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翔
教育其實一直在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和成全。美好的教育需要“看見”,需要懂得,需要用一顆心感受另一顆心,需要放下不自覺的偏執(zhí)和成見。美好的教育是柔軟的,美善的教育效果幾乎都是曲折實現(xiàn)的。
美好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吹面不寒楊柳風”——施以適度的壓力。
柔軟絕不意味著沒有壓力,人都是在一定的壓力環(huán)境下長大的,適度的壓力可讓人產(chǎn)生動力,保持興奮度,并在克服壓力和挑戰(zhàn)后收獲真正的滿足感。批評也是施加壓力的一種方式。批評有“棒喝式”的,有“泰山壓頂式”的,但總體而言,批評時僵硬、生氣、失控、崩潰的樣子是最無效甚至反效的,因為它讓學生直接看到了你的“無能”和“失敗”。馬卡連柯說,能用15到20種聲調(diào)說同一句話(如“到這兒來”)才算好教師,而且聲調(diào)要保持柔和、輕快。美國學者艾博·梅拉比安發(fā)現(xiàn),信息傳遞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體態(tài)語言,這也就是說,一揮手、一瞪眼、一皺眉,其破壞性(或者警示性),要遠遠大于說的內(nèi)容。所以,不要讓“寒冷”的態(tài)度,背叛了你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正面的信息!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的“敲打”是一種激勵,但孩子從你失望無奈的表情和語氣里得到的信息,是嫌棄和放棄。
美好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千萬春風好抬舉”——給予精準的賞識。
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zhì),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边@幾乎已經(jīng)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即賞識可以是“自我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當教師持續(xù)地夸贊一個孩子行,孩子“不行也行”;不斷地貶低孩子不行,孩子竟會“行也不行”。但贊賞也是有藝術(shù)的,那種老好人式的、泛泛的夸贊,其實是廉價的,未必能入孩子的心,有時候還會產(chǎn)生副作用。比如有一個男孩,有一次球打得并不好,媽媽激情洋溢地當眾夸他“真棒”,孩子反而覺得媽媽讓他在同伴面前丟臉了。知名班主任鄭英曾經(jīng)總結(jié)一些獎勵和賞識孩子的藝術(shù),其中有“變換花樣”“反向獎勵”“悄然獎勵”“精神熏陶”等等,每一種都對應(yīng)著不同孩子的性格“痛點”,讓人感受到教育的無窮智慧。給予精準的賞識,就是每一縷抬舉的“春風”,都讓被吹拂者感覺自己是獨特的,是真正被重視的,是啜飲到“那一滴神奇的蜜”的幸運者,從而形成具有長久“續(xù)航”能力的自我激勵。
美好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讓生命自身成為目的。
教育是需要柔性智慧的,這種柔性智慧要超越立場式思維、多反思和內(nèi)省精神,用一種包容性、圓融式的思維,體察到孩子的需求,照拂到學生的心理,涓滴滲透式地、潤物無聲式地促進孩子自我生長。如前所說,教育是柔軟的,柔軟意味著身段的柔、言語的和、手段的軟。柔軟似水,意味著接納、包容、浸潤、融化、滋養(yǎng),這才是真正的“化育”。柔軟的對立面,是生硬,是我執(zhí),是驅(qū)迫,是強摁,是灌輸,它們與教育本義背道而馳,即便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對于每一個鮮活的生命來說,這么做也是缺乏智慧、善意和美感的,有著過于強烈的“私意”。教育與美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親緣,育人之道,追求的是盡美盡善,實現(xiàn)的是一種如康德所說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是沒什么私意的,教育是要讓人活出自身的極限,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盡情地綻放。教育就是要追求“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這樣的審美境界。
(作者單位:浙江教育報刊總社? 浙江杭州? 310012)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