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
摘 要: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和中國農產品進口均有一定影響。拉美地區(qū)是全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經過分析發(fā)現,植物類產品拉美對華出口無法取代美國對華出口,但水產品、果蔬類、肉類產品產量大且價格低于美國,對華出口潛力較大。整體看,拉美農產品對華出口還會受到農產品質量、供應鏈體系以及國際營商環(huán)境的影響。為此,要擴大拉美對華農產品出口,中國應該嚴控拉美農產品質量,改善農產品貿易條件以及加大對拉美農業(yè)投資以投資帶動農產品對華出口。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拉美;農產品;對華出口;潛力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xù),兩國之間農產品貿易將受到較大的影響。美國是全球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大宗農產品進口如大豆、玉米等基本上大部分是來自于美國。在貿易摩擦的影響下,2019年1-7月,美國已經喪失了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巴西取而代之。為了化解貿易摩擦對中國國內市場的影響,除了繼續(xù)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農產品貿易之外,中國正在積極尋找其他第三方替代國。從巴西與中國農產品貿易規(guī)???,拉丁美洲作為全球糧倉,對華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
一、貿易摩擦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一)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從美國的視角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直接造成了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量的下降。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的農產品總額達到了200.5億美元,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3.8%。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總額為211.3億美元,盡管出口額略有增長,但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大大降低,僅占10.1%。顯然,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后,不僅增加了貿易成本,也提升了這些農產品的價格,削弱了美國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從具體的產品種類看,美國對華出口農產品種類主要集中在植物類產品上。2018年美國對華出口的植物類產品占到了其對華出口農產品總額的74.1%,而大豆一項就達到了128.68億美元,占到了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的60.9%?;畹膭游锛皠游镏破返某隹陬~也較大,其中肉及食用雜碎、水產品(包括活的動物)、蛋禽及乳制品分別占到了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7%、5.9%、2.1%。
再從出口地位上看,美國對華出口的植物類產品占美國植物類產品出口比重最大。2018年對中國出口的植物類產品占到了美國植物類產品出口額的21.9%,而對中國出口的活動物只占其活動物出口總額的8.4%,飲料、煙酒、食品等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只占其同類產品出口比重的4.9%。可見,植物類產品是美國對華出口的大宗商品,中國是美國植物類產品的主要消費國。
從個別產品上看,大豆、水產品(除活動物之外)、其他動物產品這幾類產品,中國市場消費量大,對美國的出口而言是比較重要的,2018年對華出口額分別占到了其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8.8%、13.5%和22.6%。從2019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進口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措施已經見效,對部分商品通過加征關稅之后,進口量已有明顯的減少,美國植物類產品出口受到沖擊最大。
(二)對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影響
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及膳食結構的改善,海外優(yōu)質農產品在中國有較大的市場。當前,美國、巴西、荷蘭、法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有較高的認可度??陀^而言,美國、巴西、加拿大等國家農業(yè)機械化程度高,產量大且品質高,在中國市場上競爭優(yōu)勢顯著;阿根廷、澳大利亞、法國及泰國、越南等國家也開始搶占中國中高端消費市場,對華農產品出口量日漸增加,這幾國農產品特色顯著,在中國市場競爭優(yōu)勢也比較強。從這個角度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農產品進口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并不大,因為替代國如巴西、阿根廷可以為中國提供大宗農產品供給,如大豆、玉米等;澳大利亞、新西蘭可以為中國提供小麥等大宗商品及禽蛋、乳制品等供給;越南、泰國可以為中國提供大米等產品供給;印尼、馬來西亞、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可以為中國提供植物油供給。可以看到,美國對中國出口農產品主要優(yōu)勢是價格,一旦加征關稅后價格優(yōu)勢不存,而同類產品其他國家同樣可以供給,只不過市場認可度可能不如美國農產品高,需要時間來檢驗。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影響要大。
二、貿易摩擦背景下拉美農產品對華出口的潛力分析
(一)潛力有限型:植物類產品
在海關編碼中,這類產品包括第12、20類,這兩類產品拉美對華出口取代美國對華出口的可能性較小。201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金額達128.68億美元,從拉美地區(qū)進口的大豆金額達到了234.6億美元,同時期拉美地區(qū)大豆的全球出口總額為334.4億美元。換言之,中國2018年僅從美國和拉美進口的大豆金額就高達363.28億美元,拉美對全球大豆出口總額不及中國從拉美和美國的進口額之和。由此看,即便是拉美地區(qū)所有的大豆出口到中國亦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中國還是需要從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進口。當然,如果拉美國家繼續(xù)利用其豐富的土地資源來擴大生產,壓縮國內消費來滿足中國市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可能性較小。畢竟將所有出口放在同一市場的風險太大。從出口量上看,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大豆為3114.9萬噸,拉美對中國出口的大豆為6187.3萬噸,而2018年拉美對全球的大豆出口量為8565.3萬噸,同樣沒有達到中國從拉美和美國進口的大豆之和。2018年拉美地區(qū)大豆的總產量為18900.7萬噸,但其內部市場需求不可忽視,絕大部分大豆還是被用于內部消費??梢娎栏鲊陨韺Υ蠖沟南M需求是較大的,很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擴大對中國的出口,因此這些產品無法取代美國對華出口的地位,中國從拉美擴大進口的可能也不大。
第10類產品就是谷物類產品,同樣地這些產品拉美對華出口想取代美國可能性也較小。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了14.2億美元的谷物,拉美對中國出口了0.4億美元的谷物,而同時期拉美對全球出口的谷物總值為145.9億美元。具體到產品種類上,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高粱,出口量為418.6萬噸,而拉美2018年并未向中國出口高粱,其對全球出口的高粱也只有47.89萬噸。然而,拉美各國2018年共生產了1011.74萬噸的高粱,其中絕大部分是用于內部消費。如果拉美要想在高粱這類產品上取代美國,只能是用其他的谷物來替代。2018年阿根廷、墨西哥、巴拉圭等國家2018年對全球出口了大約2784.74萬噸的玉米;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家2018年對全球出口了大約1499.32萬噸的小麥。可見,小麥或玉米可以取代高粱的谷物地位。但小麥、玉米中亞及俄羅斯對中國出口量逐漸加大,2018年達到了241.36萬噸,這些國家距離中國更近,出口成本更低。綜合而言,植物類產品拉美并不具備替代美國的優(yōu)勢,市場潛力有限。
(二)潛力較大型:雜項食品、動物產品
在海關編碼中,這類產品包括第21、05、03類三種。其中第21類產品是雜項食品,這類產品拉美地區(qū)有較大的產能和出口量,且對華出口具備一定基礎,市場潛力較大。201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1.98億美元的雜項食品,拉美各國對中國出口了0.2億美元的雜項食品。但2018年巴西、墨西哥等國家對全球出口了40.21億美元的雜項食品。在中美貿易摩擦前景不明的情況下,中國可以擴大從拉美國家進口該類產品。而中國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價格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拉美這類產品對華出口具有一定優(yōu)勢。再從出口量上看,美國2018年出口到中國的這類產品共計2.41萬噸,拉美出口到中國該類產品共計0.08萬噸。然而相同時期,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三國分別向全球出口了6.14萬噸、5.98萬噸和4.02萬噸??梢?,這類產品拉美各國有足夠的出口量,產能完全能夠滿足內需和出口。
海關編碼的第05類產品主要是其他動物產品,這類產品的替代性比第21類產品替代性更強。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了大約2.71億美元的其他動物產品,拉美對中國出口了0.06億美元的同類產品。然而2018年僅巴西、阿根廷兩國就對全球出口了9.84億美元。從出口量上看,2018年美國出口到中國此類產品約為3.64萬噸,拉美出口到中國的產量為0.1萬噸。但這類產品拉美各國的產量巨大,僅僅巴西一國在2018年就向全球出口了14.99萬噸,整個拉美地區(qū)該類產品的出口總量約為23.42萬噸,從產能上看完全具有替代美國的可能性。
而第03類產品在海關編碼中指的是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等,這些產品拉美地區(qū)替代美國對華出口的潛力同樣較大。201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12.03億美元的該類產品,從拉美進口了7.84億美元的該類產品。同時期拉美各國對全球出口了140.36億美元的該類產品,出口金額極大,完全超過了美國和拉美2018年對中國出口總額。從出口量上看,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該類產品約為34.25萬噸,拉美對中國出口有3.41萬噸。但智利、阿根廷等國家該類產品的產量較大,僅2018年這兩個國家對全球出口量就達到了84.9萬噸,從量上看完全可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三)潛力最大型:果蔬、堅果、肉及食用雜碎
這些產品在海關編碼中被列在20、02類。其中第20類包括蔬菜、水果、堅果等,這些產品拉美對華出口完全可以取代美國對華出口,替代性極強。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果蔬及堅果金額為2.34億美元,拉美對中國出口了2.19億美元,同時期拉美對全球出口了78.9億美元,完全超過了中國從美國和拉美市場上的進口額之和。從出口量上看,美國2018年出口到中國的果蔬及堅果量為5.5萬噸,拉美地區(qū)出口到中國的量10.4萬噸,其對全球更是出口了130.5萬噸。從出口量和價格的對比看,拉美這類產品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優(yōu)勢。
在肉類及食用雜碎產品上,拉美對中國出口也可以取代美國對華出口。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該類產品金額為6.22億美元,拉美對中國出口金額為32.96億美元,拉美對全球出口金額為220.6億美元。這類產品的貿易額拉美完全超過了美國,由此說明,拉美這類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得到了較大的認可。以后繼續(xù)擴大出口,可以使中國逐步擺脫對美國同類產品的依賴。
三、影響拉美對華農產品出口的因素
(一)農產品質量問題
盡管拉美地區(qū)的農產品產量(除植物類產品)之外,完全能夠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但產品質量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質量無法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進口量自然就會下降。從2017-2018兩年中國從拉美和美國進口的同類產品看,除了個別的水產品之外,其他所有農產品及食品價格均低于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單價。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價格在很多時候是產品質量的反應,價格低說明質量也不高。在當前食品安全日漸受到重視的情況下,人們對海外農產品及食品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質量不過關,市場是難以接受的。另外,從質量控制標準上看,美國農產品質量控制標準要高于拉美各國。以大豆為例,美國對出口的大豆要求熱損傷率和自然損傷率必須限定在0.5%和3%以內,但巴西、阿根廷兩國對出口大豆的這兩項標準分別限定在5%和8%。由此說明,從南美進口的大豆質量不如美國。可見,中國要擴大拉美地區(qū)的農產品進口,必須要嚴控進口質量。
(二)供應鏈體系問題
當前全球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糧油貿易。除了路易達孚之外,其他三大糧商均是美國的企業(yè),它們憑借著強大的技術、資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橫向并購及縱向一體化戰(zhàn)略,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全程化的產業(yè)鏈,從育種、生產到流通、銷售,再到期貨以及與基金公司聯手,搭建了涵蓋生產、貿易、金融的完整產業(yè)鏈,進而掌控著全球的糧油價格。實際上,巴西、阿根廷的大豆70%以上已經被上述四大糧商所控制。在跨國糧商控制全球產業(yè)鏈的情況下,中國要想將拉美作為替代美國的進口來源地,始終是無法繞開這四大糧商所控制的供應鏈體系。因此,中拉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問題,如何突破這四大糧食的供應鏈體系也是現實問題。
(三)營商環(huán)境問題
2018年10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達成了《北美自由貿易新協(xié)定》(USMCA),取代了1994年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NAFTA)。USMCA作為一個區(qū)域化的貿易協(xié)定,對區(qū)域內成員國的短期貿易利益改善具有現實價值,但其中某些條款從長遠看必然會損害全球貿易利益。特別是其中針對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所設立的“毒丸條款”殺傷力更大。這些條款規(guī)定,締約各國如果與其他國家或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必須要事先將締約文本通知其他成員國,如果協(xié)議文本得不到其他各國的認可,任何締約一方有權要求其終止該協(xié)議的談判。顯然,這一波及到第三國的毒丸條款對不被美國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中國而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得當前正在談判的中加自貿協(xié)定陷入了僵局,在沒有美國許可的前提下,中墨要想簽署自貿協(xié)定可能性幾乎為零。從這個角度看,《北美自由貿易新協(xié)定》的出臺給中國和墨西哥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以及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束縛了手腳,美國因素導致的營商環(huán)境問題也是中國擴大拉美農產品進口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四、摩擦背景下促進拉美農產品對華出口的策略
(一)加強拉美農產品進口質量控制
盡管當前中國從巴西、阿根廷進口的谷物、大豆、動物類產品、糖類等量在急劇上升,但也發(fā)生了多起農產品被中國海關扣押或勒令出口方召回。拉美農產品在滿足中國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同時,產品質量的提升空間比較大。因此,中國需要加強對拉美農產品進口的質量監(jiān)管,在當前實行的境外農產品生產企業(yè)注冊備案制基礎上,要建立進口注冊前置監(jiān)管與到岸查驗相結合的一體化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從拉美進口的大宗農產品如大豆、谷物、水產品、肉類產品的檢驗檢測,確保這些進入老百姓餐桌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在建立前置監(jiān)管與進口查驗相結合監(jiān)管體系的同時,還應該對中國進口商和收貨人實施追溯監(jiān)管,建立誠信等級分級管理制度;對進口的不同類型產品也應該實施風險等級分級管理制度,在促進通關便利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降低進口風險。
(二)改善農產品貿易條件
研究表明,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自由貿易區(qū)的建設,能夠促進雙邊貿易包括農產品貿易量的增加。在當前中拉經濟合作中,盡管中墨兩國建立自貿區(qū)的可能性不大,但應在已經建成的中智、中秘、中哥(哥斯達黎加)三個雙邊自貿區(qū)基礎上,再尋求擴大與拉美其他國家建立雙邊或多邊自貿區(qū),繼續(xù)擴大中拉農產品貿易合作,減少美國因素的干預。在多邊自貿區(qū)建設方面,巴西、阿根廷有意推動中國-南美洲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在2018年G20會議上,阿根廷總統(tǒng)與習近平主席在會談中就明確表示,要加快啟動中國-南美洲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阿根廷、巴西是中國大豆的主要進口國,加速推進中國-南美洲自貿協(xié)定談判,可以最大限度促進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在雙邊自貿區(qū)談判方面,中巴(巴拿馬)、中烏(烏拉圭)已經啟動,有望在未來5年內達成;中哥(哥倫比亞)FTA正在研究;中秘自貿區(qū)升級談判正在進行。此外,中國-阿根廷、中國-巴西等自貿區(qū)談判也應該作為可行性議題提上議事日程,力爭在更大范圍、更廣區(qū)域內推進中拉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改善中拉農產品貿易條件。
(三)以投資帶動農產品進口
農業(yè)貿易與投資是密切相連的,中國加大對拉美國家的農業(yè)投資,可以幫助這些國家構建農業(yè)全程化產業(yè)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這些國家農產品的競爭力。當前中國對拉美國家的農業(yè)投資還是以種植為主的直接投資,對農業(yè)價值鏈如農業(yè)生產資料、農業(yè)技術、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流通及銷售等方面的投資較少。從全球農業(yè)跨國企業(yè)的投資經驗看,只有加大對農業(yè)產業(yè)鏈價值上游的投資才能實現對供應鏈的掌控,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開跨國糧商對拉美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控制。可見,要通過投資帶動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必須要注重在農業(yè)價值鏈上游的投資。中國企業(yè)在拉美國家進行農業(yè)投資過程中,要借鑒歐美發(fā)達國家跨國企業(yè)的經驗,除了繼續(xù)強化在農業(yè)種植領域的布局,還必須要投資價值鏈上游產業(yè),通過投資帶動農業(yè)關聯產業(yè)的發(fā)展,進而實現全程產業(yè)鏈的掌控,幫助這些國家打造農業(yè)品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最終才能提升拉美國家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只有這樣,拉美國家優(yōu)勢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才能得以發(fā)揮,取代美國對華出口地位才有可能。
注釋:
① 除特別說明外,數據均來自聯合國統(tǒng)計署COMTRADE數據庫,http://comtrade.org/db/default.aspcx。而相關比例則是自己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 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貿易促進中心. 2019年1-7月中國農產品貿易監(jiān)測[J]. 世界農業(yè),2019(10):122-124.
[2] 譚晶榮,賀妍婷. 中國進口農產品質量測算與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管理科學,2019(8):7-10.
[3] 宋海英,胡冰川. 經貿摩擦背景下中國與拉美農產品貿易分析[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6-103.
[4] 孔偉艷. 我國大豆國際定價權的提升路徑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7):66-68.
[5] 張生. 從《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到《美墨加協(xié)定》:國際投資法制的新發(fā)展與中國的因應[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