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林木種子園近40年的建設與發(fā)展歷程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該場林木種子園已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高世代、多層次、多樹種的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但仍然存在樹齡老化問題突出、穩(wěn)產高產形勢嚴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應合理利用老化種子園,探索穩(wěn)產高產新技術,其規(guī)范經營管理措施。
關鍵詞:林木種子園;現狀;存在問題;發(fā)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22.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72-03
Forest Tree Seed Garden Status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Taking the Tree Seed Garden in Guanzhu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in Shaxia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eng Xiangqin
(Guanzhu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Shaxian, Fujian,Shaxian 3655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e seed garden in Guanzhu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Shaxia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past 40 year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orest seed garden has become a national key forest fine seed base of high age, multi-level, and most species tha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aging of the seed garden,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stable and high yield,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rational use of aging seed orchards, explor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stable and high yields, and standardizing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Forest tree seed orchard; Status quo; Problem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林木種子園是由優(yōu)樹無性系或家系按營建設計要求,實現集約經營,以生產遺傳品質和播種品質優(yōu)良的林木良種為目的的特種人工林[1]。長期以來,我國林木良種遺傳專家、學者在林木種子園的營建和管理技術研究較多,特別是在種子園的親本選擇、園址選擇、規(guī)劃設計、合理配置和種子園的經營管理方面,如撫育疏伐、花粉管理、樹體管理、土肥管理、激素處理、病蟲害防治以及種子園的遺傳增益、遺傳多樣性、生長與材性改良、抗逆性改良及高效育種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2-12]。筆者以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林木種子園為例,調查分析該場近40年的林木種子園的建設歷程、主要成效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一些發(fā)展建議,旨在為林木種子園的建設與發(fā)展提供參考。
1 自然條件
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地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全場經營區(qū)位于東經117°35′~117°50′,北緯26°24′~27°38′。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十分便利,毗鄰福銀高速公路、向莆鐵路、三明(沙縣)機場,距高速公路入口2km、向莆鐵路三明北站3km、三明(沙縣)機場5km,國道205、省道304線穿城而過,沙溪水運直通閩江,地理位置優(yōu)越。林場為閩西北低山丘陵地帶,海拔高平均在200~800m左右,最高海拔980m,最低海拔160m;氣候溫和,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以紅壤為主,并分布有黃紅壤;植被類型主要為常綠針葉林,適宜培育以杉木、馬尾松為主的用材林和閩楠、楓香、半楓荷等鄉(xiāng)土珍貴樹種。
2 建設歷程
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始建于1970年5月,現有經營總面積8670hm2。建場40多年來,歷任場領導都本著“一代接著一代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非常重視林木良種基地建設及良種推廣工作,并于2009年2月被國家林業(yè)局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特別是現任場領導都把杉木、馬尾松、福建柏、木荷等主要造林樹種種子園及高世代種子園建設作為森林資源培育、科技興林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抓,并在相關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撐下,積極開展良種基地建設及相關科學研究,取得較好成績。到目前為止,已建設良種基地總面積達300.4hm2,其中種子園163hm2、種質資源庫26.7hm2(其中杉木21.2hm2、馬尾松5.7hm2)、試驗林110.7hm2;申請注冊了“官莊良種”林木良種商標,林木良種年平均產量可達1000多kg,成為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高世代、多層次、多樹種的林木良種基地。主要建設歷程如下:
2.1 建設杉木第1代種子園 沙縣官莊林場國家杉木、馬尾松良種基地建設始于1981年春。由部、省聯營投資建設,以國家出資為主、地方配套為輔,南京林業(yè)大學、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負責全面技術指導,在陳岳武、王章榮、施季森、葉建仁等遺傳育種專家的技術指導及率領下,1982年率先在該場石景山工區(qū)建成杉木優(yōu)良種質資源庫15.2hm2,嫁接保存種質資源570份。1983年建成杉木第1代種子園15.1hm2,建園材料為55份。
2.2 建設杉木第2代種子園 1984年建成全國第1個杉木2代種子園14hm2、建園材料為282份以及全國第1個濕地松抗病種子園(褐斑?。?.3hm2、建園材料為38份;馬尾松優(yōu)良種質資源庫5.7hm2,嫁接保存種質資源273份。1985年建成馬尾松初級種子園39.1hm2,建園材料為376份。1986年建成杉木2代種子園10hm2,建園材料為127份。1989年建成馬尾松初級種子園8.8hm2,建園材料為198份。此外,1999年由福建省林木種苗總站李玉科高工牽頭,南京林業(yè)大學施季森教授技術指導,建成全國第1個杉木2代半種子園7.4hm2,建園材料為166份。
2.3 建設杉木第3代種子園 2005年在開展種苗工程國債項目建設及省杉木種苗科技攻關項目時,由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鄭仁華教授級高工擔任支撐專家及杉木種苗攻關項目首席主持人,建成杉木3代種子園4hm2、建園材料51份以及全國第1個紅心杉專營種子園4.3hm2、建園材料58份。2008年開展《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yè)合作實驗區(qū)林木良種基地》建設,由福建省林科院鄭仁華教授級高工擔任支撐專家,建成杉木3代種子園26.7hm2、馬尾松2代種子園8hm2,建園材料分別為杉木80份、馬尾松80份;杉木優(yōu)良種質資源庫5.9hm2,嫁接收集保存杉木優(yōu)良種質資源材料519份。
2.4 建設高世代、多層次、多樹種種子園 2012年在福建省林科院鄭仁華教授級高工技術指導下,建成杉木3代花粉園1.5hm2、杉木3代對照種子園1.5hm2、杉木3代種子園4.5hm2、馬尾松2代種子園3.3hm2,建園材料分別為杉木30份、杉木30份、杉木30份、杉木30份、馬尾松60份。截至2019年12月,營建杉木、馬尾松、福建柏等各類子代測定林110.7hm2,開展林木種子園建設與管理的相關科學研究。目前,正在營建杉木3.5代種子園、杉木4代種質資源庫、杉木4代種子園、建柏種質資源庫、建柏種子園等高世代林木良種基地。此外,2017年開始,開展珍稀闊葉樹種良種基地建設,分別在福建省林科院范輝華教授級高工和三明市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周東雄教授級高工的指導下,營建木荷優(yōu)樹無性系嫁接種子園3.8hm2、半楓荷優(yōu)樹收集區(qū)0.13hm2,分別收集保存木荷優(yōu)良種質資源材料58份、半楓荷優(yōu)良種質資源材料30份,開創(chuàng)了珍稀闊葉樹種子園建設的新篇章。
3 存在問題
3.1 樹齡老化問題突出 許忠坤等根據湖南省攸縣35.8hm2杉木初級種子園1~25年產種量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杉木種子園第4a開始進入盛果期,第7a達到最大值,16a后開始逐年下降的結論[6]。從表1可以看出,該場在1981~1987年期間共營建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種子園多達91.3hm2,占全場林木種子量總量56.1%。到目前為止,這些種子園年齡都在30a以上,遠遠超過種子盛產期,老化現象明顯;加上樹高大都在15m以上,球果采摘難度大;林分郁閉度大,結實量少,這些種子園基本上無法采種。
3.2 穩(wěn)產高產形勢嚴峻 無論是方樂金等對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及其主導影響因子的分析[7],胡伯智等對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和質量的調查分析[8],朱曉梅等對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大小年周期研究[9],洪永輝等對馬尾松2代種子園母樹矮化摘心技術等研究[10-11],還是許魯平對杉木種子園高產、穩(wěn)產研究概述[12],都說明林木種子園種子產量、質量均與優(yōu)良無性系等遺傳因子以及氣候、土壤、立地、病蟲害等環(huán)境因子有關。從圖1也可以看出,在該場林木種子園32年年度產量統(tǒng)計中,分別于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出現低產年;也在1994年、2011年、2012年出現高產量,年產種子高達1400kg以上。林木種子園產量經常出現大小年甚至高低起伏現象,直接影響到種子園的經濟效益。林木種子園穩(wěn)產高產值得林木遺傳育種專家進一步研究探討。
3.3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早在2010年以前,該場乃至福省的林木種子園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都走在全國前列,多次受到省、國家級專家領導的好評,已成為兄弟省、市主要學習參觀對象。然而,經過近十年建設與發(fā)展,一些兄弟省份(如廣東、廣西、湖南等)已經出現“高位嫁接”、“彎道超車”甚至“后來居上”現象,加上過分地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等觀念,甚至出現林木種子園資金投入偏少、技術力量薄弱、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導致林木種子園建設、發(fā)展不平衡,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沒有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4 發(fā)展建議
4.1 合理利用老化林木種子園 對一些樹齡在25a以上、樹高在10m以上、郁閑度0.7以上的杉木種子園,建議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搜集資料,摸底調查。先調查清這類種子園面積、樹高、胸徑、結果等情況,為逐片改造利用做好準備工作。二是分片施策,充分利用。對一些早期林木種子園,從年齡、產量上來看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可以在保存一定優(yōu)良基因的基礎上進行擇伐,有選擇地培養(yǎng)杉木大徑材;對一些仍然在營養(yǎng)生長期的林木種子園,可以林下套種一些闊葉樹種,如紅豆杉、閩楠、半楓荷等,踐行近自然經營理念,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林業(yè)經濟效益;對一些有一定結果能力的種子園,可以探索截干、矮化等樹體控制技術措施,營造多層次、復式林木種子園。三是總結技術,完善提高。經過一些專家學者不斷探索研究、完善提高,總結出一整套針對老化或退化林木種子園的改造利用技術措施,然后予以引領示范、推廣應用。
4.2 努力探索穩(wěn)產高產新技術 在學習、借鑒前人對杉木種子園穩(wěn)產高產技術研究基礎上,針對杉木種子園盛果期較短、萌芽更新能力強、對日照要求以及16a后產量下降、采摘成本高等特點,杉木種子園應當圍繞穩(wěn)產高產這一建設目標進行規(guī)劃建設、經營管理和技術探索,遵循林木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規(guī)律,探索樹體控制、多位嫁接、密度控制、精準施肥等技術措施,特別有必要探索和總結除草劑對杉木種子園產量的影響程度,使種子園母株更替生長,形成雙層或多層結構經營模式,使種子園母株更好地保持結實旺盛期長、便于球果采摘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長期穩(wěn)產高產、降低生產成本的建設目標。
4.3 進一步規(guī)范經營管理措施 在保持南京林業(yè)大學、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技術引領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南昌工程學院、福建三明林業(yè)學校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形成強大的“產、學、研”一體化先進系統(tǒng),做好在林木種子園生產經營管理的關鍵技術、理論研究、技術突破以及重大項目的實踐探索;同時,通過產學合作與院校共建,共同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而達到改善管理方法,引進高新技術,培養(yǎng)技術人才,健全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成果推廣示范力度,促進新型林木種子園建設,全面提高林木種子園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昊.林木種子園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世界林業(yè)研究,2013,26(4):32-37.
[2]夏輝,趙國輝,司冬晶,等.中國林木種子園建設與管理技術探討[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6,45(2):46-51.
[3]李光巖.林木育種的作用與發(fā)展前景洪淺析[J].種子科技,2016,12:68、73.
[4]劉偉宏,俆高福,金國慶,等.柏木種子園現狀與發(fā)展的思考[J].防護林科技,2011,105(6):63-64、91.
[5]胡超同,沈孝武.馬尾松二代無性系種子園營建和經營技術[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3,39(4):71-72、74.
[6]許忠坤,徐清乾,吳振明,等.湖南省杉木種子園結實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湖南林業(yè)科技,2011,38(6):82-84.
[7]方樂金,施季森.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及其主導影響因子的分析[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3,27(2):235-239.
[8]胡伯智,厲榮昌,馮建國.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和質量的調查分析[J].浙江林業(yè)科技,1999,19(4):7-13.
[9]朱曉梅,方樂金.杉木種子園種子產量大小年周期研究[J].浙江林業(yè)科技,1999,19(3):17-22.
[10]洪永輝,林能慶,施恭明.馬尾松二代種子園母樹矮化摘心技術[J].林業(yè)勘察設計(福建),2013,2:84-88.
[11]洪永輝.馬尾松種子園樹體整形豐產技術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1,38(2):5-9、34.
[12]許魯平.杉木種子園高產、穩(wěn)產研究概述[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1,30(6):49-53.
(責編:王慧晴)
作者簡介:江祥慶(1974—),男,福建上杭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資源培育與林木遺傳育種工作。? 收稿日期: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