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州漢墓出土俑類淺析

      2020-06-04 08:50楊筑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6期
      關鍵詞:文化交流

      楊筑

      摘 要:以俑類隨葬的習俗早在殷商時代已經(jīng)存在,漢代逐漸達到高峰。近年來貴州地區(qū)發(fā)掘的漢墓數(shù)量較多,出土俑類也較為豐富,其中不乏一批制作精美的人物俑、動物俑。對這批材料進行梳理,可從側(cè)面了解漢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及貴州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貴州漢墓;俑類;文化交流

      1 貴州地區(qū)漢墓出土俑類

      通過查閱考古發(fā)掘報告,共搜集到23座漢墓出土的75件俑類可供研究,人物俑41件,動物俑32件,鎮(zhèn)墓俑2件。

      1.1 人物俑

      銅質(zhì)人物俑僅6件,集中出土于交樂地區(qū)的幾座漢墓中。M14、M19各出土銅駕車俑1件,雙手前伸呈執(zhí)轡狀;其他銅質(zhì)人物俑4件,均殘,較為完整的M6∶34為一女性立俑。

      陶質(zhì)人物俑共33件,姿態(tài)多樣。立俑數(shù)量最多,共13件,赫章可樂M3,仁懷合馬M2,黔西縣M30、M33,赤水馬鞍山M10、M13均有出土。站立狀,上著長衫,下著長裙,雙手置于胸前。坐俑有赤水馬鞍山M13∶7,著長袍,體略前傾;赫章可樂M3∶9,頭部上昂,左手托腮,右手置于腿上。另外,黔西縣M33還出土一蹲坐俑,左手放于胸前,雙足八字分開。托案俑出自黔西縣M12,其左手托幾案置于肩上,右手下垂。庖廚俑以交樂M19∶22為代表,跽坐,前置一案板,正做宰魚狀。從造型來看,合馬M2所出撫案俑應該也屬此種類型。此外,合馬M2還出了2件持鍤持箕俑,其右手持鏟立于胸前,左手持箕,形象與四川彭山崖墓所出俑非常一致。托案俑、庖廚俑、持鍤俑等反映了墓主生前家中的日常勞動場景。貴州漢墓還出土了一批精致的樂舞俑。交樂M19、赤水萬友號M3各出土舞蹈俑1件,兩者姿態(tài)較為相似,交樂M19∶7左手上舉,右手叉腰,正翩翩起舞。撫琴俑共4件,交樂M6、合馬M2、黔西縣M12、赤水馬鞍山M13各出土1件,均為跽坐,琴置于膝上,雙手做撫琴狀。黔西縣M12所出舞蹈俑,身體跪坐,略微前傾,做側(cè)耳聆聽狀,應為聽樂俑,合馬M2所出俑與其同;所出扶耳俑,右手扶膝,左手上舉,頭微上仰,做說唱姿態(tài),應為說唱俑。交樂M19也搭配出土了一套吹簫、說唱、聽樂俑,三俑跽坐。吹簫俑雙手執(zhí)簫做吹奏狀,高鼻深目,為胡人形象;說唱俑張口吐舌,做大笑狀;聽樂俑左手撫腿,右手捂耳,面露微笑,神情享受。這些搭配出土的樂舞俑構成了生動活潑的樂舞場景,反映了墓主生前豐富的娛樂生活。

      此外,金沙縣漢畫像石墓中還出土了石質(zhì)吹簫俑、執(zhí)丸俑各1件,造型與陶質(zhì)俑基本一致。

      1.2 動物俑

      貴州漢墓出土的動物俑有銅質(zhì)14件、陶質(zhì)17件、石質(zhì)1件。

      銅質(zhì)中有銅馬6件,分別出自清鎮(zhèn)M15,安順跑馬地M28,交樂M6、M14、M19,興仁M8。前兩墓所出尺寸很小,高10~20厘米。而交樂M6∶1、興仁M8∶33均是分鑄而成,通高1米左右,做四肢行走狀,其造型、工藝與四川地區(qū)所出大銅馬十分相似;交樂M14、M19所出雖殘,但根據(jù)現(xiàn)有尺寸推測其原有規(guī)模也應較大。后四件銅馬與銅車共出,出土位置集中在交樂一帶,根據(jù)《后漢書·輿服志》“賈人不得乘馬車”的記載,可以看出墓主人不尋常的身份地位以及該地位置的特殊性。興仁M2和萬友號M1各出土銅雞、銅羊1件。清鎮(zhèn)M1,安順龍灘M29、M31各出土銅鳥1件,從造型來看,應是搖錢樹上脫落的飾件。赫章可樂M3的銅孔雀底部有榫,原應有底座。清鎮(zhèn)M15所出銅兔、銅龜也應是作為其他器物的附件存在。

      陶質(zhì)動物俑多模仿家禽家畜。陶雞數(shù)量最多,共7只,包括公雞4只、母雞1只、子母雞2只。交樂M6∶48、赤水馬鞍山M11∶1以及黔西縣M12所出公雞均做昂首站立,尾長上翹;清鎮(zhèn)M1所出則做低頭覓食狀。陶母雞出自黔西縣M33,昂首俯臥。子母雞出土于交樂M6、赤水馬鞍山M12,母雞蹲臥,背負一小雞。家畜中,交樂M6、清鎮(zhèn)M1、赤水馬鞍山M13各出土陶狗1件,均做站立豎耳吠叫狀,前兩件的頸部還有系帶,表明其家養(yǎng)屬性。根據(jù)造型,黔西縣M12所出鎮(zhèn)墓獸也應為陶狗。陶豬、羊、牛、馬各有1件,前兩者出自黔西縣M12,陶豬通體肥碩,似在覓食,陶羊前腿雙跪,似在休息;交樂M19所出陶牛身體壯碩,四肢粗短,短角,應為黃牛形象;陶馬出自黔西縣M33,僅留一馬頭,抬頭平視。此外,清鎮(zhèn)M1、習水縣崖墓M4還各出土了陶鳥1件。

      石質(zhì)動物俑同樣僅見于金沙縣漢墓,石馬身軀矮肥,腿部粗短,以石俑隨葬可能是當?shù)匾虻刂埔说囊环N做法。

      1.3 鎮(zhèn)墓俑

      黔西縣M30、M33各出陶鎮(zhèn)墓俑1件,呈人形站立,頭頂三個三角,口吐長舌垂至腰間,右手執(zhí)斧放于右胸前,左手執(zhí)蛇頭于口。從造型來看,與同時期川渝地區(qū)所出基本一致。

      2 貴州漢墓出土俑類相關問題探討

      從時間上看,貴州有俑出土的漢墓年代除赫章可樂M3可至東漢早中期以外,其余基本為東漢中晚期,這與臨近的四川地區(qū)的主流趨勢是一致的。究其原因,以俑隨葬作為漢式墓葬的一種習俗,是伴隨著統(tǒng)治階級對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自漢文化核心區(qū)—中原地區(qū),經(jīng)由漢王朝在西南地區(qū)的大本營—巴蜀地區(qū)逐步傳入貴州的。從空間上看,貴州地區(qū)有俑出土的漢墓有四個集中分布區(qū)。

      第一分區(qū)為犍為郡內(nèi),以赤水馬鞍山、萬友號崖墓,習水縣崖墓,合馬漢墓為代表。該地人物俑、動物俑均有出土,多為陶質(zhì)。人物俑有立俑、勞作俑、樂舞俑,動物以雞、狗為主,生活氣息濃厚。從地理位置來看,上述四個地點均位于赤水河沿岸,沿水路下可至于四川境內(nèi),交通便利。當?shù)匮履归_鑿技術、陶俑種類和造型均與川東地區(qū)漢墓的情況十分相似,聯(lián)系到這些墓葬的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銅器極少且等級不高,推測陶俑在此處出現(xiàn)可能是一種民間自發(fā)的傳播行為,通過水路受到川東地區(qū)的直接影響。

      第二分布區(qū)位于牂牁郡北部,今畢節(jié)境內(nèi),以黔西縣M12、M30、M33及金沙縣漢墓為代表。除人物俑、動物俑外,鎮(zhèn)墓俑、石質(zhì)俑類僅在此處出土。黔西漢墓還出土了一批精致的銅器,如銅鏡、銅釜、搖錢樹、五銖錢等,造型與四川甚至是洛陽地區(qū)漢墓所出十分相似。考慮到此處位于牂牁郡下平夷縣內(nèi),臨近四川,所發(fā)現(xiàn)的墓葬等級又相對較高,推測該地為漢文化在貴州境內(nèi)傳播的一個重要地點。

      第三分布區(qū)位于牂牁郡中北部,今安順、清鎮(zhèn)之間,以清鎮(zhèn)和寧谷龍灘、跑馬地漢墓為代表。該地所出俑類均為動物俑,多為銅質(zhì),可能為其他器物上的附件。幾座墓的隨葬品豐富且珍貴,漢式風格濃厚,有的還鑄有“官”字樣,如跑馬地M28∶6。考慮到當?shù)財?shù)量眾多的漢墓以及面積近10萬平方米的漢代遺址和窯址,可知此處應為漢王朝開發(fā)相對集中、較為發(fā)達之地,這些以俑隨葬的墓主人可能為官吏或富家大族。

      第四分布區(qū)位于牂牁郡中部,今興仁一帶,以交樂、興仁漢墓為代表。該地所出俑類最為豪華,銅質(zhì)人物俑、車馬俑僅在此處出現(xiàn),且5座有俑出土的墓葬中以大型銅車馬隨葬的就有4座,頻率很高;陶質(zhì)人物俑的刻畫十分細致,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生前景象。根據(jù)交樂M14所出“巴郡守丞”印可知墓主身份為郡佐,而其他幾座墓從墓室、隨葬品規(guī)模來看,等級也較高,所葬者也應為官吏或官吏家屬。在交樂不大的范圍內(nèi)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多座規(guī)格較高的墓葬,可知此地在漢代也有不同尋常的地位。

      自漢武帝降服夜郎,開西南夷,對其進行管轄,為配合郡縣制的需要,大量漢族官吏、豪民、官賈、士兵、農(nóng)戶等涌入西南地區(qū),隨之而來的是漢文化的傳入以及與當?shù)匚幕娜诤?。分析可見,以俑隨葬的習俗既有隨統(tǒng)治階級的進入直接傳入的,如第二、第三、第四分布區(qū),也有民間自發(fā)、受鄰近地區(qū)影響而發(fā)生的,如第一分布區(qū)。目前所見各式俑類多出現(xiàn)在等級較高的墓葬中,似乎第一種傳播方式在當時占據(jù)主流。但是,不管傳入方式為何種,貴州漢墓所出各類俑造型的一致性很高,與同時期四川地區(qū)的同類器物也很相似,說明當時應有專門的俑類制造業(yè),存在批量生產(chǎn)的可能。

      3 結(jié)語

      貴州漢墓所出俑類材料從側(cè)面反映了漢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及漢文化在此地的傳播。分析可見漢代貴州地區(qū)不乏大的遺址、墓葬,相信伴隨著后續(xù)考古工作的開展,學術界會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面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貴州省考古研究所.貴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2]李飛.貴州興仁縣交樂第十九號漢墓[J].考古,2004(3):51-58+97+100-101+2.

      [3]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貴州興義、興仁漢墓[J].文物,1979(5):20-35+101-102.

      [4]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黔西縣文物管理所.貴州黔西縣漢墓的發(fā)掘[J].考古,2006(8):40-56+104+2.

      [5]貴州省博物館.貴州黔西縣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2(11):42-47.

      [6]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田野考古報告集1993-200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記》
      中德音樂文化交流途徑探究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xù)在線
      薛范:畢生譯配只為中俄文化交流
      旅游景點英語翻譯規(guī)范化研究
      淺析《岳父岳母真難當》中的中國人形象與東西方文化差異
      淺析“半開放”式工作室對版畫教學以及社會文化交流的作用
      光影中的英語教學探究
      TED文化交流類演講的概念功能分析
      TED文化交流類演講的概念功能分析
      东城区| 吉安县| 象州县| 汝阳县| 乃东县| 南和县| 甘洛县| 滕州市| 盘山县| 祁阳县| 太保市| 青浦区| 沙河市| 蒙山县| 察雅县| 阿坝县| 来宾市| 米林县| 彭山县| 赞皇县| 宣化县| 和静县| 临城县| 昆明市| 雷波县| 青州市| 兴国县| 昌吉市| 象州县| 婺源县| 偏关县| 信宜市| 甘孜县| 友谊县| 甘肃省| 五莲县| 鹤峰县| 宜章县| 和顺县| 东丰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