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茹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文章以《海底兩萬里》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為例,就如何處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進行理性的分析,以改進語文教學并提出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
近年來,中央電教館、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等開展了新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教學成果展示和研討,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英語、科學等學科課堂的整合日益顯著,語文課堂也在悄然變化,這不得不讓一線語文教師思考,信息技術是否也能為語文課堂雪中送炭呢?
一、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困境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上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信息技術與英語和數(shù)學的結合,在中央電教館主辦的全國性信息化大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英語和數(shù)學在信息技術整合上已開始深度融合,但是語文在這方面的發(fā)展卻是原地踏步,大部分情況僅限于PPT的使用,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相比之下缺少了教學創(chuàng)新的活力。為了使這一情況有所突破,筆者在語文教研組的幫助下,嘗試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的探索,并開了一次校內公開課。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
在《海底兩萬里》的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深度融合的目標,筆者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熟練操作iPad、H5,增加師生教與學的互動”的內容,教學過程更是從信息技術的角度進行了設計。
1.iPad進課堂使學習個性化
智慧課堂的使用,讓每個學生都能及時地對同學的手抄報進行投票選擇,最后選出的作品是大部分學生所認同的,這一環(huán)節(jié)顯得更有說服力,是課堂直接生成的內容,引起了學生對《海底兩萬里》這一課學習的興趣。每位學生都能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為語文教學營造了一個相對個性化的環(huán)境。
2.同屏技術讓課堂活起來
Airplay同屏讓課堂生成能夠實時地分享,也增強了教師在課堂上評價的及時性,擴大了學生學習成果可分享面。使用過程中可以反映某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作業(yè)進度,課堂上值得探討交流的問題也凸顯出來,比如教學中的“鸚鵡螺號是怎樣的一艘船?”
3.H5制作讓名著薄起來
整本書閱讀,在課上短短的45分鐘難以完成,教師只是針對某一情節(jié)或者某些片段進行賞析閱讀,而H5能夠將圖片、音樂等制作成互動的可視化視頻,將大量的內容壓縮呈現(xiàn)給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視頻可以一直保存著,學生課后也可以自己制作視頻,相互交流,使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課后,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
4.移動端教學改進課堂模式
教師整合課件、多媒體資源在一臺移動端,通過iPad或手機進行課堂教學,這改變了教師局限于講臺與電腦前的傳統(tǒng)模式。移動端教學使得教師在課堂內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更全方位,使得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更加緊湊,教學過程更為高效,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反思
《海底兩萬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也進一步感覺到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目前還處于輔助性的階段,如何真正在語文課堂上整合信息技術,使兩者相互融合,創(chuàng)建出新的語文課堂模式仍需要不斷地努力。目前,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難以進一步發(fā)展主要存在這些問題。
1.教師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理念的更新。學科本位的思想牢牢占據教師的思維,大部分語文教師內心是抗拒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的,他們呼喚純粹的語文課堂。但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教學方式不得不發(fā)生改變,在這種被迫推動的情況下,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的理解不夠,其結果出現(xiàn)了一些表面熱鬧,實際是為技術而技術的語文課堂。
(2)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發(fā)展有限。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學生獲取、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目前教師在信息技術能力上還遠遠達不到學科整合的要求,信息素養(yǎng)普遍不高。
2.語文學科性質特點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能少了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
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語文學科性質的平衡點沒有找準,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傾向。
(1)為技術而技術。在《海底兩萬里》的教學中,筆者全程使用iPad同屏上課,整個教學過程中將學生行為和思維活動集中在兩個問題里展現(xiàn):“鸚鵡螺號是怎樣的一艘船?”這個問題在書中有直接的描寫,通過小組繪畫的形式能直接將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圖畫,這一過程的同屏可以展示學生理解的思維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印象,是一次比較愉悅的嘗試。“尼摩船長是怎樣一個人?”在上課過程中也進行了同屏,但是學生的回答是僅限一個詞語的概括,這樣的問題設計其實請一組學生在黑板上寫也可及時生成,同屏真正的優(yōu)勢在于課堂的生成和師生思維的交互性,這一主要優(yōu)勢作用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并不明顯,這就使得同屏變成了雞肋。如果沒有一定使用的必要,這是不是變成了為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為整合而整合?
(2)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使用iPad智慧課堂進行互動式的網上投票,學生興趣濃厚,但是僅用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整個教學過程中其他地方學生都沒有再次使用,作為語文課堂的輔助工具,對學生來說并沒有貫穿課堂的始終。智慧課堂、iPad、同屏使用,僅僅作為語文教學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輔助,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不是必要的,那么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就沒有意義了,對整堂課促進作用微乎其微,也難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海底兩萬里》這一讀后閱讀指導課使用了最新的教學信息技術,讓學生更便捷地把握課堂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在信息技術使用的過程中,筆者自己事后反思仍有爭議的地方,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比較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案例,研究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成功的案例,筆者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是浸潤式的,是一種“慢”教學,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醞釀、感悟,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這跟信息技術快速的節(jié)奏卻不協(xié)調。基于這樣的原因,語文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不能像其他學科一樣簡單地一概而論,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從而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目前還不具備開發(fā)程序的能力,所以課堂中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難以在軟件上進行改變,只能通過繼續(xù)研究與語文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注重篩選,探索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9(3).
[2]余勝泉,吳娟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萬孝星,項國雄.試論網絡教育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