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非
勝率賠率是投資者衡量交易體系最常用到的兩個概念,勝率是指個股交易的盈利概率,賠率是指個股預估盈利空間大小。所謂長線、中線、短線等不同交易體系,無非是不同時間維度的勝率、賠率組合考慮。
消費股(醫(yī)藥醫(yī)療、食品飲料、釀酒等)是價值投資者偏愛的品種,傳統(tǒng)意義上,長線價投左側越跌越買,更看重的是低估值帶來的高賠率,但也可能陷入低估值陷阱,即勝率不高。高勝率高賠率機會,通常只在大熊市底部才有可能。
隨著滬深港通的開通及MSCI、富時羅素、標普等國際指數逐步納入A股,外資大舉介入消費股。相對成長性,外資更看重ROE的穩(wěn)定性,疫情以來更是如此。
幾個重要的消費行業(yè)指數(周線)一路東北,投資者的實際體驗也是只要敢買,就能賺錢,高勝率特征十分明顯。另一方面,以貴州茅臺、海天味業(yè)、恒瑞醫(yī)藥、長春高新為代表的大市值龍頭,PE估值早就處于歷史高分位,低賠率特征同樣明顯。
投資者在選擇消費股時,既然有較高勝率,關鍵就在于盡量提高賠率。一是龍頭調整充分時低吸以提高賠率;二是努力挖掘相對低位消費股補漲。前者尚未出現機會,后者則是資金方向,近期就是低位二線白酒、乳制品的補漲,還有精裝修政策下的家居用品板塊的強勢。
科技股一直都是(5G通信、半導體、軟件服務等)成長股的代表,營業(yè)收入、凈利潤等成長指標增速高,PE、PB估值則一直居高不下。傳統(tǒng)認知里,科技股就是高勝率低賠率的典型,高成長意味強者恒強,勝率高,但估值股價不跌下來就沒有賠率提高機會。
一般而言,科技股投資少有低位補漲機會,都是大家看好標的創(chuàng)新高后繼續(xù)大漲。高估值通過逐年利潤大增予以消化,等估值合理時股價常常處于高位,一旦業(yè)績跟不上預期,就會大跌。
近年來科技股的高勝率屬性在弱化,一是大量新股上市且大部分是科技股,存量科技股的稀缺性逐步降低;二來隨著貿易爭端升級,特別是疫情以來,科技股的全球產業(yè)鏈受到極大沖擊,不確定性增加導致科技股轉為低勝率。同時也應看到,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在新產業(yè)、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中脫穎而出的龍頭品種,往往具有很高的賠率。
實際投資中,與消費股努力追求高賠率不同,科技股的方向在提高勝率,因為能勝出的公司都具備高賠率屬性。這類個股,要么是行業(yè)集中度提高后的細分龍頭,要么具備分支賽道的稀缺性屬性。
科創(chuàng)板個股更值得重視,科技屬性無疑,未盈利即可上市,重要的是賽道優(yōu)勢及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交易層面,創(chuàng)業(yè)板注冊制推出在即,20%漲跌幅帶來的交易活躍,也刺激同樣交易制度的科創(chuàng)板個股成交額的增加。
銀行股PB中位數在0.71,歷史低分位,具備高賠率屬性。估值提高有賴于宏觀經濟周期,交易層面的科技消費輪動也有影響。在線經濟,主要是游戲、云計算、IDC等,中報業(yè)績增長預期確定性高,相對其他科技分支具備更高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