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紅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毙闹胁蛔杂X地吟誦出唐代詩人摩詰的詩句。點點滴滴、纏纏綿綿的雨絲墜落,泥土多了一份清爽的氣息,空氣總彌漫著青草的味兒,深吸一口,氣流隨著嗓子眼滑入五臟六腑,透徹、明凈、純潔。腳下是青石板的路面,抬頭蔓延的綠,青磚黛瓦的柳舍民宿,便隱匿在層層的樹蔭中,淡雅別致,古風古韻。
“一個偷懶的地方”,大仇家的茶餐廳。靜臥于蘇州太湖園博園柳舍村,適合偷懶發(fā)呆的地方!何故來的什么大仇、大恨,估計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都會想為什么會取這么古怪,帶有“敵意”的茶餐廳名字。其實沒什么,很簡單,老板姓仇(qiú)唄。泡一壺清茶,看一本閑書,溫一盅小酒,聽一首小曲。或你,或我,總想選個遠離都市喧囂的小鎮(zhèn),尋找內心的寧靜,迷惘在慢調的生活里靜靜發(fā)呆!
這里正好。
緩步入,古樸簡約的裝飾,輕音樂在耳邊扶搖。
老板也許是一個安靜懷舊的之人,不知道從哪里淘來各式老物件、各類書籍,堆滿窗戶旁的置物架,透著厚重的文化氣息。帥氣的小哥臉上掛著微微的笑意,彬彬有禮,推薦著本店的特色咖啡。言語間流出柳舍人的熱情、大方、質樸、儒雅,即使是外地人在此創(chuàng)業(yè),然吳越文化的耳目濡染,亦會如此。一碟花生、一碟瓜子,免費送的,先嗑嗑瓜子、嚼嚼花生、聊聊天,男女之事、恩愛之情、工作之煩惱、生活之溫馨……人不多,肆意無拘。拿鐵,在這里喝咖啡,滋味截然不同。用小勺盛點,品,有些故裝男人紳士風度。但看身邊的幾位女士,姿態(tài)不盡然那么優(yōu)雅,自然就放開了。大口喝一下,觸味蕾,滑滑的,汩汩地沁入心脾??酀廊?,可浸在心底的是坦然、幽靜、清澈、安逸。一杯咖啡,已喝到杯干見底;一首曲,已聽到云淡風輕。此時,把心安頓好,與大仇家的茶餐廳揮手告別。茶餐廳內外的一草一木會記得我來過,心來過。城市的角角落落,無一處可以安放這樣的心。與同事開玩笑,變賣掉城市的房子,來此地購買一地,開個民宿或茶館,讓心在明澈的柳林中滌蕩。
院墻轉角處,一戶農家小院入目,駐足。
籬笆柵欄的院中幾顆高大的枇杷樹,濃綠的樹葉間點綴著星星點點、淡黃色的果子。幾條小狗在院子里踱來踱去,自在。一只貓臥在房門前的臺階上,悠然。挨近院墻的一邊,是一畦菜地,一壟壟,不同時令的蔬菜,茁壯、清脆、蔥綠,真該美其名曰:農家菜?!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柳舍演繹著陶淵明筆下的生活。眼中滿是甜津津誘人的枇杷和肥嘟都碧綠的青菜。驀然轉頭,那人卻在綠色掩映中,一位婀娜多姿的身影落入眼眸。上身著件金色的中國風女士唐裝,下身是一條黑色的時髦的休閑燈籠褲,一塊素色的方巾,將長發(fā)挽起,盤繞在頭頂,亦如古代美人的發(fā)髻。只看見其背影,無法看清其真面目,有些遺憾。她在枇杷樹下的方桌上練字,距離有點遠,從桌子旁斜落下的宣紙,隱約看到清新秀氣的毛筆字,或正楷,或行書,或隸書……筆法嫻熟,一呼一吸,一吐一納之間,在感受自然的韻律。聆聽自然,別成景致,領悟書法之意,雕琢合度。濃縮自然美景的大手筆,著意境純粹居所,還原、品味生活。
“漂亮的字?!弊爝叢挥擅俺鰩讉€字,聲音不大,但還是驚到了那位女子。她嫣然回首,四目相對,來得太突然,我感到有點羞澀。沒有遺憾了,白皙清瘦、文質靜謐的臉龐,一覽無余。無愁苦、無煩惱、無彷徨、無壓抑的心態(tài)都呈現(xiàn)在臉上。轉瞬間,她扭頭,繼續(xù)練字,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心境如止水。自己也喜歡練字,沒事空閑的時候也會拿起筆,揮毫潑墨,只是興起,不是修為,不達高深之境界。腳步不由得往前走,想近距離看看她筆觸下的字,心還是猶豫了,畢竟從不認識,更不愿去打破這一幅和諧的畫卷?!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睒湎戮氉值拿琅且坏漓n麗的風景。樹木、植被、籬笆、燈籠、硯臺、石子、砂石和一泓清泉等構成的臨湖庭院,是美學的精髓,傳達著禪意與侘寂。那女子用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在磨礪與探索中,沉淀為一種洗練而氣場強大的美學精神。
心還在翻涌,背影依然,腳未動。
人陶醉于眼前的景色,心沉醉于這綿綿的寧和安逸?!吧O麓菏呔G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迸R湖人用淳樸和勤勞孕育了一塊凈土、一種新鮮的生活?!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余暉下的柳舍朦朦朧朧,是夢幻與現(xiàn)實交織的理想樂園?!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边@種超脫凡俗的心界,只有置身臨湖,置身柳舍,才能真正明白佛教“禪意”的內涵—“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p>
人有時不可以隨意,但心可以隨意。
人走過,心留下。
鹿·鴉漫談
古人心目中“信而應禮”“懇誠發(fā)乎中”的“仁獸”,于遠古時代,許多民族都崇拜鹿。佛教故事中,鹿乃正義、善良、吉祥的化身。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鹿還是權力的象征,如“逐鹿中原”。
古之祥瑞學說認為,君王仁孝圣明時,白鹿就會現(xiàn)世。如《符瑞志》稱:“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有人稱白鹿為“天鹿”或者干脆寫成“天祿”。
然而在日本,鹿象征著神的使者,為人推崇。據(jù)說在公元710年,創(chuàng)建奈良春日神社之際,請從鹿島而至神仙,騎鹿而來,遂稱鹿為神的使者。后見于諸多動畫片中,如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中的山神即為一只鹿。
在日本,逢年過節(jié)贈老人以鹿,寓意美好之祝福,以為鹿是精靈動物。奈良,一片自由的土地。
出地鐵奈良站,欣然步行,見可愛之鹿群。鹿上的鹿角龐大,猶如樹枝干。鹿不懼游客,在路上悠閑地走著,屁股扭動,一顛一顛兒地。
忽見旁邊的日本人,遇鹿會鞠躬,且鹿也會彎下前腿,與人回禮。足見鹿在奈良人心中之神圣。
從友人手中接過購買的鹿餅,幾只鹿聞香而來,以舌頭舔我,以頭蹭我,欲得食。覓食,則會鞠躬點頭。不然,就搶奪,鹿角撞、撕咬衣物,儼然一“匪鹿”,驚煞游人。鹿鞠躬和點頭乃禮貌之舉,就會疑慮重重。點頭許是進攻的另外方式,先禮后兵。
深入,鹿之多,三五成群,或慈眉善目,或四處頂撞,或悠閑漫步,或圍追游客,得以物質的享受與精神的愉悅。遙望,窈窕淑女,悠悠委身,兩頰帶笑,雙瞳剪水,輕貼鹿腮,纖纖玉手間,一鹿餅,舒緩地輕輕托起,送至鹿嘴邊,溫順的鹿親昵地送她一個吻,這個畫面被許多人定格在相冊里。
陡然憶起,高先森家的妹子創(chuàng)作網絡小說《奈良有鹿》:和優(yōu)吹了聲口哨,房門處悄悄鉆進一只四肢修長的小鹿,它有濕漉漉的蒙著水霧般的眸子,耳朵偶爾動一動,還不怕生地靠過來,舔了舔梨衣的手心?!耙俏业耐群貌黄饋砹?這些年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梨衣擦了擦眼角,“真羨慕你啊,又蹦又跳?!毙÷褂妙^拱了拱她的手,“你說我的腿會好嗎?”小鹿眼睛眨啊眨,溫柔地望著她。
人在鹿群中穿行,心在回想中游離。鹿被詩人寫入詩詞中,演繹為一種高雅脫俗之文化、精神、品質。
《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 ‘畏首畏尾, 身其余幾?又曰: ‘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 德則其人也; 不德則其鹿也?!薄奥顾啦粨褚簟钡涔食鲇诖恕?/p>
曹操之《短歌行》,引《小雅·鹿鳴》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在原野吃著艾蒿。若如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吾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孟德求賢如渴之心,昭然天下。
宋代梅堯臣《魯山山行》中“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小溪潺潺,鹿飲溪水悠然,野景、野情,野趣盎然,閑適恬靜。
詩仙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樹林深處,野鹿時隱時現(xiàn), 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对缜锷骄印纺颂拼鷾赝ン拗?,“果落見猿過,葉干聞鹿行?!杯h(huán)境清幽,方乃本色。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以鹿為寓意的成語眾人皆可脫口而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奥顾勒l手”出處:《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边@是政權之間的你爭我奪;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敝嘎篂轳R,顛倒黑白;《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喻帝王之爭,而百姓生靈涂炭,苦;“共挽鹿車”見《后漢書·鮑宣妻傳》:“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xiāng)里?!狈Q贊夫妻同心,且安貧樂道然。
“呦呦鹿鳴”入耳,神志輕醒,“啞……啞……”幾聲烏鴉的慘叫,心智徹底明朗。抬頭,枝丫上烏鴉落,游客紛至,處變不驚,無人驅趕之。在鄰國日本,神社密林中,棲息著眾多烏鴉,早上“呱呱”叫,掠過天空,自由覓食,與神為鄰,可謂神鴉。
中國人心中,烏鴉乃不吉祥之物,為報兇信使者。人將有災禍,烏鴉會棲息在門前之樹;朝代將滅亡,烏鴉群集于華表之上聒噪。從科學角度講,烏鴉能嗅出死亡或腐敗之氣味,預言人之死,卻不可預知人的惡毒和詭計多端。
此迷信也,然而,真正迷信者永遠是人,非動物。
將烏鴉視為神鴉,中國古代大有人在,宋人孫光憲就曾在一首《竹枝詞》中寫道:“商女經過江俗暮,散拋殘食飼神鴉。”出土的漢簡上一篇俗賦,名字就叫《神烏賦》。櫻花之國的風俗,或許來自中國。中國最古老的浮雕上,烏鴉被描述為太陽中的動物,與之相對謂月中玉兔。正所謂“金烏玉兔”。傳說,昔日太陽中有10只烏鴉,散發(fā)熱能之大,幾乎曬死人類。弓箭手后羿,射下9只,因此今太陽里只余一只烏鴉。相傳,此紅烏鴉三條腿,是西王母的信使,專司西王母取食之職,又乃周王朝的象征動物,周王朝以帝位如同太陽一樣光輝而長久。
之后以文字記載中,還把烏鴉當作“孝鳥”。《春秋元命苞》就說,“烏,孝鳥也?!贝藶闉貘f反哺之故。理學家朱熹說:“烏,鴉,黑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惡見者也。”(《詩集傳·卷二》)
其實,烏鴉與被譽為“吉祥之鳥”的喜鵲,并無太大區(qū)別,何故厚此薄彼,非得將烏鴉打入“丑惡”一類?是烏鴉饒舌,講真話嗎,還是叫聲凄涼,不寒而栗?弄不明白也。德國有句俗諺,一只烏鴉不會啄掉另一只烏鴉的眼睛。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得主、動物行為學大師勞倫茲進一步指出,一只馴養(yǎng)了的烏鴉,非但不會啄之同類,更不會想到去碰你的眼睛,而需提防的恒為人。
由是,烏鴉并非不祥之物。古人一直用“烏紗帽”來代表仕途。胸懷遠大、野心勃勃的男人,孰不想擁有此“帽子”呢?愛美之女,何曾不想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fā)呢?然而,烏鴉不在乎你的誤解,甚至可以繼續(xù)誤解烏鴉,對烏鴉的死繼續(xù)吝惜你的同情。
鴉,在詩人眼中是生動的意象,借物抒情。清代王國維筆下的“月底棲鴉當葉看?!痹R致遠寫下的“枯藤老樹昏鴉”。宋范成大《欲雪》句“烏鴉撩亂舞黃云,樓上飛花已唾人?!鼻宕{蘭性德《夢江南·昏鴉盡》“昏鴉盡,小立恨因誰?”細細品來,詩人之意境幻化為千姿百態(tài)的風韻。對烏鴉的地位顯赫,不再謂唾棄之鳥。
地上神鹿,枝頭神鴉,此乃是中日文化的融合,綿綿悠長,恒久不衰。
此乃吾個人之見底,隨筆而為,筆頓。呦呦鹿鳴,神鴉哇哇,心還在蔓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