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洋
意絲們都聽說過“三十六計”吧?它是根據(j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但你們知道嗎?有些動物在遇到危險或進行捕食的時候,居然也能靈活運用“三十六計”中的各種策略。不信?那就一起來看看吧!
在遇到危險時,大多數(shù)蛇都會憑借毒液克敵制勝,然而,居住在熱帶雨林松軟泥土中的橡皮蟒并不喜歡靠武力解決問題。
橡皮蟒有兩個特點:一是它們的頭部和尾部均為橢圓形,且全身覆蓋著暗色鱗片,遠(yuǎn)遠(yuǎn)看上去就像一根木棍,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二是它們雖然沒有鋒利的牙齒,但全身肌肉發(fā)達,前額葉頭骨比一般蛇類堅硬得多,可以盡情地在軟土中挖洞。
因此,當(dāng)橡皮蟒感受到威脅時,便會用靈活的尾巴模擬頭部攻擊時的各種姿勢來威嚇、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同時用堅硬的頭骨和靈活的肌肉迅速挖洞。當(dāng)敵人還在防備橡皮蟒的攻擊時,橡皮蟒就已經(jīng)準(zhǔn)備要溜之大吉了。
斷尾逃生是蜥蜴家族世代相傳的逃生術(shù),但在蜥蜴家族中有一種大鱗鱗虎,它們的逃生術(shù)可不是斷尾,而是“金蟬脫殼”。
大鱗鱗虎行蹤隱蔽,且十分善于偽裝。它們有鱗片護體,當(dāng)它們被抓到時,會瞬間脫去“護甲”逃生。因為大鱗鱗虎的皮膚基部長著一層由“肌成纖維細(xì)胞”形成的撕裂區(qū),可以使它的鱗片像衣服一樣離開身體,所以脫去“護甲”不會對皮膚造成損傷,更不會流血。
成功逃脫后,它們會立即尋找一處陰暗、潮濕的庇護場所“靜養(yǎng)”,直到新的鱗片長出來后,才會開始覓食和活動。
傘蜥是一種天性膽小的爬行動物,一般在枝杈之間活動、捕食,身體的保護色可以讓它們處于“隱身”狀態(tài)。但有時它們也會到地面上追趕獵物,這時,它們的保護色可就派不上用場了。
如果傘蜥在這時候遇到危險該怎么辦呢?一招“樹上開花”就解決啦!它們會張開嘴巴發(fā)出叫聲,并撐起左右兩邊像傘一樣的皮膚。它們的傘狀皮膚在閉合時呈黑色,但在受到威脅撐開時則呈現(xiàn)出鮮艷的顏色,能夠達到虛張聲勢、震懾敵人的效果。當(dāng)對手被自己嚇得呆住時,它們便會迅速撤離戰(zhàn)場,回到樹上潛伏起來。
有著“殺手”頭銜的大鱷龜,盡管長著細(xì)長如鋼鞭的尾巴、尖而有力的爪子,卻像個懶蟲似的不愛動,所以它們想了一個捕食妙招——“釣魚”。
大鱷龜“釣魚”只需三步:第一步,張開大嘴,一動不動地浮在水中。鱷龜不僅可以一動不動地浮在水中很久,而且它們被水藻染綠的身體是一種很好的偽裝。第二步,用舌頭模仿蠕蟲“跳舞”,引誘饞嘴的小魚。大鱷龜?shù)纳囝^上長著一個鮮紅的分叉狀肉突,兩端能夠像蠕蟲一樣自由伸縮、移動。第三步,當(dāng)小魚被“蠕蟲”吸引,前來吃蟲時,就成了大鱷龜?shù)墨C物。
瞞天過海是烏賊常耍的計謀。由于烏賊居住的海域缺乏良好的藏身之地,它們自身又沒有毒液或武器防身,為了生存,它們便學(xué)會了通過噴灑墨汁來逃脫敵人捕捉的方法。
兇猛的抹香鯨是烏賊的敵人之一,可勇敢的烏賊一點兒也不害怕它們。當(dāng)抹香鯨向烏賊發(fā)動進攻時,烏賊便會迅速收縮身體,接二連三地向抹香鯨投放“煙幕彈”,攪得周圍海水漆黑一片,趁抹香鯨暈頭轉(zhuǎn)向的時候,烏賊便能輕而易舉地逃走。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動物的生存法則不僅與它們的生活現(xiàn)狀有關(guān),也和它們的先天條件有關(guān)。怎么樣,誰說動物不會動腦筋呢?
張甫卿摘自《閱讀·科學(xué)探秘》