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當前高校古箏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情感表達能力較差、不夠重視基本功訓練以及對古箏學習興趣不高等方面。教師要不斷革新思維、創(chuàng)新方法,立足于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與古箏教學的需求制定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案。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高校古箏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要在教學工作中大力推動素質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收獲成長,始終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核心任務。而古箏作為中國民族樂器的主要代表,在琴弦與律動中都透露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是對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必經之路。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古箏本身與作品中的文化要素。比如,音樂作品中的歷史故事、人文故事、文化典故等。通過文化的有效滲透,來加強古箏學習的背景渲染,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例如,在教師教學某一首古箏作品前,可以首先對作品的創(chuàng)造展開講解。包括作品創(chuàng)作的人、創(chuàng)作的時代、以及創(chuàng)作的內涵等。此外,教師還能以作品創(chuàng)作為出發(fā)點,延伸出傳統(tǒng)文化的更多內容。古箏在中國歷史上歷經久遠,可以說古箏是中國音樂發(fā)展的見證者。中國古代的一些文人也熱衷于通過古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而這些情感與情懷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被繼承、被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典故。好比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情,就被后人形容知己難尋的友誼。教師通過這些典故,即幫助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普及了基礎的古箏知識。同時,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古箏的結合,也更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古箏學習的認同感,進而通過古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通常情況下認為高校古箏教學的核心目的,仍是提高學生的古箏演奏質量。學生通過古箏學習以及古箏演奏,能夠準確地將古箏作品所傳達的內涵與情感表現(xiàn)出來,保證古箏演奏的實際效果。對此,基于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古箏作品的情感與文化底蘊。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自己演奏,還是教師指導演奏,都要有效地掌握古箏技巧,實現(xiàn)技巧與情感的協(xié)調,讓學生在情感中更好地收獲作品的靈魂。但是從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情感教學展開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前就做好教學準備,針對古箏作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及情感理解方法,使教學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例如,在教學《梁?!愤@首古箏作品時,《梁?!纷鳛橹袊诺湟魳返拇碜髦唬ㄟ^動人的旋律講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反映了封建時代官僚主義對女性的壓迫以及人們對自由和美好愛情的向往。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一段《梁?!返囊魳?。然后在音樂播放過后,問一問學生的感受。這個過程,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的回答,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為更有效地達到效果,教師還可以播放一段有關《梁?!返挠耙曌髌菲?,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當建立了充分的情感共鳴后,教師在展開教學講解。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法,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古箏彈奏的技巧,也讓學生了解了作品情感的表達,更好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前文中曾談到古箏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聯(lián),甚至從某種意義來說,古箏更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傳承工具。但是在互聯(lián)網不斷發(fā)展的當下,學生通過網絡能夠接觸到大量國風內容。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的強大,以及強大同時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但是當這樣一種思維融入古箏學習時,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學生學習古箏的初衷夾雜了太多臆想。學生對古箏的認識是建立在自己的美好愿景上的,但是這個愿景里更多反應的是學習的成果,而非辛苦的過程。同時,傳統(tǒng)的古箏教學仍在使用大量練習的方式,學習體驗難免枯燥、乏味,加之過程與學生想象的不同,便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此,基于這一現(xiàn)狀,教師要加速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教學中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投入到日常學習中,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情感變化與學習變化,使古箏教學能夠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賞析《楓橋夜泊》這首古箏作品時,教師首先要減少自己思維對學生理解的干預。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分組談論,針對作品賞析這一要求,讓學生們述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在思維與觀念的碰撞中,不斷磨練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建立全面、辯證的古箏思維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與感知能力。
基本功一詞對于任何一個在自己所屬行業(yè)以及取得成就的人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基本功是一個人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同樣,在學生的古箏學習中,也要始終將基本功放在首位。但是,從實際教學觀察來看,基本功學習雖然重要,其過程卻仍逃避不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很多學生也往往不愿將時間投入于基本功學習中,因此在實際演奏中往往呈現(xiàn)不出理想的效果。長此以往,一方面是基本功訓練的枯燥,另一方面是彈奏成果的不理想。在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也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影響教學展開的效果。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不斷完善基本功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對基本功的認識程度,同時增添教學中的趣味性元素,讓教學能夠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前文中也曾談到,古箏教學并非簡單的樂器教學,或是音樂賞析。而是一種融入了音樂意境與音樂情感的氛圍教學。對此,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古箏學習的要領,以及更高效地攻克學生學習中的難題。教師要善用情景教學,營造出準確的音樂形象和與音樂意境。那么,基于這一要求,教師要尤其注重情景創(chuàng)建與古箏形象的契合度,避免不適合的情景出現(xiàn)在課堂上。
例如,在教學《臨安遺恨》這節(jié)課時。該首古箏作品,主要講述了大將軍岳飛的故事,那么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一段有關大將軍岳飛的片段。通過視頻更為直觀的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大將軍岳飛的愛國情懷,從而聯(lián)系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前文中曾談到了古箏教學要關注學生情感,也以《梁?!愤M行了舉例。二者的教學目的與方法有著很大的相似處,但若從細節(jié)來看,仍存在著很大不同。情感教學意在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情感,并通過自身彈奏,準確地呈現(xiàn)出作品的靈魂。而情景教學更多是建立在情感教學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主觀情緒。它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某一首作品上,而是貫穿了整個古箏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的過程。同時,有效的情景教學除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古箏能力外,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臨安遺恨》為例,通過大將軍岳飛的故事,便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愛國情懷,并讓學生借助于古箏來進行抒發(fā)。是學生將自我通過古箏對外表達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古箏與學生內心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同時,在古箏作品中存在著很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其中不乏學生成長中必要的價值觀構建。那么,通過這些情景的構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也促進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品行,為學生的日后發(fā)展打下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高校古箏創(chuàng)新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深度挖掘作品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作品背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注重音樂情感與學生情感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古箏彈奏中的情感輸出、轉變教學思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基本功訓練,強調積累與練習的重要性以及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我表達,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等一系列方法來達到目的。本文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針對我國當前高校古箏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辦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的古箏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同時借助古箏有效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出古箏在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的橋梁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魯琴:《高校古箏教學的創(chuàng)新對策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第5期,第227-228頁。
[2]楊陽:《高校古箏教學創(chuàng)新途徑與實踐意義論述》,《北方音樂》,2017第37期,第203頁。
[3]劉喜:《試論高校古箏教學存在困境與應對》,《北方音樂》,2018年第11期,第167頁。
王藝璇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