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惠
2020年的春節(jié)對于每一位中國人來說,都將是永生難忘的。一場肆虐全球的疫情悄然襲來,疾病爆發(fā)之快、爆發(fā)之廣,令人措手不及;每天公布的確診數(shù)字,令人揪心。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都不同程度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
大家的心情就像黑夜里獨自站在空曠的荒地上,烏云密布,狂風驟雨,電閃雷鳴,雨水夾雜著冰雹鋪天蓋地地襲來,你不知道回家的方向,也不知道惡劣的天氣什么時候結(jié)束。就在這時,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耄耋老人,一位勇攀醫(yī)學巔峰的智者,一位抗擊非典疫情的領(lǐng)軍人物。他呼吁民眾:“沒有特殊的情況,就不要去武漢了!”而自己卻逆流而上,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的最前線,坐在高鐵的餐桌旁,他滿臉倦容。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請允許我在這里稱呼他為鐘爺爺。
在網(wǎng)上,我看到了記者對他的訪談,媒體對他的評價是:“他的發(fā)聲都讓人信服,他的建議都讓人受用,他的判斷都讓人心安。他有院士的專業(yè),有戰(zhàn)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在這場關(guān)系著人類共同命運的殊死斗爭中,鐘南山以其戰(zhàn)士般的勇敢無畏、學者的錚錚風骨和懸壺濟世的仁心仁術(shù),挺身而出,冒死犯險,力挽狂瀾,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從而贏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
鐘爺爺能得到大家如此的贊譽和信任,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呢?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登錄網(wǎng)站搜索一番,很快,這樣一位鐘爺爺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20多歲名牌大學畢業(yè),40多歲赴英國進修,60多歲帶領(lǐng)醫(yī)護工作者抗擊非典,84歲高齡掛帥親征趕赴武漢,與“新型冠狀病毒”戰(zhàn)斗。中國有那么多醫(yī)學工作者,在專業(yè)人士中,首屈一指的,毫無疑問就是鐘南山院士。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人們判斷疫情的風向標。這一路走來的耀眼成績靠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堅持學習、思考和鉆研。
是他,第一次對外披露了有武漢醫(yī)生受到感染,病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人傳人的跡象,隨后才有了一系列的非常舉措,這是學識積淀后的判斷力。面對疫情,他沒有一點含糊,保持著一位科學家的直率和坦誠,這也是學識積淀后的判斷力。面對兇險的疫情,他說:“應(yīng)對疫情要抓住兩個要害,一個是早發(fā)現(xiàn),一個就是早隔離。這兩條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辦法?!边@也是學識積淀后的判斷力。當湖北人民驚慌恐懼,人心決堤,他是那個一錘定音,塞住決堤之口的人,這還是學識積淀后所給予的力量。
醫(yī)者仁心。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當他提到武漢人民正飽受病痛折磨,武漢的醫(yī)務(wù)工作者正受到死亡威脅之時,他流淚了。強者不是沒有眼淚,只是會含淚奔跑。于是,我們又看到了他的忙碌和拼搏。
寫到這兒,我禁不住駐筆思考:作為中國未來的建設(shè)者,00后的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接得住前輩傳遞過來的接力棒?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燃燒,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要去拼搏。常言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币娰t而思齊。作為一個不想一生都碌碌無為的我,要把鐘爺爺當作一面鏡子,高質(zhì)量地完成老師布置的每一項作業(yè),堅持閱讀,用知識武裝頭腦。待到山花爛漫時,為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祖先流傳下來的有關(guān)“南山”的詩句有很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南山給我的感覺是寧靜、安詳、溫暖,正如令人可敬可愛的鐘爺爺。若將天地常揣摩,妙理終有一日開。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鐘爺爺,希望您多多保重身體,美好的生活要繼續(xù),美麗的祖國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