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解析陶淵明《飲酒》組詩的象征意蘊。分析了意象“失群鳥”“孤松”等象征人生求索與心靈歸宿;“青松”“風波”等象征人生寄托與生命境界;以及“一士”“一夫”等象征內(nèi)心矛盾與人生反思。體現(xiàn)了詩人在體察世態(tài)與思索人生后,獲得了精神的超脫和心靈的富足。
【關鍵詞】 人生求索與心靈歸宿;人生寄托與生命境界;內(nèi)心矛盾與人生反思
陶淵明《飲酒》共二十首詩,詩人通過意象在詩中傳情達意,表現(xiàn)堅貞不屈的高潔品性和安貧守道的隱逸情趣,使詩中意象具有獨特的象征意蘊。詩人或以植物意象寄托卓爾不群的凜然風骨,或以人物意象表達矢志不渝的志趣,或以動物、植物等意象組合傳達生命深層境界,這些意象寄托詩人對人世盛衰,禍福得失的領悟。
一、人生求索與心靈歸宿
陶淵明通過“失群鳥”“日暮”“孤松”等意象組合表達彷徨失意的苦悶處境,以及人生不斷求索后,找到心靈歸宿的過程。在《飲酒》其四中寫到“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盵1]詩中的“失群鳥”孤獨且居無定所?!皸珬背鲎浴墩撜Z·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2]隱士微生畝不解孔子四處奔走,不得安定。這里將“失群鳥”擬人化,象征不同流俗,躊躇不安的失群者,也即是詩人自喻?!叭漳骸睍r間上表示一天快要終結,同時象征一個人到了暮年,這只“失群鳥” 到了日暮時分依舊獨自飛翔,象征詩人到了暮年找不到心靈歸宿?!笆壶B”徘徊不定,無所依傍,想要尋找一個清凈避遠的地方棲身,“去來”表達內(nèi)心依依不舍的狀態(tài)。象征詩人雖然孤獨失意,獨自徘徊,但依然不斷地求索,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宿,獲得精神家園的安寧和清凈?!耙蛑倒律桑瑪眶邕b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3]詩中的“孤松”孤高挺拔,獨立不群,在疾風相摧之下,往日繁盛的眾多草木都已經(jīng)凋零,孤松獨留一片綠意,蒼翠如舊,茂盛不衰。象征著詩人一心向往清凈恬淡的隱居之地,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詩人傲然獨立,耿介不屈的品性,以及自由超脫,淡泊明志的心靈歸宿。詩中通過動物、時間、植物意象的組合,象征詩人經(jīng)歷了諸多困惑、掙扎、徘徊后,最終找到一個能夠解脫束縛的心靈歸宿。
二、人生寄托與生命境界
在《飲酒》組詩中,詩人通過別具一格的意象表達對隱逸生活的追求,在意象中寄托隱士的高潔品性,反映詩人的道德情操,同時,詩人通過自然意象,傳遞隱居生活中所達到的生命境界。
1、寄托隱者品性
《飲酒》組詩以植物意象為主,通過“青松”與““幽蘭”“蕭艾”等眾多意象的對比,象征詩人追求高潔脫俗的人生情懷。在《飲酒》其八中寫到“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盵4]詩中的“青松”與“眾草”形成了鮮明對比,四季長青的松樹生長在東園之中,其卓異之姿掩藏在蔥郁眾草里,隱喻當時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賢者埋沒,無人賞識。當樹林茂盛之時,“青松”稀松平常,當“眾草”凋零之時,“青松”方顯與眾不同?!扒嗨伞惫赂卟蝗海瑘载懖磺?,象征隱士超然獨立,不同流俗的品性。同時也是詩人高標獨步的人格映射。《陶淵明詩文匯評》中指出“此篇語有奇氣,先生以青松自比……蓋抱奇姿而終于隱遁,時為之也?!盵5]詩中的“青松”與志向高潔的詩人渾然為一。
在《飲酒》十七中“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盵6]詩中“幽蘭”生長在前庭幽深不顯的地方,表明其純潔孤傲的品性?!盾髯印ゅ蹲分小扒曳蜍铺m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盵7]蘭花在幽冷深遠,超塵脫世的環(huán)境暗自開放,它不因無人賞識,便不散發(fā)香氣。“含蓄待清風”指蘭花香氣格外的淡雅清幽,這使“蘭花”有別于氣味不好“蕭艾”,詩人借“蘭花”與“蕭艾”意象,表達不與宵小之輩同流合污的精神氣質(zhì),詩中“蘭花”象征詩人追求隱士峻節(jié)高遠,堅貞不渝的品性。
2、寄托人生志趣
在《飲酒》組詩中,詩人通過“道路”“風波”等意象表現(xiàn)時代的混亂,彰顯隱逸決心,通過“田父”“顏生”“榮公”等人物意象,或反面規(guī)勸,或以此自喻,表達固守隱逸生活的堅定信念。
《飲酒》其十中寫到“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涂。此行誰使然……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8]詩中描寫東海之路途漫長遙遠,迂曲險阻,詩人意在訴說曾經(jīng)的遠游經(jīng)歷,但詩中“道路”也象征險象環(huán)生、危機四伏的仕途之路。詩中“風波”實指游歷過程中自然界的大風大浪,同時也象征云詭波譎的時局。陶淵明生活的六十多年間,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此起彼伏,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奪利,互相廝殺,外族入侵,皇室搖搖欲墜。[9]正是因為當時政治環(huán)境異常險惡,詩人在仕途失意后,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在這首詩的最后“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敝械南ⅰ榜{”之舉,象征詩人早年仕途蹭蹬,認為遠游仕宦不是適宜之計,于是止步返歸,體現(xiàn)詩人從現(xiàn)實迷途醒悟后,堅定了隱逸志趣。
在《飲酒》十二中“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10]詩中“長公”為漢朝張摯,《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久之,釋之卒。其子曰張摯,字長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盵11]詩中贊揚“長公”壯年不能取容于當世,于是閉門不出,終身不仕,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詩中的“仲理”為楊倫,《后漢書·儒林傳》記載“楊倫字仲理,……倫前后三征,皆以直諫不合。既歸,閉門講授,自絕人事?!盵12]《后漢書》中記述了楊倫在漢安帝和漢順帝年間,幾次仕宦和棄官的經(jīng)歷,敘述了楊倫在仕途中多次因獲罪而遭到罷官的經(jīng)歷。陶淵明的這首《飲酒》詩提及楊倫在大澤中教授弟子的隱居生活,贊賞其高風亮節(jié)的隱士品性,同時又惋惜楊倫不能固守本心,一再出仕為官。“仲理”這一人物意象象征不能堅守志節(jié)的隱士?!伴L公”則象征高潔出塵、不同流污的隱士。在“長公”與“仲理”的對比中,彰顯出詩人堅定不移的隱逸志趣。
3、傳遞生命境界
在《飲酒》組詩中,詩人通過意象組合傳達生命融于自然,渾然忘我的境界。在《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盵13]詩中“菊”象征堅貞高潔的品性,“南山”不僅指現(xiàn)實的廬山,還象征一種精神依托?!帮w鳥”是返歸巢穴的鳥,它顯得輕松歡快,因為不再對大千世界有所迷惑,以致四處漂泊,而是尋覓到了棲息之地,“飛鳥”象征詩人不再為外界時局煩憂,找到了自己精神的依附。詩人在東籬下采摘著清香之“菊”,在漫不經(jīng)心間,隨意地抬起頭來,望著“南山”,寂靜肅穆的“南山”無意間進入詩人目光中,“南山”高闊悠遠,蒼茫清曠,縹緲不定的“山氣”繚繞著“南山”,體態(tài)輕盈的“飛鳥”在空中返歸,剎那間,詩人眼里只有“南山”和周圍的“山氣”“飛鳥”,仿佛生命早已變成眼前自然的一部分,詩中借“菊”“南山”“山氣”“飛鳥”等意象組合,傳達出渾然忘我的生命境界。
在《飲酒》十四中“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14]詩人通過“松”和“酒”傳達出放下世俗羈絆后的忘我境界?!八伞毕笳髟娙藞载懖磺钠沸?,“酒”象征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tài)。詩中描寫了父老與詩人在“松”下飲酒雜言的場景,飲“酒”之時,詩人的精神變得無拘無束,沒有了外物與“我”的分別,將“我”放下,則世俗的利害得失都無足輕重,詩人因此渾覺無“我”,不知有“物”,
詩人通過“酒”和“松”的意象營造出渾然忘我的生命境界。
三、內(nèi)心矛盾與人生反思
在《飲酒》十三,人物意象“一士”和“一夫”的不同取舍,象征著詩人內(nèi)心的矛盾和困惑。詩中“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15]詩中“一士”與“一夫”同住在一起,但是彼此的志趣截然不同,此處的“取舍”為仕宦與隱居的取舍?!耙皇俊遍L久獨自沉醉,“一夫”終年清醒,詩中的“醒”與“醉”不僅與飲酒與否相關,還指對待混亂社會的態(tài)度?!耙皇俊钡摹白怼睘轫w光晦跡,“一夫”的醒卻是為追求名利和富貴?!耙皇俊焙汀耙环颉敝g充滿了不解,沉醉的“一士”和清醒的“一夫”互相嘲笑,言語間不能互相領會,這象征了詩人內(nèi)心仕與隱的矛盾沖突。借著詩中指出“一夫”淺陋拘泥,坐地自劃,整日營營役役,奔逐名利,“一士”不拘禮節(jié),與世逶迤,卻自得其樂,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寧,此詩最后的寄言表現(xiàn)詩人對醉者避世全身的贊賞,在魏晉時期,有操守的士人常以“飲酒”避禍?!稌x書·阮籍傳》記載“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盵16]名士阮籍便通過醉酒來逃避黑暗政治,從而得以堅守志節(jié),保全自身,這首詩中,詩人傳語“一士”應當夜以繼日地秉燭而飲,即認同了“一士”不拘禮節(jié),長久獨醉的隱逸人生,隱喻自己經(jīng)過一番掙扎后,認清人生的道路,從政治漩渦脫離出來,得以全身而退、顯露志節(jié)。
【參考文獻】
[1][3][4][6][8][10][13][14][15]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32+241+259+246+250+234+254+252.
[2]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014.
[5] 北京大學中文系等編.陶淵明詩文匯評[M].北京:中華書局,1981.179.
[7]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527.
[9] 唐雯雯.從陶淵明飲酒詩看其人生態(tài)度[J].文學教育上,2015(11)44.
[1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756.
[12]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64.
[16]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60.
【作者簡介】
王滋穎(1994.0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漢魏六朝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