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彧
摘 要:自我國經濟開始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創(chuàng)造了諸多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迎合國家經濟發(fā)展需求,由“中國制造”轉變?yōu)椤爸袊窃臁?,而我國對于人才教育培養(yǎng)的要求在不斷提升。中等職業(yè)教育不僅需要培養(yǎng)高技術人才,同時也要培養(yǎng)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人員。人文素養(yǎng)作為我國教育部新提出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價值體現,而語文課程中的人文屬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诖?,本文首先對利用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其次對當下的中職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對利用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進行研究,旨在為我國中職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
職業(yè)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給我國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在科技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職業(yè)教育也開始向終身化教學方向發(fā)展,現如今社會需求的技術人才要求在不斷提升,教育部越發(fā)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中職學校教育內容受到就業(yè)市場的影響,中職教育工作的開展仍舊停在職業(yè)服務的發(fā)展層面上。中職教育的教育定位是為經濟發(fā)展提供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中職教育者更加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技術能力,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征以及個人能力,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運動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就職能力,忽視了對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中職學生無法擁有持久性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對于中職教育者而言如何利用中職語文教育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開展,是當下中職語文教育工作開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利用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人的綜合實力主要是以硬實力以及軟實力組成,硬實力代表的是民族的知識、技術以及能力,軟實力則代表的是情感、審美以及修養(yǎng),二者相輔相成,若人類至注重發(fā)展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將會出現發(fā)展失衡的問題,嚴重影響人類的未來發(fā)展。種中職教育為提升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機率,重視對中職學生的技能實訓,但教育的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若僅僅覺得某項課程有用便安排某項課程,不注重學生的精神需求,致使中職教育無法培養(yǎng)出高素質技術人才。
(一)滿足中職學生的自我發(fā)展需求
初中教育主要擔任疏導學生青春期心理疏導責任,那么中職教育則是主要承擔學生少年至成年的人格塑造人物。近年來中職學生素質水平相對較低,有一大部分是普通高中落選人員,這些學生有著不愉悅的學習經歷或是正在經歷青春期蛻變中,在陌生的環(huán)境與陌生的同學一起生活不僅有面對新事物的興奮感,同時也存在新空間生活中的不適應感,在這一階段學生渴望可被認可,但自卑叛逆的心理防止自身沉迷于手機游戲之中,最終導致中職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三觀。為有效改變這種教學現狀,語文學科作為中職教育中的基礎學科,不僅需要承擔語言文字教學責任,同時也要承擔給培養(yǎng)學生修養(yǎng)品德、幫助學生重建學習自信心的能力,充分利用語文文本內容中蘊含情感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操,為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責任感,讓學生能夠從校園生活中發(fā)現生活的美好。語文教學是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職學生職業(yè)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鮮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的生活的快樂,借助語言文字傳達正能量,成為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引導者。
(二)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人才
“工匠精神”是主要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就是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中職學校不僅僅是培養(yǎng)產業(yè)工人以及技術工人,而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求工匠的重要場所。因此“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始終貫穿于整個中職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中職學生精益求精不斷鉆研的精神理念。中職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更多是依賴于專業(yè)教師的“傳、幫、帶”,學生在離校后有很長一段時間能夠自我發(fā)展。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給予中職學生人文精神熏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文字語言的敏感性,感悟文本的精神內涵,以此為基礎激勵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堅定自身的職業(yè)選擇。語文學科中語言以及文字構建的文化氛圍,能夠讓中職學生始終處于正能量的文化氛圍之中,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情緒,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條件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術,讓其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員。
二、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1、生源素質不高
20世紀50年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職教育對象的學習成績相對較好,中職學校入學嚴格遵守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因此該時間段的生源整體素質相對較高,但現階段中職學校招生規(guī)模過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職學校中學生大多是應試教育下的落選者,同時也有一部分的“問題學生”。這是由于中職學校大多數學生來自于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家庭,受到家庭教育能力的限制以及受生源所在地教育水平的限制,這些學生無法在區(qū)域范圍內的學習水平考試中獲得相對較好的考試成績,獲得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習機會,因此中職教育中有一大部分的學生是普通教育的落選者,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不僅承載著家長失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同時中職學生對于自身的未來發(fā)展充斥著迷茫性。在當下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對于“后進生”的評判標準仍舊是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雖然不能全面代表學生但也從一定角度反映學生在普通教學模式下存在學習確實。部分學生家長素質水平并不高,并不能給學生做出正確的榜樣,因此家長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處于過分溺愛以及過分嚴格的兩個極端,無法與孩子做出有效的溝通。多數中職學生對自身的未來發(fā)展并未有明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是為了得到中職文憑后去社會上工作,部分學生是在父母的壓力下必須進入學校學習生活,因此該部分學生不會存在潛心學習的想法。中職學生入學前與普通高中生的總體素質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言談舉止以及行為習慣并不符合當下的年齡階段。
2、學業(yè)基礎薄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階段目標中有中職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的測評標準,大多數中職學生尚未達到標準要求,如部分學生在具體學習時間中普通話并不標準、寫作作文錯字連篇,課堂上回答教師的問題答案并不正確等。
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最大因素是學生自身,中職學生的自控力相對較弱,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并不強烈,因此在課堂學習中常常出現上課睡覺、玩手機的情況,長期以往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慢慢低于同齡人學習水平。部分學生存在學習障礙問題,具體表現在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即便理解文本中每一個字詞的意思,但是通篇閱讀下來卻無法正確了解其中的含義,追根究底是由于學生的個人注意力不夠集中,一旦外界發(fā)生變化干擾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講教師教學內容。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用語言正確表達自身的想法,難以與其他學生就文本內容進行正常溝通,學生在長期學習成績排名靠后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不充足,在教師以及家長無意表露出的失望現象,最終導致學生放棄了自身對于學業(yè)的追求。
3、學習能力不足
中職教育的定位是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與普通高中教育目標存在極大的差別。在開展中職語文基礎教學前進,中職語文教師為了實現專業(yè)化教學目標需要根據學生專業(yè)特點有意識轉移教學重點,強化語文工具特征,拓展學生的就職空間。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fā)展期間對于勞動力需求已不是簡單的流水線工人,急需極具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技術人員,若說普通高中教育下培養(yǎng)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則中職教育培養(yǎng)下的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極為薄弱,即便是在中職學校內專業(yè)能力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其公共基礎課程以及專業(yè)理論課程也有極大可能是出于中下水平。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就是“勤于反思”,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自身的學習經驗,但中職教育中中職學生的反思任務主要是由教師幫助完成,借助作業(yè)批改以及試卷批改等工作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但并未督促學生改正自身問題,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沒有絲毫幫助。信息技術改變生活,改變了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方式,中職學生基本每人一臺手機,但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手機玩游戲、看視頻,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借助手機進行學習,關于計算機技術應用大多是只有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才會學習,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沒有絲毫幫助。
(二)教師方面
1、教學內容偏缺乏人文精神引導
中職學校學生的學業(yè)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開展中職語文教學中仍舊堅持“聽、說、讀、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中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以及個人情懷的關注并不重視,中職學生無法正確掌握語文學科內容。中職學生專業(yè)理論水平不高的原因與其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以及語文知識應用能力有著極大的關聯性,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僅注重對中職學生的能力訓練,而不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yǎng),無法讓中職學生有意識提升自身對于語言文字學習的主動性。
中職教育過程中,過往學習經歷使然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自信心極為缺乏,即便是有關于母語的語文學科,學生也仍停留在漢字看懂,文章表面理解的水平,對于生活中不常用的言語以及具備精神引領意義的詩歌散文,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都是極難讀懂的,若中職語文教師將教學目標作為學習能力,對學生人文精神引導以及語文學習興趣提升極為不利。
2、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1)常規(guī)教學方法過于老套
普通高中教學也得到了多年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其教學方法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新,而中職教學仍舊停留在傳統教學理念之中。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多是講讀式以及串講式,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得到學生的反饋。由于學生的學業(yè)基礎較為薄弱,教師教學模式仍舊停留于學生對文本語句以及文章主旨理解的教學階段,并不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即便開展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多數學生也是拒絕回答問題或是無法回答正確答案,開展的小組討論活動,教師無法有效教育課堂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進而導致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討論與本次課堂主題無關的內容。
(2)多媒體應用缺乏新穎性
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我國教育領域之中,其中PPT以及視頻等應用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極為顯著的應用成效。語文教師可利用PPT講解語文知識點,借助視頻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借助音頻來引領學生進行詩歌朗誦。雖然近幾年我國中職學校對于多媒體技術進行廣泛應用,但缺乏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新穎性,信息化教學的時間成本以及技術成本相對較高,因此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仍舊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3)教學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變化
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適當采取激勵輔助教學手段,如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積極回答問題、課堂表現良好時,可以獲得教師精心準備的小禮物,讓學生更具備學習動力。在進行詩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背誦相關內容,中職語文教師以當下流行歌曲來進行唱誦,讓學生能夠快速背誦相關內容。但中職語文教學中上述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并不是實質性創(chuàng)新變化,無法實現教學形式的本質性創(chuàng)新,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以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未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利用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改變中職語文教育理念
1、改變對于中職學生個人偏見
職業(yè)教學從表面字義來看是對從事某種職業(yè)而進行的技能教育,受到我國傳統思想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觀念影響,多數人員對于中職院校教育的理解是,學生畢業(yè)后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就是工人,因此在社會上中職學生并未獲得應用的尊重。加上我國現今中職學校入學門檻相對較低,中職學生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教師認為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課程需要為學生的專業(yè)所誤服,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所帶來的影響并不高。對于中職學生的偏見帶有極大的功利性色彩,若中職教育工作的開展僅是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對于中職學生畢業(yè)后發(fā)展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需要摒棄對于中職學生偏見,緊跟時代步伐調整中職教育策略,全面提升中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因此中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調整中職教育思路,實現不僅培養(yǎng)技術型專業(yè)人才,同時也要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健全人格的大國工匠。
2、改變教師的傳統語文教育觀念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版)中明確提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也正。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重視語文的人性特征以及語文課程語言的工具性,利用語文課程自帶的文化內海,讓學生借助業(yè)務恩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借助語文工具陶冶自身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中職語文教師則需要樹立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的語文教學觀,讓學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激發(fā)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程度,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運用母語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借助母語文字表述自身對生活的理解。
3、教師需公平看待每位學生
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做到公平客觀看待每一名學生,學生的入學成績只代表學生過往的學習情況,并不能代表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情況。開展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習是語文課堂教育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借助完善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中職語文教學效果。中職學生是具備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員,他們在中職學校的成長學習中是存在極大的發(fā)展變化,具備無限的未來可能性。中職語文教育不應該是滿堂灌、生搬硬套的教導學生,而是借助生動活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為此中職語文教師開展中職語文教學中需要樹立“學生本位”理念,始終貫徹教師是課堂引導者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與老師平等對話,自信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讓中職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實現個性化課堂引導
1、教師進行文本教學需要有自己的解讀
中職語文教師開展文本教學中需要擁有自身的思考與解讀,而不是單純借助教學參考書進行語文教學。教學參考書只能作為教師備課環(huán)節(jié)對于課本的整體把握的參考,而不是對其完全性依賴。部分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用課件大多是從網上直接下載下來,并未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教師需要對課堂文本的解讀需要經過自身的日常閱讀以及思考學習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給課堂文本做出獨立性的思考與解讀。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并不喜歡教師講解的自身以了解的內容,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平臺搜索問題檔案,為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給學生問題答案或是通用性的解釋,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中職語文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需要自身具備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引領學生能夠多思多想。
2、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參考答案作為衡量學生回答答案正確性的唯一標準,教師需要關注中職學生的思考過程,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關注學生思考答案過程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將關注重點放在答案結果上。如在進行《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可以發(fā)現中職學生對于三國英雄的了解來源于牌桌游戲“三國殺”,因此對于游戲的喜愛程度能夠投射到語文學習之中,對于這一現象,中職語文教師不能直接扼殺、否定,而是幫助學生修正自身的理解,借助真正的歷史幫助學生重塑歷史觀,了解三國殺英雄,激發(fā)學生對于中職語文的學習積極性。中職課堂是學生與教師接觸了解的主要場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讓學生得到肯定與尊重,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成就感。
3、構建輕松活躍的氛圍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氛圍需要具備輕松、愉悅的特征,教師在進行文本小組討論過程中,需要調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積極全身心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雖然中職語文中的教學內容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可能離自己的生活較遠,但美好、優(yōu)秀的文本內容夠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常言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性,才能提升中職語文教學成效,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此教師需要構建輕松活躍的氛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發(fā)現快樂,激發(fā)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有意識提升自身的審美。
4、實現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一應用某一種教學手段,將會導致課堂教學失去趣味性,中職語文教師需根據專業(yè)課型的不同選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同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反應對教學手段進行調整。中職語文教學中要想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實現多方向教學滲透,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領,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人格以及心理上的重塑,而教學手段的應用也需要實現應用的靈活多變性,確保教學手段應用滿足教學實際需求。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預設過程中,需要找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還能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愉悅體驗。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下的中職語文教育是充滿生命力的,只有保證中職語文教學具備生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其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變化與其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極大的關聯性,要想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中職學校需要利用語文活動的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利于中職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依賴于中職學校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人文環(huán)境,中職語文學科不僅是語文文字的教育,更是文學文化的教育,要想讓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讓中職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涯更加具備價值意義。
1、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不同,中職學生并需要參與高考考學,因此在進行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擺脫傳統應試教育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環(huán)境下自主發(fā)展,構建完善的基礎學科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寬松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掌握語文知識。中職語文課程教學課程的開展較為輕松,因此學生有更多的課上學習時間,借助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提升徐盛的人文素養(yǎng)。如教師可選擇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繪畫、寫作的形式表達學生對于文本人物的了解,在課下活動中學生可根據戲劇排演來加深自身對于文本內容的體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成就,激發(fā)中職學生自主提升多方面素養(yǎng)的積極性。
2、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第一,可在中職校園內建設文化長廊、圖書館、咖啡書吧等設施,豐富學校內部的文化氛圍。
第二,每年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寫作活動,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優(yōu)秀作品,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同時可開展校園第一課的讀書活動,強化學生對于作品閱讀重要性的認知水品。
第三,以中職語文學科為依托,在支持學校內部成立的文學社團,開展文學比賽,同時聘請校外的專家學者定期到中職學校開展講座互動,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閱讀發(fā)展。
第四,中職教師可將語文學科、美術學科以及音樂學科結合,在校園內共同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讓學生校園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同時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擴展學生的社交圈子,形成跨專業(yè)、跨班級的文化交流活動。
3、提升中職語文教師的個人素質
中職語文教師只有保證提升自身素養(yǎng)在不斷提升發(fā)展之中,才能確保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一,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職學生而言,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在保證自身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質前提下,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需夯實自身的語文教學基礎能力,確保自身不僅具備專業(yè)基礎知識教學外,具備豐富的教育學知識以及教育心理學知識,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狀況,了解學生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第二,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普通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具備充足的耐心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了解到對中職學生的語文教育不僅是對學生的知識教學,也是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中職課堂教學中常常可以看到學生的課堂表現并不好,教師極易產生職業(yè)倦怠感,但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方面的傳授,更需要了解中職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中職學生的個人需求,為培養(yǎng)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4、給予學生相應的人文關懷
第一,中職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錯誤需要及時批評指正,批評指正的態(tài)度需要根據事件的輕重緩解采取相應的態(tài)度,對于錯誤極大的學生需要采取雷霆震怒的態(tài)度,加深學生對該錯誤的印象,及時改善自身的不當行為;對于較為內向的學生犯下錯誤時,教師需要采取委婉含蓄的態(tài)度,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錯誤處理過程中,在與學生交流期間,需要根據實際發(fā)展狀態(tài)采取相應的話語方式以及處理手段,基于學生更多的情感關懷以及信任理解。
第二,中職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期間,語氣可以嚴厲也可以文溫柔,交流過程中的表情既可以嚴肅,也可以面帶微笑,需要嚴格注意的事項是不能用任何舉動言語存在譏諷學生的傾向。中職學生受到身心年齡水品的限制,部分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在中職學校內并不缺乏學生常常犯錯誤的問題,甚至會出現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始終朝著為學生發(fā)展的目標而努力,相信學生能夠被教育好,讓教師成為一名具備人文情懷,能夠給予學生校園溫暖的人。
語文教學在中職教育中一直被過度“工具化”,對于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特征所忽略,中職語文學科教育是提升中職學生任務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世界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理念中,需同時注重職業(yè)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若還停留于功利性學科教育會中,對于中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承擔培養(yǎng)“中國智造”人才的重責,加強對中職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為此需要改變中職教師的語文教育理念,改變對于中職學生個人偏見,公平公正的看待每一名學生,同時開展個性化課堂引導,構建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通過建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給予學生相應的人文關懷,讓中職語文學科不在成為職業(yè)教育的附屬學科,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學習民族文化、傳承中國文明,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龔曉梅.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20(07):110+118.
[2]魯男.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素養(yǎng)問題的思考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20(06):42-43.
[3]周虹.以茶文化拓展中職語文教育人文素養(yǎng)的思路探究[J].福建茶葉,2019,41(12):210.
[4]郭曉敏.中職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價值意義及實施策略[J].就業(yè)與保障,2019(23):16-17.
[5]周靜艷.探討中職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34-35.
[6]侯彬玲.解析信息化手段助推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35):18-19.
[7]馬妮婭.試論民俗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影響及運用[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9,18(11):58-60.
[8]趙銳.基于工匠精神融入視域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環(huán)渤海經濟瞭望,2019(11):200.
[9]周小波.傳統文化和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與實踐芻議[J].科技風,2019(30):33.
[10]江利平.創(chuàng)新中職語文教學,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J].教育現代化,2019,6(81):309-310.
[11]張鮮芝.談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農家參謀,2019(18):246.
[12]張阿貞.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地方紅色文化的探索與實踐——以著名革命老區(qū)福建省龍巖市為例[J].職業(yè),2019(15):90-91.
[13]楊秀琴.應然·實然·必然:新時代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初心回歸[J].銅仁學院學報,2019,21(03):60-66.
[14]李鴻鶴.生命教育理念下中職語文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5):60-61.
[15]付軍.探研中職語文教學智育與德育美育的融會貫通[J].現代交際,2019(03):199-200.
[16]杜太平.職業(yè)精神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04):17-18.
[17]劉芬,何筱敏.中職語文開學第一課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一點嘗試[J].職業(yè),2018(17):30-31.
[18]王海安.“匠心筑夢”背景下基于人文素養(yǎng)的中職語文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4):20-21.
[19]師友偉.讓人文之花美麗綻放——淺談人文素養(yǎng)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職業(yè),2018(04):110-111.
[20]楊玉麗.中職語文人物形象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義及教學對策研究[J].職業(yè),2018(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