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林
摘要:《祝?!芬恢笔歉咧姓Z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以其超越時代的沖擊力震撼著世人,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其語言藝術更是魅力無窮,絕美驚艷。簡筆繁筆,各盡其妙;遣詞造句,質樸傳神。
關鍵詞:《祝?!?;語言;魅力
《祝?!肥囚斞赶壬≌f名篇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震撼著世人,并一直成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其獨具的語言魅力給人們帶來了美的盛宴,如同“明亮的燭光,將紗燈上的美麗圖畫,映射得纖毫畢現(xiàn)”(冰心)。我認為,《祝?!返恼Z言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以極簡的語言彰顯人物個性
用語簡省,惜墨如金是魯迅先生的典范風格,這在《祝福》中有著精彩的呈現(xiàn)。魯四老爺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魯家典型的封建家長,又是魯鎮(zhèn)主流社會思想、價值觀的代表者和自覺維護者。但小說對他的刻畫卻著墨不多,僅是簡單的敘述性介紹和極簡省的語言神態(tài)描寫就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比如小說開頭對魯四老爺?shù)慕榻B,說他“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雖是簡單的敘述性語言,卻語意豐厚,值得玩味?!爸v理學”暗示了人物維護封建道統(tǒng)、注重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監(jiān)生”則顯示魯四老爺并非貨真價實的“科班”出身(因為“監(jiān)生”在清王朝大多是憑祖先的“功業(yè)”或捐錢取得的);“老”字可以看成他作為監(jiān)生的時間之長,也可以指魯四老爺?shù)睦蠚鈾M秋,裝腔作勢。再比如祥林嫂被婆家劫走事件發(fā)生后,小說對魯四老爺?shù)恼Z言描寫。
“可惡!然而……”四叔說。
午飯之后,衛(wèi)老婆子又來了。
“可惡!”四叔說。
“然而……”四叔說。
第一個“可惡”是針對祥林嫂被劫這一事件。它既指祥林嫂婆婆,在魯家面前劫走女傭,有損魯家聲望,可惡;也指祥林嫂,不守婦道,逃來幫傭,才鬧出有損魯家名聲的亂子,可惡。第一個“然而……”是指將不守婦道的寡婦弄回去,天經(jīng)地義,省得以后麻煩。第二個“可惡”是在衛(wèi)老婆子一番解釋道歉過后,送給衛(wèi)老婆子的:自己薦來,又合伙劫去,弄得沸反盈天,成什么樣子,豈不是拿魯家開玩笑?實在可惡。第二個“然而……”則指少了個比能干的男人還要能干的女傭,實在可惜。寥寥數(shù)字,意蘊豐厚,刻畫了一個不學無術卻又故作深沉、裝腔作勢、自覺維護封建思想和秩序的鄉(xiāng)村衛(wèi)道士的形象。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當真是一字千金。
二、用“啰嗦”的語言曲盡深刻主題
祥林嫂無疑是小說《祝福》的核心人物。魯迅先生為何不惜筆墨,特意強調(diào)祥林嫂那不厭其煩、喋喋不休的訴說行為?為何在不足萬字的篇幅中,要把祥林嫂長達兩三百字的訴說近乎一字不差地書寫兩遍?為何要四次重復“我真傻,真的”?
對于這些問題,人們一般都看成是魯迅先生為了突出祥林嫂在經(jīng)受無法承重的痛苦后的一種情感宣泄。確實如此,心理學家認為傾訴是人們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常用的一種情感宣泄方式。傾訴者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遭遇或申訴自己的行為理由來博取聽話者的理解、原諒或同情,從而在心理上擺脫壓抑,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寬慰和滿足。但魯迅先生之所以不惜重復,用墨如潑,顯然不是僅僅為了表現(xiàn)人物那種簡單的尋求精神慰藉的情感宣泄心理,應該有著更深沉更豐富的用意。結合文本,深入思考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言運用不僅表現(xiàn)了祥林嫂對不幸命運的哀鳴抗爭,而且揭示了這種抗爭本身隱含的悲劇色彩,更是從聽眾角度暴露了國民的麻木與自私冷漠心理。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她經(jīng)歷了三次人生的重大打擊:二十六七歲那年春天,沒了丈夫祥林;三十一二歲那年春天,沒了第二任丈夫賀老六和兒子阿毛;三十三四歲,祝福禮之前捐門檻贖罪失敗后精神幾近崩潰。她是一個被稱作“沒有春天的女人”。然而,面對生活的重重苦難,祥林嫂并沒有放棄苦苦抗爭和追尋:她出逃,是為了尋求自立的個人生活;她被逼改嫁時一路哀嚎,最后撞到香案上,差點死去,是為了恪守心中的貞節(jié)牌坊;她再回魯鎮(zhèn),是為了身心的寄托和安慰;她捐門檻,是為了重獲主流社會的認可,渴望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如果說祥林嫂的“逃”“撞”“回”“捐”是顯性的強勁抗爭,那么她的傾訴行為便是隱性的無奈掙扎。她試圖通過不斷地傾訴去贏取主流社會的同情、諒解,力圖獲得主流社會的寬恕、認可,以此沖破被邊緣化、被蔑視的重圍,回歸主流社會秩序。然而,我們看到,這種傾訴式掙扎是那樣的無助和無奈,祥林嫂最終依然無可挽回地走向了無情的失敗和幻滅,更何況它本身就充滿了濃厚的悲劇色彩,是封建道德思想浸染毒害的必然結果。首先,祥林嫂在內(nèi)心深處就布滿了“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認為自己是命中克夫、不貞不潔、罪孽深重之人;其次,在男權一統(tǒng)的封建社會,不僅“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且“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賀老六死后,阿毛就成了祥林嫂的唯一希望和精神支柱。阿毛的死無疑將祥林嫂推入了絕望的深淵,不斷重復阿毛的故事正是祥林嫂內(nèi)心陷于絕望的哀鳴。
從聽眾的角度看,一方面,面對祥林嫂的悲情傾訴,他們并不是要給以同情、關愛和諒解,而是要從祥林嫂身上獲得一種“慶幸”的精神慰藉,審鑒出自己的道德高尚以及主流社會地位的穩(wěn)固,在對比中獲取自我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另一方面,作為個體的人,感性上會有一些本能的同情,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于是他們“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而與此同時,他們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分子,理性上又普遍認為祥林嫂犯下了道德重罪,罪孽深重,不可饒恕,因而在反復咀嚼鑒賞了祥林嫂的悲哀之后,便抱以厭惡和唾棄。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國民的麻木與冷漠,而且看到了這種異化、扭曲的心理正是封建思想、封建禮教浸染毒害的結果。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在祥林嫂的傾訴行為中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畫出了“沉默的國民的靈魂”。而這種深刻豐厚的主題內(nèi)涵正是借助了“啰嗦”的語言得以實現(xiàn)的。
三、讓平淡的語言產(chǎn)生神奇效果
魯迅先生的小說語言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他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善用白描,用語質樸,不弄險用奇,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于質樸中見匠心,化平淡為神奇。筆下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往往極具張力,能產(chǎn)生神奇的效果。比如,對祥林嫂眼睛的刻畫。“順著眼”,一個“順”字寫出了人物的善良本分和隨遇而安。此時的祥林嫂雖遭遇人生重創(chuàng),貧困不幸,但仍有活力,對生活抱以希望?!把劢怯袦I痕,眼光也沒有先前精神”中“淚痕”二字透露出祥林嫂夫死子亡,再遭重創(chuàng)的內(nèi)心巨痛:終日以淚洗面,殘留淚痕?!爸敝邸保粋€“直”字道盡了祥林嫂走投無路,對生活喪失希望的恍惚的精神狀態(tài)?!把酃夥滞庥猩瘛敝小胺滞狻倍謱懗隽讼榱稚┙^望后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般的興奮與激動?!爸挥心茄劬﹂g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中的“間或一輪”則是祥林嫂最后一次救贖抗爭失敗后的精神徹底崩潰,生活完全絕望的寫照。又如,當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后,她再回魯鎮(zhèn)做工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仍然”一詞極具魅力。按理,此時應叫她賀六嫂,但在魯鎮(zhèn)的人們心中根本就沒有賀老六的影子,祥林嫂被劫離開時是一個人,回來時仍舊是一個人,魯鎮(zhèn)的人自然仍習慣地叫她祥林嫂。另外,在封建倫理思想、封建道德觀念統(tǒng)治下的魯鎮(zhèn),人們普遍認為女人理應“從一而終”,所以雖然知道祥林嫂被迫改嫁賀老六,但人們不認可或不愿認可她改嫁的事實,自然就仍叫她祥林嫂。由此可見,即便是極為平淡之詞,但產(chǎn)生的效果卻極為神奇。
總之,經(jīng)典往往具有超越時代的沖擊力。《祝?!返恼Z言,魅力無窮,只要我們潛心探索,敏于發(fā)現(xiàn),自然能獲得智慧的頓悟和唯美的享受。
(作者單位:安徽省休寧中學)
[責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