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華人遷居?xùn)|南亞的歷史悠久,不光移民數(shù)量多,而且族群也不少,包括閩南、潮州、客家、海南等。伴隨著下南洋的熱潮,閩、粵、瓊一帶的飲食文化也被帶入異國他鄉(xiāng),在當(dāng)?shù)乇焕^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形成了頗具特色、異彩紛呈的東南亞美食。
在越南街頭,最常見的平民食物是“佛兒”——其實就是“粉”的越南語發(fā)音。越南米粉被普遍認(rèn)為是由廣東移民帶到越南的?!胺饍骸钡脑鲜谴竺?,將米洗凈、碾磨成粉之后,用水和成糊,上籠蒸熟后壓成有些許厚度的片狀再劃成條狀備用。做時取一坨米粉在沸水中煮熟,撈出后過冷水,瀝干,澆上熱牛骨湯,配上些許牛肉或雞肉,加上幾片菜葉,調(diào)上味即可。如果再擠上幾滴魚露或檸檬汁,那清新鮮美的滋味絕對令人難忘。
泰國有三大本土菜系:泰北菜系、泰南菜系及東北伊桑菜系,但在泰國的城市鄉(xiāng)村或大街小巷最地道的國民小吃卻是外來的“粿條”。來泰國,如果不吃上一碗“粿條”,那就像到西安沒吃過肉夾饃,到重慶沒吃過酸辣粉,到臺灣沒吃過蚵仔煎一樣。泰式粿條就名稱、食材、配料及湯頭而言,都與潮州粿條無明顯差異。潮州雖偏處粵北一隅,不甚出名,但歷史上潮州人移居泰國的卻很多,尤其集中在曼谷地區(qū),形成了泰國最大的華人族群。自然,潮州人也把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帶進(jìn)了泰國。“粿條”一詞的泰語發(fā)音正是源于潮州話譯音。
娘惹菜是新馬一帶著名的菜系。要知道娘惹菜是什么?先要來解釋一下何為“娘惹”。歷史上,華人與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后代,男性被稱為“峇峇”(音“巴巴”),而女性則被稱為“娘惹”。前些年,在中國國內(nèi)風(fēng)靡一時的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就是以娘惹文化為背景的。娘惹們個個廚藝非凡,其烹飪的菜肴采取傳統(tǒng)中式的烹飪手法,又使用當(dāng)?shù)氐南懔系日{(diào)味,創(chuàng)造出了熱帶風(fēng)味濃郁的娘惹菜。代表性的有,娘惹糕:各式各樣的娘惹風(fēng)味糕點,融合了中華和馬來特色,由蔗糖、椰漿、糯米和香蘭葉精制而成,甜度適中,嚼頭十足;娘惹咖喱雞:鮮嫩的雞塊和金黃的土豆融入了濃濃的咖喱味,再來一碗白米飯,真是絕配。娘惹菜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的風(fēng)味略有差異,這是因為各自的飲食偏好不同。
在新馬一帶,還有一道廣受歡迎的美食“肉骨茶”,當(dāng)?shù)伛R來人根據(jù)閩南話的讀音稱之為“八菇帶”。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chuàng)業(yè)時,不適應(yīng)當(dāng)?shù)貪駸岬臍夂?,很多人患上了風(fēng)濕病。為了治病祛寒,先賢們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dāng)歸、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豬骨被誤放入了“茶湯”里,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卻香濃味美。后來,人們便調(diào)整了煮茶的配料,經(jīng)過改進(jìn),這道肉骨加中藥煲成的湯逐漸成為了當(dāng)?shù)刂拿朗?。吃肉骨茶,通常不是上高檔酒樓,而是在路邊的大排檔,食之以白飯相伴或以油條蘸湯。在吉隆坡的街衢里巷,肉骨茶的攤檔總是很火爆。偶爾,攤主會向食客透露一下湯的秘訣:在于香料的精選和材料的新鮮。為了獲得一鍋老火靚湯,師傅通常凌晨五點起床,在小火大鍋前守上3~4個小時。現(xiàn)在的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潮州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前者有較重的胡椒味,而后者則藥材味較重。
在新加坡,海南雞飯是一道人盡皆知的“國食”。顧名思義,這道菜主要由雞肉和米飯制成。其制作要訣之一是提前一天腌制雞肉,使味道充分滲入雞肉;二是將處理好的雞放入提前調(diào)制好的高湯中煮沸;三是將煮熟的雞浸入提前準(zhǔn)備好的冰水,這樣能使雞肉緊實,雞皮緊繃,吃起來更爽滑,口感更好。
這道美食據(jù)說是20世紀(jì)20~30年代,由海南人莫履瑞帶到新加坡的。由于初來乍到,生活無著落,他便做起了家鄉(xiāng)文昌雞的生意,沿街叫賣熟雞和用雞油、雞湯煮的米飯。食客們以雞佐飯,腹飽嘴香,食之難忘。自此,海南雞飯在星洲迅速興起。后來,當(dāng)?shù)厝A人對其進(jìn)行了改良,加入本地特有的香料斑蘭葉,使之更具風(fēng)味,也完成了從海南“文昌雞飯”到新加坡“海南雞飯”的轉(zhuǎn)型。
來東南亞旅游完全不用擔(dān)心舌尖上的困擾,因為走在街頭小巷,隨處可見的小吃攤或者大排檔上,有不少中國南方小吃的身影,各種各樣,讓我們覺得既熟悉又親切。
·作者系貴州財經(jīng)大學(xué)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