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教合一道為尊

      2020-06-28 02:12梁歸智
      名作欣賞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儒教道人教主

      梁歸智

      三教并尊但道教至尊

      《封神演義》的思想,是道教、儒教、西方教(佛教前身)并尊而以道教為至尊首選,這十分清楚,一目了然。

      第五回《云中子進劍除妖》寫云中子見紂王:

      云中于欠背而言曰:“原來如此。天于只知天子貴,三教元來道為尊?!?/p>

      帝曰:“何見其尊?”

      云中于曰:“聽衲于道來:但觀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謁于公卿。避樊籠而隱跡,脫俗網(wǎng)以修真。……參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勤。比儒者兮官高職顯,富貴浮云;比截教兮五行道術(shù),正果難成。但談三教,惟道至尊?!?/p>

      三教中以道德為尊,說得斬釘截鐵。所以連紂王都得給云中子賜坐。但這里說的“三教”是儒教、截教和道教(實即闡教)。按《封神演義》中的描寫,闡教與截教都屬于道教,其最高創(chuàng)始人是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因此闡教與截教其實只是道教中兩個不同的派別。書中的傾向性是:闡教為道教正統(tǒng),截教是左道旁門。所謂“三教共立封神榜”也是在這個意義上:

      ……又因昊天上帝傘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并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第十五回)

      人道即紅塵世俗社會,其主導(dǎo)意識形態(tài)自然是儒教。將道教排在儒教之上,這一點也不含糊,“比儒者兮官高職顯,富貴浮云”。

      姜子牙與周文王,武王的君臣關(guān)系倒置

      在《封神演義》中,儒教的代表周文王、周武王其實都服從道教的代表姜子牙。按孔子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周文王父子在孔子之先;后世周公、孔子并稱,周公制禮作樂,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币蚨芪耐酢⑽渫?、周公與孔子聯(lián)為一氣,在后世已共同泛化為儒教的代表。

      周文王和武王都謹遵“君為臣綱”的儒教宗旨。第二十九回文王臨終前再三向姜子牙囑咐:

      孤有一言,切不可忘:倘吾死之后,縱君惡貫滿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若違孤言,冥中不好相見。

      第七十六回,姜子牙進表請武王出師伐紂,吊民伐罪,武王卻表示:

      昔日先王曾有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今日之事,天下后世以孤為口實;況孤有辜先王之言,謂之不孝??v紂王無道,君也;孤若伐之,謂之不忠。孤與相父共守臣節(jié),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

      但姜子牙卻以“天下諸侯大會孟津……如那一路諸侯不至者,先問其違抗之罪,次伐無道。老臣恐誤國家之事”為理由,說服武王出兵,散宜生又以“忠孝”為招牌引誘武王:“不若……陳兵商郊,觀政于商,俟其自改,則天下生民皆蒙其福,又不失信于諸侯,遺災(zāi)于西士;上可盡忠于君,下可盡孝于先王……”云云,才使武王應(yīng)允出兵。

      后來姜子牙金臺拜將,六十萬雄兵出征商郊,其實都出于姜子牙的策劃和道教的預(yù)謀。作為周武王的臣下和元始天尊的徒弟,姜子牙明顯地持“師命大于君命”的立場,也就是“道教高于儒教”的立場。

      武王固執(zhí)儒教的君臣之義,然而姜子牙及道教眾仙家則再三灌輸他“天命不可違”“順天應(yīng)人”“吊民伐罪”“代天之伐”的觀念,武王這位一國之君卻總受到道教的左右。第七十回姜子牙的大軍被孔宣阻住,緊接著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

      武王曰:“天命有在,何必強為!豈有凡事阻逆之理?”

      子牙被武王一篇言語把心中感動,這一會執(zhí)不住主意,至前營,傳令與先行官:“今夜減灶班師?!?/p>

      眾將官打點收拾起行,不敢諫阻。二更時,轅門外來了陸壓道人,忙忙急急,大呼:“傳與姜元帥!”子牙方欲回兵,軍政官報入:“啟元帥:有陸壓道人在轅門外求見?!庇谘烂Τ鲇?。二人攜手至帳中坐下?!?/p>

      武王聽見陸壓來至,忙出帳相見,問其詳細。

      陸壓曰:“大王不知天意。大抵天生大法之人,自有大法之人可治。今若退兵,使被擒之將俱無回生之日。”武王聽說,不敢再言退兵。第六十六回殷郊被兩山夾住,將受犁鋤之厄:

      武王至山頂上,看見殷郊這等模樣,滾鞍下馬,跪于塵埃,大呼:“千歲!小臣姬發(fā),奉法克守臣節(jié),并不敢欺君罔上。相父今日今殿下如此,使孤有萬年污名?!薄?/p>

      燃燈道人笑曰:“賢王不知天數(shù)。殷郊違逆天命,怎能逃脫,大王盡過君臣之禮便罷了。大王又不可逆天行事?!?/p>

      武王兩次三番勸止。子牙正色言曰:“老臣不過偵天應(yīng)人,斷不敢逆天而誤主公也?!?/p>

      周公給姜于牙讓位

      這種道教的絕對權(quán)威在其他有關(guān)構(gòu)思描寫中也體現(xiàn)出來。如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其封爵在姜太公之前,歷史和傳說早已定型,無法改變;但《封神演義》中周公旦卻僅具姓名而已,在最后一回《周天子分封列國》時寫及:

      魯——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也。佐文王、武王、咸王,有大勛勞于天下。后成王命為太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陜以東之諸侯.乃封其長子伯禽于曲卓,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之器,俾候于魯,以輔周室。

      這位“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勛勞于天下”的周公旦在描寫商滅周興的《封神演義》中卻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事跡,讓讀者產(chǎn)生錯覺,似乎封爵時魯排在齊之前,僅僅因為周公旦是皇親國戚而已。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周公旦是儒教的象征,而姜子牙是道教的化身,只有突出姜太公而忽視周公旦,才能符合“道教高于儒教”的總體思想。這在全書結(jié)尾,即《封神演義》“大結(jié)局”中也表現(xiàn)得一清二楚:

      自太公伐紂,周公作相,遂成周家八百年基業(yè)。然于牙、周公之鴻功偉烈,充塞乎天地之間矣。后人有詩單贊于牙斬將封神,開周家不世之基以美之:

      寶符秘簑出先天,斬將封神合往愆。

      敕賜昆侖承旨渥,名班冊籍注詮編。

      斗瘟雷火分前后,神鬼人仙任倒顛。

      自是修持憑造化,敵教伐紂洗腥膻。

      又有詩贊周公輔相成王,勘定內(nèi)難,為開基

      首功,而又有十亂以裹之:

      天潢分派足承祧,繼述吁謨更自饒。

      豈獨簪纓資啟沃,還從劍履秩宗朝。

      和邦協(xié)佐能戡亂,典禮咸稱善補貂。

      總為周家多福蔭,天生十亂始同調(diào)。

      太公在前而周公在后,太公是開創(chuàng)之功,周公是守成之業(yè)。道教與儒教,孰前孰后,誰主誰賓,誰“補”誰,一目了然。

      明朝歷史的影響痕跡

      《封神演義》寫道教參與殷周更替的政治變革,是基于“天數(shù)”和“天命”。所謂“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shù),非是偶然”(第十五回)。不過,道教參與政治卻也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斗馍裱萘x》的構(gòu)思無疑受了歷史的啟發(fā),尤其是它產(chǎn)生的時代——明朝歷史背景的啟發(fā)。

      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師向建文帝奪取政權(quán),就和術(shù)士之輩的慫恿有關(guān)。如僧道衍(即姚廣孝)、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都力稱其龍章鳳姿,必登大寶,朱棣為之心動,因而舉事。成祖御制《姚少師神道碑》,稱贊道衍“先機放謀,言無不合,出入左右?guī)⒅g,啟沃良多”?!睹魇芳o事本末》記載:

      諸王封國時,太祖多擇名僧為傅,僧道衍以燕王當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鄙w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后來朱棣起兵,也多托言神異相助。傅維麟《明書》卷一百六十《姚廣孝傳》記載:

      (朱棣)問(師)期,曰:“未也,俟吾助者至?!痹唬骸爸吆稳??”曰:“吾師?!庇謹?shù)日,入曰:“可矣?!彼熘\召張禺、謝貴等宴,設(shè)伏斬之,遣張玉、未能勤衛(wèi)士,攻克九門,出祭纛,見披發(fā)而旌旗蔽天,太宗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庇谑翘诜缕湎瘢l(fā)仗劍相應(yīng)……

      術(shù)士慫恿,神異襄助,連朱棣自己也“披發(fā)仗劍相應(yīng)”,這與《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及闡教神仙助周十分相近。其實,明代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已有崇尚道釋方伎的苗頭,而到明中葉,也就是《封神演義》成書的時代,則崇尚道佛之風愈益熾烈。

      朱元璋起兵時,軍中已有許多術(shù)士,為其運籌決策,如周顛仙、鐵冠道人之流。到了明代中期,如武宗寵信番僧,造寺于大內(nèi),群聚誦經(jīng),曰與之狎呢,自封法號,正德十年有迎佛之舉。世宗因多病而求長生,則特崇道士羽流。《明史》卷三百七《陶仲文本傳》記載:

      帝自二十年遭宮婢變,移居西內(nèi),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之為師而不名……小人顧可學、盛端明、朱隆禧輩皆緣以進……加仲文少師,仍兼少傅、少保,一人而領(lǐng)三孤,終明之世惟仲文而已。

      以道士而兼領(lǐng)三孤,可見方士羽流的圣眷至于嘉靖已無可復(fù)加?!斗馍裱萘x》中寫道教干政,扶助新君,道教享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和尊崇,無疑與這種時代背景頗有關(guān)系。

      “三教”所指的變遷

      前面說過,《封神演義》中所謂“三教”是闡教、截教和人道(儒教),而闡教和截教其實只是道教中的兩個流派,這兩個流派又表現(xiàn)為內(nèi)丹與外丹的爭鋒。闡教一詞不知出何經(jīng)典,《明史》卷三百七《邵元節(jié)傳》記載:龍虎山道士邵元節(jié)曾獲賜“闡教輔國”玉印,他的徒弟陳善道也被封為“清微闡教崇真衛(wèi)道高士”;卷三百三十一《西域傳》又有名必力工瓦的僧人封為“闡教王”。

      “闡”字大約是闡明、闡揚的意思。第五回云中子稱贊道教的偈子中有“闡道法,揚太上之正教”的說法;道書《無上黃·大齋玉成儀》中也有“靈寶玄師為三天化王,乃闡教之師,應(yīng)宣行齋事”的記載。今人考證元代道士彭致中所編全真教詩詞選本《鶴鳴馀音》是“闡教”一詞最直接的來源,其中有“達磨闡教東士……”丘公闡教,萬朵金蓮”等說法。另外第五回云中子的尊道賦也是抄自《鶴鳴余音》。

      截教一詞,則純粹是《封神演義》的杜撰,大約是截斷、阻滅的意思,是從闡教含義的對立面生發(fā)出來的。所以闡教是道教正統(tǒng),而截教是左道旁門。

      盡管《封神演義》杜撰了闡教和截教,但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發(fā)生影響的是儒、道、佛三教,所以《封神演義》有時提到“三教”時就未免前后不盡一致。如第四十七回趙公明對燃燈道人說:

      道兄,你乃闡教玉虛門下之士;我乃截教門人。你師,我?guī)?,總是一師秘授,了道成仙,共為教主。……豈不知:

      翠竹黃須白筍芽,儒冠道履白蓮花。

      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元來總一家。

      這里所說的“三教”又分明是道教、儒教和佛教——小說中稱為西方教,因為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商末周初時期,事實上那時釋迦牟尼還沒有誕生,佛教還沒有創(chuàng)立,因此西方教可以說是佛教的前身,影射的就是佛教。“金丹舍利同仁義一儒冠道履白蓮花”并駕齊驅(qū),而闡教和截教則“總是一師秘授”,只是“金丹”“道履”中的兩股分支。

      《封神演義》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說來也巧妙得很,它將佛教(即小說中的西方教)看成是外來的宗教,給以“客卿”的地位。這很符合儒、道、佛三教的本來面目。

      儒教和道教是中華本土土生土長的,而佛教則是從印度傳人的。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歷來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從“三代以前已知佛教”到“周代已傳人佛教”“戰(zhàn)國末年已傳人佛教”等,不一而足。

      但這些說法“雖在中國佛教史上為不少僧侶學者深信不疑,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各種資料進行考察,這都是不能成立的。佛教傳人中國的可靠年代,是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的時候”(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封神演義》寫西方的接引道人、準提道人也參加商周更替的斗爭,這正是儒、道、佛三教已融匯合流的明代人的藝術(shù)想象,將佛教看作外來戶,“三教”在《封神演義》中有了三種不同的含義,但能互相補充,自圓其說。

      局限于中原本土,“三教”是指闡教、截教和儒教(人道);加入外來戶;則由“小三角”變成“大三角”,“三教”指道教、儒教和佛教;而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與第八十二回《三教大會萬仙陣》中,“三教”實指闡教、截教和西方教(佛教)三家,闡教與西方教(佛教)聯(lián)手對付截教,最后通天教主被鴻鈞老祖帶走,截教實際上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三教”又變成專指道教(闡教)、儒教和佛教(西方教)。

      這就是“三教”內(nèi)涵在《封神演義》中的演變,它很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佛教的“漢化”過程和道教自身的分化合并,簡直就像“三教合一”歷程之藝術(shù)化的鉤玄提要。

      有的讀者認為《三教會破誅仙陣》與《三教大會萬仙陣》中的“三教”是指元始天尊當教主的闡教,西方接引道人、準提道人的西方教(佛教),以及老子的玄都,這“三教”聯(lián)合起來“會破”和“大會”誅仙陣、萬仙陣。

      但小說中明確寫鴻鈞老祖是“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三個徒弟,兩個教派,大徒弟老子和二徒弟元始掌闡教,三徒弟通天教主掌截教。老子的玄都并不是一個與闡教和截教并列的教派,而只是闡教中退居幕后的一個后方,或者說后臺老板。

      因此所謂“三教會破誅仙陣”其實際含義是說截教擺了誅仙陣,闡教和西方教(佛教)則來破陣?!叭檀髸f仙陣”也是類似的意思。如果一定要把“三教”理解為是指破陣的一方,那么“三教”就是指闡教(后來的道教)、西方教(后來的佛教)和人道(周武王代表的后世儒教),而截教則被貶為“邪教”了。

      儒、道、佛三教的歷史融合

      從佛教輸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有一個適應(yīng)中華本土文化,逐漸調(diào)整自己的問題。佛教與儒教,尤其是與道教之間既互相斗爭,又彼此吸收,這個過程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儒、佛、道三教相提并論,由來已久。偽題漢代人撰的《車子理惑論》已借調(diào)和三教為主題;唐代宮廷有所謂三教講論;三教合論,當然更加促進了它們彼此間的混融。宋孝宗曾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p>

      禪宗興起以后,宋代理學家批評所謂“佛老之糟粕”,但實際上吸取了很多佛家的思想成果,才使傳統(tǒng)儒學面目一新,成為影響深遠的“新儒學”。而周敦頤倡言《太極圖》,又和道教有密切關(guān)系。

      宋元間,在江西西山玉隆萬壽宮,有“凈明忠孝道”興起,簡稱“凈明道”。凈明道雖然仍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其教義中卻又突出地強調(diào)修道必須忠君孝親。至今西山玉隆萬壽宮正殿上還掛著“忠孝神仙”的匾額。

      金元時的全真教,更糅合佛家的禪宗與宋代理學“去人欲,存天理”的刻苦自勵功夫,揭“三教一致”之要旨。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凡立教會都以“三教”名之,讓信眾誦讀《道德經(jīng)》《孝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他的詩《修行》寫道:“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異,妙玄通后更無加?!?/p>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就倡三教合一之論。到明代中葉以后,三教融合的思想已彌漫整個社會。明憲宗朱見深于1465年畫《一團和氣圖》,上面畫一個戴方巾的儒士和一個戴道冠的老者各執(zhí)經(jīng)卷,而一個手捻佛珠的光頭和尚則把手搭在兩個人的肩膀上。這畫的是陶淵明、陸修靜和慧遠法師“虎溪三笑”的歷史傳說。明憲宗并題贊語,其中有句云:“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p>

      李卓吾《三教品序》有云:“三教圣人,頂天立地,不容異同明矣。故曰:‘天下無二道,圣賢無兩心?!?/p>

      閩人林兆恩和袁黃是提倡三教合一最積極有力者。林兆恩著有《圣學統(tǒng)宗三教歸儒集》(一稱《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自稱“三教先生”,聚徒立說,影響遍及東南。袁黃著有《了凡四訓(xùn)》,將道教流行之功過格與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說普及于中下層社會。

      而道士陸西星,“學宗二氏,緣飾以儒術(shù)”(《興化縣志》),著作中既有《三教圖贊》《文昌帝君贊》,又有《老子出關(guān)贊》《孔子贊》《呂純陽贊》。認為陸西星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乃很有影響的一家之言。

      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

      了解了這種背景情況,《封神演義》的思想內(nèi)容“三教合一,道教為尊”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由于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商周之交,即使在傳說中,佛教的傳人也還是剛剛開始,因而《封神演義》中將西方教(佛教)寫成只是偶爾涉足中原事務(wù)的“外國朋友”,是一種合情合理而又饒有趣味的藝術(shù)處理。

      《封神演義》中寫到西方教(佛教),只出現(xiàn)了兩位“教主”,一位是“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另一位看樣子是第二把手的準提道人。這與闡教中老子和元始天尊的關(guān)系是既相似又有微妙的差別。前面已經(jīng)提到,老子和元始是師兄弟,實際掌教的是元始,而老子則有點退居幕后,只在必要時才出面贊襄的味道。第四十四回赤精子為姜子牙遭魘魅事去求見元始天尊,元始卻吩咐:“吾雖掌此大教,事體尚有疑難。你叫赤精子可去八景宮見大老爺,便知始末。”

      而西方教(佛教),正式教主是接引道人,不過準提道人的神通本領(lǐng)和接引道人不相上下,而且更通達事理,他的意見接引道人都接受。

      第六十五回廣成子去西方借旗,接引道人以“青蓮寶色旗染不得紅塵”為由固執(zhí)不借,準提道人卻說:“前番我曾對道兄言過:東南兩度,有三千丈紅氣沖空,與吾西方有緣;是我八德池中五百年花開之數(shù)。西方雖是極樂,其道何曰得行于東南;不若借東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況今廣成子道兄前來,當?shù)梅蠲??!倍右廊司土⒖獭奥牅侍岬廊酥?,隨將青蓮寶色旗付與廣成子”。

      第七十八回破誅仙陣,接引道人本來沒有積極性:“但我自未曾離清凈之鄉(xiāng),恐不諳紅塵之事,有誤所委,反為不美?!钡跍侍岬廊藞猿窒拢敖右廊巳鐪侍岬廊酥?,同往東土而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類似于西藏的達賴和班禪,可作為一家之言。《封神演義》把準提道人寫成開放型、外向型的,把接引道人寫成保守型、內(nèi)向型的。從藝術(shù)上來說,這是一種對比的手法,可以使兩個形象各具面目,互不雷同,又可以增加一些情節(jié)上的波瀾情趣。除了破誅仙、萬仙兩陣西方兩位教主一起出馬外,準提道人又單獨涉足東土多次。第六十一回收馬元,第七十一回收孔宣,第七十九回收法戒等。

      接引道人顯然取材于佛教中的接引佛,本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的佛祖,即阿彌陀佛,密教稱為甘露王,乃凈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士”,故稱為接引佛。他又有許多名號,如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等。

      準提道人則來自佛教中的準提菩薩。流行的準提菩薩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一般佛教信徒所供奉的圖像以十八臂三目的居多?!斗鹫f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jīng)》中,就說準提是十八臂?!斗馍裱萘x》第七十一回準提道人收伏孔宣,就描寫“只聽得孔宣五色光里一聲雷響,現(xiàn)出一尊圣像來,十八只手,二十四首”。

      這個孔雀成精的孔宣,則明顯來自佛教中的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據(jù)說大孔雀曾把釋迦牟尼佛祖吞下肚子,佛祖剖開其脊背而出,因此封孔雀為“佛母”,《西游記》第七十七回如來佛就對孫悟空講過這個故事。佛經(jīng)中也有《孔雀明王經(jīng)》,漢語翻譯有許多不同譯本,如《大金色孔雀王咒經(jīng)》《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jīng)》《孔雀王咒經(jīng)》《佛母大王經(jīng)》等。

      《封神演義》在尊崇道教的同時,對西方教(佛教)也一視同仁,給予極高的地位,表現(xiàn)出作者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胸襟,同時也說明道教和佛教的融合互補在明代已十分深入人心。

      中國的山和印度的水

      《封神演義》更令人嘆賞的是它能成功地將道教和西方教(佛教)兩種宗教境界用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主要得力于不同意象的選擇,同時也表明作者對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教理是體察入微的。

      按《封神演義》的描寫,道教神通的根本是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是地道中華本土文化的產(chǎn)物,在前面的章節(jié)我們已經(jīng)詳細討論過。那么西方教(佛教)呢?第六十一回準提道人首次出場,文殊廣法天尊卻不認得他,準提道人首先念了一首偈詩: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陸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文殊廣法天尊聽了立刻贊美說:“久仰大法,行教西方,蓮花現(xiàn)相,舍利元光,真乃高明之客?!睖侍岬廊擞謱︸R元說:“道友可惜五行修煉,枉費功夫!不如隨我上西方,八德池邊,談講三乘大法;七寶林下,任你自在逍遙?!?/p>

      這已經(jīng)十分明確地將佛教與道教的“五行修煉”區(qū)別開來,西方教(佛教)不搞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那么西方教(佛教)的一套是什么呢?可用幾個典型的意象來表示:蓮花、舍利、八德池、七寶林。這一組意象構(gòu)成西方教(佛教)的宗教精神境界,并得到反復(fù)渲染,比如:

      廣成于又往西方極樂之鄉(xiāng)來??v金光,一日到了西方勝境——比昆侖山大不相同。怎見得,有贊為證:

      寶焰金光映日明,異香奇彩更微精。

      七寶林中無窮景,八德池邊落瑞瓔。

      素品仙花人罕見,笙簧仙樂耳更清。

      西方勝界真堪羨,真乃蓮花辦里生。

      (第六十五回)

      佛家的理想是根據(jù)其基本教義四諦說、十二因緣說、業(yè)力說、無常說與無我說等而來,核心是一個“空”字?!吧钥?,非色敗空?!保ㄉ兀骸恫徽婵照摗罚盁o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凈而得解脫,是名曰空?!保ā洞笳亍范戆⒑肯隆斗鹫f圣法印經(jīng)》)反映在審美上,則特別突出清凈和恬淡的境界?!斗馍裱萘x》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寫正是如此?!八仄废苫ㄈ撕币姟薄扒彘e極樂是西方”,蓮花、舍利、八德池、七寶林,都給人清凈絕倫、恬淡無比的感覺。這里沒有道教煉丹爐的煙熏火燎,而只有水中蓮花的幽香。

      和對道教的描寫相比,顯然各自突出不同的特點。道教的圣地是山,從昆侖山、八景宮到靈鷲山、乾元山等,一座座仙山洞府,讓人覺得幽深神秘。西方教(佛教)的圣地卻更突出水,八德池、七寶林、蓮花的反復(fù)渲染讓人總感受到水的滋潤潔凈、明朗開闊。再加上曇花、菩提、波羅花這些帶有異國情調(diào)的植物,更加濃郁了氛圍。

      總之,道教是北方色調(diào),山是意象核心;西方教(佛教)是南方情趣,水是意象核心。五行、八卦、煉丹爐與蓮花、曇花、波羅花區(qū)分開了中華與異域的不同文化。山中好煉丹,水中好種花,是很巧妙的藝術(shù)經(jīng)營。當然,蓮花在道教里也是圣物,如哪吒是蓮花化身,太乙真人、赤精于等表現(xiàn)法力時也?!坝檬忠恢?,足下先現(xiàn)兩朵白蓮花,為護身根本”,這顯然是佛、道互相融匯的表現(xiàn),但在道教里,蓮花不像在佛教里成為根本的象征。

      舍利子本是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尸體火化后骨灰的結(jié)晶,據(jù)說像珠子模樣。不過《封神演義》中提到的舍利子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煉成功的“內(nèi)丹”,是道行高深、佛法無邊的象征。佛教的坐禪本來也有練氣功的意義在內(nèi),印度又有所謂瑜珈功,細究起來,當然與道教氣功各有門徑,各有特點,但從一般的意義上說,道、佛二教的氣功又有相通互補之處。

      所謂“修成舍利名胎息”“舍利腹中存”“頂上常懸舍利于”“舍利玲瓏超上乘”,正是“內(nèi)丹”修成功的一種藝術(shù)想象。“元始現(xiàn)慶云,老子現(xiàn)塔,西方二位教主現(xiàn)舍利子,保護其身”,顯然是功力相埒的內(nèi)丹功夫,但慶云和塔是中華文化,舍利子是印度文化(塔本是佛教之物,從印度傳人,但因時代久遠,已經(jīng)“漢化”了,這也是道、佛二教彼此吸收的表現(xiàn))??傊?,《封神演義》對道、佛二教的描寫相當藝術(shù)地對其宗教教義做了點化,使其成為一種文學境界。

      鴻鈞道人的意義

      《封神演義》雖然道教、佛教一體同尊,但隱隱約約地還是流露出道教至高無上的傾向,這是一種中華文化本位的立場?!逗鬂h書.襄楷傳》:“老子人夷狄化為浮屠?!钡澜掏阶鳌独献游魃?jīng)》,說“老子西升,開道竺乾”,說釋迦牟尼是老子的“投胎轉(zhuǎn)世”。西晉道士王浮又造《老子化胡經(jīng)》,說道教教主老子西涉流沙,人天竺為佛,從事傳教,化導(dǎo)胡人,釋迦牟尼實為其后世弟子。

      魏晉南北朝陜西終南山的樓觀道派也是老子西升化胡說的積極倡導(dǎo)者。元明時期的全真教熱烈宣傳這一套。僧侶們則把釋迦牟尼生年往前推,說釋迦牟尼早在周昭王時已經(jīng)出世,并且當時中國已有人知道西方有“圣人”誕生。這是佛、道二教爭奪權(quán)威的斗爭。

      《封神演義》中西方二位教主和老子、元始天尊平列,不分上下,但第八十四回卻又出來一個鴻鈞道人,是老子和元始的老師,“高臥九重云,蒲團了道真。天地玄黃外,我當掌教尊”,其資格權(quán)威顯然又超過了西方教主。

      (鴻鈞道人)便至篷上,與西方教主相見。鴻鈞道人稱贊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福地。西方教主應(yīng)曰:“不敢!”教主請鴻鈞道人拜見。鴻鈞曰:“我與道友無有拘束。這三個是我門下,當?shù)萌绱?。”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打稽首坐下。后面就是老子、元始過來拜見畢,又是十二代弟子并眾門人俱來拜見畢,俱分兩邊侍立。通天教主也在一旁站立。

      西方教主以晚輩之禮“拜見”鴻鈞道人,鴻鈞道人則以客人之禮對待,請他們坐下。客氣雖客氣,長幼尊卑還是一目了然的。后來鴻鈞道人當眾責備通天教主,接引和準提道人齊聲附和:“老師之言不差?!辈环Q“道友”而稱“老師”,先進后學之分可見。

      一些佛和菩薩的來歷

      不過,《封神演義》的道教門戶之見并不明顯,對佛教也可謂備至推崇,這種“多元化”的“寬容”心態(tài)很值得贊賞。尤其有趣的是,西方二位教主不僅將許多截教門人收走,所謂“渡有緣之客”,如法戒、孔宣、烏云仙等,而且一些闡教門人后來也歸了西方。

      第八十三回描寫:“懼留孫乃是西方有緣之客,久后歸于釋教,大闡佛法,興于西漢?!倍氖鈴V法天尊、普賢真人和慈航道人所謂“三大士收伏獅象犰”,“后興釋門,成于佛教,為文殊、普賢、觀音,是三位大士”。懼留孫即佛經(jīng)里的拘留孫(又作俱留孫、鳩樓孫等),是所謂過去七佛中的第四佛,現(xiàn)在賢劫中的一千佛之首。(賢劫:佛教說現(xiàn)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因為在此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現(xiàn)。)

      楊戩的師父號玉鼎真人,似乎是從《西游記》中的金頂大仙演繹而來。金頂大仙之名是含有道教色彩的,卻在如來佛祖的靈山看大門,門房住地卻又名玉真觀——道教才叫宮觀,佛教則叫寺廟?!坝穸φ嫒恕敝?,似乎即是“金頂”和“玉真”各取一字而來——“頂”換為諧音的“鼎”。

      截教門下的毗蘆仙,是隨侍通天教主的七仙之一,應(yīng)該就是后來佛教中的毗蘆遮那佛。叛變截教皈依西方的長耳定光仙,是從定光佛名號演義,他的“長耳”也是佛相。定光佛在佛教中也有許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定光佛就是燃燈古佛,又說定光佛是客家族的保護神。

      闡教門人中“仙人班首,佛祖源流”的燃燈道人,是佛教中燃燈古佛的前身。他后來奪得了趙公明的定海珠,而這定海珠,“珠有二十四顆?!酥楹髞砼d于釋門,化為二十四諸天”(第四十七回)。

      燃燈道人又收伏了羽翼仙作門人,這個羽翼仙就是《西游記》里如來佛頂上的大鵬雕,在獅駝國里和文殊的青獅、普賢的白象一起與孫悟空苦斗;在《說岳全傳》里又被貶下界,投胎轉(zhuǎn)世,成了一代名將岳飛,字鵬舉。

      道教佛教各有千秋

      《封神演義》中寫闡、截二教門人后人佛教,是“三教同源”思想的反映,又是“老子化胡”傳說的藝術(shù)轉(zhuǎn)化??偟膩砜?,《封神演義》雖然以道教為至尊,但并不故意貶低佛教,而是認為道教、佛教各有千秋,所謂“昆侖地脈發(fā)來龍,更比昆侖無命令”,雖然道教是源流、“來龍”,但佛教卻有一種更清凈自在的氣息意境。第七十八回準提道人和接引道人與通天教主各自夸贊佛教和道教:

      準提道人曰:“俺弟兄二人雖是西方教主,特

      往此處來遇有緣。道友,你聽我道來:

      身出蓮花清凈臺,三乘妙典法門開。

      玲瓏舍利超凡俗,瓔珞明珠絕世埃。

      八德池中生紫焰,七珍妙樹長金苔。

      只因東土多英俊,來遇前緣結(jié)圣胎?!?/p>

      話說接引道人(原文此處訛誤,應(yīng)為準提道人——引者)說罷,通天教主曰:“你有你西方,我有我東土,如水火不同居,你為何也來惹此煩惱。你說你蓮花化身,清凈無為,其如五行變化,立竿見影。你聽我道來:

      混元正體合先天,萬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無為傳大法,如如不動號初玄。

      爐中火煉全非汞,物外長生盡屬乾。

      變化無窮還變化,西方佛事屬逃禪。”

      這將佛教和道教的異同比較得很清楚,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十分符合。佛教是蓮花清凈,道教是五行變化;佛教是八德池,道教是爐中火。道教中的截教走了歪門邪道,不如佛教;但闡教卻與佛教旗鼓相當,而道教的祖師爺鴻鈞道人是前輩大德,比佛教更源遠流長。

      猜你喜歡
      儒教道人教主
      朝鮮朝對巫俗信仰的社會認知和二重文化信仰結(jié)構(gòu)的形成
      黃鶴樓的傳說
      神算
      神 算
      論魔教教主的職業(yè)素養(yǎng)
      當代日本學界對“儒學日本化”問題的考察
      從《舞姬》看立身出世主義的影響
      儒教的犧牲者和守護者
      神教不再,天王退隱——韓國星際爭霸末代本座“教主”Flash退役
      《教主貴姓》之如果我來寫結(jié)局!
      格尔木市| 石渠县| 五莲县| 奉新县| 金塔县| 甘洛县| 团风县| 曲阜市| 若羌县| 防城港市| 永登县| 阿拉善盟| 龙游县| 建阳市| 泰和县| 新干县| 四会市| 花莲县| 吉木乃县| 梅河口市| 东安县| 武夷山市| 郴州市| 五家渠市| 长兴县| 无极县| 洛川县| 汤原县| 盐池县| 长寿区| 东平县| 驻马店市| 临西县| 连南| 凤台县| 垦利县| 施秉县| 隆化县| 乐亭县| 铜梁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