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金·奧尼爾是迄今為止美國戲劇界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20世紀以來堅持刻畫人性和命運矛盾的現(xiàn)代悲劇大師之一。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近50個劇本,除了《?。』脑肥窍矂?,其余都是悲劇。其作品中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交叉出現(xiàn),擅長展示人與社會的矛盾,并催醒人們反思。本文以其經(jīng)典作品《天邊外》為例,結合該劇相關內容和精神分析,對奧尼爾悲劇中呈現(xiàn)出的樂觀主義進行探討,增進對奧尼爾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關鍵詞】尤金·奧尼爾;悲劇精神;樂觀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21-02
【本文著錄格式】楊秀麗.從《天邊外》淺析奧尼爾戲劇的悲劇之美[J].北方音樂,2020,03(06):21-22.
尤金·奧尼爾(1888-1953),是美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戲劇家,也是193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開創(chuàng)了美國戲劇的悲劇時代,主要作品有《天邊外》《毛猿》《悲悼》等。其中《天邊外》是奧尼爾的成名作,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讓他獲得1920年普利策獎,也幫助其在美國劇壇奠定了首屈一指的地位。本文以《天邊外》為例,從人物塑造與精神內核兩個部分來分析奧尼爾戲劇的悲劇美感。
一、人物在自我困境中的迷失
《天邊外》描寫人對夢想的追求以及夢想最終破滅的悲劇,以每個人都被“生活背后那股強勁而無形的力量支配著”為主線,揭示出主觀理想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羅伯特具備著典型的“詩人”氣質,身為農場主的兒子卻從不把莊稼的事情放在心上,每天坐在山坡上,手中拿著一本舊書眺望著“天邊外”。他是個理想主義者,認為外面的世界一定豐富多彩,堅信自己能夠踏出這一片農莊,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他讀過書、受過教育,在農場過一輩子并不是他的心之所向。
于是他懷揣著夢想,想要去探尋。然而在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最炙熱的表白與挽留面前,愛的本能讓他在出行前的最后一刻忘記了其他的所有沖動。至此,羅伯特徹底迷失了自我,選擇了他曾經(jīng)堅定地想要拋棄的生活。
可在現(xiàn)實面前,羅伯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當初為了愛情拋下一切的決定看起來也不過是浮于表面,這讓羅伯特愈發(fā)渴望“天邊外”。但家庭牽絆住了他追尋的腳步,他被現(xiàn)實困在了這里。在臨終前,他依然對露斯說出了對未來的向往,還想要給露斯一個美好的生活。羅伯特顯現(xiàn)出他對命運的不屈抗爭,抗爭中又帶有一絲可以放下過去一切的豁達。只是在他的心目中,“天邊外”是一個“只有通過犧牲”才能到達的地方。
與弟弟相反,安朱是一個安于現(xiàn)狀的老實莊稼人,從未有過超出實際的幻想,他不理解弟弟憧憬的“天邊外”。沒有受過教育的他踏實地將每一滴汗水澆灌到土地中去,他本對財富沒有強烈的渴望,踏實肯干是他的美好品質,與露絲“男耕女織”就是他對生活的全部理想。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露斯選擇了弟弟而沒有選擇自己。在強烈的情感刺激之下,他毅然決然、不假思索地走上了弟弟想走的路?!疤爝呁狻睂τ诹_伯特來說,也許會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然而這條路卻并不適合安朱。當一片同樣的“天邊外”擺在兄弟二人面前,他們二人所看到的內容一定是不一樣的。
安朱并不知道自己走到那個世界中是想要尋求什么,愛情的傷害讓他本能地想要逃跑,逃離了自己原本熟悉的生活,也在那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天邊外”失去了自我。航海之路開闊了安朱的眼界、忘記了失戀的苦惱,與此同時也讓他失去了原本的質樸與踏實,變成了一個學會投機倒把的商人。安朱的迷失是可憐的,他的迷失是建立在想要忘記傷害而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的基礎上,他最不愿意面對的是,這份傷害來自于自己最親愛的弟弟和最喜愛的女人。除了離開農莊走上航海之路,他根本沒有別的選擇,這正是他的可憐之處。
露斯作為劇中的女主角,在選擇自己伴侶的問題上同樣麻木不仁。她有著純潔無瑕的面容與堅強坦率的氣質,但卻成為徹底毀滅兄弟二人的始作俑者。她認為自己愛羅伯特,就用愛情留住將要遠行的他,然而她對自己的麻木并沒有深切的體會,也沒有察覺到三人定位與走向的差錯,留下了一個本該去遠方的人,便是自己命運悲劇的開始。當年輕的羅伯特展現(xiàn)出對未來的新世界無限渴望,那時的他在露斯眼里是多么的意氣風發(fā),兩人一起做著“有情飲水飽”的美夢。然而,這樣一個只眺望詩和遠方的人根本無法成為與她共同經(jīng)營農莊的生活伴侶。不諳農作的羅伯特根本無法給露斯帶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就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滿足不了,又如何能談精神需求。
與羅伯特貌合神離的日子過久了,露斯也開始產生了動搖:也許安朱才是真正好的選擇,如果自己還愿意回頭,那么安朱是否還愿意和我在一起呢?第三幕中的露斯簡直就是《通往黑夜的漫長旅程》中瑪麗的翻版,安朱的拒絕讓她瘋瘋癲癲、無言亂語。她的所有期望的破滅加上女兒的死亡,讓她徹底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逐漸變得淡漠了起來。
弗洛伊德心理學認為,本我追求快樂,自我追求現(xiàn)實,代表理性的自我需要駕馭本我,當人的理性不能左右自己的本能時,就形成了難以調和的本能和理性;當本我與自我發(fā)生沖突時,如果自我被本能的需要所掩蓋,那么自我就會迷失。劇中的三個主人公都沒有過上自己最期望的生活,而是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承受著生活的煎熬,原因在于他們都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二、奧尼爾悲劇精神的本質是樂觀主義
從故事結局來看,《天邊外》無疑為一曲命運的悲歌。但掙扎與無奈的背后,奧尼爾更在于表現(xiàn)一種更為崇高的樂觀主義,也就是羅伯特執(zhí)意追求的“天邊外”美好夢想。雖然劇中每個人的夢想都破滅了,但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貫穿始終,從未放棄,這種精神價值是奧尼爾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
在劇中,最初的選擇讓三個人物都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定位與走向出現(xiàn)了錯誤。但是三個人都選擇了抗爭,尤以羅伯特最為突出。他面對破敗的家庭與農莊,沒有因此而對生活失去希望,直至死前最后一刻還在計劃著和露斯的下一步生活。
面對哥哥的投機行為,羅伯特作為唯一一個明眼人苦言相告;面對妻子的游移不定,臨終前他仍按照妻子的意愿將其托付給自己的哥哥。在此,羅伯特呈現(xiàn)出悲劇英雄的悲壯形象。他對理想的朝圣之路注定孤身一人,孤膽英雄的形象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煥發(fā)著神圣不可侵犯的光輝形象。
命運像是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三個人物的不同選擇讓他們的命運全然翻盤。從一個春日的日落到一個暮秋的黎明,八年的時光就像過了一生。原本三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對各自即將開始的人生旅程充滿著無限想象,眼看著他們漸漸失去了希望,最終走向絕望的盡頭。
戲劇伴隨著羅伯特的死走向高潮,也是全劇的終結,而死亡是希臘悲劇時常出現(xiàn)的主題:俄狄浦斯因弒父娶母而自殘雙眼;普羅米修斯把火獻給人類,而自己要被老鷹啄食肝臟;安提戈涅為了埋葬自己的哥哥而被處死;美狄亞因愛生恨,親手殺死了兩個兒子……這些人物都通過神性詮釋了對命運的抗爭,奧尼爾對羅伯特形象的塑造也深受古希臘悲劇的影響:羅伯特的死使人物精神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升華。
羅伯特是一個普通人,他本可以和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辛勤耕作,而不滿足于生存和現(xiàn)實平凡的生活讓他與眾不同,對思想獨立自由與自我的實現(xiàn)追求,讓他即使身處殘酷的現(xiàn)實也沒有忘記最初的夢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從這而言,他已超越了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物,凸顯出一種神性的光輝與價值。
正如卡朋特在他的專著《尤金奧尼爾》中所說,安朱、羅伯特和露斯的悲劇并不僅僅在于物質至上、浪漫幻想和盲目,而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本性。奧尼爾本人認為:“悲劇難道不是我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嗎?我們本身就是悲劇,是已經(jīng)寫成的和尚未寫成的悲劇中最令人震驚的悲劇。”
讀奧尼爾的戲劇就仿佛在欣賞一幅深秋的油畫,沒有肆意囂張的破壞,也沒有突如其來的緊張與轟鳴,畫滿了時光的悄然流逝,營造出一種既靜謐又深邃的悲劇之美。
參考文獻
[1]劉海平、徐錫平.奧尼爾戲劇[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楊秀麗(1972—),女,山東省日照市,文學碩士,副教授,山東財經(jīng)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