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
摘要:神話是人類最早的故事。神話傳說想象力豐富,內(nèi)容多樣,表現(xiàn)力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不竭靈感之源。本文通過分析圣盧西亞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的長詩《奧美羅斯》(Omeros)與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長篇小說《秀拉》(Sula)中的神話元素,探究神話在20世紀后期文學作品中的解構與重建。
關鍵詞:神話;奧美羅斯;秀拉;解構;重建
一、《奧美羅斯》
《奧美羅斯》首版于1990年,該作品以圣盧西亞為背景,描繪了當?shù)鼐用竦纳鏍顟B(tài)、殖民歷史造成的傷痛以及旅游業(yè)給當?shù)貛淼母淖?,是沃爾科特榮獲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依據(jù)之一。該作品從形式與內(nèi)容兩個方面系統(tǒng)地運用了西方神話,尤其是荷馬史詩。
在形式上,《奧》借用了荷馬史詩的史詩文體,以長詩的形式展開敘述。這種文體非常適合講述篇幅較長且相對復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學與歷史的結合,該文體無疑是重寫加勒比歷史、建立加勒比文化身份的極佳選擇。
在內(nèi)容上,《奧》中的主要人物名稱取自古希臘神話中的人名或其變體,如菲洛克忒忒(Philoctete,取自 Philoctetes, 菲洛克忒忒斯)、阿希爾(Achille,取自Achilles,阿喀琉斯)、海倫(Helen)與赫克托耳(Hector)?!秺W》還借用了古希臘神話與《神曲》中的相關情節(jié),如海倫引起的爭端、航海返鄉(xiāng)、地獄之旅與菲洛克忒忒斯的傷口等。
雖然《奧》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量借用了西方神話元素,但其并不是對西方故事的堆砌與模仿。相反,對這些古老的元素借用正是創(chuàng)造新作品、講述新故事、表達新思想的開端。在這部作品中,加勒比人掌握了話語權,從他們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之前的講述者,荷馬,則變成了一個聽眾。這個新的故事也不再以西方為中心,而是以加勒比為中心:故事的發(fā)生地從地中海轉到了加勒比海,昔日的古戰(zhàn)場成為了今日的漁村,西方的英雄則成為了加勒比的漁民。許多普通的加勒比人也受到了特別關注,如運煤的婦女、被背叛的印第安人與戴鐐銬的黑奴等。由此,沃爾科特顛覆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傳統(tǒng),充分肯定了加勒比的普通人在締造歷史的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通過系統(tǒng)地借用神話并轉變話語權和敘事角度、改造部分情節(jié),沃爾科特創(chuàng)造性地將神話與歷史、過去與現(xiàn)在、加勒比與西方交織在一起,打破了西方對加勒比的刻板印象,成功重建了加勒比獨特的文化身份,書寫了屬于加勒比自己的篇章。
二、《秀拉》
《秀拉》首版于1973年,該作品以秀拉和奈爾的友誼以及秀拉成長歷程為主線,描繪了俄亥俄州一個黑人社區(qū)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境況和變遷,是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主要作品之一。盡管《秀拉》也借用了大量神話元素,但與《奧》不同,《秀拉》對神話的借鑒更零散也更隱晦。
在形式上,《秀拉》并沒有像《奧》一樣借用荷馬史詩的詩歌形式,而是采用更靈活、更易讀也受眾更廣的小說形式。在內(nèi)容上,莫里森通過對神話故事碎片化的借鑒與情節(jié)的反轉,對西方文學英雄中心與男性中心的傾向進行強烈反抗。
與傳統(tǒng)神話中主角往往是神祇或者英雄不同,《秀拉》的主角秀拉和奈爾是黑人社區(qū)里兩個飽受種族與性別雙重壓迫的女性。與傳統(tǒng)神話中建立豐功偉績、受萬眾景仰的英雄不同,秀拉是一個在當?shù)胤浅2挥懴采踔帘池搻好娜?,而奈爾則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從世俗的觀點來講,二人并沒有出眾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不能稱之為英雄。而莫里森側重的是二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心靈成長的歷程。她認為,二人直面生活,特別是直面自己內(nèi)心陰暗面并實現(xiàn)心靈覺醒的巨大勇氣是難能可貴的,是那些英雄們都未必能及的。
莫里森也對一些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做了反轉,駁斥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傾向?!缎憷分械暮惸龋℉elene)與希臘神話中的海倫(Helen)在命運掌控上截然不同:傳說中天下最美的女人海倫其實是被物化、被男性掌控命運的女性,而海倫娜則是把握命運的強者:她在外能讓社區(qū)的人服從自己的意志,在內(nèi)則能游刃有余控御丈夫。同樣,《秀拉》中的夏娃(Eve)也不再是圣經(jīng)中那個由男人的肋骨制作并誘使男人墮落的依附于男性并拉男性下水的女性。相反,在《秀拉》中,是夏娃不著調的丈夫把夏娃拉下深淵,而夏娃卻絕地反擊,自立自強,歷經(jīng)磨難再度重掌生活的主動權。
總之,通過把被邊緣化的黑人女性放在中心位置并突出其在面對外界逆境與內(nèi)心自我時的勇氣、將書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與傳統(tǒng)神話故事形成鮮明對比,莫里森在反對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同時成功書寫了屬于黑人女性自己的故事。
結語
沃爾科特與莫里森都通過巧妙地運用神話元素打破了西方文學傳統(tǒng)并進行了大膽革新:《奧》打破了以西方為中心、以加勒比為邊緣的傳統(tǒng),賦予了加勒比話語權、新的文化身份與屬于自己的史詩;《秀拉》批判了以英雄人物和男性角色為中心的傳統(tǒng),歌頌了一種全新的英雄主義,譜寫了屬于黑人女性的史詩。盡管日往月來、時移世易,千年前的神話依然活躍在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為其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Derek Walcott. Omeros [M].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0.
[2]Karen, F. Stein. Toni Morrisons Sula: A Black Womans Epic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1984, 18 (4): 146-150.
[3]Toni Morrison. Sula [M]. UK: Penguin Random House, 2002.
[4]王克冬. 來自加勒比的呼聲[D].四川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