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使各地產生不同的文化特點,其語言中聲母、韻母和聲調彰顯著獨自的特點。東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樣,相對單一和獨立,本文將通過分析東北方言的特點和在東北民歌中的應用,從而進一步挖掘蘊含在東北民歌中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東北方言 聲母 韻母 聲調 民歌文化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方言的形成由來已久,遠在周代就有“殊方異語”之說。世界上各民族的語言都有其各種分支,尤其我國語言的分支更多。我國作為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語言的豐富使得各民族文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方言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的區(qū)域內相互交流,形成了區(qū)域語言的特色化標志之一。方言作為劃分民歌分布區(qū)的重要背景依據之一,往往地方方言越“純”,民歌的特點越鮮明。東北方言作為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北民歌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過程中被充分運用,十分鮮明和形象地表達了東北地區(qū)的民歌作品特征。
一、東北方言的特點
關于漢族方言區(qū)的劃分,我國語言學家想法不一,主要體現為章炳麟分成九個語言區(qū)域,黎錦熙分成十二個音系,王力分成五大音系。但現代語言學家們多數比較傾向于將漢族方言分為七大區(qū),即:北方話區(qū)、吳語區(qū)、閩語區(qū)、粵語區(qū)、客家話區(qū)、湘語區(qū)、贛語區(qū)。其中北方話區(qū)中又分四個次方言區(qū):即北方方言區(qū)、西北方言區(qū)、西南方言區(qū)和江淮方言區(qū)。其中東北方言隸屬于北方方言區(qū)。
東北方言的形成跟當地各民族語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東北方言又深受俄、日、韓等周邊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自明代以來,大量山東、河北、山西的漢人流入遼南;清代以來,山東、河北的人口移入關東;以至于現在的東北大多數人往上三代追本溯源,大多是來自山東、河北的。除此之外,又因黑龍江毗鄰俄羅斯,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得東北方言也保存了俄語中的一部分詞匯。因黑龍江遠離中原腹地,位于東北邊陲,又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如滿族、鄂溫克族、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等,東北方言還存在吸收外來詞語的現象,融入了滿族等少數民族、日語及俄語的詞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語言方面交流頻繁,使得東北方言中融入了一定的滿族少數民族的詞匯,從而豐富了東北方言的詞匯系統(tǒng)。東北方言和現代漢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在詞匯上相對更加豐富多彩。但東北語言中平直并伴有一定的波瀾,腔調較為詼諧、幽默,在聲母、韻母、聲調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 東北方言在民歌中的應用
1.歌者改變聲調體現方言文化
東北方言中有四個調,分別為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和去聲[四聲]。從平仄角度分,一聲和二聲為平,三聲和四聲為仄,其中平又分陰平和陽平。東北方言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相比較,他們的聲調區(qū)別不明顯,較為平淡含混,缺乏起伏,缺少抑揚頓挫,而且不分平仄的現象較為普遍。如作品《正對花》中“?。ǖ脙海┟妹妙^上一心要戴花”里的“要”字,普通話里本是去聲,在東北方言中,被唱成陽平“yáo”。作品《反對花》中“七不隆咚一呀嗨”中“隆”字,普通話里本是陽平,被唱成上聲“l(fā)ǒng”;還有“一(呀)一對蓮花”中“蓮”字,普通話里本是陽平,被唱成去聲“l(fā)iàn”。作品《回娘家》中“打開箱子柜兒(呀),拿出來,新上衣兒,褲子本是滌綸的兒,沒有掛灰兒,沒人沾泥兒”中“褲、掛”字,普通話里本是去聲,分別被唱成陽平的“kú、guá”;其中“新、沾”字,普通話里本是陰平,分別被唱成上聲的“xín、zhán”;還有“娶你那年我又新買的(呀),這回我穿上試試,還是那么正合身兒”中的“娶、買”字,普通話里本是上聲,分別被唱成陽平的“qú、mái”; 其中“年、合”,普通話里本是陽平,分別被唱成了“niān、hè”; 其中“正” 普通話里本是去聲,被唱成上聲“zhěng”。
2.歌者改變韻母體現方言文化
東北民歌演唱存在通過改變韻母來體現地域文化。如作品《回娘家》“娶你那年我又新買的(呀),這回我穿上試試,還是那么正合身兒“中”、“這”字在普通話里本屬于十三轍中的坡梭轍(韻母為o、uo、e)的“zhè”,但在東北方言中常被改成灰堆轍(韻母為ei、uei、ui),發(fā)成“zhèi”;其中的“那”字在普通話里本屬于十三轍中的發(fā)花轍(韻母為a、ia、ua)的“nà”,被唱成灰堆轍“nèi”。作品《串門》中旁白部分“她還說呢”其中的“呢”字,在普通話里屬于十三轍中的坡梭轍,本來是一個開口呼元音e構成的單元音韻母,口型始終保持不變,舌位不動的“ne”,在東北方言中,常被唱成灰堆轍,由元音ei構成的前響復韻母,發(fā)音時口腔肌肉相對緊張,開頭元音【e】清晰,舌頭抵下齒背,舌面前部隆起頂住硬腭,然后向【i】音上往前方滑動,【i】只是舌位移動的方向,發(fā)音時含混些即可,發(fā)成“niē”音;旁白里“得啦”中“啦”字,在普通話里屬于十三轍中的發(fā)花轍“l(fā)a”,被唱成灰堆轍“l(fā)ēi”;旁白里“一見到那小玉蘭,他就沒有詞兒了”中的“了”本屬于十三轍中的坡梭轍“l(fā)e”,在東北方言中,被唱成發(fā)花轍,從前高元音i開始,舌位向央低元音a至結束,中間的介母i發(fā)音較短,之后的元音a發(fā)音響亮而且時值較長,發(fā)成“l(fā)iā”音。
3.歌者改變聲母體現方言文化
東北民歌演唱同樣存在通過改變聲母來體現地域文化。在說唱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將翹舌音sh、ch、zh,讀成平舌音s、c、z;有時也會將平舌音s、c、z,讀成翹舌音sh、ch、zh。在新時代創(chuàng)作的東北特色的聲樂作品中,吸收了東北小調的味道和精髓,如《大遼河》、《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過河》、《家在東北》。其中雪村2001年出版發(fā)行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因為歌曲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風趣幽默的語言特色,當年紅遍了大江南北。作品中“俺們那旮都是東北人,俺們這旮特產高麗參,俺們這旮豬肉燉粉條,俺們那這旮都是活雷鋒,俺們這旮還有這種人,撞了人家哪能不救人,俺們這旮身上有正根,那個人他不是東北人,翠花,上酸菜!”其中“高麗參”的“參”字,在普通話中本是舌尖翹起,接近硬腭而發(fā)出的舌尖后音,即翹舌音shēn,在此處被唱成“sēn”,上下齒輕輕咬合,從而發(fā)出舌尖前音s。這種把翹舌音,讀成平舌音的,還有“豬肉”的“豬”字被唱成“zū”,“都是”的“是”字被唱成“sì”。在東北方言中,有時也會將原本的平舌音,誤讀成翹舌音。如“翠花”的“翠”字被唱成“chuì”,“酸菜”的“酸”字被唱成“shuān”、其中的“菜”字被唱成“chài”。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中“俺們那旮都是東北人”,其中的“人”字,在普通話中,聲母部分本是由舌尖翹起接近硬腭前部,通過氣流振動聲帶,從窄縫中摩擦而發(fā)出的后濁擦音r構成的“rén”,被唱成口型扁平,牙齒對齊,舌尖接觸下齒背,舌面前部稍稍隆起,由聲音相對來說較為輕快些的y而構成的“yín”。“俺們這旮豬肉燉粉條”中的“肉”字,普通話里本應是“ròu”,卻被唱成“yòu”。
4.創(chuàng)作運用方言表達地域特有的含義
東北方言中有的詞語很難找到來歷和出處,方言所表達的含義只有東北人明白和熟悉,其他區(qū)域很難理解。如作品《串門》中“干啥去”的“干啥”字,普通話里本是讀“gàn shá”,被唱成了“gàn há”,表示你要去做什么啊的意思。作品《小看戲》中“女婿把她攙,大伙趕車一溜煙”中“一溜煙”,形容大家伙急于趕去看戲,而快速趕車前往。營口民歌《賣餃子》中“梳洗打扮去趕集兒(?。?,捎代賣餃子兒”中“捎代”指的是梳洗打扮之后,去到市場上趕集,額外帶著賣些餃子?!缎“菽辍分小肮脿旈L的俊(哪)”中“俊”指的是姑爺長的精神帥氣。作品《放風箏》中“小妹妹放的是蜈蚣(?。?,稀里嘩啦九蓮燈”中“稀里嘩啦”是象聲詞,形容九蓮燈制作工藝的復雜,發(fā)出這種響聲。作品《生產忙》中“二流子把活兒干(哪),一心為生產”中“二流子”指的是社會上的游手好閑、好吃懶做、愛說胡話、沒有正事的人。在歌曲中把它變成褒義的詞語,表示大家都積極參與搞生產,干農活,創(chuàng)建設的環(huán)境中。作品《瞧情郎》中“情郎哥捎來信,讓我去瞧瞧他(呀),倒叫我(呀)沒有啥拿(呀哎嗨哎哎哎呀)”中“瞧瞧”表示女子因情郎哥的邀請,要去探望情郎哥的情景;其中“啥”表示“什么”的意思,女子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地不知道該拿什么東西合適;“一不小心就摔了一個哧溜滑(呀),兩只手兒一扎撒(呀哎嗨哎哎哎呀)”中“哧溜滑”表示雨天路滑,不小心滑倒了;“一扎撒”指的是,因滑倒而無法顧忌手中的禮物,兩手全松開了。作品《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里“俺們那旮都是東北人,俺們這旮特產高麗參”中的“俺們”、“那旮”和“這旮”指的是我們、那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意思,句意要表達的是我們那個地方都是東北人,我們這個地方特產是高麗參。
結語
東北民歌保持著流暢通俗性的旋律,內涵豐富的規(guī)整性結構,其傳播和交流,適應地域的唱腔、唱詞、襯詞及方言特色;東北方言在民歌中的大量運用,使地域聲樂藝術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彰顯出地域風格、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土人情,語言特點的密切關系;呈現出東北民歌中活、浪、俏、逗等風格特點,這種具有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民歌,展示了東北人直率、豪放、純樸的性格,使聽眾充分感受到東北民歌中樸實、爽朗、明快、粗曠的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