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彬吉
摘要:亞歷山大.溫特是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關于身份建構理論和無政府文化理論對于當代中國外交實踐的開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建構主義;中國外交;現(xiàn)實意義
建構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自由主義并列為國際關系領域的“三大主流理論”,亞歷山大.溫特是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是國際關系理論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溫特的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在20世紀90年中后期開始進入中國,并受到中國學者的高度重視,其構建邏輯與理論內(nèi)涵對于當代中國外交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1.主動加強交流,構建集體身份
集體身份構建是可能的,中國應當主動承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亨廷頓基于文明間的潛在沖突分析和全球安全利益界定,認為,“全球共同體只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對于共同體身份的形成態(tài)度悲觀。而溫特則對集體身份的形成持較為樂觀的態(tài)度,主張身份具有建構性和可變化性,認為如果解決個體性和共同體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創(chuàng)造康德無政府文化。一方面,從觀念主義出發(fā),結構由文化造就,就行為體本身而言,不同的共有知識造就不同的行為體特征,文明也是觀念建構的結果。理論上,行為體可以造就文明,也可以通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fā)揮使得不同文明體系之間潛在的沖突得到恰當轉化與解決。另一方面,世界已然具備了構建以全人類為基本單位的共同體身份的重要外部性條件。隨著全球性問題的日益突出,人類利益的整體性與聯(lián)系性不斷凸顯,在世界危機與人類生存挑戰(zhàn)面前,任何行為體都無法獨善其身,治理赤字成為國際社會的重點難題,其應對與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擔當。當前國際社會仍然處于以競爭為主的洛克無政府文化,競爭者角色仍然是國家關系常態(tài),現(xiàn)實主義準則依然擁有廣闊行為市場,大國的積極行為對于推動文化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要促進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的轉變需要大國勇?lián)熑?,主動作為,其不僅深切關系到各個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更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難得機遇。作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有責任有義務推動無政府文化的進化。立足國內(nèi)外發(fā)展實況,緊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勇立時代潮頭,實施積極的對外政策,踴躍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擔當大國責任,切實謀求誠摯合作,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zhàn)略,積極建構開放性朋友圈,以身作則,以朋友視人,以朋友待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合作項目,分享中國發(fā)展的紅利,不劃意識形態(tài)界限,不筑貿(mào)易壁壘高墻,堅定不移為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不懈努力。始終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不可推予的擔當。
中國應當積極構筑面向政府、政治團體和社會三個層面的立體化、多樣化溝通渠道。溫特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身份根植于行為體的自我領悟,其可以產(chǎn)生動機和行為特征。角色身份存在于和他者的關系之中,文化選擇路徑下相互身份的確立以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為根本邏輯,來源于他者再現(xiàn)和自我悟知的互動?!芭笥选鄙矸莸拇_立需要以互動行為為前提,在交往中達到認知平衡,但需要高度警惕和注意規(guī)避錯誤知覺的形成。當前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尚有待提升,國際社會中仍舊存在對中國的諸多誤解,對其行為和意圖頗為忌憚。中國應積極謀求建立以經(jīng)貿(mào)合作為排頭兵,以人文交流為主力軍的面向政府、政治團體和社會的對外交往格局,積極開拓政黨外交、民間外交等半官方、非官方交往途徑,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主動向外推薦自己,爭取形象建立和改善的主動權,謀求全方位的社會諒解,構筑民心相通的社會基礎,其對于密切合作關系和建構國家間的朋友身份具有積極作用。
2.切實提高警惕,積極應對挑戰(zhàn)
相較于華爾茲較為悲觀的“結構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的結論,溫特建構主義肯定了結構的可變性,對康德文化的出現(xiàn)作以合理預期,引導了一種樂觀的企盼。但是在爭取邁向康德世界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真審視其現(xiàn)實適用性并注意從中獲以警示。文化是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共有知識在行為體與結構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加強,觀念分配的轉變往往比華爾茲定義下的物質力量分配的變化更為困難。溫特提出了有希望的推動洛克文化進化為康德文化的四種主變量,但是溫特自己也承認這四種因素只是“可能”推動文化進步而并非“絕對”。根據(jù)溫特的判斷,當今世界的無政府狀態(tài)仍然處于洛克文化狀態(tài),“對手”是普遍的行為角色,潛藏霍布斯文化局部再現(xiàn)的危機。所以,在懷以積極態(tài)度看待世界前景并為之而努力的同時,應充分估計其挑戰(zhàn),注意強化現(xiàn)實危機意識,既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更要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
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全人類共同應對全球問題,建立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全球公平發(fā)展格局,注重分享中國發(fā)展的紅利,積極推進互利共贏。中國自我預設了和平發(fā)展的負責任發(fā)展中大國身份,并做出了積極尋求合作共贏的嘗試與努力,但此過程中,中國也應該筑牢思想防線與核心利益底線,界定利益共享合理范圍,維護重要利益,堅決捍衛(wèi)核心利益,不可過于樂觀估計發(fā)展前景,必須注意到我們依舊面臨諸多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不可錯將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狀態(tài)混淆。當前,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開展、臺獨勢力的猖獗,外部勢力的干預等系列問題亟待中國理性應對,應當清楚認識到,實現(xiàn)“中國夢”的路上絕不乏障礙與坎坷,但當前的中心任務依舊是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突破高技術桎梏,搶占生產(chǎn)性技術高地,不斷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擴大國際發(fā)言權,進一步改善和積極宣揚中國正面形象,消釋疑慮和猜忌,獲得更為廣泛的國際認可,對內(nèi)增強凝聚力,對外擴大吸引力,構建正向引領力量,提升國際地位,為更好承擔大國責任與擔當構筑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秦亞青.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J].國際政治研究,2006(03):1-23.
[2]劉雪蓮,桑溥.“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建構主義理論為視角[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58(06):60-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