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獨自一人居家隔離猶如一次難得的“生存挑戰(zhàn)”,我的心理變化從出發(fā)前的猶豫到坦然面對,從不安到平靜如水。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時間是2020年4月22日,此刻我已經(jīng)居家隔離了12天。
時間回到2020年4月7日下午,我坐上了從北京飛往上海的航班。其實在這次出差前,我的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就在去機場的前幾分鐘還在猶豫是否應該取消。由于北京的管理措施還在繼續(xù),凡外地進京人員必須隔離14天,因此我在出差前按規(guī)定把小區(qū)的出入證交回了社區(qū)居委會,并做了詳細的行程匯報。同時,我還在家中儲備了一些未來14天需要的物資,做好這些準備之后,我就踏上了出差的旅程。
在去機場的路上,我想象了各種場景,但到了機場發(fā)現(xiàn),這個每年往來近百次的地方似乎突然不認識了。進入停車場,熟悉的D區(qū)已關閉,只能把車停到A區(qū),而每次擠滿車的B區(qū)竟然空空蕩蕩。整個機場的工作人員比旅客還多,出現(xiàn)了許多平時沒有的崗位。此外,熟悉的值機流程發(fā)生了改變,要填寫真實信息以及詳細行程,并保存好二維碼留做登機時的憑證。登機時,發(fā)現(xiàn)去往上海的旅客是所有航線中人數(shù)最多的,但看不到以往的喧鬧,每個人都靜靜地戴著口罩坐在那里。兩個小時的行程,幾乎沒看到幾位旅客離開過座位,一切都在某種“默契”之中。
飛機安全落地,大家默默走出機艙。在上海虹橋機場落地后的一切流程幾乎跟以往一樣,只是快到出口的時候,要繼續(xù)掃碼如實匯報行蹤信息,繼而產(chǎn)生一個新的綠碼。此刻,稍微出現(xiàn)了一些人流的擁堵。走出機場,雖然“自由”的大門敞開了,卻讓我想起了湯姆·漢克斯的電影《幸福終點站》。
回到北京已是3天后。到小區(qū)與社區(qū)工作人員做好了一切流程的登記,也做好了居家14天的心理建設。截止到今天,我并沒有大家所想象的感覺無聊,也并沒有感覺煩躁,反而覺得更加平靜了。12天內(nèi),我只吃了12頓飯,保持過午不食的生活規(guī)律。在此期間,也從未采購過任何物品。今天,按照規(guī)定時間第二次扔了垃圾。對我而言,如果食物供給還足夠的話,我似乎可以繼續(xù)待在家中。對我而言,感覺一切與世隔絕,就連疫情都離我很遠。
一杯清茶,一本書。一杯咖啡,一首歌。
有人常說“18年后又是一條好漢”,我感覺自己14天后就是“又一條好漢”了。這次的獨自一人居家隔離猶如一次難得的“生存挑戰(zhàn)”,我的心理變化從出發(fā)前的猶豫到坦然面對,從不安到平靜如水。其實在大膽地邁出第一步后,就會更科學地了解整個流程,也理解了官方政策的道理。除了科學的自我防護,還有“幸運”的加持,畢竟本次航班上沒有出現(xiàn)“疑似”病例,這樣我才被允許回家隔離14天。所以在此我也呼吁:特殊時期盡量減少出行,對自己好,也對大家好。張立為編輯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