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陸九淵,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人,晚年任湖北荊門知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同時,他還是一位讀書的絕頂高手,且他對讀書的認識也非常深刻。在讀書方法上,陸九淵主張“涵泳”。我們從他的《讀書》一詩中可以窺見一斑。
讀書
[宋]陸九淵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讀書》出自《陸九淵集》卷三十四《語錄上》,意思是讀書最忌諱急于求成,若能細細琢磨,必有無窮的興味;對于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暫且放在一邊,但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要抓緊思考。這四句詩,言短意長,一語中的,表達了陸九淵對讀書最基本的看法,確實是深知讀書三昧的智者之言。
陸九淵認為讀書要心靜、從容?!蹲x書》的第一句“讀書切戒在慌忙”,表明了讀書的前提條件是要心閑氣靜,從容不迫,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騖遠。因為好高騖遠則容易急于求成,浮于表面,導致功利性讀書。
如果說心靜和從容是讀書的前提,那么《讀書》的第二句“涵泳工夫興味長”中的“涵泳”就是讀書的方法?!昂尽币辉~,古已有之,本義是潛游,本義引申為浸潤、沉浸之意。取其比喻義,“涵泳”便有仔細讀書、深入領會之意。與陸九淵同時代的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所謂‘涵泳者,只是仔細讀書之異名?!薄昂尽弊鳛橐环N重要的讀書方法,歷來為眾多大家所肯定。無論是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中“詩字少意多,尤可涵泳”,還是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中“熟讀涵泳之,令其漸漬汪洋”,抑或是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熟繹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都對涵泳讀書法予以認可。清朝曾國藩對涵泳讀書法作了生動形象的說明,他在《曾國藩家書》中說:“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痹鴩押咀x書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花,清水灌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只有全身心投入地仔細讀、認真思、細細品,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也才能真正做到能讀書、會讀書、讀懂書。
其實,陸九淵提倡的涵泳讀書法,與他倡導的心學主張“發(fā)明本心”一脈相承。他主張選擇那些對自己切身有用的內容仔細去讀,以此來挖掘和體會書中蘊含的意旨,他稱此為“最以精然為貴”。這種以“義理”為先的讀書思想,陸九淵自稱為“學得其本”“學知其本”。他認為讀書就是要使書為人服務、為人所用,而不是讓人變成書的奴隸。這樣看來,陸九淵倡導的涵泳讀書法確有獨特之處。
陸九淵認為“未曉不妨權放過”是讀書的有效策略之一。從傳統(tǒng)的學究式的讀書方法來看,陸九淵《讀書》的第三句提倡的“未曉不妨權放過”的這種“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似乎有違治學精神,但仔細想來,靜心讀書,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效率就會提高很多。不拘泥于字斟句酌,就不會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發(fā)生。正如陸九淵批評朱熹“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句句而論,字字而議”的讀書方法,認為這樣讀書支離破碎了書中蘊藏的天理,反而使人難以掌握。陸九淵的“未曉不妨權放過”與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主張一致。陶淵明在他的自傳性短文《五柳先生傳》中寫道:“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碧諟Y明也主張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工夫,應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領會文章的精髓。此種讀書方法,體現(xiàn)了一種愛讀書又善讀書的能力。
“切身須要急思量”是讀書的又一重要策略?!蹲x書》的第四句“切身須要急思量”提出對于切合自己實際、對自己有用、和自己的觀點碰撞出火花的觀念,必須“急思量”,并及時記錄整理,不能再“放過”?!凹彼剂俊笔墙涍^“涵泳”讀書、思考后,迅速形成自己的結論,體現(xiàn)出學以致用的思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這個道理在當今這個發(fā)展飛快的信息化時代同樣適用。讀書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了解這個世界。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推動建設學習大國”“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戒慌忙”“權放過”“細思量”之間的關系,學會涵泳讀書法。陸九淵倡導的涵泳讀書法,在全民閱讀蔚然成風的今天,仍有其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湖北省鐘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