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摘要:宋元易鼎之際,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被蒙古人占領,中原封建王朝長期施行的羈縻制度已不能滿足蒙古人的擴張需要,羈縻制度開始演變,最終形成土司制度。本文使用文獻學的方法對羈縻制度的弊端、元朝的土司制度、蒙古人對羈縻制度演變的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蒙古人;羈縻制度;蒙古人土司制度
蒙古人帶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較之中原封建王朝,他們在物質上不能自給自足。與漢地進行貿易、掠奪和擴張是他們生存的需要。隨著擴張的進行,他們需要改變原有羈縻制度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松散的管轄。
一、羈縻制度的弊端
蒙古人崛起之前,羈縻制度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施行了千年。何為羈縻制度?《漢官儀》闡釋道:“馬云羈,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馬受羈縻也?!盵1]羈縻制度就像是拴牛馬的繩子,是一種約束少數民族的工具。但這種“約束”,是象征性的約束。“中原封建王朝”[2]并未直接對其進行統治和管理,對他們的態(tài)度往往是:“羈縻而綏撫之,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盵3]受羈縻的少數民族亦只是名義上的“臣服”。他們在軍事、經濟、法律等方面完全自治。既不用上報戶口,也不用納稅,只需要進行不定時的朝貢。羈縻制度隱患很大,少數民族的態(tài)度往往根據中原封建王朝的國力而發(fā)生改變。中原封建王朝國強則臣服,國弱則大舉進攻、攻城掠地,國不強不弱則進行周期性的“聚而為寇,抄掠邊戶”[4]。因羈縻制度的弊端帶來最慘痛的代價便是因胡人南侵而形成的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大亂世。
二、元朝的土司制度
隨著蒙古人的崛起,羈縻制度逐漸衍變?yōu)橥了局贫?。關于土司制度,目前史學界認為:“土司制度產生于元代,盛行于明朝,衰落于清代?!盵5]而元朝對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統治政策,是成吉思汗中亞擴張政策的具體應用。李世愉說道:“元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的土司制度,實際上是直接沿襲蒙古帝國對待降附民族的自治政策?!盵6]忽必烈十分重視對成吉思汗政策的繼承,他挑選繼承人的一大準則便是必須要熟知《札撒》?!睹魇贰穼υ耐了局贫扔性敿毜挠涊d:“洪武七年,西南諸蠻夷朝貢,多因元官授之,稍與約束,定征徭差發(fā)之法。……其府州縣正貳屬官,或土或流,(大率宣慰等司經歷皆流官,府州縣佐貳多流官)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征調,無相攜貳,有相仇者,疏上聽命于天子?!盵7]與羈縻制度象征性的約束不同,土司制度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控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施行和內地行省相似的稅收政策?!吧w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8]二、由天子負責處理不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矛盾。三、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置了宜慰使司、宜撫司、安撫司、招討司和長官司等官職,當地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耙u替必奉朝命,雖在萬里外,皆赴闕受職?!盵9]
三、蒙古人對羈縻制度演變的影響
(一)強有力的管轄
不同于中原封建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象征性的約束,蒙古人對其施行了強有力的管轄。蒙古人的領土極其遼闊,人口卻很少?!冻杉己古c今日世界之形成》說道:“在現代地圖上,成吉思汗征服了包括三十個國家和超過三十億的人口。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成就基于其所控制的整個蒙古部落人數僅一百萬。他從這一百萬人口中征兵,其軍隊僅由不足十萬的勇士組成?!盵10]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人少地多的矛盾迫使成吉思汗在占領區(qū)任命達魯花赤進行全面管轄。達魯花赤,亦做“答魯合臣”、“達魯噶齊”。蒙古語,意為“鎮(zhèn)守者”[11]。相當于突厥語的“巴思哈”(basqaq),在波斯語中則譯為“沙黑納”(shahna)[12]。漢文文獻稱“監(jiān)”、監(jiān)某州、監(jiān)某府、監(jiān)某路,《世界征服者史》稱之為“少監(jiān)”,趙翼稱其為:“掌印辦事之長官”[13]。成吉思汗總結了西夏被占領又復叛的經驗教訓后,于1209年第三次攻破了西夏并留下了達魯花赤?!霸谀抢锪粝乱粋€長官和一支軍隊守衛(wèi)該國?!盵14]隨著蒙古人的擴張,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置達魯花赤十分必要。忽必烈說道:“昔我國家出征,所獲城邑,即委而去之,未曾置兵戍守,以此連年征伐不息?!盵15]忽必烈在平定大理國后,設置了宣撫使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最高長官?!傲舸髮⒇A己吓_戍守,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與段氏同安輯大理,遂班師。”[16]
(二)驛站建設
和中原封建王朝不同,蒙古人尤其重視“站赤”的建設?!对贰方忉尩溃骸罢境嗾?,驛傳之譯名也?!盵17]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地在一條貫穿歐亞的狹長的草原地帶活動。由于畜牧經濟的物資缺乏,不像農耕地區(qū)可以自給自足。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和農耕地區(qū)進行貿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同時,為了便于管理廣大的被征服地區(qū)。驛站的建設在宋元易鼎之際獲得了空前的重視。驛站的建設和蒙古人的擴張、貿易同步進行?!妒澜缯鞣呤贰酚杏涊d:“他們的領土日廣,重要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因此了解敵人的活動變得重要起來,而且把貨物從西方運到東方,或者從遠東運到西方,也是必需的。為此,他們在國土上便設驛站……”[18]
(三)邊疆變成內地
隨著蒙古人的擴張,其國界線一直在變化,曾經剛征服的邊疆在幾年之后就成了內地。對于中原封建王朝而言,他們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關系并不緊密。蒙古人則不同,以畏兀兒部為例。他們起先與蒙古為鄰,后來主動歸附了成吉思汗?!妒芳酚涊d道:“為表明對哈剌契丹的敵對態(tài)度和對成吉思汗的馴順,[亦都護]項成吉思汗派去了……他服從了圣旨,榮膺[成吉思汗]特示之垂青和恩賜而歸。”[19]畏兀兒部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成為了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區(qū),并不斷助其東征西討。“當成吉思汗進軍大食地區(qū)時,[亦都護]奉旨帶著他的軍隊出征……出征唐兀惕人時,亦都護曾奉旨從別失八里率領軍隊來為成吉思汗效力?!盵20]此類的記載比比皆是。此外,畏兀兒部落在文化上也貢獻巨大。“哈剌和林山位于兩山之間。窩闊臺合罕所建的城,也用那座山的名字來稱呼。”[21]他們的文字還被指定為蒙古帝國的官方文字?!对贰酚涊d道:“塔塔統阿悉以所蘊對,稱旨,遂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盵22]
(四)寬容政策
羈縻制度“約束”的對象是少數民族,而蒙古人本身就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一支。和古代的匈奴一樣,他們出身于不毛之地。“黑韃之國(即北單于)號大蒙古。沙漠之地有蒙古山,韃語謂銀曰蒙古?!盵23]相對于恪守“華夷之辨”中原封建王朝,他們對少數民族沒有過多的歧視,他們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施行的寬容政策,減少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志費尼記載道:“成吉思汗因為不尊崇任何宗教,不追隨任何教義,所以他沒有偏見,不舍一種而取另一種,也不尊此而抑彼?!盵24]忽必烈直接稱呼少數民族為“吾民”。“自今以往,咸奠厥居,流移失所者,招諭復業(yè),有司常加存恤,毋致煩擾,重困吾民。”[25]在寬容政策的影響下,蒙古人獲得了邊疆少數民族的認同,為羈縻制度的演變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征稅
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實施羈縻制度時,不同于中原封建王朝的自給自足,他們因貿易、掠奪的需要必須征稅。他們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后盾,維護“什一稅”政策。蒙古人在攻打一個國家之前,總是先要求他們臣服于蒙古大汗并接受達魯花赤在當地的統治,并且要求他們獻出所有財富的十分之一。一旦被拒絕,蒙古人便一個一個摧毀他們的城市,殺光他們的子民?!冻鍪姑晒庞洝酚杏涊d:“1237年12月,韃靼人派遣使節(jié)數人到梁贊城(Riazan)——‘一個女巫,兩個男人陪著她,要求他們獻出‘男子、公爵、馬匹、所有財物的十分之一,一切財物的十分之一。當俄羅斯公爵們拒絕了這些條件后蒙古人就開始按次序一個一個地包圍并摧毀了俄羅斯的城市……把居民統統屠殺掉,不問年齡和性別?!盵26]
參考文獻:
[1] [東漢]衛(wèi)宏.漢官儀.四部備要本.
[2] 指秦漢、西晉、隋唐等全國統一王朝,以及大致奉行全國統一王朝治邊策略的兩宋等局部封建王朝。
[3] [東漢]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八十六.第2833頁.
[4]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蠻夷三.
[5] 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6] 李世愉.土司制度歷史地位新論[J].重慶: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
[7]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六冊.職官志五.
[8]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五冊.地理志一.
[9]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土司傳.
[10] [美]威澤弗德.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導言.第5-6頁.
[11] [元]胡抵通.紫山大全集.三怡堂叢書本.卷十五.蒙古公神道碑.
[12] 又譯作舍黑捏、失黑捏。[伊朗]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3] [元]姚燧.牧庵集.第十四卷;《世界征服者史》(上冊)第一部《畏吾兒地的征服和亦都護的歸順》:“當哈刺契丹〔的皇帝〕征服河中及突厥斯坦的那年春季,巴而術也落入臣服的圈套,不得不繳納貢品。哈刺契丹的皇帝把一名沙黑納派給他,其名叫少監(jiān)?!弊g者注釋說:“‘少監(jiān)實為中國官號,少監(jiān)和‘監(jiān)國都是相當于沙黑納、八思哈等的哈刺契丹稱號。” 《廿二史札記校證》卷29《蒙古官名》,[清]趙冀著.王樹民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又,[明]葉子奇《草木子·雜制篇》:“達魯花, 猶華言荷包上壓口捺子也。亦由古言總轄之比。”
[14]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第一卷第一分冊.唐兀惕部落.
[15]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世祖紀五.
[16]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四.世祖紀一.
[17]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零一.兵志四.站赤.
[18] [伊朗]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第34-35頁.
[19]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48頁.
[20]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48-249頁.
[21]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45頁.
[22]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二四.列傳第十一.塔塔統阿.
[23] [南宋]彭大雅、王國維校.黑韃事略.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1926.
[24] Juvaini.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onquero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58.Vol.1.P.26.
[25] [明]宋濓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1551頁.
[26] [英]道森主編.呂浦譯.出使蒙古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緒言.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