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振平
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教育,是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它有利于增進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入“生活化教學”,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背景下,僅靠課本知識來完成教學任務,無法滿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需求,也無法真正發(fā)揮學科教育的價值。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引入生活元素,開展科學教育,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應成為教學的重點。那么,如何在科學學科教育中融入生活知識,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將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一、科學導入課題,培養(yǎng)科學意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前提。尤其是對于科學學科來說,大部分知識點都來源于實際生活現象,教師合理運用生活情境導入教學內容,既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保證了知識掌握的高效性,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可行之策。因此,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合理應用教學工具,導入生活化的課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時,教師先給學生演示一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幾下頭發(fā)之后,再慢慢靠近撕碎的小紙屑。此時,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猜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呢?有沒有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過這種現象呢?”“老師,可能會把紙屑吸住。”“嗯,回答得非常正確,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靜電現象,同學們注意看?!痹诮處熯M行簡單的演示之后,學生對靜電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靜電”概念,并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一些其他現象,比如脫衣服時的呲呲聲,有時出現小火花等,都屬于靜電現象。教師通過簡單的課題導入,可以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科學知識增強理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意識,提升學習效率。
二、選擇生活化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用實驗操作的方法來進行科學知識教學,是小學課堂當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實驗操作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意識,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教師為了體現“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就要對實際的課堂實驗進行相應的改進。將實驗材料和實驗用具融入生活元素,選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來進行實驗操作,這樣能強化學生的思維理解。例如,在教學“水能溶解一些物質”這一內容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準備相關的實驗用具,比如,三只裝有同樣質量水的玻璃杯、玻璃棒、白砂糖、沙子、面粉等。在準備好實驗用具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同學上講臺協(xié)助完成實驗操作,分別將三種不同的溶質放入玻璃杯中?!巴瑢W們,這三種物質是否都能溶于水呢?我們接下來就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探究?!睂嶒炗^察過程中,沙子完全不溶于水,白砂糖逐漸溶解,而面粉是否溶于水,學生卻分辨不出來。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使用“過濾網”來進行下一步的觀察,從而正確地分辨物質是否溶于水的判斷標準,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增加其科學認知。
三、組織課堂游戲,融入生活元素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和刻板,學生僅僅從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忽略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生的學習熱情低下,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當今的科學課堂中,教育者不僅要能讓學生學習到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還應該豐富教學途徑,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強化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強調知識的應用性;還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為高效率的教學奠定基礎。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明白科學原理,培養(yǎng)科學思維。例如,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兩只紙杯和一根細線?!巴瑢W們,今天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我現在需要邀請兩位同學來做游戲,有沒有志愿者呢?”在同學們舉手示意后,教師邀請兩位學生使用教師制作的道具模擬打電話,讓其余同學猜測他們的聊天內容?!坝袥]有同學猜到他們聊關于哪方面的事情了?”直到有學生猜對以后,教師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剛剛他們的對話我們沒有聽見,而他們互相聽見了呢?我說話你們能聽見,隔壁班的能聽見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聲音傳播原理,大家準備好學習了嗎?”“準備好了?!痹谡n堂游戲完成以后,教師再進行知識講授,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四、布置課外作業(yè),開展探究活動
“生活化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還要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的生活元素相結合,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實際,在生活中發(fā)現科學現象,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實現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除了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外,還可以在周末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探究,和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例如,教師給每一位同學準備一只放大鏡,帶領學生進入公園的小草坪,讓學生開始尋找“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發(fā)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的學生發(fā)現了好幾只螞蟻,就會邀請教師過來看自己尋找到的“戰(zhàn)果”?!巴瑢W們,螞蟻有幾條腿呢?有沒有其他的器官呢?”“老師,我觀察了,它有六條腿,而且它還有觸角?!薄袄蠋煟@里有蝸牛,它也有觸角?!薄昂馨簦瑢W們的觀察能力都很強,值得鼓勵,同學們繼續(xù)尋找小昆蟲吧!”課外探究活動的開展,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效達成課外探究的目標。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入小學科學課堂,既可以改善傳統(tǒng)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營造積極向上、充滿趣味的課堂,又可以注重生活聯系,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想象,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從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