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梅
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程度的提升,文言文的比重仍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文言的備考日益重要。筆者認為,文言復習,要緊緊抓住言、文兩個方面,二者并重,共同推動,整體進步。
言,指文言詞匯含義、用法等語言層面的基本知識。文,指由詞匯組成的文章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情感態(tài)度等。文言文的復習,尤其是教材以外的文言文閱讀,更需要強化言文并舉意識,才能促進文言文復習效率的最大化。
文言文復習,首推歷年高考文言文篇目練習。這些篇目,言文兼具,考題雖然以考查文言知識的形式呈現(xiàn),實際上考查的是學生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先就幾道高考文言文題目談一談全文意識,即上下文語境意識的重要性。
2018年江蘇高考文言文考查袁枚的《重到沭陽圖記》,要求翻譯句子“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句中的“延候”一詞,大部分學生譯為“邀請等候”,句中這個詞當取“迎接”之義。學生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主要是因為缺少對文章的全面把握,也就是文的意識不足。
聯(lián)系上文,上一句說“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袁枚是前一天來到沭陽,住宿在錢接三家。第二天清早,錢接三“夜闌置酒”—天蒙蒙亮時準備出發(fā)。就在這時,“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使者迎接在前,嶧亭迎接在后—“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禮數(shù)周到,情誼動人。下文所寫“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便順理
成章。
這里的“延候”是人物的行為,緊承前文的人物活動,如果學生能夠注意到前文的內(nèi)容,了解人物行為,就能合理推斷后文的人物活動。教師在復習的時候就要帶領(lǐng)學生理清這種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強調(diào)句子依托整篇文章而存在,需要通過全文語境來推斷字詞的含義,從而強化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識。
2017年全國Ⅱ卷考查《后漢書·趙熹傳》,翻譯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其中的“更道它所欲”一句,學生翻譯得五花八門,主要是沒有聯(lián)系上下文,沒有了解說話人的立場造成的。
這句話是皇帝對臨死時的趙王劉良說的話,是對劉良臨終請求的回答,語言簡潔,態(tài)度鮮明,立場確定。先前的瑯邪相李子春“豪猾并兼”,為當?shù)匾话?。趙熹上任,抓住李子春的兩個孫子干了壞事這個由頭,窮追猛打,直到將李子春拘捕拷問,逼得兩個孫子自殺。李子春收監(jiān),京師幾十個權(quán)貴為李子春說情,包括趙王劉良。這一切都沒有影響趙熹懲治李子春。這樣的斗爭形勢下,劉良臨終之際,皇帝來看望他,“問所欲言”,即詢問趙王的臨終遺言,這時,劉良說:“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不管是為了和趙熹斗到底,還是和李子春交情太過深厚,總之,在臨終之際,劉良還是堅持為李子春說情,這便是皇帝說“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這句話的情境。聽了皇帝的話,劉良是“無復言”,不再說話了,這是交流結(jié)果。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確定,皇帝拒絕了劉良的要求。那么,逐字逐句推斷,皇帝說“吏奉法”,是說趙熹是奉法辦事,“律不可枉也”是說律法不能違背,“更道它所欲”是讓劉良再說說其他想要的吧。短短一句話,包含了三個層次:肯定了趙熹的做法,申明了辦案的原則,向劉良表明了態(tài)度。
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信息量大,是本文的重要語句??疾檫@個句子的翻譯,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理解人物的語言,需要借助上下文確定說話人的態(tài)度立場,從而推斷句意詞義。
2018全國II卷考查《后漢書·王渙傳》,翻譯“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句中,“薦”是“祭奠”的意思,比較生僻,但是根據(jù)上文交代的王渙病卒的信息,可以推斷出來。整句話“每食輒弦歌而薦之”的意思就有些讓人費解了,理解句中“弦歌”的含義是關(guān)鍵?!跋腋琛钡某R娏x項有四種:1.依琴瑟而詠歌。2.指禮樂教化。3.為出任邑令之典。4.指學習誦讀。上文說到“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百姓追念王渙的恩德,為王渙在安陽亭西修建了祠堂,“食時”,指吃飯的時候,整句話是說百姓每到吃飯的時候就去祠堂“弦歌而薦之”。那么,結(jié)合語境可以推斷句意為,伴著禮樂祭奠王渙。百姓如此感念王渙,是因為王渙在任時講求政治教化,不像其他官吏一樣欺凌百姓,是真正的父母官。百姓對他感恩戴德,也就可以理解了。從全文來看,百姓這樣的舉動從側(cè)面凸顯了王渙的為官品德。
這道題目,提醒我們推斷人物行為需要聯(lián)系上文,探究人物行為的前因后果。
2018年的上海卷考查《周鼎傳》,更加凸顯把握語境的重要意義。原文部分語段及考題摘錄如下:
(周鼎)以左布政使調(diào)巡嘉湖,湖地劇難治,又多勢家豪仆,飛舸肆掠,略無所忌。公一日過烏鎮(zhèn),見擁噪千人,號泣震遠邇。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兩奴及舟械至奴猶稱相國從者意不下。公弗顧,益盡法懲之,民距躍稱快。自是豪強屏息,終公之任,無敢暴掠為非。
語段畫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
A.立捕兩奴/及舟械至奴/猶稱相國/從者意不下
B.立捕兩奴及舟/械至/奴猶稱相國/從者意不下
C.立捕兩奴/及舟械至/奴猶稱相國從者/意不下
D.立捕兩奴及舟/械至奴/猶稱相國從者/意不下
本段開頭“(周鼎)以左布政使調(diào)巡嘉湖,湖地劇難治,又多勢家豪仆,飛舸肆掠,略無所忌”,交待了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周鼎來管理嘉湖,此地有很多有權(quán)勢的人家,有仗勢橫行的奴仆,在嘉湖之上駕船肆意劫掠,毫無顧忌。一天,周鼎巡視到烏鎮(zhèn)的時候,看到眾人喧鬧。問了才知道,是朱家的奴仆搶人。對應(yīng)前文的介紹。周鼎當機立斷,“立捕兩奴及舟”:立即把兩個仆人抓到船上。如前所述,這奴仆正是仗勢欺人,毫無顧忌;“械至”,懲治的器械到了;“奴猶稱相國”,奴仆還說自己是相國的人;“從者意不下”,指周鼎的隨從拿不定主意,“下”,意為決定。這里的“從者意不下”與下文的“公弗顧,益盡法懲之”形成鮮明對照:隨從的猶豫,是一般人的考慮,普通人的思量;周鼎的不管不顧,是對法律和正義的堅守。這樣才會有下文說到的“自是豪強屏息,終公之任,無敢暴掠為非”的良好治理結(jié)果。依此推斷,正確的斷句當為B項。短短的一句話,交代了緊湊的情節(jié),渲染了緊張的氣氛,扣人心弦。
要準確理解這句話,需要抓住情節(jié)緊湊的特點,依據(jù)上下文判斷事件中復雜的矛盾關(guān)系。
上面幾道例題所說到的人物前后聯(lián)系的行為活動、說話人的立場、人物行為活動的前因后果、事件中復雜的矛盾關(guān)系等,都是由上下文語境交代的,是準確判斷句意的重要因素。每篇文章里都有不同的語境信息,要做到準確把握,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文言文閱讀中不斷強化語境意識,在重視文言文知識的基礎(chǔ)上做到言文并舉。
言,作為行文工具,是孤立的文言文知識。文,則是有嚴密的內(nèi)在邏輯的整篇文言。高考考查的文言文名篇都有規(guī)范的言和富有特色的文,是很好的考試材料,更是優(yōu)秀的文言文閱讀材料。所以,我們強調(diào)言文并舉,以發(fā)揮高考文言文篇目的最大效益。
重視言,強調(diào)識記文言知識、積累文學文化常識。重視文,強調(diào)欣賞精美語段,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認識文中所記人物形象,領(lǐng)悟文學之美等等。這種領(lǐng)悟需要通過思考獲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質(zhì)疑、思考的習慣,從而獲得領(lǐng)悟。比如以上幾篇例文,我們可以帶著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袁枚《重到沭陽圖記》一文,記自己年老重回沭陽,受到昔日任下百姓的接待的經(jīng)過。全文看來,袁枚到了沭陽受到了怎樣的接待?這次重游,袁枚心情怎樣?為什么會這樣呢?《后漢書·趙熹傳》中,趙熹憑什么能夠扳倒李子春?《后漢書·王渙傳》中的王渙,百姓對他的愛戴是否過分?《周鼎傳》中,周鼎文臣出身,惡霸為什么會忌憚他?……
教材以外,教師還可以推薦課外的文言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這類文章,建議以泛讀為主,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形成較強的文言文語感,提升文言文閱讀素養(yǎng)。
在高考文言文復習中,要讓學生緊緊抓住言的基礎(chǔ),努力爭取文的收獲,言文并舉,相信在高考文言文中定能應(yīng)對自如,穩(wěn)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