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崇江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公務員招錄制度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以世襲制、推薦制、考試制為綱,對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了回顧,提煉其中的優(yōu)秀經(jīng)驗,最后以此為基礎結對我國公務員招錄的完善提出了優(yōu)化建議。
關鍵詞:公務員;公務員招錄;古代人才選拔
一、引言
公務員隊伍能力高低是政府執(zhí)政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府管理效能。因此,如何有效招錄優(yōu)秀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是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關鍵。
1989年中組部和原勞動人事部共同發(fā)文規(guī)定中央和省級機關的公務員招錄必須推行考試,“凡進必考”成為基本的招錄原則。隨著公務員招錄中“凡進必考”的全面推行,公務員隊伍中高校應屆畢業(yè)生日益增加,這一方面提升了公務員隊伍知識掌握程度和專業(yè)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導致公務員隊伍中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逐漸增多。這些大學生知識和學歷俱佳,但遠離基層和群眾,缺乏基層工作經(jīng)歷。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中直機關在2010年首次開展遴選工作,并于2013年正式在全國推行公務員公開遴選制度。公務員遴選是將下級機關中優(yōu)秀公務員選拔到上級機關工作,是在公務員隊伍內部的“優(yōu)中擇優(yōu)”、“二次選拔”。
公務員考錄和公開遴選是我國公務員招錄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種招錄方式以筆試和面試作為主要技術,為我國公務員隊伍建設選拔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務員招錄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公務員招錄以考試為主要方式,有利于公務員選拔的客觀公正,但可能產(chǎn)生應試能力強但實際工作能力弱的“考霸”,降低公務員招錄的有效性;二是公務員招錄考試實行“四級聯(lián)考”,聯(lián)考命題有利于公務員招錄的公平,但聯(lián)考并未區(qū)分不同部門和不同崗位的能力要求,公務員招錄考試針對性不夠;三是公務員招錄面試以結構化面試為主,該方法客觀性強、易操作,但其可測的能力指標不多,不能全面對應試者評價,存在一定局限性;四是公務員招錄考試指標以公務員勝任力為基礎設計,但全國各省市公務員勝任力的構建參差不齊,影響了公務員招錄考試的科學性。
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公務員選拔文化和技術。公務員招錄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從古代人才選拔制度中找尋到原型和可借鑒之處。為此,本文通過對我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回顧、分析,提煉出其中的規(guī)律、特點和可借鑒之處,為我國公務員招錄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
二、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回顧
自堯舜禹時代伊始,直至宣統(tǒng)遜位,我國政治文明長河中涌現(xiàn)出了繽紛各異的人才選拔制度。筆者根據(jù)其各自特色將古代人才選拔制度主要分為三大類:世襲制、推薦制、考試制。
(一)、世襲制
世卿世祿是世襲制的典型代表,世卿世祿指的是官位可以父死傳子,世代相襲,并享有該職俸祿。該制度歷經(jīng)夏、商兩代的發(fā)展,于西周達到極盛,并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配合下形成了一套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完整體系,且深入人心。在這一時期,官員與貴族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
東周群雄爭霸,禮崩樂壞,各國君主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標開始在平民階層中廣納賢才,使該制度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秦并六國后,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世卿世祿,但世襲制仍然在較長時間存在。如漢時規(guī)定,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每年可以保舉一位孩子出任郎官,也就是所謂的“任子制”。隋唐之際大興科舉,士族衰落,世襲制逐漸衰落。
(二)、推薦制
推薦制乃我國古代人才選拔的常設方式,歷朝歷代均有使用。早在先夏時期,平民出身的舜就因其高尚的品德被四岳會議推薦為堯帝的繼承人。到了西周,已經(jīng)形成了專門的貢士制度。推薦制度在漢代走向極盛,,其主要形式為察舉制。察舉制分為??坪吞乜?,??茷椤靶⒘?,即居家孝順,為官廉潔。特科有“明經(jīng)”、“賢良方正”、“秀才”“明法”等,由朝廷高級官員和地方長官負責發(fā)現(xiàn)相關人才并向朝廷推薦。除此之外,亦有自我推薦的情況。比如漢武帝時鼓勵士子上書自薦,著名的主父偃、東方朔就是通過“上書言世務“得到武帝欣賞,并被授予郎官。
曹魏文帝開始,九品中正制成為人才選拔的主要方法。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從本地人士在朝為官者中推選出一位德高望重之士出任該州的大中正,各州下轄之郡亦用此法推選出本郡的小中正。小中正負責考察本郡內士子言語行為和道德才華并根據(jù)其表現(xiàn)評定品級,然后逐層考核上報至吏部,吏部再依據(jù)其評定等級予以任用。相比于漢時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有專人專職負責考察推薦,且有專門固定的流程。該制度施行之初,許多德才兼?zhèn)涞暮T子弟得以被任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東漢以來名士操縱察舉的局面。但在中后期陷入腐化,徹底為門閥士族所掌控。
(三)、考試制
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室主導的逐級考試選拔取士已經(jīng)存在,其層級為“秀士——選士——俊士——造士——進士”,周王將根據(jù)進士的才干授予其官職。隋煬帝時正式設立科舉取士制,唐代科舉分為??坪椭瓶?。常科每年考一次,有解試、省試兩級,考生主要來源于地方州縣選拔的貢生和國子監(jiān)生,普通寒門子弟亦可自由報考。??品譃樾悴拧⒚鹘?jīng)等多個科目,涉及文采、政見、詩賦、訓詁、法學、醫(yī)學、數(shù)學等多方面內容,通過筆試和面試進行測試。制科由皇帝親自主考,考生范圍極廣,既有已入仕的官員,也有平民百姓,但須經(jīng)德高望重的官員推薦方可應試。制科考試時間并無常制,因事因需而考。考試科目有直言極諫、懷才抱器等,用于??频难a充。
宋代科舉制度因襲唐制,有所損益但無太大不同。明代科舉制產(chǎn)生了較大變化,只設進士科一科,所考察內容也局限于四書五經(jīng)。同時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文武分立不利于全才的培養(yǎng),因此明代不重武舉。清代科舉基本繼承明朝,但亦有創(chuàng)新之處,比如在殿試后又增加了朝試。
三、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經(jīng)驗借鑒
(一)、對特殊人才任用不拘一格
我國古代官員選拔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貫穿于歷朝歷代。如東方朔雖為一平民出身的孤兒,仍舊憑借“上書言世務“受到漢武帝賞識被授予郎官。唐時朝鮮人高仙芝,清時比利時人南懷仁、德國人湯若望等,均因其卓絕的實際才能被授以高官厚祿。在制度層面上,亦有許多不拘一格的規(guī)定,如唐代唯恐??七x拔會使特殊人才有遺珠之恨,專門開設特科以補缺。正是在這一優(yōu)秀精神的指導下,歷代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綜合運用推薦與考試方式
我國古代官員選拔中推薦與考試這兩種方式相互存在互為補充。如漢時雖施行察舉推薦制,但武帝仍要求董仲舒以書面形式作答治國方略,董仲舒因此上書了著名的《舉賢良對策》,提出了“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tǒng)”等思想,受到武帝重視并奉為圭臬。唐時特科雖然由筆試考察,但士子需經(jīng)德高望重的朝臣推薦方可取得參試資格,同時對推薦者實行責任制,如其所薦非人須承擔相應責任。這相當于給人才選拔上了“雙保險”。
(三)、專業(yè)技能與政治才能并重
專業(yè)人才做專業(yè)之事乃中國古代人才選拔的重要理念,但對專業(yè)人才并非僅要求人才通曉某一項技能,仍需具備相應的政治才能方可任用。比如東吳呂蒙雖然驍勇善戰(zhàn),但缺乏政治才能,只能擔任裨將。孫權便教育呂蒙多讀經(jīng)史,后來呂蒙發(fā)奮學習,政治素養(yǎng)大增。孫權方才對呂蒙委以重任。唐代科舉中明法、醫(yī)科、明算諸科,除要求考生具備法學、醫(yī)學、數(shù)學的專業(yè)才能外,亦要求考生熟讀經(jīng)史通曉政治。
(四)、高度重視人才品德,德在才先
德在才先的思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人才觀,廣泛地用于對人才的評價。如宋襄公缺乏軍事才能,在泓水之戰(zhàn)中敗于楚成王,但憑借高尚的道德情操仍被正史尊為春秋五霸之一,而擅長治軍的勝者楚成王卻飽受非議。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古代人才選拔的重要標準。西周時鄉(xiāng)大夫考訪人才,孝順和忠誠即是兩條極為重要的品質。漢時察舉選官,“孝廉”科出身的官員數(shù)量為所由科目之最。唐以后施行科舉制,以論述孝道為核心的《孝經(jīng)》更是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一,成為歷代科舉士子的必讀書目。
(五)、注重人才的全局性、整體性思維
全局性和整體性思維在古代人才選拔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歷代統(tǒng)治者均要求士子無論官位尊卑都應“擔君之憂”,即不能僅單純干好本崗位的事,亦應以全局性的視角去思考,積極服務國家整體戰(zhàn)略。如李冰修都江堰,雖然該工程是工部之事,但同時考慮到與戶部、兵部、禮部、吏部、刑部五部門的配合,不僅考慮到治理水患,亦考慮到盡可能的節(jié)約資金,并將治水設施與軍事防御設施相結合。
(六)、考試類別和考試方法多樣化
早在西周時期,官學考試類別便多達“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條。唐代科舉考試??婆c制科更是多達二十余類,考生可根據(jù)自己所長分類報考。同時,考試方法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如唐時武舉既要在科場內通過筆試考察對歷代兵法的掌握程度,又要在科場外考察馬術、弓術等技藝。在筆試方面,既有默寫、論述、計算等形式,又有作文、做詩、做賦等要求。在面試方面,既有君主一對一進行對策,也有群臣多對一進行問答;既要考察考生的神態(tài)舉止,又要考察考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
四、我國公務員招錄優(yōu)化對策
(一)、招錄考試分類化并完善其考試指標
公務員招錄考試時可按“綜合管理類、行政執(zhí)法類、技術類”三類崗位的特色進行分類考試??己酥笜丝煞譃閷I(yè)類指標和通用類指標。專業(yè)類指標可根據(jù)各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來差異化確定。通用類指標除了現(xiàn)有的九大能力指標之外,還應具備全局思維能力、前瞻性思維能力以及擁有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二)、招錄考試形式探索多樣化
在筆試方面,可增加對策類問題的比重,著重考察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面試方面,除了傳統(tǒng)的結構化面試外,還可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新型方式,可不受場地的限制。
除筆試、面試之外。考察還可以與政審環(huán)節(jié)相結合,通過對考生家長、師長、同學、同事進行走訪調查,全面把握考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愛好,并籍此分析考生與報考崗位的匹配度。
(三)、鄉(xiāng)鎮(zhèn)管理人員看嘗試任用當?shù)剞r(nóng)村居民
鄉(xiāng)鎮(zhèn)的政治環(huán)境與城市迥異,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但對農(nóng)村的實際情況不是十分了解。當?shù)剞r(nóng)村居民對本地環(huán)境非常熟悉,熟知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具體問題,并對自己家鄉(xiāng)有更大的關注度,且有口音等諸多便利條件。對這一部分人群中政治文化素養(yǎng)較高且有意愿者,可酌情降低標準予以錄用,或采取聘用制形式錄用。
(四)涉外地區(qū)適當任用外國人參與管理
在廣州等城市存在不少外國人聚居區(qū),在該類區(qū)域任職的公務員因與外國人存在語言文化差異,管理多有不便。許多邊境關口,特別是云南、廣西邊境的陸地口岸亦存在此類問題。適當任用外國人參與管理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國公務員法規(guī)定,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必須為中國公民。但我國戶籍取得難度極大,因此可采取聘用制形式。
(五)、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選拔人才
對于確有特殊才能但因身體、年齡、文化條件等原因無法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者,可采取推薦方式使其加入公務員隊伍。推薦流程必須公開透明、推薦標準必須明確可衡量、、推薦人數(shù)要有嚴格限制,同時推薦者采取責任制,若被推薦者工作不稱職,推薦者須接受相應處罰。根據(jù)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公務員考試可在一年一度的“??啤被A上因需設置“特科”。如某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亟需環(huán)境治理類管理人才,此時可根據(jù)其實際需要結合推薦與考試來選拔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下冊)[M].2017
[2]徐正英.常佩雨譯注.周禮[M].2014
[3](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M].1990
[4]楊伯峻,徐提譯.白話左傳[M].2016
[5](西漢)司馬遷著.史記[M].2006
[6]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春秋繁露[M].2012
[7]方振邦,唐健.高級公務員勝任素質模型:國際經(jīng)驗及借鑒[J].行政管理改革,2018(12):81-86.
[8]閆美靈.公務員錄用中的人才測評探析[J].呂梁學院學報,2017,7(06):44-47.
[9]張滿,蕭鳴政.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建設路徑與創(chuàng)新研究——促進性品德評價模型對職業(yè)道德建設《意見》實施效果的價值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02):42-46.
[10]肖海鵬.提高艱苦邊遠地區(qū)公務員考錄科學性與公平性[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05):43-45.
[11]顏愛民,許斐,胡斌.中國黨政機關科級干部勝任力模型的構建——以長沙市科級干部為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01):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