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斌
平和多山,上千米的山峰就有31座。最有名的是靈通山,火山地質(zhì)公園,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因為有“南方的懸空寺”靈通巖而成名已久,黃道周也曾登臨留墨。最高的是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如今茶香滿山,不久也將櫻花滿園。這兩座山的風景不在山頂,靈通山則是懸崖峭壁,不易攀登,我心有所想,卻都沒能爬上山頂。我真正登頂?shù)氖瞧胶偷牡诙叻?,平和與永定的界山仙洞山,海拔也超過1500米了。山頂上有座石壘的小廟,香火很旺,但屬于永定。平和還有一座待開發(fā)的太極峰,山本身平常,是山上星羅棋布的奇石讓它身價倍增。去看那些造型各異,各有奇趣的石頭,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路,尤其是到“閩南之根”巨石的后半程,要手腳并用,溜走并舉才行。我去過三趟,最后一趟是早上7點從城里出發(fā),晚上7點才回到城里。到開始步行的半山,單趟車程不用一個小時,其他的時間一半多在路上。行行攝攝,也樂在其中。
這些山,林語堂都沒去過。他愛山,看山,也常常登山。但那都只是坂仔的山。他十歲離開出生地坂仔鄉(xiāng),如今的坂仔鎮(zhèn),坐船沿著花山溪到漳州,再到廈門求學(xué),之后只是在假期回家省親度假,他的故鄉(xiāng)登山運動只能在坂仔周邊。坂仔那些山都很普通,除了十尖山巍峨挺拔,其他的山在福建,在平和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這并不影響林語堂對故鄉(xiāng)青山的熱愛和思念。就像人們不會因為母親的美不美而減少幾分對母親的依戀?!叭绻矣幸恍┙∪挠^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坂仔的青山已經(jīng)深入到林語堂的血液之中,造就了他的高地人生觀。
故鄉(xiāng)的群山曾帶給童年的林語堂無盡的遐想。坂仔花山溪畔的林語堂故居,遙對著坂仔的最高峰十尖山。林語堂出生的房間里,有一扇向北的小窗,林語堂小時候常常爬出窗戶,騎在比窗戶略矮一些的屋脊之上。在那里,可以遠眺十尖山,也可以近看花溪水。他說:“我常常站著遙望那些山坡灰藍色的變幻,及白云在山頂上奇怪的,任意的漫游,感到迷惑和驚奇。它使人輕忽矮山及一切人為的、虛假的、渺小的東西。這些高山早就成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使我富足,心里產(chǎn)生力量與獨立感,沒有人可以從我身上帶走它們?!痹谧詡黧w小說《賴柏英》中,林語堂更是借主角之口說明了這些山對他的世界觀起著怎樣的作用:“你若生在山里,山就會改變你的看法,山就好像進入你的血液一樣……山的力量巨大得不可抵抗?!?/p>
年少的時候,山,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我也是山里長大的孩子,那兒的山要比林語堂家鄉(xiāng)的山來得更近村莊。少年時期,也很喜歡看山??瓷綅乖谶h山里飛舞,看白云在天空里演戲,看著看著就發(fā)呆了,想山那邊有什么?奶奶說:層層山后有人家。日暮的時候,我又想,他們什么樣?在干什么?長大了,去過的地方多了,我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太陽底下沒新鮮事,山那邊的人和我們一樣,一個鼻子,兩個眼。但只要看不到,我還是會想,視線的盡頭,在哪里?山那邊,有什么?日出的時候,想到東邊的山峰看日出;日落的時候,想到西邊的山峰看日落。每天的日出日落都不一樣。20世紀70年代不能在農(nóng)田里建房子,能建房子的土地非常稀缺,父親只好在半山腰里建了一棟房子。那房子的位置比原來的村子高有一百多米吧,很適合于遠眺。暑假的時候,我有時一個星期都不下山,常常坐在屋前,看書,看山,聽風,聽雨??带B,天空越飛越高??丛?,把天空還給了眼睛。
對于山里的人而言,山不是用來看的。山,是山里人討吃的地方。林語堂是牧師的孩子,不用干山里孩子的活,比如到山里砍柴,摟草,摘蘑菇,收地瓜等等。干這些活,要走很多山路,很辛苦。我去外婆家,要走三四十里地的山路,去奶奶的娘家,也要走15里地的山路,都要翻過一座上千米的大山。那時,真恨山太高,路太陡。林語堂的祖籍地在漳州近郊的天寶五里沙,那時從平和到天寶,走的是水路,山,只是兩旁的風景。
但山也是山里孩子的啟蒙課堂,游戲天堂。四月,正是紅杜鵑盛開的季節(jié),記得小時候,常常清早就到附近的山上采杜鵑花,把花蕊拔掉,鮮嫩的紅葉有淡淡的甜味和花香。一年假期,朋友一早就帶我去近山采松針,上面包裹有蜂蜜的松針。將松針放進嘴里舔,很甜,伴著松針的清香,很是美味。這些,都是現(xiàn)在城里的孩子不可能有的最生態(tài)的記憶和美食。我想,調(diào)皮的林語堂小時候也會干這些事吧。
長大以后,假期回家,采蜜的事干得少了,更多是沒有目的登山。繞著老家后面的山脊走,是最經(jīng)常的事。有一年正月初一,還帶著兩個妹妹從老房子的后山出發(fā),沿著山脊,走了三四座山脊,就從采過松針的山谷下山回家。有一年春假,正月初三吧,村子被大霧彌漫,突然就想登高看看霧海,于是就帶著外甥們開車直上白云嶺。待我們在七彎八拐的盤山公路上穿出迷霧,站在到另幾個高山村的山口,只見自己所在的大村子和附近所在的地方,以及那些較矮一些的群山都被大霧淹沒。放眼望去,霧海茫茫,遠山如島。霧海不像云海那樣波濤洶涌,起伏不平,有一種平和、寧靜的壯美。
登高的誘惑,是巨大的??瓷讲蝗绲巧剑鐾蝗绺╊?,這是誘惑之下的必然。《圣經(jīng)》說:“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鄙嚼镩L大的孩子,那腳天然善于登山。山壓服一切,大山使你謙卑。但登高的誘惑,眺望更遠的遠山的誘惑,讓我們忘卻了登山的艱辛。山高人為峰之后,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群山?jīng)坝砍刹?。主席在橘子洲頭,指點江山。山里的孩子,在山巔想望山外。
站在山上,尤其是在山頂上,看山下的村莊和人們,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雖說還沒有達到神的高度,卻也已經(jīng)和凡塵有了一段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高度拓展視野。平時感覺雜亂的村莊因為遠了,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在高山面前,在山的腳下,也就是自己的腳下,人,多么渺小。辛辛苦苦的人們,如螞蟻一樣來來往往。一種看戲的感覺,一種悲憫的情懷,一種四顧蒼茫的孤獨,油然而生。說蕓蕓眾生的時候,潛意識里你的位置就在高處。這,也許就是林語堂所說的高地人生觀吧。如今的城里,高樓林立,人很孤獨,也很卑微,很飄忽。只有山,才能給人以安全感、責任感和向上的引領(lǐng)。
長大以后,登過很多名山大川,廬山的云霧,黃山的煙雨,華山的險峻,泰山的一路文化大餐,新疆天池的西天傳說,長白山天池的冰天雪地鳥飛絕,這些都用腳丈量過。但那些山,更像大美人,少了一些親切。就像林語堂念念不忘的是坂仔的山一樣,故鄉(xiāng)的山才是親切的,如親人,可親,可近,可資經(jīng)常性的思念和回憶。
林語堂如今也是一座山峰,文化的高峰,文學(xué)的高峰,也許不是中國最高的,但也和他故鄉(xiāng)的十尖山一樣巍峨挺拔。好在這十尖高峰是平易近人的,可親,可愛,可常常登臨的?!笆馐饡r入夢,為學(xué)養(yǎng)性全在茲。”這是坂仔之幸,平和之幸,我等眾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