有10例的預測值PRE>0.50057,意味著,實際認定其他犯罪的66個案例中的客觀行為應認定為危害了公共安全。有23例的預測值PRE為0.40539-0.49941,有25例的預測值PRE為0.20362-0.34058,有7例的預測值PRE為0.05612-0.19669,該預測值PRE<0.5的案件的客觀行為不應認定為危害公共安全。

      總體而言,回歸方程預測以往判決認定危害公共安全的正確率較高,且正確預測類別的預測值PRE>0.7占比約90%。據此,以回歸方程預測將來案件之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可期待。

      三、隱瞞接觸史、癥狀進入公共場所的定罪預測

      (一)“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的預測

      為了檢驗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疑似患者或接觸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在客觀上是否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要求的危害公共安全,使用“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的預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隱瞞接觸史、癥狀者進入公共場所關于自變量之工具、行為方式、結果及其啞變量的歸類,若行為人出現疑似癥狀,則歸入X2(1)=工具殺傷力大且有擴散性,而上述42個案件中行為人在有接觸史不久后均被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所以,其行為方式歸入X3(1)=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關于結果啞變量的歸類,在42個案件中,共有5個案件出現造成被接觸者感染的后果,其余的均為導致被接觸者隔離,造成他人被感染無疑應歸類于X7(1)=造成結果,而導致被接觸者隔離是否屬于造成結果可能存在爭議,因為造成被接觸者隔離可以認為尚無身體、健康、重大財產損害,但其也耗費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保證“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預測結果的準確,以下將導致被接觸者隔離分為X7(1)=造成結果和X7(2)=未造成結果兩種情形同時預測。

      首先,將導致被接觸者隔離設置為X7(1)=造成結果的模型預測。從模型預測的結果來看,PRE值為0.88603的共11例,預測類別“1”,意味著這些案例中的相關行為根據以往經驗數值被預測認定為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的概率為88.6%。PRE值為0.77843的共28例,PRE值為0.57542的共3例,預測類別均為“1”??傊?,全部案件預測概率大于0.5,亦即42個案件中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疑似患者或接觸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客觀上所要求的危害公共安全。

      其次,將導致被接觸者隔離設置為X7(2)=未造成結果的模型預測。PRE值為0.96953的共11例,預測類別“1”,意味著這些案例中的相關行為根據以往經驗數值被預測認定為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的概率為97%。PRE值為0.93499的共26例,PRE值為0.88603的共3例,PRE值為0.84728的共2例,PRE值為0.77843的共2例,PRE值為0.57542的1例,預測類別均為“1”。

      綜上所述,無論是將“導致被接觸者隔離”設置為“造成結果”還是“未造成結果”,回歸模型預測的結論一致,即42個案件中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疑似患者或有接觸史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已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要求。

      (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的預測

      在42個案件中,其中有3個案件中的行為人疑似感染在醫(yī)院隔離治療期間逃離醫(yī)院;22個案件中的行為人隱瞞或否認武漢、湖北接觸史;有12個案件中的行為人隱瞞接觸史且隱瞞發(fā)燒、咳嗽、喉嚨不適等癥狀;有5個案件中的行為人沒有隱瞞接觸史但拒不執(zhí)行居家隔離等防控措施。

      如果按照公安機關將隱瞞接觸史、癥狀和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認定為行為人具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故意的邏輯,假設將42個案件之X8(1)= 明知、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經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預測,PRE值為0.98218的共8例,意味著這些案例中的相關行為根據以往經驗數值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率為98.2%。PRE值為0.9586的共3例,PRE值為0.95035的共26例,PRE值為0.88937的共2例,PRE值為0.87965的共2例,PRE值為0.75428的1例,預測類別均為“1”??傊?,全部案件預測概率大于0.5,意味著42個案件中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疑似患者或接觸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客觀上所要求的危害公共安全。

      如果將行為人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未報告接觸史的心態(tài)理解為行為人認為自己可能患病,也懷疑自己可能患病,但排斥感染或輕信自己為患病,此時行為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對危害公共安全極有可能是過失心態(tài)。假設把上述42個案件的罪過形式設定為X8(2)=過失,經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預測,該42個案件PRE值為0,預測類別均為“0”,意味著該42個案例中的相關行為根據以往經驗數值被認定為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率為0。

      通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的預測可知,隱瞞接觸史或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并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如何定罪,可能因具備危害公共安全故意或過失而完全不同,若具備危害公共安全故意,42個案件均被模型預測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此,42個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最終能否認定此罪,關鍵在于是否認定行為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

      另外,根據“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的預測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的預測結論,可以推定,若假設行為人罪過形式為過失,42個案件均可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預測42個案件之隱瞞接觸史或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并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而《刑法》第114條和第115條所規(guī)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犯罪構成的區(qū)別在于罪過形式,既然42個案件相關行為因具備危害公共安全之故意可以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其具備危害公共安全之過失,當然也可以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綜上所述,經“危害公共安全”回歸模型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回歸模型的預測,隱瞞接觸史、癥狀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危害公共安全,若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過失,則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以,在行為客觀上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下,應先考察行為人有無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過失,進而考慮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還是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行為人沒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或者過失,則再進一步考慮是否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等其他犯罪。

      四、結論與反思

      通過模型分析與預測,隱瞞接觸史或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并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已符合(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要求,如何定罪,關鍵在于如何認定主觀方面。由于行為人的接觸史、有癥狀、拒不執(zhí)行的狀態(tài)以及行為人對客觀情況的心理存在較大差異,這對于罪過形式認定有很大影響,故需要類型化的討論。

      (一)行為與罪過形式的類型化及其定罪

      1.罪過形式的類型化及其定罪

      按照通說理解,隱瞞接觸史、癥狀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人若具備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則表現為明知自己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不特定或多數人生命、健康的后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該結果的發(fā)生。隱瞞接觸史、癥狀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人若具備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則表現為明知自己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不特定或多數人生命、健康的后果,但輕信能夠避免危害不特定或多數人生命、健康后果的發(fā)生;或者表現為行為人應當預見到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不特定或多數人生命、健康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沒有意識到。

      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雖然主觀上有隱瞞實情、抗拒防控措施的故意,但該故意不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之故意。2020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yè)務領導小組召開涉疫情案件的法律適用、政策把握等問題專題會議的意見指出,對于已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病原體攜帶者或者疑似病人,出于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主觀故意,才能考慮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5〕參見《最高檢細化涉疫情案件相關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檢察官辦案》,https://www.spp.gov.cn/spp/tt/202002/t20200225_455206.shtml,2020年3月27日訪問。亦即,具有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觀故意才能認定為危害公共安全故意,才能認定為明知其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并希望或者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結果發(fā)生之故意。而故意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的前提是明知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這一點也為最高檢指導案例所承認,即“對于明知自身已經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或者疑似病人,出于報復社會等主觀故意,惡意散播病毒、感染他人,后果嚴重、情節(jié)惡劣,也應當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36〕同前注〔6〕。。因此,隱瞞接觸史、癥狀到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之間的鏈條如下:故意隱瞞接觸史或癥狀→知道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明知自己進入公共場所會發(fā)生危害公共安全。因此,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關鍵在于能否認定行為人是否知道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判斷行為人是否知道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需以接觸史、癥狀、行為人行為等客觀情況為根據。

      其一,行為人被確診或疑似感染〔37〕2020年2月3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lián)合印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明確了疑似病例定義。即結合下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1.流行病學史。(1)發(fā)病前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發(fā)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發(fā)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3)聚集性發(fā)??;(4)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接觸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是指病原核酸檢測陽性者。2.臨床表現。(1)發(fā)熱和/或呼吸道癥狀;(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征;(3)發(fā)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蚪档?,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被醫(yī)院隔離治療,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的情形。行為人明知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而進入公共場所,放任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生命、健康結果的發(fā)生,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應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疑似感染被醫(yī)院隔離治療者幾乎可以認為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因為疑似感染已經具有發(fā)熱和/或呼吸道癥狀、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征、發(fā)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等臨床特征,此時行為人有充分證據認識到自己患病的極高概率,而進入公共場所,便可認為其放任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生命、健康結果的發(fā)生,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而其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應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云南景洪酈某、廣西防城港張某、四川南充市嘉陵孫某在醫(yī)院隔離治療期間逃離醫(yī)院擅自進入公共場所3個案件便屬于該種情形。

      其二,行為人隱瞞接觸史和癥狀,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的情形。由于有接觸史和癥狀,行為人懷疑自己可能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但從一般心理態(tài)度上來說又排斥自己患病或輕信自己未患病,相應地,也輕率相信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基本不會危害公共安全,此時行為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心態(tài),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應認定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深圳南山范某案、深圳南山阮某案、深圳南山李某案、中山劉某案、安徽六安江某案、浙江臺州陳某案、永善縣劉某案、馬鞍山江某案、河北賈某案、四川內江龍某案、廣東汕頭楊某麗和杜某然案、海市金山區(qū)李某某案共12個案件便屬于該種情形。關于這一情形的罪過形式的認定,需要指出的是,隱瞞接觸史和癥狀可以推導出知道自己可能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結論,但可以認為行為人明知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概率不高,進而明知擅自進入公共場危害公共安全的概率低,也就是說,在行為人認為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概率一般、進入公共場危害公共安全的概率低的情況下,要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確實大費周折。

      其三,行為人隱瞞接觸史,尚無癥狀的情形。由于尚無癥狀,可以認為行為人認為自己未患病,相應地,也認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不會危害公共安全,即無危害公共安全的明知,此時行為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過失心態(tài)。但行為人隱瞞接觸史,具有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故意,對于引起傳染病傳播或有嚴重傳播危險的結果具有過失,可認定符合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罪過形式??陀^上擅自進入公共場所也引起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傳播或存在嚴重傳播危險,可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長春王某某案、西寧市茍某案、深圳南山楊某案、福建晉江男子張某案、山東濰坊張某案、江西上饒彭某案、河南鄭州王某案、常州朱某案、許昌賈某和王某案、九江張某案、蚌埠楊某案、禹城市方某和黃某案、海南張某案、四川雅安侯某案、防城港宋某案、黑龍江省尚志市朱某、江蘇徐州張某案、安徽省泗縣王某案、齊齊哈爾關某案、長沙市唐某案、湖北嘉魚縣尹某案、河北內丘縣梁某案共22個案件便屬于該種情形。

      其四,沒有隱瞞接觸史、尚無癥狀,但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的情形。由于尚無癥狀,如關于第三種類型所述,行為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過失心態(tài)。但行為人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可認定符合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罪過形式,客觀上有引起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傳播或存在傳播嚴重危險,可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廣西玉林薛某案、江西贛州陸某案、資興何某案、山西陽泉周某案、廣西來賓韋某案共5個案件便屬于該種情形。

      綜上所述,42個待預測的案件,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4個,應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11個,應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共27個。

      2.交叉競合與條文適用

      定罪還會涉及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競合的問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在交叉關系。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所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嚴重傳播危險的,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若危害公共安全,則成立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理論上,對于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適用哪一罪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其一,一般認為,兩罪為交叉關系的法條競合,應遵循重法優(yōu)于輕法的處理原則。法條競合主要有包容關系的法條競合和交叉關系的法條競合兩種形式:包容關系的法條競合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處理原則,〔38〕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專論》,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87-188頁。而交叉關系的法條競合應適用重法優(yōu)于輕法的處理原則?!?9〕參見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38頁;陳興良:《教義刑法學》(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730頁。其二,張明楷教授認為,交叉關系時,必須認定為想象競合,而不能認定為法條競合。無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擇一重處罰?!?0〕參見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464頁。

      對于兩罪的關系,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危害公共衛(wèi)生,實際上也是一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其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實際上是法條競合關系,應當按照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適用原則,優(yōu)先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更能準確評價行為性質,能夠更好、更直接地體現在防控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的警示、教育效果?!?1〕參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準確把握6個涉“疫”刑法罪名》,https://www.spp.gov.cn/spp/zdgz/202003/t20200306_455943.shtml,2020年4月2日訪問。這意味著,最高人民檢察院一方面認為兩罪是法條競合關系,另一方面認為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適用原則有利于發(fā)揮警示、教育效果。然而,這一觀點有兩點值得商榷:其一,法條競合有不同類型,并非所有的法條競合都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只有在包容關系的法條競合的情況下才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處理原則。就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法條競合關系而言,很顯然我們不能說凡是構成妨害傳染病罪的,都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此兩者之間并不存在類似于詐騙罪與保險詐騙罪之間的包容關系。應當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的法條競合而非從屬關系的法條競合,因此應當按照重法優(yōu)于輕法的原則來處理。其二,如果強調準確評價行為性質與警示、教育效果,則應當按照想象競合從一重論處。想象競合的明示機能,即由于被告人的行為符合數個犯罪構成要件,在判決宣告時,應將其一一列出,使行為得到全面評價,以便人們了解行為觸犯了數個犯罪,進而了解什么樣的行為會構成犯罪,從而有利于實現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判決主文應表明行為人系構成多數犯罪,而非僅論以重罪,舍棄輕罪,否則將無法厘清行為的整體不法內涵和罪責內涵。〔42〕參見林山田:《刑法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頁。而在法條競合的情形下,選擇適用哪一條文,就意味著所適用的條文已全面、完整評價地評價了該行為。拒絕執(zhí)行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進而危害公共安全的,是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無法完整評價的,因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關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而“公共安全”顯然不包含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因此,如果行為侵犯比“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法益——“公共安全”,那么,一一列明行為所符合的犯罪構成對于發(fā)揮特殊時期的警示、教育效果更有價值。因此,無論是按照法條競合還是想象競合來處理,符合理論邏輯的結論都是從一重論處,而非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

      當然,從實踐立場來說,在兩罪發(fā)生競合的情況下,優(yōu)先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也無可厚非,因此畢竟兩罪的法定刑大體一致?!?3〕同前注〔41〕。實際上,由于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法定刑的刑種、刑罰幅度大體一致,優(yōu)先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便可以直接省略或回避論證行為危害了公共安全、存在危害公共安全過失的問題,不失為一種司法智慧的表現。因為如果無法證明“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了公共安全,就涉嫌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若難以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則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或過失。而另一方面,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并不要求行為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且隱瞞接觸史、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的主觀心態(tài)恰恰是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故意。因此,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基本不存在障礙。兩罪競合且法定刑相同,從技術角度來說,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更高效、穩(wěn)妥。這可能是司法機關偏向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現實理由。

      (二)刑法過度工具化的反思

      隱瞞接觸史、癥狀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適用(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存有不當適用“口袋罪”之嫌,而如何定罪,關鍵在于如何認定主觀、罪過形式。如果將隱瞞接觸史、癥狀者界定為故意,那么,所有隱瞞接觸史、癥狀者擅自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均可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隱瞞接觸史、隱瞞癥狀、拒不執(zhí)行防控措施、未報告接觸史或癥狀,雖然主觀上有隱瞞實情、抗拒防控措施的故意,但該故意不等同于明知其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并希望或者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結果發(fā)生之故意。若將二者等同,就虛化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必然會不當擴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適用范圍,體現出特殊時期不當倚賴重罪重刑的傾向。在防控初期,我們側重于嚴厲打擊和震懾涉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這符合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嚴”的要旨。〔44〕同前注〔5〕,王新文。特殊時期從嚴的刑事政策是必要的,因為重刑的震懾往往立竿見影。但是,合理的從嚴政策、重刑震懾的前提是刑事政策能夠有效溝通、輸入刑法體系。刑事政策不能僅被視為是教義學規(guī)則的例外?!?5〕參見勞東燕:《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關系之考察》,載《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2期,第91頁。如果評價的理由僅僅是出于法情感或者選擇性的目標設定,而不是在法條的評價關系中尋找可論證的支撐,那么,這種評價的理由就是模糊和任意的。〔46〕參見[德]克勞斯·羅克信:《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蔡桂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另外,刑法對于刑事政策的回應必須保持在合理限度內。刑法一旦超越了自身的限度,過度回應刑事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調整范圍的過度化?!?7〕參見何榮功:《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的法哲學批判》,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2期,第536頁。

      幸運的是,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Ⅰ級響應”初期倚賴重罪重刑的傾向及時得到糾偏?!兑庖姟访鞔_了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條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yè)務領導小組明確指出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從嚴把握。最高檢指導案例中的3個指導性案例均涉及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還未出現關于(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指導性案例。截至2020年3月19日,全國檢察機關依法批準逮捕抗拒疫情防控措施造成新冠病毒傳播類犯罪(含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共14件17人,起訴19件22人?!?8〕同前注〔3〕。而原本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的海南張某案、西寧市茍某案分別于2020年2月21日、2020年3月17日宣判,被告人均被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并判處有期徒刑1年。

      但《意見》對于適用重罪重刑傾向的糾偏有兩點值得商榷。其一,《意見》規(guī)定了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的兩種情形,其余相關行為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并未考慮以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處罰的情形。而根據《刑法》第114條和第115條的規(guī)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犯罪構成的區(qū)別在于罪過形式,若行為客觀上危害了公共安全,行為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便可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理,若行為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自然可以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學者主張,明知自己與患者有過密切接觸,應履行防疫義務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治療,卻因害怕隔離等而不履行防疫義務,如過失造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情節(jié)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應按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認定。〔49〕參見田宏杰:《拒不履行防疫義務的刑法治理》,載《檢察日報》2020年2月3日,第3版。而且,2003年《司法解釋》也明確規(guī)定,患有突發(fā)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fā)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jié)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而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已不存在障礙的問題,而是因為行為完全符合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雖然如前所述,由于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法定刑大體一致,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更為高效和穩(wěn)妥,但是,從全面、完整評價犯罪行為以及充分發(fā)揮明示功能、一般預防功能方面來說,《意見》這一省略、回避的做法值得商榷。其二,根據以往判決的回歸模型,相對于認定為其他犯罪,行為是否造成結果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影響并不顯著,對于認定危害公共安全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因此,《意見》關于疑似病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規(guī)定,應予重新審視。從回歸模型分析結果來看,正向影響的危害公共安全的顯著因素包括行為實施于人員密集、流動強的地方,行為危險性直接、嚴重、有擴散性,強化行為力度及其結果,亦即危害公共安全主要來源于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性。據此,疑似病人擅自進入公共場所本身就危害了公共安全,符合了(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要求,若還要求“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可能會縮小了以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處罰的范圍。

      猜你喜歡
      定罪公共場所公共安全
      靖江市啟動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區(qū)
      西比琳(六)
      在公共安全面前別任性
      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推理與公共安全結合的理論研究
      電子測試(2018年18期)2018-11-14 02:31:20
      打擊奸商,定罪沒商量
      人臉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中的應用
      公共場所 不能亂來
      支持公共場所禁煙為自己為他人
      城市公共場所擁擠踩踏事故的應對
      安全(2015年6期)2016-01-19 06:19:29
      公共場所禁煙邁出一大步
      繁峙县| 班玛县| 安福县| 双流县| 临江市| 邹平县| 五峰| 商城县| 桓台县| 岱山县| 宜兰市| 巴楚县| 仁布县| 安远县| 邯郸县| 都昌县| 历史| 富平县| 宜君县| 大理市| 封开县| 建瓯市| 文昌市| 涿州市| 九寨沟县| 浦县| 华容县| 新闻| 门头沟区| 皮山县| 电白县| 昭苏县| 葫芦岛市| 夏河县| 麦盖提县| 安福县| 仪陇县| 达拉特旗| 汉寿县| 天柱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