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翔
近幾年來,作為冬天的使者——雪,總是姍姍來遲。這不免使人困惑:雪到底被什么耽誤了呢?
眾多因素中,空氣的溫度所占比重最大。氣溫反常升高,當然不利于成云制雪。將包頭市2017年、2018年冬季氣溫與之前十年的冬季氣溫相比較,雖然只有不到0.4℃的微小升高,卻導致了2017年與2018年冬季降雪稀少,少到幾乎沒有被包頭人留在記憶中。
氣溫升高放大到全球,便是溫室效應。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氣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fā)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從而危害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
目前來看,這個系統(tǒng)越來越不平衡,致使自然災害頻發(fā),且毫無規(guī)律。包頭市2019年冬天的降雪量劇增,第一場60mm左右,間隔不到半月,又喜降第二場,竟達到一夜90mm以上的暴雪級。但誰也不知道2020年的雪是否會驟降?,F(xiàn)在的情況是,雪再也不會有所謂的如期而至,而是變成了不定向的隨機獎勵。
此外,空氣質量的好壞也影響著雪的形成。雪竟然像一臺巨型空氣調節(jié)器:當空氣質量差時,它便大規(guī)模降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壓灰蓋塵;當空氣質量好時,它又對人間不再過問。
為什么空氣質量差時反而容易降雪呢?
原來,各種無機鹽煙塵、各種工業(yè)廢氣都是對降雪有促進作用的凝結核。在純凈大氣中,水汽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過飽和程度,才能凝結成水滴。有凝結核存在的條件下,水汽凝結所需的過飽和度顯著降低,在冬季里就容易降雪。
雪被耽誤,從空氣質量的角度來談,還是良好的表現(xiàn),也證明空氣污染小,大氣環(huán)境不錯;但從空氣濕度的角度來談,它又成了惡兆。
人們只有保護好、治理好空氣,再加以科學干預,才能與雪如期相約。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三中學初二·9班,指導老師:梁超)
我來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