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洋彬
在關(guān)于包公(包拯)的影視作品中,最吸引入的地方之一是包公與權(quán)臣顯貴的故事沖突。包公的地位與權(quán)臣顯貴相比天差地別,但他有三大權(quán)力道具:尚方寶劍、三口鍘刀、丹書鐵券。而事實上,尚方寶劍直到明朝萬歷年間才出現(xiàn),三口鍘刀更是從未出現(xiàn)在歷史上,且鍘刀也從未在古代成為行刑工具。至于丹書鐵券,它在兩宋初年曇花一現(xiàn)后,直到明朝時才成為常制。因此包公也不可能擁有丹書鐵券。
那么宋朝法官在面對權(quán)貴罪犯時又該怎么處理呢?
宋太宗時期,許王趙元僖擔任開封府尹,犯錯被御史中丞彈劾。許王向太宗求情,太宗當即大吼:“朕若有過,臣下尚加糾摘;汝為開封府尹,可不奉法邪?”可見,在宋朝的司法制度面前,法官只需要憑借律法,就可將犯罪的權(quán)貴們繩之以法。
在包公審案的整個過程中,訴訟雙方被帶上公堂之后,需要一直跪在堂下。但其實,在宋代,除了特別情況之外,訴訟雙方根本不用下跪,只需站立即可。朱熹當?shù)胤焦贂r,也曾說道:“具說有實負屈緊急事件之人,仰于此牌下跛立。”“跛立”的意思是踮起腳后跟而立,可見百姓到官府告狀也不用下跪。跪著受審的制度直到元朝時才確立,之后元朗清三朝逐漸將“跪”列為訴訟人的標準動作。唯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才不用在公堂下跪。
另外,文藝作品中關(guān)于包公大義滅親的情節(jié),也忽略了法律程序上的程序正義。宋代司法特別講究親嫌回避,并設(shè)置了嚴格的回避制度。宋朝法院在處理案件之前,都會先核定有無需要回避的執(zhí)法人員。所有跟訴訟雙方有親戚、師生、上下級、仇怨等關(guān)系的人,都必須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