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也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核心??v觀優(yōu)秀的音樂課堂,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圍繞音樂本體簡明扼要的有效教學尤為重要。本文從課堂導入、教學過程和教學拓展三個部分,運用課例進行闡述,引發(fā)對課堂教學簡而有效的重要性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地聆聽音樂本身,簡而深地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有效地聆聽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關鍵詞:音樂本體;簡化;精煉;實效性
綜觀新課程改革以來的音樂課堂,音樂課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音樂教師積極投身到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難以取舍的問題:過度追求熱鬧華麗的課堂氣氛,過度注重學科之間的綜合,過度使用可有可無的音樂素材,過度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繁華,為了教而教,只是追求自己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面面俱到,熱熱鬧鬧,一堂課下來卻沒能很好地解決重難點,最后學生可能還是唱不好,音準、節(jié)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聆聽的音樂也沒有深入地理解,音樂欣賞沒有達到實效性。“減”就是“簡約的課堂”抓住本質(zhì)去掉非音樂的東西,在簡單中去體現(xiàn)、實現(xiàn)音樂課堂的獨特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和把握《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原則。
那么,如何給“臃腫”的課堂瘦身,用簡單和明確的方式來引導教學,達到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 “減”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課堂導入是教學活動的開始階段,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猶如一把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金鑰匙,能迅速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達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到有些教師的導入的過程過于冗長,花了好多的力氣,想了許多的花樣才引入正題,但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一般我們用于課堂導入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而且內(nèi)容應該是為教學重點或難點做鋪墊。所以這導入的設計上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要簡短、直接、有效。
【鏡頭一】:課題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級上冊《青年友誼圓舞曲》。教師的導入設計是:對比聆聽《運動員進行曲》(這首樂曲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青年友誼圓舞曲》,說出你感受到的不同。
生一:第一首很激昂,第二首更優(yōu)美。
生二:第一首感覺適合運動會,第二首讓人感覺要跳舞。
生三:第一首感覺打擊樂器很明顯,第二首好像旋律性的樂器明顯一些。
生四:第一首是進行曲體裁,是適合步伐的音樂,第二首感覺有蹦擦擦三拍子的搖晃的感覺……
分析:對比我們進行教學的常用的也非常有效的手段,課堂導入選用上一節(jié)課的進行曲這一音樂體裁跟本節(jié)課的音樂體裁做對比,既做了原有知識的鞏固還進行了新知識的遷移,而且突出學生的主動思考,使學生印象深刻。時長只用了三分鐘左右,簡短而有效。
【鏡頭二】:課題是人音版教材八年級下冊《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教師的導入設計是,直接體驗,用跟唱的方式其中一個樂句。
教師第一次用哼唱的方式示范,讓學生先熟悉旋律。
教師第二次依然用哼唱的方式示范,但強調(diào)京劇的韻味:讓學生體驗京劇剛毅的美。
教師第三次加入歌詞的演唱示范:讓學生體驗歌詞到美。
教師第四次帶表演帶示范:讓學生體驗身段的美。
教師第五次運用手勢提示學生一起自信的表演。
分析:根據(jù)課題內(nèi)容的特殊性,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但同時也是離學生日常生活稍有距離的音樂,所以教師選擇了直接演唱體驗的方式進行導入,時長四分鐘左右,雖然學生練習的時間不長,但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表演得也都有模有樣,也是很有效地為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作好了鋪墊。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要追求簡約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精煉教學語言,以及教學理念上的“授人以漁”。
二、 精簡課堂教學過程
(一)精選素材和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
精選素材不是簡單地減少教學內(nèi)容,應該是教師選擇的內(nèi)容和素材要有典型性,針對性,突顯音樂元素。巧用素材需要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益。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故這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也應該是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丟掉冗余的部分,摒棄無效的環(huán)節(jié)。
【鏡頭三】:課題人音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辛德勒的名單》。教師的教學過程多設計是:
a. 聆聽師哼唱主題音樂的第一樂句,生以水平線“do”音位置,在空中劃出旋律線。師提示思考:旋律線的四種形態(tài)。生回答:波浪式、平行、上行、下行。
b. 師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完整音樂主題,提問:給你怎樣的感受?樂曲可能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故事?生一:哀傷的,應該是個悲劇故事。生二:感覺是長輩在低聲傾訴,講以前苦難的歲月……
c. 師分別播放圓號、小提琴、鋼琴這影片中演奏的三段主題片段,提問:樂器的音色有什么不同?分別用什么樂器演奏?給你怎樣不一樣的感受?生一:一個是吹奏類的樂器,一個是拉弦類的樂器,一個是鋼琴。聲音的粗細,厚重感都不同。生二:第一個感覺很悲壯,第二個感覺很細膩,第三個感覺稍微輕盈一些。生三:第一個是圓號,第二個是小提琴,第三個是鋼琴……
d. 師PPT出示圖片,讓學生把樂器和場景進行連線,并說明原因。然后分別播放三個電影視頻片段。提問:主題音樂對影片的作用?
e. 請學生結(jié)合視頻講講電影劇情。
分析: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只有5個部分,一步步地完成了從感悟旋律線以及對旋律線的4種形態(tài)的認識,到對樂器音色的體驗和分辨,再到對電影主題音樂的作用進行了總結(jié),對電影故事的了解。而且這個教學過程中只選用了教材中的基本素材,通過反復的聆聽加深了對旋律對記憶。每一步都是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一步步深入體驗理解作品。
(二)教學語言上的精煉。
教師講授的東西要少,要精準,充分去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
【鏡頭四】:課題人音版教材九年級下冊《命運交響曲》。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圍繞音樂要素方面來幫助學生分析體驗作品,通過不斷的聆聽,不斷的提問思考,鼓勵學生能動的聽音樂細節(jié),以此深入理解作品。
教師的提問一個接著一個:這段音樂給你的整體感受是什么?開始處的幾聲音樂的重拳給你怎么樣的感受?這四聲為一組的重拳最時間上有什么樣的特點?他出現(xiàn)了幾次?音高一樣嗎?在“短短短長”的動機之后,連續(xù)性的音樂在力度上有什么樣的變化?給你怎樣的感受?音樂積聚力量并以果敢對勢頭向前,這時音樂突然停止,出現(xiàn)了一件單一樂器的音色?什么樂器?它的獨奏在這時出現(xiàn)起了什么作用?緊接著音樂出現(xiàn)了對答的形式,他們在情緒上有怎樣的對比?最終從疑問到肯定,從猶豫到穩(wěn)定,貝多芬最終找到了他想要的聲音,并結(jié)束了他的開始部分。這部作品被命名為《命運交響曲》,你聽到的這是怎樣的命運?
其實,這些問題并不難回答,但也不是簡單的音樂感知,而是通過對音樂要素的分析,通過教師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感悟音樂家創(chuàng)作作品到初衷,這是引導學生主動地聆聽也是在“授人以漁”。而且教學設計提問緊湊,步步深入也使得學生處于一直高效的狀態(tài)。
三、 簡化和升華拓展部分
無論是運用多媒體,還是旋律、節(jié)奏的創(chuàng)編,還是律動體驗,抑或者是選用音樂家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相同題材、相同體裁的作品,都一定要考慮的是選材應該跟課題關系緊密的,能夠深化主題。
【鏡頭五】:課題人音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搖籃曲》。當時是2008年,作為公開課,筆者請教了幾位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一起思考討論了拓展部分幾個方案:
a. 選擇相同題材的音樂欣賞,聆聽中國東北民歌《搖籃曲》。
b. 選擇音樂家其他的代表作以及時代特點,聆聽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匈牙利第五號》。
c. 根據(jù)當時的社會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延伸母愛的主題。
d. 根據(jù)《搖籃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運用弱起和×× ×·× ××-的節(jié)奏特點創(chuàng)編旋律,進而加深樂曲印象。
e. 視頻欣賞《搖籃曲》都現(xiàn)場合唱版。
其實這幾個設計方案乍一看似乎都合適,但從簡化和升華的角度,最終我們還是選擇PPT出示一組遇難時母親庇護孩子的圖片,背景音樂選擇合唱版《搖籃曲》,教師沒有任何的語言,學生通過聆聽和觀看,然后就結(jié)束了下課。課后有學生跟我說,回到家給了爸爸媽媽深情的擁抱,或者是跟爸爸媽媽愉快地談了一次天,而且有些學生說好像更喜歡這首《搖籃曲》了,這也升華了本堂音樂課的目的,使得這堂音樂教學課更有意義。
我們的音樂課堂應該是簡單而有效的課堂,一切的教學設計都是為了學生能夠輕松愉悅地、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它不用多么華麗,沒有刻意的“作秀”,不花里胡哨、不夸夸其談,而是強調(diào)在課堂中,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本體,抓住了音樂的根本,我們上課不是為了取悅于人,不是要做給別人看,而是讓自己和學生一起愉悅地學習,一起進步,一同感受音樂,深入理解音樂,學會一些音樂的基本技能,我們可以縮減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化教學手段,用簡單直接的方式精準而有效體驗音樂。
參考文獻:
[1]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銳淼.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華志宏.音樂教學與音樂語言的解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4]溫寒江.形象思維·情感與音樂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湘敏,浙江省義烏市,浙江省義烏市江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