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顯紅 張小波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致使學校無法按時開學,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要求下,各學校紛紛響應(yīng),陸續(xù)展開了線上教學工作。線上教學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家庭成了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只能通過網(wǎng)絡(luò)遠程組織教學,三寸講臺壓縮成一方屏幕,一方屏幕轉(zhuǎn)化為必須堅守的“戰(zhàn)場”。隔空教學,空中課堂,我踏上了教學的“云端”。
初期,學生們都興趣盎然,感覺新鮮無比,所以課堂也是生動有趣的。隨著線上學習逐步常規(guī)化,新鮮感已然消失,大部分同學進入了學習倦怠期。隔空教學逐漸暴露了弊端,讓我感覺線上教學不易,網(wǎng)上指導好難。
一、尷尬的“在線冷場”
(場面回顧)
“哪位同學愿意來交流呢?”
“……”(一片沉默)
“大家還有別的觀點嗎?”
“……”(鴉雀無聲)
“好的,那我繼續(xù)講……”
線上教學持續(xù)了快兩個月,后期里類似這樣令我尷尬無比的“在線冷場”時有發(fā)生。只要不指名,就極少有學生回答問題,即使有,也是來來回回那十個。每次提問,我都不自禁緊盯屏幕,可是我再也看不到那一雙雙高舉的小手了,留下最多的是沉默。盡管我在屏幕這端講得眉飛色舞,動情無比,可最后卻成了“獨角戲”,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感受,我好失落。難道是自己課講得不好?或是學生們都開小差去了?肯定是學生故意氣我!天啊,這樣的感覺太奇怪了,以前沒有意識到自己如此依賴線下授課,可以到處走動和學生們有眼神交流,可以拍著學生的背鼓勵他站起來,可以聽到同學們互相稱贊的掌聲……我好懷念那樣的課堂。
沒有了眼神的交流,沒有聽到學生的反饋,我無法在課堂上實現(xiàn)二次備課,學生有問題或有好的想法不能及時表達和反饋,學生半知半懂或不知所云,一步跟不上,一節(jié)課皆輸,三節(jié)課下來跟不上,興趣皆無。時間久了,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可能滋生厭學情緒。教師辛苦的備課、講解化為了泡影,實在是可惜。由于師生互動難以實現(xiàn),線上教學的集體學習氛圍大打折扣,教學效果也不高。更擔心的是如果老師課余沒有關(guān)注這批學生,那么就會丟掉了他們,這樣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學習兩極分化現(xiàn)象。
二、被迫“出道”
我不想我的學生被動的成為課堂學習的“聽客”和知識的接收器。線上教學時,當我感覺到學生疲憊、厭倦,就會使出我的“十八般武藝”,使用聊天彈幕充滿趣味的消息,活躍在線教學的氣氛,我想盡各種辦法來“留住”他們。就這樣,我被迫“出道”了。從一名教師逐漸轉(zhuǎn)型成了“十八線主播”。
1.玩轉(zhuǎn)主播用語
“老鐵們,歡迎來到我的直播間?!?/p>
“聽懂了的請扣1,聽不懂的潛水?!?/p>
“各位男寶、女寶們,這道題做完了請扣波666”
“同意他的觀點,就請給他打賞一朵玫瑰花”
2.引用網(wǎng)絡(luò)熱詞
(上課點名)“我來看看今天有多少只小神獸按時上課”
(鼓勵加油)“孩子們,沖鴨——”
(講作業(yè)時)“勞老師此時此刻很‘藍瘦,‘香菇……”
3.套上經(jīng)典歌詞
(學生訂正回答)“噢,多么痛的領(lǐng)悟”?!?/p>
(點評學生交作業(yè)情況)“讓我歡喜讓我憂”。
(夸學生)“我的未來不是夢”
(鼓勵學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
還真別說,這樣的語言確實吸引了學生不少,孩子們樂呵呵地上著課,一個半天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半路逃課也沒有發(fā)生了。不過也不能堂堂課都這樣,這樣“下料過猛”,就會過而不及了。唉,我明明是一名老師,病毒把我變成了“主播達人”。我沒有辦法像往常那樣用“眼神”或“動作”震懾,只能挖空心思巴巴地哄好他們了。
三、戰(zhàn)線太長
在線教學雖然免去了上下班通勤的時間,但老師們付出的辛勞卻一點不少。在線授課并不是老師居家工作中最費時費力的部分,備課、在線輔導和批改作業(yè)才是占據(jù)精力的“大頭”。
1.備課戰(zhàn)線長。線上教學的備課可不是寫教案這么簡單,因為學生沒有教材,老師得搜集教學素材(以微課視頻為主),使用各種渠道下載好,然后用各種軟件進行資源重組。一系列下來會遇到直接下載不了,要會費,要自己錄制、剪輯等問題。耗時耗精力。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的“面對面”,網(wǎng)絡(luò)課堂則是一種“鍵對鍵”形式,這就要求老師們掌握多樣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如錄制視頻以及科技產(chǎn)品的應(yīng)用等多項技術(shù)手段準備。
2.輔導戰(zhàn)線長。雖然解決了“冷場”問題,牢牢抓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差異,后進生還是會出現(xiàn)“聽不懂”“做不對”的現(xiàn)象,他們在線請教,我就得在線輔導。為有效地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我需不斷地關(guān)注師生互通渠道中的信息,及時給予反饋。往往是下線之后,QQ群、微信群里一旦有學生尋求解答,我就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全天候”式的邊做自己的事情邊用手機錄音答疑。
3.批改作業(yè)戰(zhàn)線長。為了鞏固學習效果,我通過小管家布置作業(yè),線上批改作業(yè)。學生晚上九點前提交作業(yè),老師批改作業(yè)基本是晚上十一點半?;A(chǔ)性作業(yè)還好,打√打×,第二天講評時強調(diào)就可以完成。如果是作文,那改起來簡直就是要命:要么手機上看不清,瞇眼老半天還得靠猜字;要么各種修改符號操作繁瑣費時,常常一不小心碰到了哪個鍵,之前的批改全消失了。全班60份作文,改起來花時長不說,眼睛、腦袋都疼得很。作業(yè)批改完后,為方便學生們第二天在課程之余對知識點查漏補缺,又要繼續(xù)加班,針對作業(y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中選取共性或難題,制作解析微課。
四、“看不見”的焦慮
隔著一層屏幕,看得見卻摸不著,我沒法走到學生身邊看看,心里總覺得不踏實。盯著平臺統(tǒng)計的學生上線率、交作業(yè)率、學生課堂專注度監(jiān)測等各項指標,心里更是焦慮得很。班上三個不交作業(yè)的“慣犯”也是讓我急得直跺腳,視頻連線質(zhì)問時任你怎么批評他也不吭聲,給他機會補作業(yè)也是想補就補,大有“山高皇帝遠”“你想打也打不著”的意味,再加上家長監(jiān)管不力,最后只剩下老師我干瞪眼了,好無奈啊!
五、找不到“支架”
線上教學可以說是全國基礎(chǔ)教育開展了一次“全國范圍的信息化教學社會實驗”和一次“開發(fā)教育資源運動”,是第一次,沒有經(jīng)驗可套用,摸著石頭過河,存在滯后性和不可觀察性。我認為線上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學生的線上學習依賴于教師的幫助,這幫助也就是所謂的“支架”。但與線下教學不同的是,線上教學的落腳點更多的關(guān)注學生的“自學”:因為缺乏“課堂”“學校”等具有儀式感和空間感的制約,教師的引導被削弱,使學生的線上學習成為了一種主動性、自覺性的行為;同時,由于學習的過程中也缺乏“隨叫隨到”的教學互動支持,因此更依賴學生于個體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隨之,教師就需要提供更多數(shù)量和形式的學習“支架”才能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簡單來說時必須架構(gòu)“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這種教學模式。反觀我目前的線上教學,有些偏離了這個軌道,我過多地強加“知識點”的傳授,拔高了學生線上學習的要求,也還有找到合適的能讓學生適用的“支架”,我感覺自己的線上教學走到了“十字路口”。
總之,線上教學讓我感覺“累并快樂著”,有困難,也有收獲。我要更加努力成為不僅自帶流量,還有干貨,能自嗨,能在網(wǎng)課的浪潮中引領(lǐng)孩子們成長的老師,讓教育沿著有情懷、有溫度的方向穩(wěn)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