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
摘要:核心素養(yǎng)內容廣泛,我們需要根據(jù)不同情境、不同內容有選擇性的讓它落地生根。落地也得有方、有門、有路,最好還能有臺階、有扶手。課堂中筆者以朗讀為鑰匙,指引方向,搭建臺階,慢慢打開思維的大門,領著學生朝著核心素養(yǎng)的殿堂慢慢邁進。跟著感覺讀,讓思維激活;有比較地讀,讓思維深刻;隨著想象讀,讓思維靈動。
關鍵詞:朗讀;思維;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中將語文課程性質表述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注重語言文字的綜合性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在此基礎上,2015年“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呼喚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讓學生具備一些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發(fā)展自己、參與社會。在此背景下,語文界也掀起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和實踐。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認為,核心素養(yǎng)內容廣泛,我們需要根據(jù)不同情境、不同內容有選擇性的讓它落地生根。落地也得有方、有門、有路,最好還能有臺階、有扶手。課堂中筆者以朗讀為鑰匙,指引方向,搭建臺階,慢慢打開思維的大門,領著學生朝著核心素養(yǎng)的殿堂慢慢邁進。
一、跟著感覺讀,讓思維激活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朗讀的要求和表述,可見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事實上“課標”的表述只是基本的要求,朗讀對于經(jīng)典詩文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僅僅在于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還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味和深思。經(jīng)典詩文的意蘊和精神,有時不通過讀,學生根本感受不到,只不過這“讀”要有方向,有臺階。
如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時候,關于“雪景”詩句的品讀,筆者設定了一個基本的方向:以感覺為起點,以感受雪景背后滲透的昂揚勃發(fā)的青春激情為方向;以培育理性思考質疑精神、探究精神和汲取人文精神為目標。筆者設定了相應的臺階。
第一層次朗讀:讓學生感知文本基本內容,這是朗讀的基礎層面,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總體感知能力。學生通過文字及其語音感受到北方的雪大,天氣極為寒冷,讀后讓學生說說“雪”給人的感受,并結合詩句加以描述。
第二層次朗讀:進一步激活思維,培養(yǎng)探究能力。教師提問:“塞北的溫度很低,但塞北的雪真的給人帶來的只有寒冷的感受嗎?”學生帶著此問題細細品讀岑參筆下雪景的文字,思維漸漸打開了。不少學生感受到了雪景給作者帶來的驚喜,一個關中子弟,生平從未見過如此大雪,內心那份激動溢于言表,最能體現(xiàn)驚喜的就是那有名的把雪比作梨花開的詩句。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同學開始關注到“即”“忽”“千樹萬樹”這些修飾詞,傳遞著驚喜。也有同學關注到了“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從情景的描繪中感受到了作者因為朋友要離開而內心愁苦和不舍。
第三個層次朗讀:讓學生思維朝著縱深之處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質疑、探究的理性思考精神。教師提問:“要送別朋友,似乎有悲傷,但雪景中真的傳遞了很多悲傷嗎?天氣奇寒,邊地艱苦,作者卻喜出望外,這與眾不同的雪景中除了欣喜,透過文字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胸和境界?請再讀關于雪景的詩句”。這個層次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只有挑戰(zhàn)的問題才能激發(fā)思維。在學生一遍一遍的朗讀中,漸漸對詩句有了更深的思考。有學生思考出,這里寫“愁”只有這么一句順帶而出的,而其他的詩句都充滿了亮麗新奇的心境,所以愁只是一瞬間而已,更多的是遍地風光帶給作者的激動和欣喜。有同學通過“瀚海闌干百丈冰”讀出了一種豪邁之氣、英雄之氣。更有同學從“千樹萬樹梨花開”中感受到了塞北的雪仿佛帶給作者春天般的溫暖。有同學補充到:“這里還有花開萬里的豪壯之情”。隨著思維漸漸打開,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詩句背后透露著詩人博大豪邁的胸襟,樂觀、自信、昂揚的激情。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充滿著勃發(fā)的生命力。詩歌讀到此處,學生的思維如萬斛泉源一般,汩汩流淌,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對詩歌的解讀也上升了一個臺階。
第四個層次朗讀:讀背景,探究竟,進一步提升思維。筆者介紹唐代文人邊關從軍、建功立業(yè)的基本情況和古人追尋三不朽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礎上,再讀詩句,感受詩句背后蘊藏的勃發(fā)精神的源頭。由此學生能夠明白盛唐時期國力上升,詩人身上傳遞的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是一種昂揚的斗志,是一種不懼任何艱難困苦、樂觀豪邁的情懷,是詩人的氣質和心胸,更是時代的脈搏。我們讀詩,讀人,更要汲取其中積極進取的人文精神,修煉我們自己的意志品格。
從感覺出發(fā),以朗讀為媒介,層層鋪設臺階,引領學生在不斷的質疑、思考和探究中,慢慢打開思維的閥門,迸發(fā)出思維的火光。在品讀中,錘煉思維品格的同時,讀懂詩歌,汲取人文精神,沉淀精神品質,在不知不覺中培育核心素養(yǎng)。
二、有比較地讀,讓思維深刻
著眼文本的精思細讀,通過臺階的鋪設和搭建,引領學生思維朝著縱深方向發(fā)展。但理性思維的發(fā)展不僅僅要有深度,更要有廣度和寬度。通過文本內外的比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寬度和廣度,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選取文本內外比讀的點,做好臺階的鋪設。
如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后半段,通過朗讀品味,透過文字學生能感受到這里的天氣雖然奇寒,但文字背后卻透露著青春的激情,洋溢著豪邁的熱情。雖然是送別,有傷感的情緒,但卻不悲傷;有對友人路途艱難的擔憂,但卻沒有難舍難分的惆悵。為了進一步錘煉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筆者設計了三步比讀的臺階。
第一步:比讀顯精神。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兩首詩題,邊讀邊思考,能否從題目中找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所以呈現(xiàn)這種情感基調的原因。
這個比讀活動,非常有難度,學生一開始自然會陷入茫然狀態(tài),但不斷朗讀和思考會慢慢突破茫然階段。漸漸的有學生開始關注到“龍標”“京”,一個是荒僻偏遠的地方,一個是全國的中心;一個是遠離了政治、理想很難實現(xiàn)的地方,一個是去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的地方。有更細心的同學關注了修飾詞“左遷”和“歸”。一個是貶官到蠻荒之地,一個是歸家,歸鄉(xiā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了“歸”字,包含了常年在外回歸故鄉(xiāng)的渴望,更包含了作者對友人從邊塞立功回京的無限羨慕、贊賞和祝福之情。更有同學從“歸京”中能夠感受到作者來這里其實也是期待著和友人一樣,有一天能夠榮貴故里出將入相!期待有一天被大家送別的人能是自己。在層層的比讀和推進中,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自然上了一個臺階,也明白了這青春激情,勃發(fā)的生命力,憂而不傷的送別氛圍背后是一個年輕人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對未來充滿著理想和拼搏的精神!所以詩歌會給人豪邁、雄壯、自信、昂揚的感覺。
通過高質量的思維活動,學生真正讀透了文字,讀懂了詩詞。在這樣讀和思的過程中,學生理性思維的品質會慢慢提升,尤其是辯證思維能力在比較過程中會得到很好的錘煉。
第二步:比中讀氣魄。將本詩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對比朗讀,從景物特征、氛圍感受、情感意境角度對比朗讀,邊讀邊思考其中的異同和這種異同的原因。
這個比讀活動,對學生思維廣度、寬度和深度的要求都很高,同時要把前面賞析雪景學習的古詩鑒賞技巧和以前積累的古詩鑒賞的方法都用上。同時通過比較異同探討二者產生這種風貌的原因,難度很高。因為有了前面層層的鋪墊和不斷的思維訓練,雖然很難,學生基本可以完成。
通過朗讀思考和探討,在教師的不斷指導下,學生漸漸明白同樣是雄壯之景,但一個雄壯豪邁,充滿著青春的激情;一個悲壯低沉,猶如戰(zhàn)敗的將軍在敘述搏斗,充滿了悲情色彩。景物構筑氛圍,一個熱烈明朗,熱情洋溢;一個低沉壓抑,讓人窒息。猶如一個少壯英雄豪情萬丈,一個英雄遲暮無奈悲涼。這兩首詩歌也傳遞著背后兩位詩人不同的心境、心胸和氣魄。層層推進,反復的朗讀和思考,比較質疑,學生理性思維得到不斷提升。
第三步:比中讀氣象。請再讀這兩首詩,可以討論,能否通過兩首詩詞感受到唐宋詩詞的不同,以及不同背后的原因。
有了前兩層次的思維訓練,筆者再進一步錘煉學生抽象思維和辯證分析的能力。設計了這一個極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即便很難,因為有層層的鋪墊,學生也可以順利完成。課堂上同學們深入思考,激烈辯論。有學生進行精彩的概括:“時勢造英雄,時勢也造文學。國力強盛的大唐,每個人都充滿了自信,骨子里都是英雄豪邁之氣,詩歌之中也是如此。但孱弱的宋朝,不斷失敗的邊關戰(zhàn)爭,讓文人骨子里就沒了自信,所剩下的只有悲壯的情懷。所以兩首詩給人感覺完全不同,詩人的心胸氣魄也完全不同?!痹诓粩嗟挠懻撝校處熡昧恕笆⑻茪庀蟆弊隹偨Y。盛唐詩歌里散發(fā)出來的人生的自信、豪邁的氣魄、生命的熱情、積極向上的激情,都是其他任何時代所不具有的,這是時代氛圍決定了的。這便是盛唐詩歌的魅力。
通過不斷的朗讀和思考,學生從景物讀到人物胸襟氣魄,再到時代的風貌,唐詩的風貌氣魄,層層深入。思維難度不斷加大和提升,思維的錘煉也不但加強,核心素養(yǎng)也在不斷的落地。
三、隨著想象讀,讓思維靈動
朗讀是感受詩文語言魅力和意境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朗讀只能初步感知,真正走進詩文意境還需借助理性思維。聯(lián)想和想象是我們最基本的思維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也是讀懂詩歌的必經(jīng)之路。以朗讀為起點,借力想象,讀中想,想中讀,讓思維靈動起來,對詩歌的感悟會走入另一番天地。
如在教授《使至塞上》的時候,帶領學生感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象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筆者設計了幾個層次朗讀與想象。
第一層,反復吟詠,說感受。這個層次也只是讓學生初步接觸詩歌,初步感受詩句的魅力。學生也只能簡單的說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并不能深入理解意境。
第二層,在音樂聲中,聽老師讀詩歌,想象畫面,然后全班反復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者選取了極富有震撼力《霍比特人》中的《Victory》主題曲。遼闊宏大的背景音樂恰好和詩句的遼闊、雄壯、蒼涼的意境相一致。最后全班同學在宏大的音樂聲中集體起立反復吟詠這句詩,課堂也進入高潮。然后在宏大的音樂聲中全班同學快速把自己聯(lián)想想象的內容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寫出來。在分享的時候,學生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同學們從畫面色彩、沙漠特征、落日、狼煙、天空、黃河等等多重角度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同學寫道:“我看到大詩人王維,一個人從玉門關往西,趕著馬車,行走在西域的廣闊無垠的沙漠天空之下。落日的恢宏色彩燃遍了西方的天空,把沙漠也燃燒了起來。王維靜靜地趕著馬車,遠處的大河在沙漠中縱橫流淌,仿佛從遙遠的天際而來,前方天空中升起高高的一柱狼煙。我的心也跟著王維一起行走在恢宏的沙漠上,不知道為何我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激情與豪邁,遼闊的天地間大詩人的背影顯得更加渺小,又有一絲蒼涼落寞感在心中慢慢升起?!?/p>
通過吟詠和想象,學生能基本感受到畫面和背后傳遞出來的情緒和情感,這只完成了解讀詩歌的第一步:透過文字獲得感性的認識。經(jīng)典詩文讀到這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更深的理性思考。但這感受是我們解讀詩歌的基礎,只有通過想象感受到意境,才可能找準我們理性思考的方向。
第三層,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討論為什么你會有這種蒼涼、溫暖、雄壯、豪邁甚至悲壯的復雜感受。提示:可以從本詩畫面的色彩,景物的選取的獨特性,構圖的特征,詩人出塞的背景,詩人人生志向和現(xiàn)實的困境,時代的風氣等等角度進行更層次的朗讀、思考和討論。這個層次的朗讀與思考也是比較難的,中間需要教師不斷的點播和指引,學生才會深思熟慮。
總之,朗讀是詩歌教育的必要內容和形式,但課堂朗讀要導之有方,導之有法,這樣才能充分打開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做好鋪墊,引導學生經(jīng)由多個臺階不斷上升,有時甚至要故意給思維設置些障礙,才能不斷錘煉理性思維,培養(yǎng)辯證思維,激發(fā)質疑探究的能力。經(jīng)典詩文本身的人文底蘊深厚,在讀透文字后,感悟詩人心胸氣魄的時候自然會積淀人文素養(yǎng),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格。這樣的教學才能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