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一國家建構的中國邏輯

      2020-05-26 02:18陳心香葉麒麟
      關鍵詞:合法性

      陳心香 葉麒麟

      摘要:民族一國家建構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又較為復雜的現代化話題,它是民族建構與國家建構的雙重進程,具體體現為作為共同體認同層面的民族,以及作為對內對外自主性層面的國家主權和作為國家主權合法性層面的人民主權等密切關聯的三重基本建構實踐。相較于作為民族一國家發(fā)祥地的西方,作為外生性民族一國家建構的中國,在民族一國家的上述三重基本建構實踐上,展現出的是“民族建國”的民族認同建構、“政黨領導”的國家主權建構以及“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等獨特歷史邏輯。

      關鍵詞:民族一國家;民族建構;國家建構;合法性

      作者簡介:陳心香,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黨治理與國家建構(E-mail:xiang1269@126.com;福建泉州362021);葉麒麟,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政黨政治與國家治理(福建廈門361021)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0)01-0027-09

      引言

      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回歸國家”的研究熱,國內外學術界就現代國家建構問題開展了豐富且富有價值的討論與研究。不僅如此,在比較的視野下,還形成了以英美為代表的社會主導國家建構的社會中心主義、以法德為代表的國家官僚體系主導國家建構的國家中心主義,以及以俄中為代表的政黨主導國家建構的政黨中心主義等三種現代國家建構的實踐路徑和理論范式。當然,從現有研究來看,多數學者達成如下三個基本共識:(1)民族一國家(Nation-state)不僅是一個現代概念,也是一個現代現象,是作為現代國家的基本組織形態(tài),是在歐洲神圣羅馬帝國內戰(zhàn)的三十年混戰(zhàn)之后,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確立起來的體系,從而成為現代國家建構的對象任務。(2)民族一國家的基本要素包括民族、領土、人口與主權等,因而民族一國家建構往往被視為民族(nation)與國家(state)的雙重建構。(3)民族一國家的建構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歷史境遇。也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民族一國家的建構議題才具有實踐和理論層面的價值。也正因為如此,尤其是隨著“回歸中國”的本土化熱潮的興起,有關中國民族一國家建構的研究,也是不少。

      但是,不管是作為研究視角,還是作為研究對象本身,現有關于中國民族一國家建構的獨特性研究,對于獨特性背后所隱藏的普遍性關注得不夠,對于獨特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系邏輯揭示得不夠。畢竟中國是被動卷入了發(fā)祥于歐洲的民族一國家體系,也由此才開啟了民族一國家建構的歷史征程。就此而言,中國民族一國家的建構,是在有著內生于西方的民族一國家作為參照系的情形下進行的。而由于民族一國家建構是民族與國家的雙重建構,具體體現為作為共同體認同層面的民族,作為對內對外自主性層面的國家主權,以及作為主權合法性層面的人民主權等密切關聯的三重基本建構實踐。換言之,這三重基本建構實踐,就是民族一國家建構的共性所在。因此,考察、厘清和評判中國民族一國家的建構,離不開對這三重基本建構的實踐邏輯的演繹。鑒于此,本文試圖以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為背景預設,以西方的內生性民族一國家為參照系,著重揭示中國民族一國家在民族認同建構、國家主權建構和人民主權建構方面的獨特歷史邏輯。

      一民族建國:西方沖擊下的民族認同建構

      眾所周知,在民族一國家之前,人類史上還存在著城邦和帝國這兩種國家組織形態(tài)。而這三種國家組織形態(tài)均表達出,國家是一個依據地域組織起其成員即國民的政治共同體。不僅如此,除了靠強力維系之外,國家還往往存在著國民在“我們是誰”的共同體歸屬問題上的同一解答即共同的國家認同這一粘合劑。

      而由于家庭本身的血緣親情所帶來的天然凝聚力,從而使得其成為國家凝聚和認同的天然依托,從而造就了“家一國”共同體的情懷和歸屬邏輯。從西方的民族一國家建構歷史來看,為了彌補資本主義發(fā)展造就的原子化個體由于世俗化、自由化所帶來的共同體歸屬缺失這一內部問題,國家便通過國家機構和教育等政策,借助具有自然血緣和地域共同體本意的“民族”,借助共同的祖先、文化和記憶進行文化整合和社會整合,重塑政治共同體的想象,由此建構起現代的民族意識,從而防范原子化個體之間以及由原子化個體構成的族群之間的沖突,完成民族建構。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共同體認同的建構問題上,民族建構是在強國家的情形下進行的,國家整合和建構是為民族認同的建構服務的,更多地呈現出“國家建構民族”的共同體認同建構的歷史邏輯。

      與西方不同,中國民族一國家的建構征程,是在西方挑戰(zhàn)和沖擊下,被強行卷入至西方所締造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之中才開啟的。而面對外來的沖擊,國家被視為受威脅的核心對象,被視為能夠抵制沖擊的力量,從而使得如何維護或革新國家成為了當時中國民族一國家成長的首要任務和核心任務。維護或革新國家之所以被視為中國民族一國家成長的首要任務和核心任務,是與國家在傳統中國共同體認同中的關鍵作用的認知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傳統中國的共同體是由一種以具有華夷之辨的華夏為中心,由內及外不斷延伸的“天下”共同體。這種“天下”共同體的認同主要是依賴“家國天下”的倫理情結。具體而言,西周分封制開創(chuàng)了家國一體的禮樂制度。在此制度下,天子代表天下,被天子所分封的諸侯代表列國,被諸侯分封的卿大夫代表家,從而通過層層的分封與效忠形成“家國天下”的宗法、文化和政治共同體。西周的“家國天下”一體思想卻被秦漢體制所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尤其是在儒家成為統治思想之后.“三綱五?!钡乃枷氩粌H使得家成為個人的天然的倫理共同體,而且使得秦漢所締造的王朝國家成為家族倫理關系的擴大,成為家的擴展。而家族宗法和王朝國家的正當性,又往往要借助大同的禮治,要符合天道的普遍宇宙秩序,由此使得天下成為普遍且抽象的倫理共同體,也由此形成了家、國和天下這三個連續(xù)關聯的倫理共同體。由此可以看出,以王朝國家為組織形式的國家,既是家的擴展,又關聯著天下的想象與認同。換言之,國家是傳統中國的個人由家及天下認同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在“天下”共同體認同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也正因為國家在“天下”共同體認同的關鍵作用,面對英國等西方列強自19世紀中期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沖擊和入侵,盡管像林則徐、魏源等部分中國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和了解西方,以恭親王奕忻、李鴻章、曾國藩以及張騫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進行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開始了解到作為“他者”共同體的西方民族一國家,但是,這些運動均以維護傳統的王朝國家為目的,試圖通過學習西方來提升王朝國家對抗西方列強的能力。尤其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zhàn)之后,再次引發(fā)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這證明了王朝國家的統治秩序受威脅的程度在不斷增大,同時也再次證明了王朝國家的贏弱。也正是為了維護王朝國家,1899年才爆發(fā)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也正是為了革新改制王朝國家,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所進行的“托古改制”的百日維新運動,卻以失敗告終。在百日維新運動失敗后,梁啟超的海外流亡,使他對西方民族一國家這一新型國家形態(tài)有著直接的感受,從而使得他更加認識到民族對國家革新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今日吾中國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為此,梁啟超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并且將其定位在“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的大民族主義上。在梁啟超不斷闡述“中華民族”這一大民族理念的同時,孫中山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這一小民族主義的口號,領導了辛亥革命,并推翻了清王朝。盡管在對民族范圍的界定上存在分歧,但二者在“民族建國”主張上是一致的。不僅如此,隨著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論戰(zhàn),梁啟超的“中華民族”這一“大民族主義”漸成社會的共識,以致孫中山在中華民國這一民族一國家表面形式確立之后,也表達了滿、蒙、回、藏、漢“五族一家”的國族理念??傊?,正是民族建國的主張與實踐,使得作為自在、自發(fā)的存續(xù)幾千年的中華民族,變?yōu)榱俗杂X的共同體認同意識,中華民族復興成為了一種現代的民族意識,由此中國初步實現了由天下共同體到民族一國家共同體的轉型。

      然而,民國初期,軍閥地方割據泛濫,各自為政,致使中華民國徒有民族一國家的表面形式,中華民族的共同體認同被地方區(qū)域認同所淡化甚至取代。直到1927年蔣介石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號,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并通過北伐戰(zhàn)爭和中原大戰(zhàn),才逐漸結束軍閥割據混戰(zhàn)。但是,在面對日本的侵略,蔣介石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打擊共產黨,討好日本,消極抗戰(zhàn)。為了讓蔣介石政權積極抗日,共產黨以及國民黨內的一些愛國將領,紛紛以民族大義為重,以國共合作和“西安事變”等形式,表現出對蔣介石的耐心和寬容。盡管抗戰(zhàn)取得勝利,但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卻成為蔣介石個人專斷獨裁的工具,中華民國逐漸失去合法性。與近代以來維護王朝國家的努力以及中華民國的實踐不同,誕生于1921年的中國共產黨則深刻認識到,要抗擊外來入侵,就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的舊國家,建立一種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的新國家。也正因為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有著由中華天下觀到中華民族觀的認同轉型共識,中國共產黨才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多年的浴血奮戰(zhàn),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實現了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獨立。新中國成立后,仍然遵循民族建國的實踐邏輯,仍然以中華民族為共同體認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共識,積極推進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國家政權的建設,推進國家的建構。尤其是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所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中華民族”寫入憲法,更是從制度化的層面來夯實國家建構的民族認同基礎。由此可以看出,與西方不同,在西方外來的沖擊下,中國民族建構更多的是為國家建構服務的,更多地呈現出“民族建國”的共同體認同建構的獨特歷史邏輯。

      二政黨領導:低組織化狀態(tài)下的國家主權建構

      不管從西方的“國家建構民族”的共同體認同建構邏輯,還是從中國的“民族建國”的共同體認同建構邏輯,均可以看出民族與國家二者之所以能夠聯結的基本因素,就在于“地域”。但是,較之于以祖土地域情結為民族認同紐帶的民族建構,國家建構則是明確權力的管轄地域,并以此作為主權的范圍。正因為如此,雖然馬克斯·韋伯給國家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即“國家是一種持續(xù)運轉的強制性政治組織,其行政機構成功壟斷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權力,并以此維持秩序。”而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則更進一步指出,“只有現代民族一國家的國家機器才能成功地實現壟斷暴力工具的要求,而且也只有在民族一國家中,國家機器的行政控制范圍才能與這種需求所需的領土邊界直接對應起來。”換言之,民族一國家是有明確的國界,民族一國家中的國家是在明確的領土范圍內壟斷暴力,從而呈現出一種對外對內自主的國家主權。

      當然,從民族一國家的發(fā)祥地歐洲來看,正如吉登斯所言,在作為現代國家的民族一國家與傳統國家之間,還存在著“絕對主義國家”這一過渡形態(tài)。在羅馬帝國這一傳統國家形態(tài)中,政教合一的枷鎖使得世俗國家受到限制,不僅如此,國家中的采邑制度,更是使得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更加脆弱,從而造就的是“只有邊陲而無邊界”的境遇。而在絕對主義國家時期,歐洲的爭霸戰(zhàn)爭,引發(fā)了職業(yè)化軍隊和財力的需求,而這必然導致行政權力的集中與擴張,原屬于封建貴族和地方精英集團的立法、司法、行政、稅收、鑄幣等權力逐漸被國家所收走,國家的法令、政令以中央政府的軍隊、警察和監(jiān)獄等強制性力量作為保障,并通過政治統一、功能分化的官僚體制和機構下達至基層,從而孕育出了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從而孕育出了一套君主在明確的領土范圍內對暴力的壟斷機制,從而孕育出一種為君主所擁有的獨立資助處理對外對內事務的主權。顯然,西方國家主權的建構是在以君主為中心的中央官僚主導下,是在高度的組織化狀態(tài)下進行的。

      然而,在中國,盡管秦漢時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中央集權的權威,但是,在清朝末期,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的“條約共治”格局,以及為了平息農民運動和賠償巨額賠款而對地方新軍和權勢的倚重,尤其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后所造成的“土豪劣紳”和地方軍閥割據,使得中央政府對外對內的自主性大幅降低,從而造就的是中國社會的“一盤散沙”式的低組織化狀態(tài)。

      面對低組織化狀態(tài)這一民族一國家主權建構的初始條件,如何開展一場組織化運動,解決低組織化狀態(tài),為近代中國許多先驅者所認知?!皩O中山的‘宗教團體論、梁啟超的‘新民團體論、梁漱溟的‘集團生活論以及毛澤東的‘民眾大聯合論,就是這種‘組織革命的論調?!北娝苤?,在具體的組織化途徑比較和選擇中,在學習西方民族一國家建構過程中,發(fā)現了政黨這一組織化途徑。換言之,在低組織化狀態(tài)下,中國走的是一條“政黨領導”的主權建構道路。具體而言,也正是國民黨前身組織同盟會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才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起了中華民國,表面上確立了民族一國家這一現代國家形式。不僅如此,針對民國初期政黨林立、分化的袁世凱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問題,在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基礎上,孫中山于1924年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政策口號對成立于1912年的國民黨進行改組,將其改組成國家意識和組織程度較高的國家主義政黨。從歷史上來看,國民黨確實在形式上改變了軍閥割據狀態(tài),1927年蔣介石所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意義上的全國統一。然而,由于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中央政府與地方軍閥存在著某種妥協,不僅無法確立起中央對地方的自主性,而且還出現了以個人關系為紐帶的“軍權大于黨權”現象,出現了“軍治政權”,從而脫離了國民黨原初“扶助農工”所形成的階級基礎。這都說明國民黨未能發(fā)揮好組織的功能,無法承擔起改變低組織化狀態(tài)、真正承擔起主權建構的任務。

      較之于國民黨而言,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進程中所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則是在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的基礎上,憑借統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大法寶,領導中國的主權建構的。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以推翻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為革命任務,組織群眾,引導群眾,發(fā)動群眾,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zhàn)線。另外,中國共產黨還強調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軍隊,要以長期武裝斗爭的主要形式進行革命。對于軍隊的治理,主要是借鑒了蘇聯以黨治軍的經驗,將黨建在軍隊上,從而形成了“黨指揮槍”的黨軍關系。此外,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作風建設,使其展現出紀律嚴格和組織嚴密的特色和優(yōu)勢。正是廣泛的社會動員和高度的組織化,中國共產黨才能夠領導中國人民成功推翻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并于1949年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結束了清末以來的“一盤散沙”狀態(tài),獲得了對外對內自主的國家主權,基本實現了國家權力對社會的擴張與整合,這標志著中國民族一國家的主權建構任務的基本完成。革命的領導及勝利,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主權權威建構領導力量的歷史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xù)通過開展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清除國內的反動殘余勢力,以及通過抗美援朝,消除帝國主義對中國主權的覬覦,進一步鞏固新中國的主權權威。與此同時,在革命勝利后的主權權威建構和鞏固的過程中,作為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自然而然地將革命年代的黨軍關系運用至黨與國家的關系上,并借助在各國家機關設立黨委員會的黨委制,在各國家機關設立黨員小組的黨組制,黨對國家機關干部進行委任管理的黨管干部制度,以及各級黨委設立相應工作部門對行政機構進行歸口管理的歸口管理制度等制度化途徑,造就了“政黨領導的國家形態(tài)”。總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近代以來中國民族一國家的主權建構問題上是有效的,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主權建構,是一種顯然不同于西方以君主為中心的中央官僚主導的國家主權建構,其建構出的是“政黨領導的國家”這一獨特的國家主權形態(tài)。

      三治理民主:人民主權的合法性建構

      從上述韋伯的國家定義中可以看出,作為壟斷暴力的組織,國家壟斷的是暴力的合法使用權。為此,美國學者杜贊奇也指出,“國家權力對社會的現代擴張,是一種滲透與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是證明該滲透與擴張的合法性的過程?!庇纱丝梢钥闯?,在民族一國家的國家建構問題上,國家主權建構和國家主權的合法性建構,是國家建構的一體兩面。也正是因應主權合法性的需要,民主話語、民主政治建設才進入了國家建構乃至民族一國家建構的范疇和軌道。因此,“主權在民”的人民主權這一民主原則就成為了國家主權的最基本合法性邏輯,人民主權建構由此也成為了國家主權合法性建構的基本主線,成為了國家建構乃至民族一國家建構的另一個基本任務。

      對于人民主權的建構問題,從前文有關西方民族一國家主權建構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西方的國家主權是在絕對主義國家時期以君主為中心的中央官僚的主導下建構起來的,從而形成的是“主權在君”的君主主權。而為了推翻君主主權,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社會契約理論。在社會契約的邏輯下,國家主權的主體在理論上實現了由君主轉至構成社會的人民。尤其在盧梭將主權定位為全體人民的意志這一“主權一公意一人民”一體化建構之后,“主權在民”的人民主權更是成為了國家主權合法性的一條基本政治公理。當然,在西方民族一國家建構中,對于人民主權這一主權合法性邏輯的演繹,主要是基于孟德斯鳩和阿克頓有關“權力容易被濫用,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的政治公理以及韋伯的法理合法性基礎論斷進行的。具體而言,通過以代議和政黨制度為支柱的制度化競爭性選舉這一自下而上的授權,實現國家權力行使者的流動性、開放性和可制約性。同時,采用權力分立與制衡,實行法治基礎上的憲政民主,限制國家權力,保護公民個人自由。當然,從西方民族一國家建構的實踐來看,人民主權一開始還只是就資產階級范圍而言的,只是“議會主權”。只有隨著后來大眾運動的開展,到了20世紀,主要的西方國家才施行了普遍選舉權,人民主權才比較有“主權在民”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民族一國家建構的實踐中,國家主權的合法性來源主要是以公民個人自由為本位,以競爭和權力制衡為主軸的制度機制架構基礎上的“主權在民”,從而采用以公民個人自由為本位,以競爭和權力制衡的制度機制建設為主軸的人民主權建構(簡稱為“自由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方式,以此來證明國家對社會進行現代擴張的合法性。

      不可否認,孟德斯鳩和阿克頓的權力濫用和腐敗論斷切實是條公理,權力約束具有必然性和普適性。權力約束以實現和保障“主權在民”的人民主權,是民族一國家的主權合法性建構不可或缺的任務。但是,作為國家對社會進行現代擴張的合法性證明,“主權在民”的人民主權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權力約束的形式上,更為重要的應是國家治理的人民共享性這一價值上,而且權力約束應以國家治理的人民共享性為依歸。顯然,在國家治理的人民共享性問題上,西方自由民主隱藏著一條自信的“必然邏輯”,即以競爭和權力制衡制度機制進行治理者的優(yōu)勝劣汰,可以保證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正是基于此“必然邏輯”,在西方的人民主權建構問題上,更多的是以“自由民主”的視角來對待,尤其上世紀冷戰(zhàn)期間更是將其簡化為“競選式民主”,簡化為“黨爭民主”。但是,這一“必然邏輯”,在泰國、烏克蘭等新興民主國家,甚至西方國家內部的治理實踐中,都顯得那么不“必然”。對此,我們認為,競爭、選舉和權力制衡等只是作為治理主體之一的國家進行有效治理的實現方式和手段,個人自由也只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價值而已。國家治理的根本價值在于以民族一國家共同體的安定團結、繁榮富強和國民幸福為核心要義的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維護和發(fā)展。而為了實現這一根本價值,國家的具體治理實踐手段和方式是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的?;诖?,依托國家治理實踐,追求以民族一國家共同體的安定團結、繁榮富強以及國民幸福為核心要義的人民根本利益這一治理有效性,兼具價值與形式的治理民主觀,就顯得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和實踐價值。顯然,西方自由民主是以私為本位,核心落腳點在于個人自由,不僅如此,還往往將民主與治理區(qū)分開來,忽視了有效治理問題。而治理民主則是以公為本位,核心落腳點在于以有效治理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民族一國家共同體公共性上。而從國家主權合法性的建構實踐上來看,較之于西方“自由民主”,中國更多呈現的是“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邏輯。

      當然,由于中國國家主權建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因而作為中國主權合法性的“治理民主”人民主權的建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一核心能動者,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首先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上。縱觀近代中國的民族一國家建構歷程可以發(fā)現,不管是農民階級的農民運動,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還是國民黨所創(chuàng)立的中華民國,均無法完成主權建構的任務,無法使中國人民擺脫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只有中國共產黨通過發(fā)動人民進行革命,并且取得革命的勝利,才建立起新中國,完成主權權威建構,才使得中國人民擺脫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顯然,是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為中國人民謀福祉的初心,選擇了依靠人民,同時也是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如前文所述,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造就出的是“政黨領導的國家”這一獨特的國家主權形態(tài),而這一國家主權形態(tài)具有人民歷史選擇的合法性基礎。

      其次,中國“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邏輯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為民”理念上。關于這一點,從中國共產黨的以指導思想為核心標識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可以看出。例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全人類解放思想運用到中國革命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這一具有人民性的本質。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利益代表理念。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形成的科學發(fā)展觀,提煉出了以人民為本的科學發(fā)展理念。中共十八大以來,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新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提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訴求。這些均說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國家主權,是為人民謀福祉的,是為了實現國家治理的人民共享性的。

      再次,中國“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邏輯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上。以人民參與到治理且真正享受治理成果為核心要義的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治理民主”的本質特征。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后領導人民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基層的人民政權組織系統,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后來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基本架構,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進行治理的形式,從而確立起作為全過程民主的“人民民主”。另外,正如前文所述,權力約束是一個普適的邏輯,而法治是將國家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實現權力約束的一個基本原則。正是在此意義上,依法治國成為國家進行治理的基本方略,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進行治理的基本方略,努力實現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依法領導,實現黨與國家關系的法治化和規(guī)范化。當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是有機統一在維護、實現和發(fā)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治理實踐之中,即有機統一在體現人民主權的“治理民主”上。

      最后,中國“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邏輯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自我約束與適應性調整上。如前文所述,權力約束是一個普適的邏輯。然而,關于權力的約束,可以通過外部的約束,也可以通過內部的自我約束。其中,在西方,權力的約束主要是通過外部的約束,采取的是權力間的制衡。在權力制衡的邏輯下,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必須分權與制衡,政黨政治必須存在著政黨競爭和輪替。而在中國,國家并不存在分權與制衡,而是施行議行合一。中國政黨政治并不存在著政黨競爭和輪替,而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進行長期執(zhí)政。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自我約束與適應性調整,就成為了“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的關鍵。關于這一點,從中國民族一國家建構的經驗教訓中可以看出。例如,正是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和適應性調整,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大躍進”和反右的擴大化,中國共產黨出現了以黨代替國家的錯誤,出現了嚴重的個人崇拜,從而導致慘痛的國家治理教訓,給民族一國家建構造成了挫折。同時,也正是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黨的建設,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與適應性調整,才使得其領導下的國家所進行的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才使得“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不斷得以建構和實現。尤其是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自覺地提出要勇于自我革命,以及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等方面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民族一國家共同體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種自我約束和適應性調整,恰恰就是中國共產黨對“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邏輯的不斷實踐演繹。

      由上可以看出,正是通過人民的歷史選擇,“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以及自我約束與適應性調整,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國家去實現“治理民主”的人民根本利益這一有效治理根本價值,也由此實現了“人民主權”這一國家主權的合法性建構,從而造就了有別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治理民主”人民主權建構的歷史邏輯。

      民族一國家建構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又較為復雜的現代化話題。本文以近代以來中國歷史變遷為背景預設,以作為民族一國家發(fā)祥地的西方為參照系,就中國在民族一國家建構方面的獨特歷史實踐邏輯做一些梳理和揭示。本文研究發(fā)現,作為共同體認同層面的民族建構,作為對外對內自主性層面的國家主權建構,以及作為主權合法性層面的人民主權建構,是民族一國家的基本建構,是民族一國家建構的共性。然而,在民族一國家的具體建構實踐中,相較于西方,中國卻存在著“民族建國”的民族認同建構、“政黨領導”的國家主權建構以及“治理民主”的人民主權建構等獨特的歷史邏輯。

      必須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是屬于一項“回歸中國”的本土化研究,但這是一項著力揭示民族一國家建構共性之下的中國獨特性的揭示研究,是一種立足中國實踐的開放式比較研究,而不是自我封閉式研究。另外,本文有關中國的“治理民主”人民主權建構的闡釋,契合了當下“民主的可治理性”的基本訴求,也是對“中國之治”的理論因應。

      猜你喜歡
      合法性
      Westward Movement
      國辦:確保所有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均經過合法性審核
      論弘光帝繼位的合法性
      民主的悖論
      建構學科合法性:民國攝影記者莊學本研究的另一種解讀
      我國政治權威的合法性基礎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建設
      我國民族地區(qū)金融優(yōu)惠的法治化研究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法規(guī)立法后合法性合理性評估
      關于政治合法性研究的文獻綜述
      军事| 红安县| 隆昌县| 武平县| 姜堰市| 义马市| 钟祥市| 科技| 岳西县| 义乌市| 肥乡县| 荃湾区| 大石桥市| 永德县| 平塘县| 竹山县| 农安县| 定西市| 汾西县| 当阳市| 安吉县| 岑巩县| 江津市| 侯马市| 崇礼县| 长岛县| 萨嘎县| 讷河市| 白水县| 文山县| 鹤山市| 藁城市| 滨州市| 内丘县| 鄂温| 洮南市| 颍上县| 金门县| 西吉县| 田阳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