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光效種植模式下玉米間作平菇對玉米穗位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2020-07-01 14:32:46楊小琴齊曉寧孫露瑩張夢杰宋鳳斌劉勝群李向楠朱先燦
      土壤與作物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穗位單作平菇

      楊小琴,王 洋,齊曉寧,孫露瑩,張夢杰,宋鳳斌,劉勝群,李向楠,朱先燦

      (1.中國科學院 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102;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0 引 言

      間作通常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兩種及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模式,當一種作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在其行間種植其它作物(一種或多種)被稱為套種[1]。間套作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高效利用光照、熱量、水分及養(yǎng)分等資源[2],增加作物產(chǎn)量[3],提高土地當量比[4]。中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7%,卻養(yǎng)活了世界人口的22%[5],多熟制種植下的間套作模式起著重要作用[6]。

      玉米,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是優(yōu)質(zhì)的飼料和工業(yè)原料[7]。世界玉米總產(chǎn)量的21.9%由我國貢獻[8],而吉林省玉米產(chǎn)量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1/8[9]。長期以來,吉林省玉米種植以單作為主,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且黑土肥力逐漸下降[10]。平菇(Pleurotusostreatus),隸屬于真菌界擔子菌門,因其味道鮮美、營養(yǎng)成分含量高,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食用菌[11]。在蔭蔽濕潤環(huán)境條件下,平菇生長旺盛,會產(chǎn)生大量菌絲體和非特異性的木質(zhì)纖維素酶[12],因而常作為間作作物以促進養(yǎng)分等資源的有效利用[13]。蠶豆間作蘑菇研究顯示,與單作相比,蠶豆間作牡蠣蘑菇增加了蠶豆干種子產(chǎn)量和牡蠣蘑菇擔子菌產(chǎn)量[14]。已有研究表明,玉米間作大豆[15]、花生[16[、苜蓿[17]及小麥[18]等系統(tǒng)中,田間作物高矮相間,光照條件有效改善,玉米功能葉的光合速率提高,間作處理下玉米產(chǎn)量均明顯高于單作。

      從20世紀90年代起,玉米間作平菇的生產(chǎn)實踐和試驗研究順利開展,間作條件下玉米和平菇畝產(chǎn)提高,經(jīng)濟效益良好[19]。但玉米平菇間作種植模式的研究大多偏重技術(shù),基礎(chǔ)研究不足,在玉米高光效種植模式下,對玉米平菇間作共生期內(nèi)玉米穗位葉的光合作用及關(guān)鍵酶活性的研究較為缺乏。

      玉米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基礎(chǔ)很大程度來源于葉片的光合作用,在玉米生長中后期,穗位葉光合指標高低、干物質(zhì)積累速率與分配情況對產(chǎn)量有重要影響[20]。另外,穗位葉光合作用強弱與其關(guān)鍵酶的活性密切相關(guān)[2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C4植物光合碳同化途徑的第一個關(guān)鍵酶[22];蘋果酸脫氫酶(MDH)可以催化蘋果酸與草酰乙酸間的可逆轉(zhuǎn)化,而蘋果酸酶(NADP-ME)主要功能是催化蘋果酸氧化脫羧生成CO2和丙酮酸,之后CO2進入卡爾文循環(huán)[23];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通過對碳固定以及光呼吸碳氧化的控制,對植物光合速率具有重要影響[24-25];同時,丙酮酸磷酸雙激酶(PPDK)作為C4循環(huán)中CO2固定的主要限速酶,催ATP及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為C4植物光合作用提供重要碳源[26]。

      玉米高光效種植模式主要根據(jù)玉米株高、經(jīng)緯度、北半球夏季太陽高度角及方位角,確定了吉林省中部地區(qū)玉米最佳種植壟距為160 cm+40 cm的組合壟(2行玉米播種在40 cm的窄行上,160 cm寬行為休閑行),壟向為磁南偏西20°,改善了光照在玉米群體內(nèi)的分布,提高了壟間的通風透光能力[27],同時采用留高茬秸稈全株還田與休耕輪作,促進了有機質(zhì)積累和耕地的可持續(xù)利用[28]。

      本研究在玉米高光效種植模式的寬行(160 cm)間作平菇,以單作玉米為對照,主要探討共生期內(nèi)間作對群體微氣象環(huán)境、玉米穗位葉光合作用及關(guān)鍵酶活性的影響,這有助于提高米菇間作體系下玉米葉片光合碳同化方面的認識,并為米菇間作生產(chǎn)實踐提供一些理論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shè)計

      試驗在長春綜合農(nóng)業(yè)試驗站(125°24′E,43°54′N)連續(xù)開展2年(2017年、2018年),試驗區(qū)土壤類型為典型薄層黑土,氣候類型為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530.5 mm,年平均氣溫4.6 ℃,無霜期較短(138 d)。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如表1。

      表1 試驗地土壤理化性質(zhì)

      供試玉米和平菇分別為良玉99和紫孢側(cè)耳。試驗共設(shè)置3個處理(如圖1),分別為:玉米平菇間作(CM)、單作玉米(C)和單作平菇(M)處理,重復3次,共9個小區(qū)(面積為20 m×8 m=160 m2),種植行向為磁南偏西20°。玉米平菇間作和單作玉米均采用高光效種植模式,即160 cm+40 cm組合壟,窄行(40 cm)上種植玉米,株距和種植密度分別為15 cm、6.5×104hm-2;玉米平菇間作處理布設(shè)方式如下:首先,在寬行(160 cm)內(nèi)挖一條寬約40 cm、深約12 cm的畦溝(與玉米間距為27 cm);再者,將菌棒均勻地排布于畦溝內(nèi),并在其表面覆蓋3 cm土;單作平菇處理的行距為160 cm,與間作相同,且平菇生長期內(nèi),采用間斷性噴灌以保持土壤濕潤。基施600 kg·hm-2的控釋復合肥(總養(yǎng)分≥53%)。2017年,玉米播種和收獲日期分別為4月26日、9月30日;在玉米抽穗期(7月12日)種植平菇,一茬菇、二茬菇收獲日期分別為8月5日、9月3日。2018年,玉米播種和收獲日期分別為4月27日、9月28日;7月11日種植平菇,一茬菇、二茬菇收獲日期分別為7月21日、8月11日。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環(huán)境參數(shù)。在田間安置環(huán)境記錄儀(邯鄲市邯山瑞華電子有限公司)監(jiān)測空氣溫濕度、CO2以及土壤溫度。其中測定空氣溫濕度、CO2濃度探測器置于冠層內(nèi)部(距離地面20 cm),土壤濕度探測器置于土壤內(nèi)部(埋藏深度15 cm)。

      1.2.2 光合熒光參數(shù)測定。2018年,在平菇種植10 d(一茬菇:7月21日)、20 d(無菇期:8月1日)和30 d(二茬菇:8月11日)后。用LI-6400型光合儀(美國LI-COR公司)測定玉米穗位葉的光合參數(shù),光強設(shè)定為2 000 μmol·m-2·s-1的,重復4次。

      平菇種植10 d(一茬菇)后,用的MultispeQ(美國PhotosynQ公司)測定玉米穗位葉的熒光參數(shù)。

      1.2.3 樣品采集及測定。2018年7月21日(一茬菇)、8月2日(無菇期)和8月11日(二茬菇)采集玉米穗位葉(中部)樣品,并避開主葉脈,4次重復。將樣品放入液氮罐冷凍,采樣結(jié)束后,置于實驗室-80 ℃冰箱保存。干樣采集方法:用剪刀取玉米棒三葉(穗位葉及其上、下兩葉),4次重復,放入干凈的檔案袋中保存,烘箱內(nèi)105 ℃殺青30 min,75 ℃烘干,粉碎后測定可溶性糖和淀粉。

      5種關(guān)鍵酶(PPDK、Rubisco、NADP-ME、MDH和PEPC)活性測定方法:取適量鮮樣放入研缽,添加少許液氮后充分研磨,取0.1 g樣品置于2 mL離心管內(nèi),添加0.9 mL磷酸緩沖鹽溶液(0.01M pH 7.4),用混勻器將樣品和溶液混合均勻,4 ℃下離心15 min,轉(zhuǎn)速為4 000 rpm,取上清液待用。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試劑盒(江蘇酶標有限責任公司)測定5種關(guān)鍵酶活性。

      考馬斯亮藍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29]:其原理為蛋白質(zhì)與考馬斯亮藍G-250結(jié)合后顏色由紅轉(zhuǎn)藍,會導致最大光吸收從460 nm變?yōu)?95 nm,用分光光度計測定595 nm光吸收的增加量,最終可計算出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

      蒽酮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29]:在濃硫酸作用下,經(jīng)過脫水反應的糖類會產(chǎn)生藍綠色的糠醛衍生物,其顏色深淺與糖含量成正比例關(guān)系。加入蒽酮試劑后,糖類與其反應生成的有色物質(zhì),用分光光度計可測定620 nm的吸收峰,計算后得到可溶性糖含量。

      硫酸-苯酚法測定淀粉含量:在硫酸的作用下,多糖會水解成單糖后迅速脫水產(chǎn)生糖醛衍生物;加入苯酚試劑后,與其生成橙黃色化合物,用比色法測定后計算得出樣品中的淀粉含量。具體操作:由于水解液(1 mL)樣品濃度過高,加蒸餾水稀釋100倍,取稀釋后2 mL樣液,加入1 mL苯酚(6%)溶液和5 mL濃硫酸,用混勻器將樣品和溶液混合均勻后,放置20 min,測定490 nm的吸光度計算得到總還原糖量含量,該值乘以0.9即為淀粉含量。

      1.2.4 收獲測產(chǎn)。于2017-2018年玉米成熟期,取兩處理具有代表性的20 m2果穗,測量其穗重,并取20個果穗標準樣本,風干后測定出籽率和含水率,最終計算玉米產(chǎn)量。

      1.2.5 土地當量比。應用土地當量比(LER)作為衡量間作產(chǎn)量優(yōu)勢的指標[30]。

      LER=(Yip/Yp)+(Yim/Ym)

      式中:Yip和Yim分別代表間作總面積上平菇和玉米的產(chǎn)量;Yp和Ym分別為單作平菇和單作玉米的產(chǎn)量。當LER>1為間作優(yōu)勢,當LER<1為間作劣勢。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與作圖

      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23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用Origin 9.1作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玉米平菇間作對微環(huán)境參數(shù)的影響

      溫濕度和CO2濃度(外部環(huán)境條件)會影響玉米光合作用,其自身也受種植方式的影響。圖2顯示,玉米平菇間作共生期內(nèi)(7月11日-8月23日),間作處理下空氣濕度和CO2濃度為86.9%、504.8 ppm,顯著高于單作玉米(26.8%、394.8 ppm)(P<0.01)。間作處理下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為24.7 ℃、22.9 ℃,與單作玉米(24.0 ℃、23.2 ℃)相比無顯著差異;無菇期(8月2日),間作的空氣濕度和CO2濃度出現(xiàn)下降趨勢,與單作玉米環(huán)境參數(shù)差異明顯減小。

      2.2 玉米平菇間作對玉米穗位葉的光合特性

      單作與間作玉米穗位葉的凈光合速率(PN)、胞間CO2濃度(Ci)、氣孔導度(Gs)和蒸騰速率(Tr),隨著時間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圖3)。間作玉米穗位葉PN在一茬菇(7月21日)和二茬菇(8月11日)分別為43.6 μmol CO2·m-2·s-1、38.8 μmol CO2·m-2·s-1,比單作高15.6%和25.7%,且在二茬菇差異達到顯著(P<0.05),無菇期(8月1日)間作與單作玉米的PN無顯著差異。一茬菇(7月21日)和二茬菇(8月11日)期間,間作玉米穗位葉的Gs分別為0.3 mol H2O·m-2·s-1、 0.2 mol H2O·m-2·s-1,均比單作高0.2 mol H2O·m-2·s-1;而在無菇期(8月1日)則顯著低于單作玉米(P<0.05),Tr與Gs的變化趨勢相同。

      單作與間作玉米穗位葉的Ci無顯著差異,無菇期(8月1日)間作的Ci為194 μmol CO2·m-2·s-1,低于單作玉米(232 μmol CO2·m-2·s-1),但一茬菇(7月21日)、二茬菇(8月11日)均高于單作玉米(P>0.05)。結(jié)果顯示,間作處理下盛菇期提高了玉米穗位葉的PN,這將有助于玉米光合碳同化效率的提升。

      2.3 間作玉米穗位葉的葉綠素熒光動力學參數(shù)

      光合作用的機理可以通過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來反映[31],葉綠素熒光技術(shù)是研究PSII功能和反應的有效手段[32-33]。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和實際光化學效率(Y(Ⅱ)),分別指示植物的潛在最大光合能力(光合效率)和實際光合能力;PSII處調(diào)節(jié)性能量耗散的量子產(chǎn)量(Y(NPQ))和非調(diào)節(jié)性能量耗散的量子產(chǎn)量(Y(NQ))分別為光保護和光損傷的重要指標;如果 Y(NPQ)較高,則表示植物吸收了過剩的光能,但植物可以通過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如熱耗散)來保護自身;如果Y(NQ)較高,則表示保護性調(diào)節(jié)機制不能將植物接受的過剩光能完全消耗掉。

      研究表明,一茬菇(7月21日),米菇間作模式下的玉米穗位葉Fv/Fm顯著高于單作玉米(表2,P<0.05);間作玉米的Y(II)和Y(NQ)高于單作玉米,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而間作處理的Y(NPQ)顯著低于單作玉米(P<0.05)。由此推測,米菇間作期(一茬菇)玉米穗位葉最大光合速率和實際光合速率的提高與光能傳遞、轉(zhuǎn)化密切相關(guān)。

      表2 間作對玉米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在P<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Note:Different sam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at 0.05 level.

      2.4 間作玉米穗位葉的光合作用5種關(guān)鍵酶活性

      間作對玉米光合作用5種關(guān)鍵酶的影響見圖4,與單作玉米相比,玉米平菇間作一茬菇(7/21)時期,5種關(guān)鍵酶的活性差異均不顯著;無菇期(8/2),除Rubisco酶活性稍高外,MDH、NADP-ME、PEPC、PPDK酶活性均低于單作玉米,但都未達到顯著水平;而二茬菇(8月11日)間作提高了玉米穗位葉的MDH、NADP-ME、PEPC、PPDK、Rubisco酶活性,其中MDH酶活性顯著高于單作玉米(P<0.01),是單作玉米的2.4倍,PEPC酶活性是單作玉米的1.7倍。

      檢驗結(jié)果表明,生育時期對玉米的MDH(P<0.01)、NADP-ME(P<0.01)、Rubisco酶活性(P<0.01)有極顯著影響(表3),種植模式對玉米5種光合作用關(guān)鍵酶的影響均不顯著;但是,時期與種植方式的交互作用對MDH酶活性有極顯著影響(P<0.01)。這表明,玉米間作平菇二茬菇時期提高了碳素同化的關(guān)鍵酶活性,為玉米生長中后期(灌漿成熟期)光合產(chǎn)物的積累奠定了基礎(chǔ)。

      2.5 間作玉米穗位葉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可溶性糖和淀粉

      可溶性蛋白質(zhì)(包含多種酶源、酶分子以及代謝調(diào)節(jié)物),在植物的蛋白質(zhì)組分中扮演著最活躍的角色。間作處理下玉米棒三葉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高于單作,在二茬菇(8月11日)期較為明顯(圖5,P>0.05);另外,生育時期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顯著(P<0.01)。與單作玉米相比,間作處理玉米棒三葉的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稍低(一茬菇和無菇期),但二茬菇稍高(P>0.05)。由此推測,玉米生育種中后期(二茬菇),間作處理下玉米有較充足的物質(zhì)源(主要包括可溶性蛋白質(zhì)、可溶性糖和淀粉等)為籽粒灌漿奠定基礎(chǔ)。

      2.6 玉米平菇間作對玉米產(chǎn)量和土地當量的影響

      與單作玉米相比,2017年、2018年間作玉米百粒重分別增加了20.8%、3%,穗粒重增加了3.7%、2.3%(表4)。兩年間,玉米凈增產(chǎn)量為376 kg·hm-2、325 kg·hm-2,同時,平菇凈增產(chǎn)量為16 560 kg·hm-2、14 064 kg·hm-2,LER均大于1,分別為2.5和2.4,間作產(chǎn)量優(yōu)勢明顯。

      表3 不同種植模式、時期及其相互作用對玉米光合作用5種關(guān)鍵酶的影響

      表4 玉米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及土地當量比

      3 討論與結(jié)論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是作物產(chǎn)量形成的基礎(chǔ)[34-36],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強弱通常可以用凈光合速率(PN)來衡量。CO2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有研究顯示作物光合作用會隨CO2濃度(不超過500 μmol·mol-1)的升高而增強[37]。研究棉田套種平菇、玉米間作平菇試驗表明,間作系統(tǒng)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光照、溫度及水分等資源[38],平菇出菇良好,并釋放出大量的CO2,為棉株和玉米光合作用提供較為充足的原料,并提高了光合效率,促進棉花和玉米生育后期生物量的累積[39-40]。本研究表明,一茬菇期,間作體系下玉米穗位葉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和PN較單作分別提高了4%和15.6%,二茬菇期,間作玉米PN比單作提高了25.7%,這可能是因為間作期內(nèi)的田間溫濕度適宜,其中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分別比單作玉米提高了3.6%和9.1%,同時CO2濃度增加了22.5%,玉米光合作用可利用碳源增加,促使玉米穗位葉的光合速率提高,籽粒灌漿期間將有更多的光合物質(zhì)向籽粒運輸和分配。無菇期,間作體系下的空氣溫濕度和CO2濃度逐漸下降,與單作玉米環(huán)境條件趨于一致,且間作玉米穗位葉的Fv/Fm、PN較單作無明顯差異。另外,與單作玉米相比,間作處理增加了玉米和平菇產(chǎn)量,土地當量比提高,這與很多間作系統(tǒng)研究[15,17,41]的結(jié)論相符。

      玉米穗位葉的Rubisco、PEPC、MDH、NADP-ME和PPDK等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碳素同化的效率高低[42]。研究表明,玉米抽絲期(無菇期)-灌漿期(二茬菇)穗位葉的Rubisco、NADP-ME和PPDK酶活性顯著降低,這與春玉米吐絲期-灌漿期-成熟期光合作用Rubisco等酶活性呈現(xiàn)逐漸降低變化趨勢的研究一致[43]。

      植物生長季,Rubisco的羧化效率提高(5%~25%),將促進葉片的光合速率,并可能使干物質(zhì)產(chǎn)量增加幾倍[44]。研究表明,二茬菇期,間作的Rubisco酶活性較單作提高13%,可能促進玉米葉片光合作用并有利于干物質(zhì)積累。與單作玉米相比,二茬菇間作處理的穗位葉MDH酶活性顯著提高(P<0.05),且NADP-ME、PEPC和PPDK酶活性分別提高了12%、74%和14%。同時,間作處理平菇生長釋放大量的CO2,若玉米葉片有效吸收,PEPC酶同化CO2生成更多的草酰乙酸,原料的增加和MDH酶活性的顯著提高,將催化較多的草酰乙酸轉(zhuǎn)化為蘋果酸,而蘋果酸經(jīng)NADP-ME酶氧化脫羧生成較為充足的丙酮酸和CO2,而Rubisco酶活性提高對CO2同化過程中起關(guān)鍵作用,這一過程可能會有效調(diào)節(jié)玉米穗位葉的光合速率,積累較多的光合產(chǎn)物,為生育中后期玉米籽粒灌漿奠定基礎(chǔ)[45]。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活化的Rubisco量(而不是Rubisco的總量)會影響植物光合速率[46],主要原因是鈍化態(tài)Rubisco的羧化/加氧活性需要通過Rubisco活化酶調(diào)節(jié)[47]。無菇期,間作處理光合速率比單作低,可能是由于間作玉米活化的Rubisco量較少,以及MDH、NADP-ME、PEPC、PPDK酶活性較低導致的。

      綜上,在高光效種植模式下玉米間作平菇共生期內(nèi),田間作物群體內(nèi)空氣濕度和CO2濃度顯著提高,在平菇生長旺盛期(8月11日),間作玉米的凈光合速率、5種關(guān)鍵酶活性、3種光合產(chǎn)物都高于單作玉米,這為玉米生長提供了更為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并為其光合作用提供較為充足的碳源,促進了玉米生長中后期(灌漿期-成熟期)光合效率的提高和產(chǎn)物的累積,玉米產(chǎn)量增加,土地當量比提高。這將對吉林省中部地區(qū)玉米間作平菇的高產(chǎn)栽培提供一些理論支持。玉米間作平菇系統(tǒng)顯著改善了作物群體微環(huán)境條件,可能會對不同層位玉米葉片產(chǎn)生影響,另外,平菇(真菌界擔子菌門)與根際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和物質(zhì)能量交換,這都會影響玉米光合產(chǎn)物積累與分配,因而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穗位單作平菇
      平菇生長記
      有機物料還田對夏玉米穗位葉光合性能及氮代謝的影響
      作物學報(2022年8期)2022-05-29 06:22:44
      間作對澳洲堅果牛大力根莖葉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
      小麥不同穗位籽粒品質(zhì)和形態(tài)性狀分析
      作物雜志(2022年6期)2022-02-03 04:56:06
      平菇種植記
      利用大芻草滲入系群體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
      間作大蔥對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響
      甘蔗花生間作對紅壤有效磷、pH值的影響
      多年秸稈還田后減追氮肥對玉米穗位葉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影響
      農(nóng)林復合對近地面微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
      天峨县| 莱阳市| 贵定县| 宣威市| 济南市| 阿荣旗| 八宿县| 鱼台县| 新蔡县| 朝阳市| 腾冲县| 三台县| 酒泉市| 义乌市| 沾益县| 上犹县| 桃江县| 达尔| 奉化市| 通化市| 紫金县| 安庆市| 宜章县| 镇安县| 赞皇县| 仙居县| 阳信县| 闻喜县| 五莲县| 南雄市| 牟定县| 甘肃省| 安西县| 清丰县| 安乡县| 湟源县| 隆子县| 师宗县| 五家渠市| 嘉峪关市|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